轮虫详细资料大全
英文名rotifer,亦作wheel animalcule。袋形动物门(Aschelminthes)轮虫纲(Rotifera或Rotaria)近2,000种微小无脊椎动物的统称,其中袋形动物门包含担轮动物门。轮虫因它有初生体腔,新的分类系统把它归入原腔动物门(Aschelminthes)。常见的有旋轮属(philodina)、猪吻轮属(Dicraniphorus)、腔轮属(Lecane)和水轮属(Epiphanes)等。轮虫形体微小,长约004-2毫米,多数不超过05毫米。它们分布广,多数自由生活,有寄生的,有个体也有群体。废水生物处理中的轮虫为自由生活的。身体为长形,分头部、躯干及尾部。头部有一个由1-2圈纤毛组成的、能转动的轮盘,形如车轮故叫轮虫。轮盘为轮虫的运动和摄食器官,咽内有一个几丁质的咀嚼器。躯干呈圆简形,背腹扁宽,具刺或棘,外面有透明的角质甲腊。尾部末端有分叉的趾,内有腺体分泌粘液,藉以固著有其他物体上。雌雄异体。卵生,多为孤雌生殖。
轮虫广泛分布于湖泊、池塘、江河、近海等各类淡、咸水水体中。甚至潮湿土址和苔藓丛中也有它们的踪迹。轮虫因其极快的繁殖速率,生产量很高,在生态系结构、功能和生物生产力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轮虫是大多数经济水生动物幼体的开口饵料。在渔业生产上有颇大的套用价值。轮虫也是一类指示生物,在环境监测和生态毒理研究中被普遍采用。
基本介绍 中文学名 :轮虫 拉丁学名 :rotifer 别称 :wheel animalcule 门 :袋形动物门 纲 :轮虫纲 亚纲 :尾盘亚纲 Seisona、真轮虫亚纲 目 :游泳目、神轮目 亚目 :簇轮亚目、胶鞘轮亚目 总目 :尾盘总目、蛭态总目、单巢总目 繁殖 :无性繁殖 特点构成,特点,构成,分类,咀嚼器类型,生活特性,生活习性,生活方式,隐生特性,生态分布,繁殖技术,概述,繁殖条件,接种轮虫,培养管理,收获,相关新闻, 特点构成 特点 1、轮虫的头部前端扩大成盘状,其上方有一由纤毛组成的轮盘,称头冠(corona),是运动和摄食的器官。身体其他部分没有纤毛。即具有纤毛环的头冠。 睡莲叶上的轮虫群 2、消化道的咽部特别膨大,形成肌肉很发达的咀嚼囊(mastax),内藏咀嚼器(trophi)。即有内含咀嚼器的咀嚼囊。 3、体腔两旁有一对原肾管,其末端有焰茎球。即有末端具有焰茎球的原肾管。 总之,轮虫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头冠、咀嚼囊和原肾管。 构成 多数轮虫身体由头、躯干和足三部分组成(有的无足)。 轮虫形态构造 详见右图: 分类 一旋轮虫型 分割成左右2个对称的轮盘,各具一短柄,口位于腹面中央两短柄之间。具此头冠者多为底栖种类。 二水轮虫型 口和口围区位于头冠腹面,后者具一圈粗状刚毛(假轮环)。 三晶囊轮虫型 口围区极度缩小,只在口孔周围有一段很不发达的纤毛、围顶纤毛发达但在背、腹面中央间断。盘顶区相当宽阔。在这一区域内常有刺状或棒状的感觉机构。具该类头冠者概为典型的浮游轮虫。 四巨腕轮虫型 围顶带形成上下两圈纤毛环。上环叫轮环。下环叫腰环。口位于二者之间。适应于浮游生活。 五聚花轮虫型 围顶带呈现马蹄形。背面下垂口和口围区位于此。致使口位于头冠的背侧。适应于浮游生活。 六胶鞘轮虫型 整个头冠呈漏斗状。上缘常形成几个(1,3,5,7个)裂片。其上有刺毛。口深陷漏斗底部。此漏斗实际为口围区而围顶带已消失,适应于固着生。 四槌枝型 槌钩由许多长条的齿密集排列一起,槌柄宽而短,隔成三段,砧基短而粗壮,左右砧枝各呈三角形,内侧常有细齿。它与巨腕轮虫型头冠结合,簇轮亚目都属于此类。包括浮游、底层和固着生活三种方式,依靠头冠纤毛运动形成的水流旋涡,沉淀取食水中微小的生物和腐屑。 玫瑰旋轮虫 五枝型 槌钩最为发达,呈2个半圆形的薄片,其上有很多平行的肋条,其中有2-3个(或部分)肋条比较粗壮,肋条的内端形成箭头状的齿;砧枝较小,为三棱形长条,砧基和槌柄都退化。枝型咀嚼器与旋轮虫型头冠结合,是蛭态亚目的主要特征。适应于沉淀取食。 六钩型 砧基和槌柄都极退化,砧板宽阔近乎半圆形,槌钩系极少数长条状的齿组成,除外还有副槌钩,它把砧板和槌钩紧密联结起来。这类轮虫用槌钩来撕碎闯入陷阱的大型生物(如枝角类、桡足类等)。适应于伏击取食方法。多数营固着生活,极少数营浮游生活。 轮虫 咀嚼器类型 不同的轮虫它的咀嚼器各部分发达的程度不同,形态上变化很大,形成不同的咀嚼器类型。常见的咀嚼器类型有: ①槌型 所有咀嚼板都比较粗壮而结实,槌钩弯转。中央部裂成几个长条齿,横置于砧板上。通过左右槌钩运动,不断地嚼碎食物。 ②枝型 砧基与槌柄已高度退化,且砧枝缩小,为一三棱形的长条,左右槌钩最为发达,各为半圆形的薄片,两半合成圆形,各自其上有许多平行的肋条。 ③槌枝型 槌钩为许多长条齿排列组成,槌柄短宽,显著地隔成三段。砧基短粗,左右砧枝呈长三角形,内侧具细齿。 轮虫 ④砧型 砧枝特别发达,内侧具1-2个刺状突起。砧基已缩短,槌柄退化仅留痕迹,槌钩也变得较细。能突然伸出口外以捕获食物入口。 ⑤梳型 砧板为提琴状,槌柄复杂,其中部分出一月牙形弯曲的枝。在槌柄前有一前咽片,常比槌钩发达。吮吸取食为主。 ⑥杖型 砧基和槌柄都细长呈杖型。砧枝呈宽阔的三角形,槌钩一般有1-2个齿。槌钩能伸出口外,攫取食物并把它咬碎。具此咀嚼器的轮虫系凶猛种类。 ⑦钳形 槌柄很长,与细长的槌钩交错在一起呈钳状,砧基较短,砧枝长而稍弯,也呈钳状,其内侧有很多锯齿。取食时钳形咀嚼器能完全伸出口外,攫取食物。 ⑧钩型 砧基与槌柄已高度退化,砧枝宽阔而发达,槌钩系由少数长条箭头状的齿所组成。 生活特性 生活习性 1、运动 多数轮虫主要借头冠纤毛的转动作旋转或螺旋式运动,另一些有附肢的种类如三肢轮虫、多肢轮虫、巨腕轮虫等则借此作跳跃式运动。轮虫的尾部虽不是主要运动器官。但它的摆动无疑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当足腺分泌物粘著在基质上时,还会以此足作圆心转圈运动。三肢轮虫的后肢不能活动。但在运动中可起舵的作用。无论哪种运动方式。其速度一般<002cm/S。轮虫缓慢的运动正是其成为水产动物幼苗开口饵料的有利条件。 褶皱臂尾轮虫形态 2、食性 多数轮虫靠轮盘纤毛环向同一方向的转动使水形成旋涡。其中适口的细菌、单胞藻和腐屑等便被沉入口中,过大的物体被口围纤毛拒之于外。实验表明,多数滤食性轮虫的适口食物< 5 µm,最适5-10 µm;另一部分大型种类如晶囊轮虫则倚仗其特殊的头冠和砧型咀嚼器扑食原生动物、其它轮虫、小型甲壳动物等。当然与这类食物大小差不多的大型浮游植物、有机碎屑等也在取食之例。 400倍显微镜下的盘镜轮虫 3、取食方式 轮虫的取食方式不同,食物的类别各式各样。它们的取食器官虽能排除一些异物。但也仅局限于颗粒大小而对食物的质量难有选择性。现已查明,某些单胞藻如小球藻Chlorella、扁藻Platymonas等饲喂轮虫的效果较裸藻属Euglena、裸甲藻Gymnodinium为好。这里除细胞大小、运动速度外可能还有营养成分和毒性问题。 生活方式 轮虫的基本生活方式有两类。一类营浮游或兼性浮游生活;另一类营底栖、附着或固着生活。 隐生特性 轮虫有隐生(cryptosis)的特性。环境条件恶化,如水体干涸,温度不适宜时,某些种类可以停止活动,如死一般,代谢几乎无法测量,当环境适宜时又复苏,称为隐生。进入隐生必须缓慢干燥若干天。已有记录隐生动物抗温可达150-200摄氏度几分钟至几天,短时间接近绝对零度仍能复苏。已知道甘油和海藻糖对于其生物大分子的晶体化和保存是必要的。甘油可以保护组织免于氧化,取代水结合到生物大分子上;海藻糖则能取代膜上的水分子。 生态分布 轮虫广泛分布于各类淡水水体中,在海洋、内陆咸水中也有其踪迹。但种量稀少。部分具一定耐盐性的种类可在河口、内陆盐水以及浅海沿岸带的混盐水水体中生活,甚至大量繁殖。 臂尾轮虫体制 繁殖技术 概述 轮虫体内约有10%的活性基因是来自细菌、真菌以及藻类等。许多无性繁殖的物种由于缺乏遗传的多样性以及来自一个亲本基因中有害突变的积累而最终灭亡。但是这种轮虫却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分化成了至少400个亚种。 繁殖条件 1、池塘条件 培养池应建在靠近育苗场、交通便利、水源(淡水或海水)方便、避风向阳之处。最好是选择地势高一点的地方,以便施工和排水。土池面积以2000平方米~3000平方米为宜,池深80厘米~120厘米,池形长方形,土质应为泥质或泥沙质,池底和池壁不渗漏。土池数量一般3个~5个或更多,便于同时分池,分批进水培养,交替收获。 轮虫 2、清池进水 新开挖池可直接进水;若为旧池应将积水排出,并对剩余积水施用药物,杀死其中鱼类和甲壳动物。可用清池药物有:⑴漂白粉使用前需检测含氯量,含氯量30%的漂白粉用量为25克/平方米~30克/平方米,一般药效3天~5天消失。⑵“鱼藤精”用量2克/立方米。清塘后即可进过滤后的海水,滤网用160目~200目筛绢,防止敌害生物混入。初期进水40厘米~60厘米,调节盐度为10~20,并随之施肥,使水富营养化。 3、肥水 常用肥类分有机肥和无机肥,施用量根据池水情况而定,应少量、勤施。化肥用量一般过磷酸钙为3克/立方米、尿素为15克/立方米~20克/立方米、人尿用量为200克/立方米。鸡、鸭粪类因其肥效大且持久性强,用量为200克/立方米,使用前应先发酵。可在池边挖一小坑,把粪便倒人其中,经发酵后可于每天中午前后,泼入池中。 微分干涉显微镜下的轮虫群 施肥后,在一般光温条件下,通常3天~5天后水色由清变淡绿或浅褐色。为尽快肥水,也可从科研单位或其他场购买经过培养的复合藻液泼入池中,用量为3升/立方米~5升/立方米。随着水色加深可适时添加水量。 接种轮虫 当自然水温达到10℃左右,池水较肥时可适时接种轮虫,若土池上一年培养过轮虫可用铁链拉动底泥,把休眠卵搅起来即可。接种轮虫也可从附近温室大棚中购买活轮虫,但要求带卵率要高。接种时选择晴天下午水温最高时进行。接种密度:一般活轮虫10个/升或根据情况高密度接种。 培养管理 1、施肥 培养前期由于基肥一次性施量较大,而且水温较低一般不用补肥或少量补肥,后期随着水温升高藻类繁殖加快,水体中营养盐消耗较快需及时补肥。补肥一般于中午前后进行,用量视水质而定。注意应少量、勤施。 2、添换水 前期一般以添水为主,随着藻类的繁殖水色加深,适时加水。后期温度较高,池内的物质循环加快,不断产出轮虫,使水体中微量元素失衡,因此需要补充新鲜海水。补充的海水需过滤,最好是经药物消毒处理过的。换水量一般每10天换水1/5~1/3。换水同时可进行收获。 3、投饵 当轮虫密度过大时,为防止短时间内把池水滤清,需要及时收获轮虫,同时为使种群连续增长,也可投喂饵料,主要为酵母、豆浆、麦麸等。通过轮捕控制轮虫密度、补充饵料等措施,使单胞藻类维持在适宜的密度。 4、日常检测 要经常检查池壁是否漏水,注意水色是否有变化。若水色变淡,则可能藻种密度降低,需及时施肥;有时水色改变可能是优势藻种改变,不会影响轮虫生长。还应检查轮虫的密度及带卵率,当带卵率下降至13%以下时,说明轮虫种群将衰败,可将池排空后重新进水接种。 5、病害防治 轮虫培养过程中常见的病害生物主要分两类: ⑴食害生物 主要有非养殖品种的小型鱼、虾、蟹幼体,水生昆虫,蚊蝇之类的成虫及幼虫,蛙类的蝌蚪等。应采取过滤进水,用120目~150目的手抄网捞取水生昆虫等,清除池边杂草物,使敌害生物无法滋生。在繁殖季节可在晚间用灯照捕池边抱卵蟹。 ⑵竞争性敌害生物 如尖鼻虫、游捕虫、变形虫等。一旦污染,轮虫虽不至死,但由于它们吞食单胞藻类,使轮虫产量低。主要应控制水源的污染源,添加用水最好是消过毒的。把池壁四周打扫净,减少暴雨冲刷带来的原生物。当培养池中出现大量原生物时,应把池水排空,重新接种培养。 收获 用240目筛绢做成长筒形,长度为6米~10米,直径为40厘米,把电动浮泵固定在池中间小船上,筛绢一端套住泵口,让其充分伸展后,另一端固定在池边处,并用活结扎口。 轮虫的密度超过100个/毫升时,即可采收。用面包酵母培养的轮虫缺少高度不饱和脂肪酸,这种轮虫在采收前必须用海水小球藻或鱼肝油营养强化6-12h。 为了避免将致病菌带入育苗池,必须用过滤海水将轮虫冲洗干净或经药浴消毒后再投喂。采收后立即在轮虫培养池中加入新鲜海水补回采收的水量,并继续投喂酵母,充气培养。每次培养时间一般维持15-25天,最多30天,然后全部采收,清池,开始新一轮的培养。 相关新闻 运城盐湖罕见呈现玫瑰色 化验确认是轮虫引发我要评论 2015年06月15日 09:39:17来源:山西日报 玫瑰色的盐湖。张建林摄 连日来,在运城盐湖3号滩北面,呈现出盐湖史上极为罕见的“赤潮”现象,有两块近300亩的水域大面积呈现出玫瑰色,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和围观。据主要负责这次试验的南风集团技术中心副主任、盐湖与健康研究所所长丁红霞介绍,通过化验,他们终于找到了让湖水“春心荡漾”的“红马王子”,就是一种在盐湖卤水中很少见的红色微生物——轮虫。 为了找到湖水变红的真正原因,给大家一个科学的解释,南风化工集团的国家级技术中心特意抽取样本,进行离心分离后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在技术中心的试验室,丁红霞拿出两根有粉红色沉淀的试管解释说,粉红色沉淀正是轮虫和杜氏海藻的混合物。在试验室和显微镜相连的电脑屏上,可以看到三三两两还在蠕动的轮虫,身体中间部分因吃进盐藻而呈现粉红色。丁红霞说,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轮虫的身体周围有一圈光晕,在阳光下反射出粉红色的光,颜色的深浅也在随着光线的强弱而变化。 至于为什么只有这两个池子会大面积呈现粉红色,丁红霞说,轮虫是比卤水虫小很多的微生物,大小在05mm左右,而成年卤水虫的长度约在1cm左右,会吞噬轮虫,所以一般有卤水虫的地方轮虫含量都很少。而这两个池子的水是从黄河引来的水,杂质和其他微生物较少,而池底是原来产硝池的底板,随着温度升高,部分溶化后使湖水有了较低的盐度。经过测试,两个池子中的盐度不适宜卤水虫生长,而轮虫是在淡水和咸水中都可生存的生物,加上池中有大量盐藻作为食物,就拥有了大量繁殖的环境条件。 据悉,轮虫广泛分布于湖泊、池塘、江河、近海等各类淡、咸水水体中。因其极快的繁殖速率,生产量很高,是大多数经济水生动物幼体的开口饵料,在渔业生产上有颇大的套用价值。 湖水变红对运城盐湖来说并不稀奇。丁红霞说,运城盐湖和世界其他盐湖或者海盐田一样,生长著一种叫杜氏盐藻的嗜盐绿色微藻,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血红素,藻体呈红色。由于其独特的颜色,也会把湖水染成红色。 对于其他元素致湖水变红的说法,丁红霞予以了否认,她说,无论是硫酸镁还是氯化镁,在水中都是无色的,并不会使湖水变红,湖水变红多是因为其中的有机微生物引起的。(记者李宁波通讯员邵奇梅)
第一次养殖鱼苗需要注意什么?
1、池塘条件:池塘要求进排水方便,近海,池坝、进排水闸门牢固,池底平整,底质泥沙质为好,养殖水源为海水或半咸水,盐度不低于10‰。
2、清池进水:多年养殖的老池塘经过一个冬季的排干曝晒,在虾苗放养前一个月左右,使用生石灰按75kg~100kg/亩的用量均匀的扬撒于池底,通过机械翻耕等措施使生石灰与池底15cm~20cm厚的淤泥层均匀混合,进水20cm~30cm,2天后排干,再进水20cm~30cm,2天后再排干,连续冲洗2次~3次,清塘一周后进水肥塘。当年开发的新池塘,在放苗前20天左右,进水10cm~20cm,用生石灰按50kg~80kg/亩的用量均匀的撒入池中,3天后排干池水,再进水20cm左右冲洗一次,然后进水肥塘。进水时要用80目的筛绢网过滤,防止敌害生物进入池塘,首次进水以80cm~100cm水位为宜。
3、肥水及饵料生物的培育:肥水的目的是通过施肥使水中藻类、轮虫等有益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虾苗入池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饵料生物较少的池塘可通过生物移植的方法补充。基肥以有机肥为主,一般亩施发酵腐熟的有机肥300kg~400kg、尿素3kg、过磷酸钙04kg。到放苗时,池水透明度在25cm~40cm为宜。此时,饵料生物接近高峰值。
4、虾苗的选择和放养:虾苗要选择经检疫合格的规格整齐、体色鲜亮、无病灶、无拖带物、体长1cm左右的健康虾苗,尽量避免选择使用高水温和药物过多所培育的速生、虚弱、营养不良的虾苗。虾苗运输时尽量避开高温炎热的天气和中午,要选择天气晴朗、气温稳定的时间运输,一般选择夜间运输。放苗时间应选择晴天无风的早晨,注意水温差不能超过3℃,盐度差不大于5‰。放苗时,先把运苗袋放入池水中,半个小时后袋内外水温接近一致时,再缓缓把虾苗倒入水中。放苗密度视养殖品种、池塘环境而定,原则上不大于2万尾/亩。
5、养殖期管理:
前期(体长4cm以前):这一时期,由于虾池中天然饵料充足,一般不投喂饲料,只要继续培养好天然饵料就可以。为保持天然饵料数量,放苗15天后,每隔2天投喂一次豆粕或麸皮,既起到肥水的作用,又可作为对虾的补充饵料。养殖前期池塘一般不进水,但要控制好水质,使池水保持肥、活、嫩、爽,尽量使池水环境不发生大的变化。池底渗漏严重的池塘要适量的补充池水。养殖前期要做好巡塘、查苗工作,发现池水变化快、虾苗见苗率低时,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
中期(体长4cm~9cm):随着虾的摄食量的加大,池内的天然饵料开始不能满足虾的生长需要,这时开始投喂卤虫等鲜活饵料,一般每天一次,时间宜选择在傍晚前后进行。养殖中期水温开始快速升高,因此,要确保水环境稳定,此时视池塘情况、水源情况来确定进水量,一般每周进水一次,每次进水量不超过池水的15%,到接近15m时暂停进水,重点进行水质管理。适当的肥水保证水中浮游生物的繁殖生长,重视巡塘管理,及时检查对虾生长情况,池坝、闸门有无渗漏,有无发病征兆,水色变化情况等。
后期(体长9cm以后)此时对虾的总摄食量达到峰值,池内的天然饵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虾的需要。这一阶段要以投喂饵料为主,每天早晚各一次,早晨投喂日投饵量的30%,傍晚投喂70%,饵料可选择卤虫、海沙等鲜活饵料或全价虾料。养殖后期水温达到全年最高,应补充池水至最大水位。由于投饵量的增加,水质恶化加快,要每半个月左右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不可超过池水的20%。后期要加强巡塘,密切注意虾的生长情况,池水变化情况,虾病发生情况,同时积极做好防盗防逃工作。
最好的轮虫养殖技术
第一次养殖鱼苗需要注意:
在鱼苗下塘之前我们应该检查鱼苗是否能够主动的进行摄食,这非常的关键。
人工繁殖的鱼苗必须待嫖充气,能够游动,并且能够主动摄取外界的食物时候才能够下塘。
并且,鱼苗下塘的前后,要去观察水中轮虫的种类以及数量。确定轮虫处于哪一个时期,最好是在轮虫的高峰期下塘才是最好的。这样能够为鱼苗提供充足的饵料。
如果轮虫已经过了高峰期,那么我们就需要全池进行泼洒已经发酵过的邮寄肥料,一般来说6667平方米泼洒50~150kg的肥料。
并且我们需要检查池水中是否有残留的地海动物,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有地海动物,会限制鱼苗的生长,对自己的经济效益影响很大。
清塘以后可能还会有一些蛙卵,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采取渔网拉网1~2次,来清除他们。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网页链接
谁有繁殖轮虫的资料以及一些轮虫的资料
1、选址
选择通风、阳光充足的地方为宜。
2、消灭天敌
在建棚前先用捕捉、诱杀、开水烫等方法将地面上的蚂蚁、蝼蛄等消灭干净,因为以上几种动物是蝗虫的天敌,能捕食蝗虫和破坏蝗卵,所以在棚内绝不能让这些动物存在。
3、地面
棚的地面要高于周围地面10-15厘米,为了便于雨季排水。土质最好采用砂壤土,此土不易结块,便于产卵和取卵,担不能太软,蝗虫产卵的要求很高。
4、密度
棚的面积视蝗虫的数量而定,一般每平方米可养600-800只成虫。
5、建棚
根据自己的条件可用木棍、竹片建造一个棚的支架。再按这个棚架的大小,用纱布做一个象蚊帐一样的棚罩,挂于棚架上,底边埋于地下,留下门口,门口上按上拉锁,这个装制就是为了不让蝗虫跑出和便于进棚喂养、管理。棚的高度15-2米即可,为了保温或防雨,棚外可罩塑料布。在温度高的时候和蝗虫较大(三龄以上)不怕下雨,可不罩塑料布。如利用自然条件养殖飞蝗,棚的建造必须在四月底前完工。
6、棚内应有玉米以及其他较高植物以作隔离。
蝗卵的发育、孵化、管理
飞蝗的起点发育温度范围为20-42度,适宜发育温度为25-40度,最适温度为28-35度。在相对湿度85%-92%或在土壤含水量15-18%的情况下,适宜发育温度为25-32度,我国北方自然气温在五月上旬便到。购卵后直接把蝗卵放到土中待其自然孵化即可。经 10-15天的孵化过程,孵出全部蝗蝻。蝗蝻取食量很小,身体柔弱,应注意防雨。
飞蝗的习性
1、孵化
种卵孵化最低温度为17摄氏度,发育适宜温度介于26-32摄氏度之间,土壤含水量以 18-22%, 孵化率最高,整个卵块自开始孵化至孵化完成一般经过 50-60分钟,上午八时到下午一时孵化最多。在孵化过程中出土也有先后之分。
2、蜕皮
飞蝗成长靠蜕皮来完成,当生长到一定长度需要蜕皮时,则停止进食。头朝下倒悬其体,进行脱皮。(要有附着物)一小时后即可取食。蝗蝻自出卵后5-7天蜕一次皮,壮的蜕皮块,弱的蜕皮慢,蜕一次皮即为一龄。从孵化到成虫需蜕五次皮,方能变为成虫。
3、群居性
一龄蝗蝻常聚集在植株上,二龄蝗蝻喜欢在光裸地上,龄期越大,聚集性越显著,起初小片,后来一大片,互相拥挤重叠,甚至堆积成几寸高
4、迁飞
蝗虫的迁飞不只是为了取食,另一主要原因是生殖生理发育的需要,迁飞可以增进食欲,特别是在羽化至产卵前迁飞,能提高产卵数量和质量。所以,蝗虫产卵后至产卵前应给予适当的人工干扰,令其在棚内飞翔,以便提高产卵的数量和质量。
5、取食
蝗虫嗜食为禾本科植物和莎草科植物,如玉米,小麦、谷类、高梁、芦苇、茅草、三棱草、香附子、莎草等。非禾本科植物或双子叶植物,一般不取食,其取食不仅是为了饥饿,而且还为了解决口吸取水分。豆类、麻、甘薯、花生、荞麦、棉花、芝麻、马铃薯、烟草等均为不喜食植物。三龄以上的蝗虫生长特别快,食量逐步增大。此时要保证棚内有充足的食物,首先是蝗虫吃不饱会影响正常生长,另外会出现强食弱大吃小的现象。吃玉米的飞蝗一生中总新鲜食量为855克左右,其中约25克食蝻期消耗的。吃芦苇的约60克。以干重计算,吃13克干玉米,20克芦苇。所以,飞蝗成虫每天消耗食物最高量为5克新鲜物质,一般在1克左右,约为体重的两倍或等于体重。
6、趋光性
蝗虫具有向阳移的习性。
7、自相残杀性
蝗虫常会出现互相残食的现象,尤其是在食物或饲草水份不足,蜕皮时最为明显。正在蜕皮的蝗虫不能动,体质又很软,有被吃掉咬伤的危险。
8、交尾
蝗虫在羽化后 4-7天开始交尾,15-20天内即可产下第一块卵,一生交尾数次。也可孤雌生殖。
9产卵
蝗虫产卵对土壤种类的选择较宽,对土壤湿度选择则较严,一般含水量在18%左右。另外,土壤的酸碱度、含盐量、坚实程度、是否向阳等也有重要影响。如何产卵(东亚飞蝗的卵块为褐色,略呈园筒形,中间略弯,呈茄子形)。每一雌蝗约产平均为4-5块,少的2-3块,多的6-7块,个别达11块。每个卵块一般含60-80粒卵,最多可达180,最少不到40粒。蝗虫产下第一块卵块后,要隔几天再产第二块。
南美白对虾池塘轮虫太多怎么办
轮虫是一种在鱼、虾、蟹等人工育苗阶段被大量用作活饵料的小型浮游动物之一。近几年来,随着虾、蟹育苗业及养殖业的发展,轮虫作为优质活饵料用量越来越大。因此,培养轮虫能带来丰厚的利润,不少养殖户或育苗场家也把目光投到轮虫培养上来,但在轮虫培养过程中常遇到不仅养殖成本高且培养产量不够稳定的问题。现介绍一些养殖经验。
一、前期准备工作
1池塘条件
培养池应建在靠近育苗场、交通便利、水源(淡水或海水)方便、避风向阳之处。最好是选择地势高一点的地方,以便施工和排水。土池面积以2000平方米~3000平方米为宜,池深80厘米~120厘米,池形长方形,土质应为泥质或泥沙质,池底和池壁不渗漏。土池数量一般3个~5个或更多,便于同时分池,分批进水培养,交替收获。
2清池进水
新开挖池可直接进水;若为旧池应将积水排出,并对剩余积水施用药物,杀死其中鱼类和甲壳动物。可用清池药物有:(1)漂白粉 使用前需检测含氯量,含氯量30%的漂白粉用量为25克/平方米~30克/平方米,一般药效3天~5天消失。(2)“鱼藤精”用量2克/立方米。清塘后即可进过滤后的海水,滤网用160目~200目筛绢,防止敌害生物混入。初期进水40厘米~60厘米,调节盐度为10~20,并随之施肥,使水富营养化。
3肥水
常用肥类分有机肥和无机肥,施用量根据池水情况而定,应少量、勤施。化肥用量一般过磷酸钙为3克/立方米、尿素为15克/立方米~20克/立方米、人尿用量为200克/立方米。鸡、鸭粪类因其肥效大且持久性强,用量为200克/立方米,使用前应先发酵。可在池边挖一小坑,把粪便倒人其中,经发酵后可于每天中午前后,泼入池中。
施肥后,在一般光温条件下,通常3天~5天后水色由清变淡绿或浅褐色。为尽快肥水,也可从科研单位或其他场购买经过培养的复合藻液泼入池中,用量为3升/立方米~5升/立方米。随着水色加深可适时添加水量。
二、接种轮虫
当自然水温达到10℃左右,池水较肥时可适时接种轮虫,若土池上一年培养过轮虫可用铁链拉动底泥,把休眠卵搅起来即可。接种轮虫也可从附近温室大棚中购买活轮虫,但要求带卵率要高。接种时选择晴天下午水温最高时进行。接种密度:一般活轮虫10个/升或根据情况高密度接种。
三、培养管理
1施肥
培养前期由于基肥一次性施量较大,而且水温较低一般不用补肥或少量补肥,后期随着水温升高藻类繁殖加快,水体中营养盐消耗较快需及时补肥。补肥一般于中午前后进行,用量视水质而定。注意应少量、勤施。
2添换水
前期一般以添水为主,随着藻类的繁殖水色加深,适时加水。后期温度较高,池内的物质循环加快,不断产出轮虫,使水体中微量元素失衡,因此需要补充新鲜海水。补充的海水需过滤,最好是经药物消毒处理过的。换水量一般每10天换水1/5~1/3。换水同时可进行收获。
3投饵
当轮虫密度过大时,为防止短时间内把池水滤清,需要及时收获轮虫,同时为使种群连续增长,也可投喂饵料,主要为酵母、豆浆、麦麸等。通过轮捕控制轮虫密度、补充饵料等措施,使单胞藻类维持在适宜的密度。
4日常检测
要经常检查池壁是否漏水,注意水色是否有变化。若水色变淡,则可能藻种密度降低,需及时施肥;有时水色改变可能是优势藻种改变,不会影响轮虫生长。还应检查轮虫的密度及带卵率,当带卵率下降至13%以下时,说明轮虫种群将衰败,可将池排空后重新进水接种。
5病害防治
轮虫培养过程中常见的病害生物主要分两类:
(1)食害生物
主要有非养殖品种的小型鱼、虾、蟹幼体,水生昆虫,蚊蝇之类的成虫及幼虫,蛙类的蝌蚪等。应采取过滤进水,用120目~150目的手抄网捞取水生昆虫等,清除池边杂草物,使敌害生物无法滋生。在繁殖季节可在晚间用灯照捕池边抱卵蟹。
(2)竞争性敌害生物
如尖鼻虫、游捕虫、变形虫等。一旦污染,轮虫虽不至死,但由于它们吞食单胞藻类,使轮虫产量低。主要应控制水源的污染源,添加用水最好是消过毒的。把池壁四周打扫净,减少暴雨冲刷带来的原生物。当培养池中出现大量原生物时,应把池水排空,重新接种培养。
四、收获
前期水温较低,轮虫繁殖较慢,此时虽市场需求量大且价格高,也只能少量收获。一般水温10℃~15℃时,日收获量为存池量的1/10左右。后期水温较高,繁殖快可大量收获。一般日收获量为存池量的1/6~1/3。另外,当轮虫产量出现高峰时,应及时收获大量轮虫,然后并补充肥料和水,以维持种群的持续生长。
用240目筛绢做成长筒形,长度为6米~10米,直径为40厘米,把电动浮泵固定在池中间小船上,筛绢一端套住泵口,让其充分伸展后,另一端固定在池边处,并用活结扎口。收获时间一般安排在清晨较好,因为下午水温较高,轮虫集中产卵,水体中粘性物质增多;同时,下午水体中的溶解氧常过饱和,在抽滤时易使筛绢通透性降低,从而在袋内形成大量泡沫,影响效率及产品质量
这是好事,减少喂料,对虾会吃轮虫的。这段时间是出虾的高峰期,有多少人躲在被窝里数钱?又有多少人躲在被窝里哭泣?历年来,到目前为止,对虾的价格是最高的,各地对虾纷纷离开塘口,准备着下一造虾的养殖,期待着下一次的丰收。今年放弃养殖的朋友看了都眼红。其实今年的养殖规模并没有减少,只是换了一批养殖人。旧的一批离去,新的一批接上,不断的重演,这是为什么呢?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养虾赚钱。所以,一个虾农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虾养好,养大就可以了,至于价格,不是我们虾农去操心的,是靠市场不规律的调节,谁又知道明天的价格又是什么样呢?对虾的价格不是个人所能控制的,但是,绝对不会让你出现亏损,前提是,你必须养出一造好虾,只要你的虾养好,赚钱是一定的。江苏的陈先生,养殖对虾60亩,过去两年连续出现亏损,但是今年却迎来了大丰收,连本戴利赚翻天!福建王先生养殖300亩,两年来亏的负载累累,今年,钱还清了,还盖起了小洋房。他们是我的客户,我给他们推荐了海洋红酵母,加强了对虾的免疫力,提高了成活率。我联系他们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感谢我,因为虾是他们自己养的,海洋红酵母,我不卖还会有别人卖,并且养出一批好虾不是一个海洋红酵母就能决定的,海洋红酵母起到的只是辅助作用。我一直都在做海洋红酵母的推广,很多的人看见了,有人相信,有人不相信,但是我在这里要说的是,请你迈出这一步,好好的用一次海洋红酵母,15天的时间,把没有用海洋红酵母的对虾,与用海洋红酵母的对虾对比一下,看看海洋红酵母是不是我在网上说的那样。有很多的养殖户都在对比,为的就是不要错过了在养虾路上求学的这一点知识。养虾,需要经验,经验是要经过不的试验得到的实验。海洋红酵母,加强对虾免疫力,提高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