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能开海水珠吗
科技日报讯 (沙鞠)作为汕头市今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的重头戏之一,世界砗磲珍珠博览馆开馆仪式暨科普讲座体验活动日前在汕头绍河珍珠科技园举行。
砗磲,是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的海洋动物,也是海洋中最大的双壳贝类,被称为“贝王”,可作佛珠及装饰宝石。世界砗磲珍珠博览馆汇集的砗磲及其所产珍珠主要来自南中国海、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涵盖了世界上已经发现砗磲总科涵盖世界上已经发现的九大砗磲总科的全部品类,数量多达100多件。如该馆收藏的千年砗磲贝其肉里长出来的游离珍珠“生命之珠”,重量2036克,是原世界最大的同类珍珠“亚洲之珠”的168倍,被誉为世界“珍珠之王”;此外,另一颗世界“附壳珍珠之王”,是附着在砗磲贝壳内形成的附壳珍珠,重量约20公斤,是原世界最大同类珍珠“老子之珠”的315倍,更有“佛珠万寿山”的美名。
开馆当天,世界砗磲珍珠博览馆承建单位广东绍河珍珠有限公司还发起组织了“首届南海《砗磲养殖育珠》研讨会”。绍河珍珠董事长、广东海洋大学珍珠研究所所长、著名珍珠研究专家谢绍河教授作了《砗磲养殖育珠》的主题发言,并创新提出了世界海水珍珠养殖技术的“三代”说。
谢绍河认为,如果说以马氏珠母贝培育小型海水珍珠技术为“第一代”,利用大珠母贝和珠母贝培育大型珍珠为“第二代”,砗磲养殖育珠或将成为引领世界的第三代海水珍珠养殖技术。虽然由于条件问题,我国目前未能养成“第二代”的两个育珠品种,但很有可能在第三代海水珍珠养殖技术上实现弯道超车。
谢绍河介绍,砗磲育苗在国外已经有30年历史,在我国则刚刚起步。由于砗磲内脏团没有像珍珠贝那样的核位,植核后手术贝死亡率高、留核率极低,技术难度非常大,利用砗磲育珠研究,在国内外尚未有成功先例。可喜的是,他所带领的珍珠科研团队经过两三年的研究,应用前期拥有的专利技术,现已解决了育珠贝死亡率高的技术第一难题,植核留核率也有了新的突破,近期还将与汕头大学合作在南澳继续探索,力求今年内基本达到生产技术的要求。
“我国南中国海有着诸多岛礁和泻湖可以作为养殖区域,也有着可以研发养殖育珠的优势砗磲品种。我们已经初步掌握了砗磲养殖育珠的独创技术,若能完善这一技术成果体系,将成就引领世界第三代海水珍珠养殖技术巅峰。” 谢绍河说。
请问人工养殖的珍珠,需要多长时间呢?
中国淡水珍珠的产量已占世界首位,但是质量并不理想。目前,全国每年培育的稚、幼蚌近百亿只,生产育珠蚌可达5-8亿只。如果不是因为蚌病导致的大量死亡,每年的商品珠蚌和珍珠产量可比目前高出一倍以上。所以,提高珍珠质量,限制产量迫在眉捷。
1、技术进步
中国珍珠产量的飞速增加,首先得益于钩介幼虫人工采集技术的突破和稚、幼蚌培育技术的不断进步。虽然河蚌的人工授精、人工孵化技术尚未解决,河蚌在生产中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工繁殖。但在生产中已能从钩介幼虫的采集开始进行大规模培育稚、幼蚌,从而使手术蚌的来源有了根本保证。这项技术的普及推广,使大江南北的农民很快掌握,而且已经完全做到了规模化生产。
其次,专业从事手术操作的女工队伍已经形成。在湖南汉寿、安徽贵池、芜湖等地的有此乡镇已成了手术操作工的产地,每个乡镇的手术操作工就可达上万人。育珠手术已成了当地劳务输出的重要途径,通过师傅教徒弟式的发展,手术操作工队伍稳定、壮大,并得以延续,使手术操作环节的人力有了保障。
第三,蚌病控制技术已经突破,育珠蚌养殖技术有了一定提高。培育浮游生物、肥水养殖育珠蚌的技术借鉴了“施肥养鱼”的池塘养殖技术模式。在生产管理上,主要是改穿孔吊养方式为“网袋、网夹”的笼养方式。在大规模生产中,网箱培育手术蚌技术的改革进步,使当年育苗、当年手术育珠有了可能,缩短了珍珠育成周期。
2、存在的问题
河蚌育珠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也带来了不少问题。目前,珍珠生产已不再是获得巨额利润的项目,暴利的年代已经过去。但是,多年育珠生产的高盈利性,使从业者无视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盲目生产仍在继续。
⑴中国的珍珠产业协会还不健全,有些地方或成了半官方的组织,缺乏行业协调和自律,珍珠的生产完全无序化,限制产量和提高质量任重而道远。
⑵由于珍珠产量的不断增加,整个市场对珍珠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虽然珍珠深加工技术也在进步,珍珠产品的用途更加广泛,但是低档珍珠仍会面临过剩。“大、光、圆、艳”的标准内涵也在不断变化。所以在群众性生产中,通过延长养殖周期来提高优质珠的比例,是适应市场的唯一途径,这在客观上也起到了限制年产量的效果。但是珍珠业界尚未做到主动地、自觉地限制珍珠产量。
⑶通过成熟珠蚌采集钩介幼虫以培育稚、幼蚌的方法沿用多年,导致三角帆蚌种质退化日趋严重。珍珠蚌生产性能和抗病力不断下降。
⑷手术操作工缺乏正规培训,新技术、新工艺难以推广应用。操作工队伍劳动、用工等管理更无从谈起。育珠手术操作的季节性,使操作工队伍保持“候鸟式”的流动性,这是育珠业生产方式落后的又一集中表现。
⑸养殖生产中,不仅仅是普通农民和中小养殖场,即使是大公司,落后的生产管理仍十分普遍。珍珠企业和大多数养蚌农民一样缺乏科技意识,“广种薄收、听天由命”仍然是育珠生产管理的主导思想。河蚌育珠行业技术标准的制订和推广刚刚开始,工作还相当艰巨。
3、解决问题的途径
淡水珍珠生产尚未进入“微利时代”,但我们也要防患未然,使该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①应从种质资源抓起,加强蚌种选育工作。②应从操作工队伍管理入手,积极推广手术新工艺和系统化消毒技术。③通过政府、行业协会等途径宣传、培训,提高河蚌育珠业主的科技意识。推广普及科学的养蚌育珠技术理论和知识。④推广群体控制技术,使河蚌育珠业整体成活率有所提高。⑤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发挥协会作用,自觉限制珍珠年产量、努力提高珍珠质量。⑥进一步开展大直径正圆淡水有核珍珠的应用性研究。⑦进一步开发利用低档珍珠,拓宽用途。
淡水珍珠与海水珍珠有什么区别?那种价格高
人工养殖珍珠贝,一年到2年半可以采收珍珠。人工养殖珍珠贝,一般养殖周期为2-3年。从无核珠形成过程看,以第二至第三年最快,第四年以后生长速度下降,育珠蚌也渐趋衰弱,易于死亡。养殖2--3年的珍珠颗粒大,圆整,富有光泽,质量高。三年以上虽颗粒大,但光泽不好,质量并不高。
如何识别养殖珍珠和天然海水珍珠
珍珠从来源分,有两类:海水珍珠和淡水珍珠。海水珍珠在我国有一种,即产于广西、海南的马氏珠母贝(Pteriamartensii)所产的珍珠,称为“南珠”。淡水珍珠主要产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由蚌科动物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
)或褶纹冠蚌(Cristariaplicata
)产出。
在药典中,海水珍珠和淡水珍珠是同等入药的。在《日本化妆品原料规范》中,亦未对珍珠的来源加以区别。为什呢?
多种分析发现,淡水珍珠与海水珍珠的成分没有根本性的区别,淡水珍珠有3种氨基酸含量较海水低,2种与之持平,余下13种氨基酸的含量甚至较海水珍珠更高(如《中国药学杂志》1989
年第
5
期313
医院翁林福等对淡水珍珠粉和海水珍珠粉的化学成份进行了分析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淡水珍珠和海水珍珠的化学成份基本一致,还有更多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现在,淡水珍珠与海水珍珠均实现了人工养殖。淡水珍珠用的是无核养殖技术。
海水珍珠用的是有核养殖技术,因此有一个用贝壳或者骨头等做成的核;而淡水珍珠采用的是无核养殖技术,因此其组成是100%纯珠质
海水珍珠珍珠质厚度仅为03~08毫米,而淡水珍珠100%都是珍珠质。如果要制得100%的纯海水珍珠粉,必须把核去掉,价格高得惊人。
所以区别就是成本,其它的基本上都一样
请问有人知道海水珍珠跟淡水珍珠有什么区别吗?在珍珠网上有真的海水珍珠吗
海水养殖珍珠(有核)与淡水养殖珍珠(无核)一般而言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区别。
海水养殖珍珠的形态:圆度相对较好,很少出现长形、异形、不规则形;表面特征:光滑度较好;透射光下:透射强光下可见到核的平行条带;结构:从珠孔中可见到核与珍珠层的明显分界线;光泽颜色:有珠光,强度以中等居多,以白色、浅色居多。
淡水养殖珍珠的形态:多数为长形、米粒珠、扁圆形、不规则状,圆形少见;表面特征:光滑度较差,勒腰,沟纹常见;透射光下:没有平行条带特征;结构:珠孔中可见到均为珍珠层;光泽颜色:一般珠光明显,较强,以彩色(粉红、紫色、浅绿、杂色)居多。
1、淡水珍珠是淡水珍珠蚌外处膜薄膜衣细胞通过直接嫁接而成的,一般养殖两至三年,多则八至十多年。内部特征为同心放射趁层状结构,可以生产珍珠美容系列,全成分速溶珍珠营养保健系列等;而海水珍珠只有一个核,通过嫁接而成。
2、淡水珍珠形状多样,大多是圆的,还有米形、半圆形、扁形、梨形等,而海水珍珠只有圆的一种。
3、淡水珍珠光泽度好,看起来珠光宝气,而海水珍珠光泽一般比较淡。
淡水珍珠与仿珍珠、染色珍珠的区别:
1、将两颗珍珠对擦时,仿珍珠有滑感,真珍珠有涩感。将珍珠在玻璃上摩擦时,仿珍珠无条痕,真珍珠有珍珠粉条痕。真珍珠用刀轻轻的刮有珍珠粉,后用棉布或手拭去后感觉没有损坏珍珠。
2、染色珍珠一般光泽比较差,看起来不自然,呈灰色和黑色,如用布沾一点5%稀硝酸擦洗,布上会有黑迹。 祝你好运,祝你幸福!
海水珍珠比淡水珍珠光泽强而且要圆润一些
海水珍珠是有核养殖的,就是用珍珠贝的贝壳磨成圆球插入到母贝那里,让母贝围绕着圆球分泌珍珠质,所以一般的海水珍珠圆度都是非常好的,而光泽主要是和形成的海域有关。
淡水珍珠是无核养殖的,是用珍珠蚌的蚌肉作为内核的,在长期的分泌珍珠质的过程中,蚌肉会消失不见的,就是淡水珍珠有多大,珍珠质有就多厚,一般都是在内陆湖养殖的,光泽是比较柔和的。
其实网上有真的海水珍珠不出奇呢,还很多,主要是看你要什么品质的珍珠,要选择正规的专业的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