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是什么东西呢
海蜇是是一种美丽的海洋生物,游起泳来像一朵盛开的莲花漂浮在水中。
海蜇是水母的一种,属于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大连海域可以见到4种水母:其中,白色霞水母、海月水母没有经济价值;来自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的海蜇和沙蜇(野村水母)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分布
海蛰分布很广,北起辽宁,南至广东、海南沿海各海区。目前仍以自然捕捞为主,每年产期分春、秋两季,春季4~6月,所产蛰体嫩小,含水量多,脱水后出成率较低。
秋季7~9月,所产蛰体较大,成熟,含水量较低,出成率较高。海蛰体中水分含量在90%以上,渔获的海蛰一般进行腌制加工,也可鲜食。
什么是海蜇
海蜇是海蜇科的动物又叫石竟、水母等。
它是一种生长在海洋中的大型、水性的水母类动物,可以分为伞体和口腕两部分,伞体厚而高,大的可以达1米左右。
海蜇的各种器官都在口腕部,它是比较低等的肠腔动物。海蜇生长在海口附近和泥质海底的海水当中。
8-9月份,通常成群的浮游在海面上,海蜇分布在咱们国家东南沿海等地,比喻说浙江福建等。海蜇的加工产品分为两种,海蜇皮和海蜇头。海蜇皮都是小张的,1千克以下的小海哲只能做海蜇皮。
海蜇分为三等,一等品,片比较大,比较白、颜色比较透、肉比较结实、没有血丝、比较脆嫩。二等品,颜色是白色或乳白色的,有一点点血丝在里面。三等品、片比较小、颜色是的,有血丝还有沙子等。
品质好的海蜇,朵比较大、边缘完整、肉结实、无杂质、有韧性、有光泽。
海蜇的营养分析:
1、海蜇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营养成分,尤其含有人们饮食中所缺的碘,是一种重要的营养食品;
2、含有类似于乙酰胆碱的物质,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
3、所含的甘露多糖胶质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功效;
4、海蜇能软坚散结、行淤化积、清热化痰,对气管炎、哮喘、胃溃疡、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有益,并有防治肿瘤的作用;从事理发、纺织、粮食加工等于尘埃接触较多的工作人员常吃海蜇,可以去尘积、清肠胃,保障身体健康。
海蜇作为食物,它的吃法也很多,可以生吃也可以熟吃,最常见的就是凉拌。比喻吧海蜇洗净切丝,用开水烫一烫,加上酱油、糖等伴着吃,番茄海蜇、咖喱海蜇等等。由于海蜇含水量在95%以上,因此要做成肉质坚硬的海蜇皮和海蜇头,必须经三次的盐帆处理。
有一种人造的海蜇,是把大豆蛋白粉加上褐藻胶再加上水打碎以后用4%的氯化钙水溶液用来凝固后再脱水干燥制成的。
每产生1000千卡热量的海蜇的营养质量指数:
蛋白质:112克
脂肪:91克
碳水化合物:115克
维生素B1:09毫克
维生素B2:15毫克
维生素E:645毫克
钙:4545毫克
纳:9848毫克
铁:145毫克
海蜇是富含钙、蛋白质和碘也非常非常丰富。每100克的海蜇,碘的含量可以达到132微克,因此对甲状腺肿和其他的缺碘性疾病有着防治的效果,它还有类似乙酰胆碱的作用,能够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海蜇皮外敷可以治疗偏头疼,防止关节炎以及丹毒和烂腿。
海蜇的饮食禁忌:
海蜇的性味是偏滑凉的,对脾胃虚弱、大便稀寒的人是不适合用的,也不适合大量生吃。
海蜇这种东西可以用焯水吗
海蜇又叫水母,是一种水生无脊椎动物,是水生环境中重要的浮游生物。它的身体外形就像一把透明的伞,伞状体的直径最大可达2米,伞状体的边缘还长有一些须状的触手,有的触手可以长达20~30米。
海蜇分布的水域非常广,无论是在温带水域,还是在热带水域,无论是在浅水区,还是深水区都可以见到他们的踪影。据统计全世界海蜇种类有250余种,有的海蜇还可以发光,有的长着漂亮的纹理。它们是地球上最古的生物之一,它们的出现甚至比恐龙还早。
海蜇身体的主要成分是水,有内外两胚层组成,两层间有一个很厚的中胶层,不但透明,而且有漂浮作用。它们在游动时,利用体内喷水反射前进,远远望去,就像一顶顶圆伞在水中迅速漂游,非常的优雅。
如果的野外遇到海蜇,千万不要被它美丽的吸引而去触碰它。海蜇触手上的刺丝囊含有毒素,如果不慎碰到,海蜇会立刻会用触须缠绕上去,同时囊中弹出刺丝,刺进人体内,释放毒素。一般可在数分钟后出现触电样刺痛感,数小时后伤区逐渐出现线状排列的有红斑的血疹,痒而灼痛。如果被严重蜇伤还会危害生命安全。
海蜇这种东西需要焯水。
新鲜的海蜇身体里有一定的毒素和海水含量,做之前要先用食用盐和明矾将海蜇腌制,排出毒素和水分方可食用,海蜇头食用前需要焯水,可以用清水或者热水过一下。
特别要注意的是,用热水焯的话容易造成海蜇头紧缩,破坏部分营养成分,所以还是建议最好用清水焯,里面加些苏打粉,不仅能保持海蜇头饱满的头型,而且能够最大程度保留营养成分。
海蜇生长环境
1、海蜇:生长于河口附近及海湾内。我国北起辽宁南至福建均有分布。以东南沿海产量最大。8-9月间常常成群浮游于海面,以硅藻和桡足类动物等为食。有时在海面成片出现,也可漂到外海。
2、黄斑海蜇:本种属热带性水母类,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沿海,自汕头到雷州半岛及广西的涠洲岛一带海域分布较密,闽南也有少量分布。每年“雨水”前后于碣石湾、红海湾、大亚湾等地即能见到幼体,群体数量很大,生长迅速,至“立夏”已可长至成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