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从进化的历史看,各类动物都比人类出现得早,人类是动物进化的最高级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动物就不可能有人类。同时,由古代类人猿进化成人类以后,人类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动物有关,离开了动物,人类就无法很好地生存。
(1)动物为人类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
丰富的动物资源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物质宝库。时至今日,仍有靠猎取动物为生的民族,如巴西东南部游牧的高楚人。有许多国家,动物资源是维持国计民生的支柱。澳大利亚一向以“骑在羊背上的国家”而著称。号称“沙漠之舟”的骆驼,多少世纪来一直是阿拉伯人赖以取得衣食的重要来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对食物的选择性越来越强。从祖先的茹毛饮血、饥不择食,到后来变成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今天又转向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并从含脂肪较多的肉食转向含蛋白质较多的肉食。
我国的动物蛋白质来源,多数地区以猪肉为主,部分地区以牛、羊肉为主。另外,家禽的肉、蛋也是动物蛋白质的重要来源。
在动物蛋白质中,鱼肉的比例仅次于上述肉类。鱼肉是最好的动物蛋白质食物。目前,全世界每年的捕鱼量为7000万~7500万吨,占人类食用蛋白质的1/5。
动物资源日益减少的今天,人口又在不断增长,人类需要更多的动物资源,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目前,海洋捕捞活动主要集中在水深约200米的近海水域,占海洋水域的7%~8%。有人估计,海洋为全人类储备了可用1000年的资源。因此,开发海洋,向海洋要食物,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出路。
近来,不少人提出将昆虫作为食物来源。昆虫种类多,数量大,而且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我国食用昆虫有悠久的历史,如3000多年前就有食蚁子酱的记载。据说唐朝时期在山东发生了严重蝗灾,唐明皇亲临灾区,一边帮助农民灭蝗,一边烧起了大油锅,将捉到的蝗虫倒入油锅中炸,还亲自当众尝蝗。以后,尤其在北方,食蝗之风由农户吹到酒楼馆堂,已成为餐席上的美味佳肴。再发展到后来,龙虱、桂花蝉、蚕蛹、蚂蚁、蟋蟀、蝼蛄等都上了宴席。有人认为有3500多种昆虫可供人类食用,科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昆虫美食世纪。
人类除了寻找新的食物来源外,还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养殖业,提高家畜的生产能力,为人类提供更多的食物。另外,还可以扩大养殖范围,例如,鸵鸟原来是野生的,经过人工驯养后,现在已可以家养,一股饲养鸵鸟热已在全世界掀起。
2)人类健康与动物的关系
保持身体健康、防病治病、延缓衰老是人们的愿望。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发现很多疾病可用各种各样的动物来治疗,例如古人早就知道用医蛭吸瘀血,治疗肿毒疖疮等顽症。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的动物药有461种。
我国的中医药历史源远流长,广泛使用的动物药材很多,例如牛黄、鹿茸、麝香、龟板等等。外形丑陋的蟾蜍的耳后腺可制成蟾酥,哈士蟆、海马、水蛭、蜈蚣、土鳖虫等,也都是有药用价值的宝贵资源。
“牛黄解毒丸”、“六神丸”是著名的中成药,牛黄是这些药的主要成分。你知道牛黄是从哪里来的吗?原来牛黄就是牛的胆结石,因为牛的胆结石为**,所以称为牛黄。牛黄一般多生在10岁以上老牛的胆囊中,而牛患胆结石的机会只有千分之几,因为天然牛黄十分难得,所以,1克牛黄的价格要比1克黄金的价格高出几倍。不过科学家已能通过手术的方法,人为地在牛的胆囊中生产牛黄,现在牛黄的产量已大大增加了。
在动物园中,我们见过梅花鹿或马鹿等动物,它们的头上常常长着形状各异的角。它们每年都换新角,生长中的鹿角在骨心外包有带茸毛的皮肤。我们称它为鹿茸。鹿茸是一件宝贝,它可提高人体的活力,促进新陈代谢,特别是能增强大脑的机能,历代医书都把鹿茸称为“药中之上品”。此外,鹿肾、鹿血、鹿骨、鹿尾和鹿鞭等都可入药,真是“鹿身百宝”。但是,野生的梅花鹿已不足1000头,已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因此,要多产鹿茸和鹿肉,唯有发展人工养鹿。
麝是一种小型鹿类。麝香是雄麝的麝香腺分泌的一种物质,在中药中应用非常广泛,如“六神丸”、“麝香蟾酥丸”、“麝香膏”等均用它作原料。麝香有浓厚的香味,所以,它又是高级香水和香料的原料。
熊胆是珍贵的中药材,它具有消肝、润肺、健胃、镇静和解毒等功效。以往多为猎杀黑熊而取其胆囊,因而熊的数量急剧减少。为了保护野生资源,近几年,我国已有一些省份建立了人工养熊场,能在活体上取其胆汁。
穿山甲又叫鲮鲤,它是一种昼伏夜出的穴居动物。它打洞的本领很大。它先用前肢锐爪挖土,当洞穴中堆满挖松的土需要搬运时,它就竖起全身的鳞片,使土落到鳞片间的空隙中,然后身体向后倒退,把鳞片间的土推出去,这样反复进行,就好像一台凿洞穿山的机器,由此得名“穿山甲”。它还有一个绝招就是:最到强敌就把身体卷成球状,仅外露坚硬的鳞甲,使强敌无法下口。穿山甲以白蚁和蚂蚁为食,觅食时,它先用爪抓破蚁巢,再把长舌伸进蚁穴,许多白蚁就像糯米团粘芝麻一样粘在了舌上,成为它口中的美食。穿山甲的鳞片是很好的中药,有通经络、下乳汁、消肿止痛等功效。
不要以为海马是海里的马,其实它是一种鱼类,因为它的头形像马,所以称为海马。它的繁殖方式很奇特,每当生殖期到来时,雄海马的腹部充血,皮褶愈合形成一个育儿袋,雌海马将成熟的卵产在雄海马的育儿袋中,卵就在里边孵化成小海马。小海马发育成熟后,雄海马就像不倒翁似地前俯后仰,一条条小海马就从育儿袋中被逐渐喷了出来。海马可供药用,素有“南马北参”之称,意思是海马与吉林人参齐名,有健身、强心、止痛和催产等功效。
哈士蟆是东北地区产的中国林蛙。干制的雌性林蛙整体称为哈士蟆,晒干的输卵管称为哈士蟆油,是中药里名贵的补品,用于补虚、退热。因为中药对它的需要量很大,近来已有不少地方进行人工养殖。
蝎子是蜘蛛的近亲。因为它会螫刺人,所以常遭人们的憎恶和厌弃。其实蝎子以小虫为食,它直接或间接地消灭了许多危害人类的小虫,它的功大于过。而且,蝎子可做中药,称为全蝎,去毒的尾部称为蝎梢。它们可治疗小儿惊风抽搐、大人半身不遂等10多种疾病。蝎毒还能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
蜈蚣既是毒物又是宝物。它有毒螯和毒腺,会伤人,但它又是宝贵的动物药材之一,有抗肿瘤、止痉和抗惊厥等功效。
癌症是使人不寒而栗的恶疾,人们谈癌色变。为了减弱和终止癌症对人类的威胁,成千上万的科学家在各个领域中日以继夜地探索着,海洋药物资源是他们研究的热点。科学家们已用海洋生物制取了很多药物。杂色蛤的提取物对肺癌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从海绵动物体内提取的一种物质可治疗口腔癌和宫颈癌,对白血病也有疗效;从加勒比海的柳珊瑚和软珊瑚中也提取到了抗癌物质。科学家发现鲨鱼很少得癌症,似乎对癌有天然的免疫力,将一些病菌和癌细胞接种于鲨鱼体内,也不能使其患病和致癌。这些发现,导致了人们对鲨鱼研究的兴趣。近年来,已从双髻鲨体表分泌物中分离出一种超强抗癌药物,从深海鲨鱼的肝脏中得到有抗癌作用的角鲨烯,还发现鲨鱼的软骨中有抗肿瘤的活性成分。科学家还从牡蛎、蛤、鲍鱼、海蜗牛、乌贼等动物体中找到了许多抗病毒的物质,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我们平时吃剩的蟹壳和虾壳都被看成垃圾扔掉了,可是这些壳中有一种物质,叫甲壳质,也叫几丁质,它对人类非常有用。甲壳质广泛存在于昆虫和甲壳动物的硬壳及真菌、藻类植物的细胞壁中,自然界每年由生物合成的甲壳质约有数十亿吨,是地球上最丰富的有机物之一。目前,一股甲壳质的开发热正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甲壳质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应用。就医药领域来说,甲壳质可用作手术缝合线、人造皮肤、人造血管、伤口敷料、止血海绵、药物的载体及研制抗癌药等等。不起眼的甲壳质已变废为宝了。所以,海洋动物的甲壳质也是一种有价值的自然资源。
海洋动物千奇百怪,各有绝招。中国海洋中已知的海洋动物有12万多种,他们所蕴藏的数不尽的药物资源将会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福音,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可以看出,长期以来,许多动物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无私的奉献,成了人类健康的忠诚卫士。
3)动物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衣着原料
当人类对动物的了解越来越多以后,人们发现有些动物的“产品”,动物的毛皮、羽毛等物大有用途,可以成为美化生活的原料。
产丝昆虫的奉献 丝绸早已成为人们衣着的原料,人们穿上丝绸衣衫,会感到格外的舒适、凉爽,姑娘们穿上五彩缤纷的丝绸衣裙,更显得靓丽、飘逸。传说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知道栽桑养蚕。在殷商时代,已能织出精美的丝绸。从此,养蚕、缫丝、织绸就成为我国一项传统的副业生产和出口行业。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就带去了不少丝绸。
柞蚕主要生长在辽宁、山东、河南一带,以栎树、槲树、柞树叶为主要食物。柞蚕椭圆形黄褐色的茧除可缫丝织绸外,它的丝还可制渔网、轮胎内芯、电线包皮等等,用途很广。
蓖麻蚕原来是生活在蓖麻植株上的野蚕,后经人工驯养而成。蓖麻蚕主要吃蓖麻叶,也食木薯叶或臭椿叶等。它的茧呈白色榧子形,茧顶有孔,故不能缫丝,只能作绢纺原料,也可与羊毛混纺,制成毛线或哔叽衣料。
天蚕也叫樟蚕,广东、海南岛一带居民常养此蚕。天蚕以樟树或枫树叶等为食。茧为褐色,它的丝质量最好,而且坚韧耐用,可做钓鱼线、外科手术线等。
樗蚕又叫椿蚕,它以臭椿、蓖麻、乌桕等树叶为食,幼虫身体为绿色,外被白色粘粉。茧呈灰褐色,其丝织品称为椿绸。
不论是家蚕,还是蓖麻蚕、柞蚕、天蚕、樗蚕,它们原来都是危害某些林木的害虫。但当人们了解了它们的习性、特点以后,就变害为益,利用它们的蚕茧缫丝织绸,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这就告诉我们,人类必须首先保护好野生动物,才能进一步研究它们,了解它们,以便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华丽毛皮再创辉煌 华贵的毛皮大衣使人雍容尔雅,合体的皮茄克使人英姿飒爽,色彩斑斓的羊毛衫裤使人充满活力,穿上毛料大衣、西服,更让人风度翩翩。
我国毛皮动物资源丰富,约有150种,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貂、水獭、狐、黄鼬等都是世界闻名的毛皮动物。据估计,我国每年能产毛皮2000万~3000万张。
毛皮动物由于它特有的经济价值,多年来一直是人们猎取的对象,甚至成为一小部分人谋生的手段,野生毛皮动物数量锐减,有的已濒临绝灭。痛定思痛,人们理智地选择了人工驯养野生毛皮动物这条道路,人工饲养毛皮动物这一新兴的饲养业已在世界范围内掀起,而成为毛皮的主要来源。同时,人类还制定了法律来保护无处藏身的野生动物,猎杀野生保护动物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4)动物是传播花粉的使者
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是“生产者”,它为各种动物制造营养物质,并提供栖息场所。但是,植物离开了动物也不行,离开了动物。植物就不能很好的繁殖后代,植物的生存能力就会下降,就有死亡的危险。据估计,在开花植物中,约有84%的植物是通过昆虫来帮助它们授粉的。
达尔文在他的名著《物种起源》中曾写过:“如果没有昆虫在地球表面上发展起来,我们的植物就不会点缀着美丽的花,只会开一些单调的花……”那么花的颜色和昆虫有什么联系呢?
原来花的鲜艳颜色有利于吸引昆虫,使昆虫容易看见面前来拜访,通过昆虫的光临而实现花粉的传递,从而完成植物的杂交,而杂交有利于植物的生存。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花冠的颜色就变得越来越鲜艳了,因而创造出了自然界最美丽的产物——五彩缤纷的花。
同样,通过生存竞争,果实也变得越来越美丽。因为较美丽的果实更容易引起鸟、兽的注意,鸟、兽吃了果实,无意中为植物传播了种子,这种植物就得到了更多的传播机会。
不同种类的昆虫喜欢不同色彩,例如蝴蝶对红色、橙色敏感,蜜蜂偏好**、白色和蓝色,蝇类偏爱绿色、褐色和白色等。
水蛭养殖成本高吗好养吗?希望知道的,多指教,谢谢了!!
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从进化的历史看,各类动物都比人类出现得早,人类是动物进化的最高级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动物就不可能有人类。同时,由古代类人猿进化成人类以后,人类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动物有关,离开了动物,人类就无法很好地生存。 (1)动物为人类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 丰富的动物资源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物质宝库。时至今日,仍有靠猎取动物为生的民族,如巴西东南部游牧的高楚人。有许多国家,动物资源是维持国计民生的支柱。澳大利亚一向以“骑在羊背上的国家”而著称。号称“沙漠之舟”的骆驼,多少世纪来一直是阿拉伯人赖以取得衣食的重要来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对食物的选择性越来越强。从祖先的茹毛饮血、饥不择食,到后来变成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今天又转向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并从含脂肪较多的肉食转向含蛋白质较多的肉食。 我国的动物蛋白质来源,多数地区以猪肉为主,部分地区以牛、羊肉为主。另外,家禽的肉、蛋也是动物蛋白质的重要来源。 在动物蛋白质中,鱼肉的比例仅次于上述肉类。鱼肉是最好的动物蛋白质食物。目前,全世界每年的捕鱼量为7000万~7500万吨,占人类食用蛋白质的1/5。 动物资源日益减少的今天,人口又在不断增长,人类需要更多的动物资源,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目前,海洋捕捞活动主要集中在水深约200米的近海水域,占海洋水域的7%~8%。有人估计,海洋为全人类储备了可用1000年的资源。因此,开发海洋,向海洋要食物,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出路。 近来,不少人提出将昆虫作为食物来源。昆虫种类多,数量大,而且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我国食用昆虫有悠久的历史,如3000多年前就有食蚁子酱的记载。据说唐朝时期在山东发生了严重蝗灾,唐明皇亲临灾区,一边帮助农民灭蝗,一边烧起了大油锅,将捉到的蝗虫倒入油锅中炸,还亲自当众尝蝗。以后,尤其在北方,食蝗之风由农户吹到酒楼馆堂,已成为餐席上的美味佳肴。再发展到后来,龙虱、桂花蝉、蚕蛹、蚂蚁、蟋蟀、蝼蛄等都上了宴席。有人认为有3500多种昆虫可供人类食用,科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昆虫美食世纪。 人类除了寻找新的食物来源外,还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养殖业,提高家畜的生产能力,为人类提供更多的食物。另外,还可以扩大养殖范围,例如,鸵鸟原来是野生的,经过人工驯养后,现在已可以家养,一股饲养鸵鸟热已在全世界掀起。 2)人类健康与动物的关系保持身体健康、防病治病、延缓衰老是人们的愿望。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发现很多疾病可用各种各样的动物来治疗,例如古人早就知道用医蛭吸瘀血,治疗肿毒疖疮等顽症。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的动物药有461种。 我国的中医药历史源远流长,广泛使用的动物药材很多,例如牛黄、鹿茸、麝香、龟板等等。外形丑陋的蟾蜍的耳后腺可制成蟾酥,哈士蟆、海马、水蛭、蜈蚣、土鳖虫等,也都是有药用价值的宝贵资源。 “牛黄解毒丸”、“六神丸”是著名的中成药,牛黄是这些药的主要成分。你知道牛黄是从哪里来的吗?原来牛黄就是牛的胆结石,因为牛的胆结石为**,所以称为牛黄。牛黄一般多生在10岁以上老牛的胆囊中,而牛患胆结石的机会只有千分之几,因为天然牛黄十分难得,所以,1克牛黄的价格要比1克黄金的价格高出几倍。不过科学家已能通过手术的方法,人为地在牛的胆囊中生产牛黄,现在牛黄的产量已大大增加了。 在动物园中,我们见过梅花鹿或马鹿等动物,它们的头上常常长着形状各异的角。它们每年都换新角,生长中的鹿角在骨心外包有带茸毛的皮肤。我们称它为鹿茸。鹿茸是一件宝贝,它可提高人体的活力,促进新陈代谢,特别是能增强大脑的机能,历代医书都把鹿茸称为“药中之上品”。此外,鹿肾、鹿血、鹿骨、鹿尾和鹿鞭等都可入药,真是“鹿身百宝”。但是,野生的梅花鹿已不足1000头,已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因此,要多产鹿茸和鹿肉,唯有发展人工养鹿。 麝是一种小型鹿类。麝香是雄麝的麝香腺分泌的一种物质,在中药中应用非常广泛,如“六神丸”、“麝香蟾酥丸”、“麝香膏”等均用它作原料。麝香有浓厚的香味,所以,它又是高级香水和香料的原料。 熊胆是珍贵的中药材,它具有消肝、润肺、健胃、镇静和解毒等功效。以往多为猎杀黑熊而取其胆囊,因而熊的数量急剧减少。为了保护野生资源,近几年,我国已有一些省份建立了人工养熊场,能在活体上取其胆汁。 穿山甲又叫鲮鲤,它是一种昼伏夜出的穴居动物。它打洞的本领很大。它先用前肢锐爪挖土,当洞穴中堆满挖松的土需要搬运时,它就竖起全身的鳞片,使土落到鳞片间的空隙中,然后身体向后倒退,把鳞片间的土推出去,这样反复进行,就好像一台凿洞穿山的机器,由此得名“穿山甲”。它还有一个绝招就是:最到强敌就把身体卷成球状,仅外露坚硬的鳞甲,使强敌无法下口。穿山甲以白蚁和蚂蚁为食,觅食时,它先用爪抓破蚁巢,再把长舌伸进蚁穴,许多白蚁就像糯米团粘芝麻一样粘在了舌上,成为它口中的美食。穿山甲的鳞片是很好的中药,有通经络、下乳汁、消肿止痛等功效。 不要以为海马是海里的马,其实它是一种鱼类,因为它的头形像马,所以称为海马。它的繁殖方式很奇特,每当生殖期到来时,雄海马的腹部充血,皮褶愈合形成一个育儿袋,雌海马将成熟的卵产在雄海马的育儿袋中,卵就在里边孵化成小海马。小海马发育成熟后,雄海马就像不倒翁似地前俯后仰,一条条小海马就从育儿袋中被逐渐喷了出来。海马可供药用,素有“南马北参”之称,意思是海马与吉林人参齐名,有健身、强心、止痛和催产等功效。 哈士蟆是东北地区产的中国林蛙。干制的雌性林蛙整体称为哈士蟆,晒干的输卵管称为哈士蟆油,是中药里名贵的补品,用于补虚、退热。因为中药对它的需要量很大,近来已有不少地方进行人工养殖。 蝎子是蜘蛛的近亲。因为它会螫刺人,所以常遭人们的憎恶和厌弃。其实蝎子以小虫为食,它直接或间接地消灭了许多危害人类的小虫,它的功大于过。而且,蝎子可做中药,称为全蝎,去毒的尾部称为蝎梢。它们可治疗小儿惊风抽搐、大人半身不遂等10多种疾病。蝎毒还能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 蜈蚣既是毒物又是宝物。它有毒螯和毒腺,会伤人,但它又是宝贵的动物药材之一,有抗肿瘤、止痉和抗惊厥等功效。 癌症是使人不寒而栗的恶疾,人们谈癌色变。为了减弱和终止癌症对人类的威胁,成千上万的科学家在各个领域中日以继夜地探索着,海洋药物资源是他们研究的热点。科学家们已用海洋生物制取了很多药物。杂色蛤的提取物对肺癌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从海绵动物体内提取的一种物质可治疗口腔癌和宫颈癌,对白血病也有疗效;从加勒比海的柳珊瑚和软珊瑚中也提取到了抗癌物质。科学家发现鲨鱼很少得癌症,似乎对癌有天然的免疫力,将一些病菌和癌细胞接种于鲨鱼体内,也不能使其患病和致癌。这些发现,导致了人们对鲨鱼研究的兴趣。近年来,已从双髻鲨体表分泌物中分离出一种超强抗癌药物,从深海鲨鱼的肝脏中得到有抗癌作用的角鲨烯,还发现鲨鱼的软骨中有抗肿瘤的活性成分。科学家还从牡蛎、蛤、鲍鱼、海蜗牛、乌贼等动物体中找到了许多抗病毒的物质,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我们平时吃剩的蟹壳和虾壳都被看成垃圾扔掉了,可是这些壳中有一种物质,叫甲壳质,也叫几丁质,它对人类非常有用。甲壳质广泛存在于昆虫和甲壳动物的硬壳及真菌、藻类植物的细胞壁中,自然界每年由生物合成的甲壳质约有数十亿吨,是地球上最丰富的有机物之一。目前,一股甲壳质的开发热正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甲壳质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应用。就医药领域来说,甲壳质可用作手术缝合线、人造皮肤、人造血管、伤口敷料、止血海绵、药物的载体及研制抗癌药等等。不起眼的甲壳质已变废为宝了。所以,海洋动物的甲壳质也是一种有价值的自然资源。 海洋动物千奇百怪,各有绝招。中国海洋中已知的海洋动物有12万多种,他们所蕴藏的数不尽的药物资源将会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福音,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可以看出,长期以来,许多动物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无私的奉献,成了人类健康的忠诚卫士。 3)动物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衣着原料当人类对动物的了解越来越多以后,人们发现有些动物的“产品”,动物的毛皮、羽毛等物大有用途,可以成为美化生活的原料。 产丝昆虫的奉献丝绸早已成为人们衣着的原料,人们穿上丝绸衣衫,会感到格外的舒适、凉爽,姑娘们穿上五彩缤纷的丝绸衣裙,更显得靓丽、飘逸。传说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知道栽桑养蚕。在殷商时代,已能织出精美的丝绸。从此,养蚕、缫丝、织绸就成为我国一项传统的副业生产和出口行业。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就带去了不少丝绸。 柞蚕主要生长在辽宁、山东、河南一带,以栎树、槲树、柞树叶为主要食物。柞蚕椭圆形黄褐色的茧除可缫丝织绸外,它的丝还可制渔网、轮胎内芯、电线包皮等等,用途很广。 蓖麻蚕原来是生活在蓖麻植株上的野蚕,后经人工驯养而成。蓖麻蚕主要吃蓖麻叶,也食木薯叶或臭椿叶等。它的茧呈白色榧子形,茧顶有孔,故不能缫丝,只能作绢纺原料,也可与羊毛混纺,制成毛线或哔叽衣料。 天蚕也叫樟蚕,广东、海南岛一带居民常养此蚕。天蚕以樟树或枫树叶等为食。茧为褐色,它的丝质量最好,而且坚韧耐用,可做钓鱼线、外科手术线等。 樗蚕又叫椿蚕,它以臭椿、蓖麻、乌桕等树叶为食,幼虫身体为绿色,外被白色粘粉。茧呈灰褐色,其丝织品称为椿绸。 不论是家蚕,还是蓖麻蚕、柞蚕、天蚕、樗蚕,它们原来都是危害某些林木的害虫。但当人们了解了它们的习性、特点以后,就变害为益,利用它们的蚕茧缫丝织绸,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这就告诉我们,人类必须首先保护好野生动物,才能进一步研究它们,了解它们,以便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华丽毛皮再创辉煌华贵的毛皮大衣使人雍容尔雅,合体的皮茄克使人英姿飒爽,色彩斑斓的羊毛衫裤使人充满活力,穿上毛料大衣、西服,更让人风度翩翩。 我国毛皮动物资源丰富,约有150种,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貂、水獭、狐、黄鼬等都是世界闻名的毛皮动物。据估计,我国每年能产毛皮2000万~3000万张。 毛皮动物由于它特有的经济价值,多年来一直是人们猎取的对象,甚至成为一小部分人谋生的手段,野生毛皮动物数量锐减,有的已濒临绝灭。痛定思痛,人们理智地选择了人工驯养野生毛皮动物这条道路,人工饲养毛皮动物这一新兴的饲养业已在世界范围内掀起,而成为毛皮的主要来源。同时,人类还制定了法律来保护无处藏身的野生动物,猎杀野生保护动物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4)动物是传播花粉的使者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是“生产者”,它为各种动物制造营养物质,并提供栖息场所。但是,植物离开了动物也不行,离开了动物。植物就不能很好的繁殖后代,植物的生存能力就会下降,就有死亡的危险。据估计,在开花植物中,约有84%的植物是通过昆虫来帮助它们授粉的。 达尔文在他的名著《物种起源》中曾写过:“如果没有昆虫在地球表面上发展起来,我们的植物就不会点缀着美丽的花,只会开一些单调的花……”那么花的颜色和昆虫有什么联系呢? 原来花的鲜艳颜色有利于吸引昆虫,使昆虫容易看见面前来拜访,通过昆虫的光临而实现花粉的传递,从而完成植物的杂交,而杂交有利于植物的生存。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花冠的颜色就变得越来越鲜艳了,因而创造出了自然界最美丽的产物——五彩缤纷的花。 同样,通过生存竞争,果实也变得越来越美丽。因为较美丽的果实更容易引起鸟、兽的注意,鸟、兽吃了果实,无意中为植物传播了种子,这种植物就得到了更多的传播机会。 不同种类的昆虫喜欢不同色彩,例如蝴蝶对红色、橙色敏感,蜜蜂偏好**、白色和蓝色,蝇类偏爱绿色、褐色和白色等。
谁能告诉我这种水蛭叫什么名字?
养活水蛭并不难。要养出好效益却不易。水蛭原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人工养殖时,若小环境、小气候不予配合,生长必将受阻。缸养、小池水体养殖,很难形成效益。水蛭有自己的固有习性,在,驯化工作刚开始,其野生习性还无法改变。水蛭对化肥、农药、盐、碱、酸、水温、容氧及天气的骤变等很敏感,任何不适都会引起逃逸,逃不掉时,也只能勉强生存。
刚建好的砖砌水泥池,不能立即投放种苗。新建水泥池,其池体的碱性物质(硅酸盐水泥、氢氧化钙等到)需经过长时间(20天左右) 的淡化后才能投入种苗。
新建的养殖池,不能一次性投足种苗,只有待养殖池总体环境条件趋向食物链综合平衡以后,才能逐步加大投种量。不能机械性地认为每平方米可投放多少公斤或多少条,投放量应根据养殖池具体条件与水蛭生长状况之间的平衡而定。
选种。对一些残伤、形态不正、杂种、病态等水蛭种苗,均应剔除。对受内、外伤的水蛭,如果—时还识别不出来,可暂养2—3 天后再鉴别。要想在投种一年之内就有好收成,必需选二龄以上的健壮水蛭作种苗。种蛭的体越大越健壮,产卵量、孵化率和成活率越高,五龄以上的好,但样的老蛭已不多见到。
血块对水蛭并非是唯一的敏感饵料,当水蛭处于饥饿状态时,可食之物都会被吞食。血块未经处理有可能污染水质,且成本也较高,使用时应全面考虑。
水蛭的食性很广,螺、蚌、贝及其幼体等底栖软体动物,鱼虫、水蚤等生物,水生菌丝体藻类以及营养丰富的腐殖质等,都是它的食物。水蛭与各水生物之间互依共存,只要做好前期工作,再经常投以发酵的动物粪便,加上阳光、空气和水,就能获得食物链的良性循环,保证充足的食物供给。这样成本低,效果好,又能优化生态环境,比按时投食、换水更为主动、方便。
食物链匹配得合理,则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浮游及底栖动物等生长也快,水蛭的放养密度就能提高。根据我们的经验,亩水面投种苗50-80 公斤,食物链完全能保持良性循环。
作为对主体食物链的补充,可投喂一些人工饲料,畜、禽、鱼饲料,均可选用。可根据成本,季节和养殖池的理化性养与养殖密度之间的动态量比关系来确定投喂量,例如水温在
22-27 ℃的水蛭旺食期,若水质清新,就可多投饲,时间可在水蛭晚间出动觅食之前,否贝峨适当少喂些。
养殖池中投放石块、树枝等不是好办法,更不能乱投,以免产生副作用。养殖池中的形态物质要有序布局,应以有利于各种作业的方便、省工、省时、省力和高效为原则。
养殖池中除设置岸坡,岛滩和种草植树之外,还应设置浅水区和深水区。这样,对生态养蛭更为有利,且克服了单纯设定水深度的局限性。
水蛭的繁殖因时间、地区、季节及环境的不同而有差异,长江中下游,4月份起,会有部分水蛭择近水边浅土层中造穴产卵,5-6月是孵化期,在这段时间,需在滩坡处给予安静的环境条件。饱食后的水蛭,白天多以穴居为主。摄食不足时,会暂栖于水生植物间,或吸附于池壁等处,凭借其灵敏的嗅觉和听觉,会随时快速地出击猎食。
在目前,人工养水蛭应以生态养殖法为主,有条件的可用大棚温室作养殖试验和驯化试验。养殖池中,至少要有1/2 以上的区域面积植物化。
作为副业,在茭白田、茨菇地、藕池、稻田等地养水蛭也是—种可取的增值方法。
一、水蛭的历史行情回顾 从水蛭的1998年算起,当时仅有7—8元,到下半年开始上涨,在1991年2—4月到第一个高峰,最高时为150元。之后,回落到65—70元,到1997年的六年间,在70—80元之间震荡。三年后的2000年,涨价风潮时升至200—220元的高价,出现第二次高峰。进入本世纪,2002年2—3月时跌到150—160元的低价,以后步步回升,2004年下半年攀升到270—280元,刷新历史高价。在高价持续至2005年的4月份。然后缓缓下滑到2007年上半年低时的160—170元。 从水蛭的历史行情分析到,一每个波动的周期的低价和高价都在升高;二高价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 二、水蛭的产量 1、水蛭的野生资源 蛭类中大多数种类营半寄生生活,有些品种幼时捕食,成年后吸血生活。蛭类生活的寄主往往是一类,而不是一种动物。如医蛭类水蛭对所有脊椎动物的血液都喜吸食。在陆上,依靠前后吸盘的交替附着身体的纵肌与环肌的拮抗性收缩作尺蠖式移行,行动敏捷。幼蛭摄食浮游生物,不吸血时以小型昆虫,蠕虫,螺蚌的幼体为饵料,也吸食泥面腐殖质,食性较杂。水蛭吸取人畜血液时,吸盘中首先释放出抗凝血的水质素,顺利吸食寄主血液。 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水蛭生命力旺盛。水流干涸后,有些种类可以潜入泥底穴居,损失40%的体重也能生存。水蛭横向切断后,能从断裂部位重新长出两个新个体。这是水蛭特有的再生能力。水蛭适应性强,耐饥能力强,具有极强的抗病力,水流缓慢的小溪、沟渠、坑塘、水田、沼泽及湖畔,温暖湿润的草丛是水蛭栖息、摄食和繁殖的场所,在全国大部地区的湖泊、池塘以及水田中均有生产,但主要产于北纬32—38°之间,这个范围最适合水蛭的生长。如江苏的太湖、洪泽湖、高邮湖、微山湖,特别是淮河以南大江大湖流域分布很广。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快速发展,但都是粗放的,以消耗大量资源为代价的。农民种植作物,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土壤的土质发生改变。益虫益鸟减少,虫灾严重已是十几年的事实;大量的工业污水到排放,多数河江湖已被污染,水质恶化。今年的太湖水藻泛滥就是缩影。水蛭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加上一些河流、湖泊干涸更是加剧野生资源的减少。这一方面。 二是水蛭一般要三龄才能性成熟,才具有繁殖的能力。每年春秋两季,水温超过15度时交配,20度左右时爬上岸,在离水面30厘米处的湿土上产卵。此时,也是人们捕捉水蛭的时期。在利益驱使下,大小一起的掠夺性捕捉,造成群体减少,多年后繁殖量下降。一些产区可供商品量大幅度下降。尤其是东北小水蛭,今年新货入市量,较2006年明显减少。 2、水蛭养殖状况 水蛭是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每条种蛭均可繁殖,每年可繁殖2—3次。水蛭适应性强,耐饥能力强,具有极强的抗病力,不断有报道说可以人工饲养水蛭,且不受地区条件的限制,可池养、坑养、缸养、桶养等。但是多年以来不见养殖品大量上市,倒是有商家虚报养殖效益,借此收购野生幼水蛭,倒卖水蛭种苗,获取非法收入,而被骗的养殖户收到可观效益的寥寥无几。水蛭养殖在技术仍需解决实际应用的问题,大规模发展,批量上市需要更长的时间。难以弥补野生供给量的下降,缓解未来供给转紧发展趋势。 可见,以上是近两年水蛭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水蛭产量的下降不是近两年的问题,恢复起来比较缓慢。估计2007年产量在200一250吨之间。 三、水蛭的销量 水蛭是特种药用水产动物,在医学上具有多种药用功能,入药可治疗多种疾病。具有破血、逐瘀通经之功效,用于血瘀闭经、跌扑损伤等。近几十年,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鲜水蛭唾液中含有一种水蛭素,能抑制血酶的活性。水蛭素抑制凝血酶,即阻止了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也蛋白,从而抑制了血栓的形成。水蛭体内所含分有助于断肢再植的血循环,可提高手术成功率,消除后遗症。利用水蛭的这一特性,用它来吮吸外伤病人的脓血,达到清理瘀血的目的;研究证明,水蛭用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抗癌具有特效。如山西、陕西、河北、河南、黑龙江、吉林、广东、香港等地制药厂大量使用水蛭生产的欣复康溶胶囊、速溶治栓汤、韩氏瘫速康、活血通脉胶囊、逐瘀活血胶囊、舒血通注射液等治疗心脑血管类疾病的成药。2008年4月份统计,约有80家药厂在开发类似的药品。 但是从这三四年,各市场销售情况分析,水蛭炮制的质量不一,和东北小水蛭的冲击,走销时快时慢,它的销量并非一些报道的产量有大幅度的增加,对年销量有多种说法,估计在300—400吨之间。 四、水蛭的后市 水蛭在近二十年的历史行情中,价格上涨了十几倍 ,尤其近几年水蛭价格多有波动,其中不乏人为炒作的因素。水蛭未来市场采购的商家增加,拉动近期行情发展,在一些利好因素影响下,一些产地商家持货惜售,认为产量下降后市仍有上涨的空间。只是现在水蛭的产量、销量都发生了变化,价格与其价值是否相符呢?也是影响后市行情发展的一方面。所以2008年是水蛭行情发展的关键的一年,有可能迎来一个新的高峰。 随着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药厂也越来越重视药理的研发,因此,水蛭的养殖也开始品种化。菲牛水蛭的药用价值的发现,可能会引发一场水蛭养殖业的变革。
动物与人类有哪些关系
蚂蟥(mahuang)(Whitmania)无脊椎动物,环节动物门,蛭纲,水蛭科。我国常见的宽体蚂蟥(Whitmaniapigra),又称马蛭。身体较大,略呈纺锤形,背腹扁平而肥壮,长6~13厘米,宽13~22厘米。背面一般为暗绿色,有5条黑色间杂淡黄的纵行条纹。体分107环,眼点5对,排列在第2、3、4、6、9环上。前吸盘小,口内的颚上有齿,但不发达,能剌伤皮肤,但不吸血;后吸盘较大。在我国各地的水田、河湖中常见,捕食螺类等小动物。冬季钻入泥土中越冬。
中药水蛭,俗称蚂蝗,为水蛭科动物蚂蝗、柳叶蚂蝗及水蛭的干燥体,水蛭入药历史悠久,早在我国医学名著《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具有抗凝固、破瘀血的功效,传统中医主要用于治疗血栓病、血管病、青光眼、瘀血不通、无名肿毒、淋巴结核等症。在分类学上属环节动物门,蛭纲,有医用价值的为颚齿目,下分医蛭科和门蛭科多个种类。水蛭是祖国医药大宝库中的一味中药,我国中医名著《神农本草经》中对蚂蝗的药理特性早有记载。传统中医学上主要以水蛭虫体干燥炮制后入药。性平、味咸苦、有小毒。功能破淤通经,主治血淤经闭,症痕积聚。
一、水蛭在医学上的重要性
本世纪50年代,英国一位名叫麦克瓦特的化学家排除万难,终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物质--水蛭素。水蛭素在水蛭体内含量甚微,但神通广大,仅仅几微克就会使血液无法凝固。水蛭叮住人体后可源源不断地吮吸人血,就是水蛭口内放出蛭素的缘故。目前,从水蛭身上提取的蛭素在医学上已大显身手。据临床试验证明,它有缓解动脉臂痉挛、降低血液黏度、扩张血管、增加血液循环、促进对渗出物吸收等功能。所以蛭素用途很广,可以治疗高血压、心肌梗塞等棘手的病症。
在生物化学方面,可以借助水蛭素来进行人体凝血酶的定量分析。
随着现代医学对水蛭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国内外对水蛭的需求量逐渐增大,而野生资源却日益枯竭,致使供需矛盾非常突出。近几年来已成为世界性的紧俏中药材之一。为此,国外许多国家如英国、俄罗斯等国家正致力于人工繁育和养殖技术的研究工作。英国在八十年代就成立了水蛭科学家协会,同时开设了生物制品公司。俄罗斯的莫斯科国际医用水蛭研究中心每年饲养水蛭达150多万条,已形成一个独特的产业。经研究发现,除活体水蛭和利用水蛭加工成的药品可治疗多种疾病外,水蛭提取物还可制成疗效奇佳的美容药品。目前,该中心每年出售大批相关产品及活体水蛭到美国、西班牙等国家。
我国国内,水蛭的研究也已起步多年,对水蛭自然发育规律及生长习性、水蛭的自然育苗及工厂化育苗、水蛭与水生植物的高效种养模式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二、水蛭野生资源保护的紧迫性
在我国,过去水蛭作为一种中药材,从未有过匮乏之虑。水蛭是一种生物,它的生长繁殖与自然气候及人的活动密切相关。作为野生药材资源的水蛭,虽然是一种再生资源,但它的生长强度和繁殖率不是无限止的。如江苏省是水蛭产量大省。其中洪泽湖和高邮湖一带,金湖、射阳、盐城、赣榆,开发较早,90年代初期,是全国水蛭的大商品提供基地,江苏年产量以前一般在50-100吨之间。但近年普遍反映收不到货,大约产量15吨。由于国内外对水蛭的需求量较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我国也已涌现了多家生物制药厂,致使野生资源急剧下降。
由于数量的减少和需求的增多,水蛭收购价格一再攀升,目前市场价已达180-200元/公斤,有时甚至到了有价无货的地步。因此,保护现有的水蛭野生资源已成当务之急。
三、水蛭人工养殖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水蛭资源日益枯竭,一是因为收购价的上扬,驱使人们大肆滥捕。二是环保意识的薄弱,使水蛭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和污染。人工养殖就是要制造出适应水蛭生物学要求的最佳生存条件,让它尽快地增重个体和更多地繁殖后代。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比从前有了更高的要求,物质生活的改善,尤其是健康保健上的误区,心血管疾病正在上升为人类死亡的第一杀手。而由水蛭提取的水蛭素,有望成为这一顽症的克星。医学科学揭示,水蛭素在人类健康保健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医学上对水蛭素的需求愈来愈多,靠自然资源的再生,目前己无法解决这一矛盾。
在当前水蛭野生资源逐年减少的情况下,必然导致原料价格的节节上扬。而由此引发药品价格的暴涨,将使许多患者失去治疗疾病的机会,并产生诸多社会问题。为了弥补这一自然资源的短缺,保护珍贵而有限的野生资源,人工养殖水蛭势在必行。巨大的市场需求,为人工养殖水蛭营造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水蛭的人工养殖不仅是为人类的健康保健作出贡献,而且不失时机保护了野生种源,维护了生态平衡。这一特种养殖业,对繁荣地方经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致富农民,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四、水蛭人工养殖的可行性
野生条件下的水蛭,只要有基本的生活环境,都可以生存并繁殖后代。据我国有关专家多年来的观察和研究,对水蛭的品种、习性、食性和繁殖方式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已摸索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饲养方案,能够确保水蛭人工养殖成功。水蛭食性杂,生长快,如在废鱼池内稍加改造就可以养殖,一些符合要求的低洼农田,湖滨滩地,也可进行人工养殖。人工开挖水蛭养殖池比鱼塘要求低,土方开挖量少,是一项投资少,效益高的农村副业。
水蛭养殖周期为一年半,最大个体可达65克,平均也在35-50克左右,亩产量能达到100公斤以上。就目前的市场行情,亩产值不下18000元,纯收益可达10000元以上。
可见人工养殖水蛭,投资不多,养殖技术也并不十分复杂,而见效迅速。其成品国内市场需求量大,也是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
五、水蛭的自然生长习性与地域分布
蛭类约有500多种,绝大多数营淡水生活,极少数生活在咸水,个别种类在陆地。蛭类中大多数种类营半寄生生活,有些品种幼时捕食,成年后过吸血生活。蛭类吸食的寄主往往是一类,而不是一种动物。如医蛭类的水蛭对所有脊椎动物的血液它们都喜吸食。
蛭类的口端位于前吸盘的中央,有一个可外翻的吻,吻高度肌肉化。颚齿目无吻,口腔内具有三个呈三角形排列的颚板,旁边有细齿,吸血后寄主皮肤上留下"Y"形切口。蛭类吸血后可数月内不再取食,医蛭科水蛭甚至可以生存一年半不取食。
蛭类感觉器官发达,上皮层中具有成丛的感觉细胞,具有触觉及化学感觉功能。身体前端2-10个眼中具有感光细胞,表皮中游离的神经末稍,具有温觉及触觉功能,能迅速测出水中温度的微弱变化,从而很快找到寄主。
生物种群的存在,是自然界长期选择的结果。水流缓慢的小溪、沟渠、坑塘、水田、沼泽及湖畔,温暖湿润的草丛,是水蛭乐于栖息,摄食和生儿育女的场所。酸性水质及湍急的河流没有分布。
在一定的温湿条件下,水蛭生命力旺盛。水流干涸后,有些种类可潜入底泥穴居,损失40%的体重也能生存。水蛭横向切断后,能从断裂部位重新长成两个新个体。这是水蛭特有的再生能力。
蛭类主要靠体表进行气体交换。个别种类具有鳃,如鱼蛭科的鳃蛭,具有囊状的鳃,因是体壁的一种延伸,不具备鳃的完善功能。
在水中,水蛭靠身体的收缩和舒展作波浪式游动。在陆地上,依靠前后吸盘的交替附着及身体的纵肌与环肌的拮抗性收缩作尺蠖式移行,行动敏捷。幼蛭摄食浮游生物,不吸血时以小型昆虫,蠕虫,螺蚌的幼体为饵料,也吸食泥面腐殖质,食性较杂。水蛭吸食人畜血液时,吸盘中首先释放出抗凝血的水蛭素,顺利吸食寄主血液。
水蛭生命力较强,在环境适应的地区都有它们的踪迹,在我国主要产于北纬32-38°之间的湖泊、河汊中,这个范围最适合水蛭生长,如江苏的太湖、洪泽湖、高邮湖、微山湖,特别是淮河以南大江大湖流域分布很广。
在野生条件下,从孵化出的幼蛭发育至成蛭,需要4-5年的时间。人工饲养条件下,由于饵料丰富,温湿度条件适宜,生长发育时间可明显缩短,一般只需要2-3年。
蚂蟥和水蛭大概只是名字不一样罢了!
15元/500克
动物和人类的关系
从进化的历史看,各类动物都比人类出现得早,人类是动物进化的最高级阶段,
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动物就不可能有人类。同时,由古代类人猿进化成人类以
后,人类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动物有关,离开了动物,人类就无
法很好地生存。
(1)动物为人类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
丰富的动物资源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物质宝库。时至今日,仍有靠猎取动物为生
的民族,如巴西东南部游牧的高楚人。有许多国家,动物资源是维持国计民生的
支柱。澳大利亚一向以“骑在羊背上的国家”而著称。号称“沙漠之舟”的骆驼
,多少世纪来一直是阿拉伯人赖以取得衣食的重要来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对食物的选择性越来越强。从祖先的茹毛饮血、饥
不择食,到后来变成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今天又转向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并从含
脂肪较多的肉食转向含蛋白质较多的肉食。
我国的动物蛋白质来源,多数地区以猪肉为主,部分地区以牛、羊肉为主。另外
,家禽的肉、蛋也是动物蛋白质的重要来源。
在动物蛋白质中,鱼肉的比例仅次于上述肉类。鱼肉是最好的动物蛋白质食物。
目前,全世界每年的捕鱼量为7000万~7500万吨,占人类食用蛋白质的1/5。
动物资源日益减少的今天,人口又在不断增长,人类需要更多的动物资源,我们
应该怎么办呢?
目前,海洋捕捞活动主要集中在水深约200米的近海水域,占海洋水域的7%~8%
。有人估计,海洋为全人类储备了可用1000年的资源。因此,开发海洋,向海洋
要食物,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出路。
近来,不少人提出将昆虫作为食物来源。昆虫种类多,数量大,而且有较高的营
养价值。我国食用昆虫有悠久的历史,如3000多年前就有食蚁子酱的记载。据说
唐朝时期在山东发生了严重蝗灾,唐明皇亲临灾区,一边帮助农民灭蝗,一边烧
起了大油锅,将捉到的蝗虫倒入油锅中炸,还亲自当众尝蝗。以后,尤其在北方
,食蝗之风由农户吹到酒楼馆堂,已成为餐席上的美味佳肴。再发展到后来,龙
虱、桂花蝉、蚕蛹、蚂蚁、蟋蟀、蝼蛄等都上了宴席。有人认为有3500多种昆虫
可供人类食用,科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昆虫美食世纪。
人类除了寻找新的食物来源外,还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养殖业,提高家畜的
生产能力,为人类提供更多的食物。另外,还可以扩大养殖范围,例如,鸵鸟原
来是野生的,经过人工驯养后,现在已可以家养,一股饲养鸵鸟热已在全世界掀
起。
2)人类健康与动物的关系
保持身体健康、防病治病、延缓衰老是人们的愿望。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发现
很多疾病可用各种各样的动物来治疗,例如古人早就知道用医蛭吸瘀血,治疗肿
毒疖疮等顽症。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的动物药有461种。
我国的中医药历史源远流长,广泛使用的动物药材很多,例如牛黄、鹿茸、麝香
、龟板等等。外形丑陋的蟾蜍的耳后腺可制成蟾酥,哈士蟆、海马、水蛭、蜈蚣
、土鳖虫等,也都是有药用价值的宝贵资源。
“牛黄解毒丸”、“六神丸”是著名的中成药,牛黄是这些药的主要成分。你知
道牛黄是从哪里来的吗?原来牛黄就是牛的胆结石,因为牛的胆结石为**,所
以称为牛黄。牛黄一般多生在10岁以上老牛的胆囊中,而牛患胆结石的机会只有
千分之几,因为天然牛黄十分难得,所以,1克牛黄的价格要比1克黄金的价格高
出几倍。不过科学家已能通过手术的方法,人为地在牛的胆囊中生产牛黄,现在
牛黄的产量已大大增加了。
在动物园中,我们见过梅花鹿或马鹿等动物,它们的头上常常长着形状各异的角
。它们每年都换新角,生长中的鹿角在骨心外包有带茸毛的皮肤。我们称它为鹿
茸。鹿茸是一件宝贝,它可提高人体的活力,促进新陈代谢,特别是能增强大脑
的机能,历代医书都把鹿茸称为“药中之上品”。此外,鹿肾、鹿血、鹿骨、鹿
尾和鹿鞭等都可入药,真是“鹿身百宝”。但是,野生的梅花鹿已不足1000头,
已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因此,要多产鹿茸和鹿肉,唯有发展人工养鹿。
麝是一种小型鹿类。麝香是雄麝的麝香腺分泌的一种物质,在中药中应用非常广
泛,如“六神丸”、“麝香蟾酥丸”、“麝香膏”等均用它作原料。麝香有浓厚
的香味,所以,它又是高级香水和香料的原料。
熊胆是珍贵的中药材,它具有消肝、润肺、健胃、镇静和解毒等功效。以往多为
猎杀黑熊而取其胆囊,因而熊的数量急剧减少。为了保护野生资源,近几年,我
国已有一些省份建立了人工养熊场,能在活体上取其胆汁。
穿山甲又叫鲮鲤,它是一种昼伏夜出的穴居动物。它打洞的本领很大。它先用前
肢锐爪挖土,当洞穴中堆满挖松的土需要搬运时,它就竖起全身的鳞片,使土落
到鳞片间的空隙中,然后身体向后倒退,把鳞片间的土推出去,这样反复进行,
就好像一台凿洞穿山的机器,由此得名“穿山甲”。它还有一个绝招就是:最到
强敌就把身体卷成球状,仅外露坚硬的鳞甲,使强敌无法下口。穿山甲以白蚁和
蚂蚁为食,觅食时,它先用爪抓破蚁巢,再把长舌伸进蚁穴,许多白蚁就像糯米
团粘芝麻一样粘在了舌上,成为它口中的美食。穿山甲的鳞片是很好的中药,有
通经络、下乳汁、消肿止痛等功效。
不要以为海马是海里的马,其实它是一种鱼类,因为它的头形像马,所以称为海
马。它的繁殖方式很奇特,每当生殖期到来时,雄海马的腹部充血,皮褶愈合形
成一个育儿袋,雌海马将成熟的卵产在雄海马的育儿袋中,卵就在里边孵化成小
海马。小海马发育成熟后,雄海马就像不倒翁似地前俯后仰,一条条小海马就从
育儿袋中被逐渐喷了出来。海马可供药用,素有“南马北参”之称,意思是海马
与吉林人参齐名,有健身、强心、止痛和催产等功效。
哈士蟆是东北地区产的中国林蛙。干制的雌性林蛙整体称为哈士蟆,晒干的输卵
管称为哈士蟆油,是中药里名贵的补品,用于补虚、退热。因为中药对它的需要
量很大,近来已有不少地方进行人工养殖。
蝎子是蜘蛛的近亲。因为它会螫刺人,所以常遭人们的憎恶和厌弃。其实蝎子以
小虫为食,它直接或间接地消灭了许多危害人类的小虫,它的功大于过。而且,
蝎子可做中药,称为全蝎,去毒的尾部称为蝎梢。它们可治疗小儿惊风抽搐、大
人半身不遂等10多种疾病。蝎毒还能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
蜈蚣既是毒物又是宝物。它有毒螯和毒腺,会伤人,但它又是宝贵的动物药材之
一,有抗肿瘤、止痉和抗惊厥等功效。
癌症是使人不寒而栗的恶疾,人们谈癌色变。为了减弱和终止癌症对人类的威胁
,成千上万的科学家在各个领域中日以继夜地探索着,海洋药物资源是他们研究
的热点。科学家们已用海洋生物制取了很多药物。杂色蛤的提取物对肺癌细胞的
生长有抑制作用;从海绵动物体内提取的一种物质可治疗口腔癌和宫颈癌,对白
血病也有疗效;从加勒比海的柳珊瑚和软珊瑚中也提取到了抗癌物质。科学家发
现鲨鱼很少得癌症,似乎对癌有天然的免疫力,将一些病菌和癌细胞接种于鲨鱼
体内,也不能使其患病和致癌。这些发现,导致了人们对鲨鱼研究的兴趣。近年
来,已从双髻鲨体表分泌物中分离出一种超强抗癌药物,从深海鲨鱼的肝脏中得
到有抗癌作用的角鲨烯,还发现鲨鱼的软骨中有抗肿瘤的活性成分。科学家还从
牡蛎、蛤、鲍鱼、海蜗牛、乌贼等动物体中找到了许多抗病毒的物质,可以治疗
多种疾病。
我们平时吃剩的蟹壳和虾壳都被看成垃圾扔掉了,可是这些壳中有一种物质,叫
甲壳质,也叫几丁质,它对人类非常有用。甲壳质广泛存在于昆虫和甲壳动物的
硬壳及真菌、藻类植物的细胞壁中,自然界每年由生物合成的甲壳质约有数十亿
吨,是地球上最丰富的有机物之一。目前,一股甲壳质的开发热正在世界范围内
掀起,甲壳质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应用。就医药领域来说,甲壳质可用作手术缝合
线、人造皮肤、人造血管、伤口敷料、止血海绵、药物的载体及研制抗癌药等等
。不起眼的甲壳质已变废为宝了。所以,海洋动物的甲壳质也是一种有价值的自
然资源。
海洋动物千奇百怪,各有绝招。中国海洋中已知的海洋动物有12万多种,他们所
蕴藏的数不尽的药物资源将会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福音,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可以看出,长期以来,许多动物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无私的奉献,成了人类健康
的忠诚卫士。
3)动物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衣着原料
当人类对动物的了解越来越多以后,人们发现有些动物的“产品”,动物的毛皮
、羽毛等物大有用途,可以成为美化生活的原料。
产丝昆虫的奉献 丝绸早已成为人们衣着的原料,人们穿上丝绸衣衫,会感到格外
的舒适、凉爽,姑娘们穿上五彩缤纷的丝绸衣裙,更显得靓丽、飘逸。传说早在
4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知道栽桑养蚕。在殷商时代,已能织出精美的丝绸
。从此,养蚕、缫丝、织绸就成为我国一项传统的副业生产和出口行业。西汉时
,张骞出使西域,就带去了不少丝绸。
柞蚕主要生长在辽宁、山东、河南一带,以栎树、槲树、柞树叶为主要食物。柞
蚕椭圆形黄褐色的茧除可缫丝织绸外,它的丝还可制渔网、轮胎内芯、电线包皮
等等,用途很广。
蓖麻蚕原来是生活在蓖麻植株上的野蚕,后经人工驯养而成。蓖麻蚕主要吃蓖麻
叶,也食木薯叶或臭椿叶等。它的茧呈白色榧子形,茧顶有孔,故不能缫丝,只
能作绢纺原料,也可与羊毛混纺,制成毛线或哔叽衣料。
天蚕也叫樟蚕,广东、海南岛一带居民常养此蚕。天蚕以樟树或枫树叶等为食。
茧为褐色,它的丝质量最好,而且坚韧耐用,可做钓鱼线、外科手术线等。
樗蚕又叫椿蚕,它以臭椿、蓖麻、乌桕等树叶为食,幼虫身体为绿色,外被白色
粘粉。茧呈灰褐色,其丝织品称为椿绸。
不论是家蚕,还是蓖麻蚕、柞蚕、天蚕、樗蚕,它们原来都是危害某些林木的害
虫。但当人们了解了它们的习性、特点以后,就变害为益,利用它们的蚕茧缫丝
织绸,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这就告诉我们,人类必须首先保护好野生动物
,才能进一步研究它们,了解它们,以便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华丽毛皮再创辉煌 华贵的毛皮大衣使人雍容尔雅,合体的皮茄克使人英姿飒爽,
色彩斑斓的羊毛衫裤使人充满活力,穿上毛料大衣、西服,更让人风度翩翩。
我国毛皮动物资源丰富,约有150种,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貂、水獭、狐、黄鼬
等都是世界闻名的毛皮动物。据估计,我国每年能产毛皮2000万~3000万张。
毛皮动物由于它特有的经济价值,多年来一直是人们猎取的对象,甚至成为一小
部分人谋生的手段,野生毛皮动物数量锐减,有的已濒临绝灭。痛定思痛,人们
理智地选择了人工驯养野生毛皮动物这条道路,人工饲养毛皮动物这一新兴的饲
养业已在世界范围内掀起,而成为毛皮的主要来源。同时,人类还制定了法律来
保护无处藏身的野生动物,猎杀野生保护动物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4)动物是传播花粉的使者
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是“生产者”,它为各种动物制造营养物质,并提供栖
息场所。但是,植物离开了动物也不行,离开了动物。植物就不能很好的繁殖后
代,植物的生存能力就会下降,就有死亡的危险。据估计,在开花植物中,约有
84%的植物是通过昆虫来帮助它们授粉的。
达尔文在他的名著《物种起源》中曾写过:“如果没有昆虫在地球表面上发展起
来,我们的植物就不会点缀着美丽的花,只会开一些单调的花……”那么花的颜
色和昆虫有什么联系呢?
原来花的鲜艳颜色有利于吸引昆虫,使昆虫容易看见面前来拜访,通过昆虫的光
临而实现花粉的传递,从而完成植物的杂交,而杂交有利于植物的生存。在自然
选择的作用下,花冠的颜色就变得越来越鲜艳了,因而创造出了自然界最美丽的
产物——五彩缤纷的花。
同样,通过生存竞争,果实也变得越来越美丽。因为较美丽的果实更容易引起鸟
、兽的注意,鸟、兽吃了果实,无意中为植物传播了种子,这种植物就得到了更
多的传播机会。
不同种类的昆虫喜欢不同色彩,例如蝴蝶对红色、橙色敏感,蜜蜂偏好**、白
色和蓝色,蝇类偏爱绿色、褐色和白色等。
人是动物,但动物不是人
然与人的关系,并不意味着十分清楚动物与生态的关系。由此派生出动物、生
态与人类的关系。很多人只知道没有树、没有草就会发生泥石流、沙尘暴等自然
灾害,却不知道,许多植物的种子原本就是飞禽走兽撒播的。有本《鸟与自然》
的书中讲到,有的植物是靠鸟吃了它的果实后,把种子排泄在土中才能生长。如
果这种鸟全死了,这种植物也就会随着消亡。
野生动物也是如此,许多人看到野生动物在那不断地吃草,却不知道生命的活力
在于更新,如果不是野生动物用吃草这种方式,像牧民割苜蓿那样帮助更新换代
,那草就会老化死亡。
由此可见,造物主的鬼斧神工,是用平衡维系我们这个地球的存在与演进的。平
衡,这两个很普通的字眼,却主宰着宇宙间的万事万物。
人的身体机能失去平衡,就要得病甚至死亡;
一个地方的生态失去平衡,别的地方也会品尝苦果;
整个生态失去平衡,人类整体的生存环境就会恶化……
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人类并不是地球的主宰,野生动物和人一样,都是生物链中
的一环,都有着生存的权利。对野生动物的残忍,就是对生命的漠视,保护野生
动物,就是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人类自己。所以,关爱野生动物,弘扬人
的善心,是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体现出人类关怀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改善动物处
境的同时,也完善了人类。
这不仅是一个观念问题,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体现了一个国家文明的程度
。正因如此,在德国、英国、印度、菲律宾等国家,不要说捕杀野生动物,就是
普通动物在情感上受到了虐待,都会受到法律的追究。
在这点上,我们显然是落后了。虽然我们已经有了一些严禁捕杀野生动物的条文
,但还缺少细化深化的规定。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杨立新认为,应当建立物
格制度,就像人有人格一样,动物也有物格,根据不同的物格来确定动物在法律
上的不同地位,确定不同的法律保护方法,尤其是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方法。对于
为人类提供服务的普通动物,也要尊重它们、善待它们。
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建议,它从法律的角度为如何改变人们对待动物提供了一个
有效的思路。只是期待着这个思路能尽快转化,因为近日看到一条消息,由于人
为等原因,只有中国才有的伊犁鼠兔种群数量锐减,面临濒危,已经上了中国物
种红色名录。
从进化的历史看,各类动物都比人类出现得早,人类是动物进化的最高级阶段,
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动物就不可能有人类。同时,由古代类人猿进化成人类以
后,人类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动物有关,离开了动物,人类就无
法很好地生存。
(1)动物为人类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
丰富的动物资源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物质宝库。时至今日,仍有靠猎取动物为生
的民族,如巴西东南部游牧的高楚人。有许多国家,动物资源是维持国计民生的
支柱。澳大利亚一向以“骑在羊背上的国家”而著称。号称“沙漠之舟”的骆驼
,多少世纪来一直是阿拉伯人赖以取得衣食的重要来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对食物的选择性越来越强。从祖先的茹毛饮血、饥
不择食,到后来变成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今天又转向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并从含
脂肪较多的肉食转向含蛋白质较多的肉食。
我国的动物蛋白质来源,多数地区以猪肉为主,部分地区以牛、羊肉为主。另外
,家禽的肉、蛋也是动物蛋白质的重要来源。
在动物蛋白质中,鱼肉的比例仅次于上述肉类。鱼肉是最好的动物蛋白质食物。
目前,全世界每年的捕鱼量为7000万~7500万吨,占人类食用蛋白质的1/5。
动物资源日益减少的今天,人口又在不断增长,人类需要更多的动物资源,我们
应该怎么办呢?
目前,海洋捕捞活动主要集中在水深约200米的近海水域,占海洋水域的7%~8%
。有人估计,海洋为全人类储备了可用1000年的资源。因此,开发海洋,向海洋
要食物,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出路。
近来,不少人提出将昆虫作为食物来源。昆虫种类多,数量大,而且有较高的营
养价值。我国食用昆虫有悠久的历史,如3000多年前就有食蚁子酱的记载。据说
唐朝时期在山东发生了严重蝗灾,唐明皇亲临灾区,一边帮助农民灭蝗,一边烧
起了大油锅,将捉到的蝗虫倒入油锅中炸,还亲自当众尝蝗。以后,尤其在北方
,食蝗之风由农户吹到酒楼馆堂,已成为餐席上的美味佳肴。再发展到后来,龙
虱、桂花蝉、蚕蛹、蚂蚁、蟋蟀、蝼蛄等都上了宴席。有人认为有3500多种昆虫
可供人类食用,科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昆虫美食世纪。
人类除了寻找新的食物来源外,还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养殖业,提高家畜的
生产能力,为人类提供更多的食物。另外,还可以扩大养殖范围,例如,鸵鸟原
来是野生的,经过人工驯养后,现在已可以家养,一股饲养鸵鸟热已在全世界掀
起。
2)人类健康与动物的关系
保持身体健康、防病治病、延缓衰老是人们的愿望。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发现
很多疾病可用各种各样的动物来治疗,例如古人早就知道用医蛭吸瘀血,治疗肿
毒疖疮等顽症。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的动物药有461种。
我国的中医药历史源远流长,广泛使用的动物药材很多,例如牛黄、鹿茸、麝香
、龟板等等。外形丑陋的蟾蜍的耳后腺可制成蟾酥,哈士蟆、海马、水蛭、蜈蚣
、土鳖虫等,也都是有药用价值的宝贵资源。
“牛黄解毒丸”、“六神丸”是著名的中成药,牛黄是这些药的主要成分。你知
道牛黄是从哪里来的吗?原来牛黄就是牛的胆结石,因为牛的胆结石为**,所
以称为牛黄。牛黄一般多生在10岁以上老牛的胆囊中,而牛患胆结石的机会只有
千分之几,因为天然牛黄十分难得,所以,1克牛黄的价格要比1克黄金的价格高
出几倍。不过科学家已能通过手术的方法,人为地在牛的胆囊中生产牛黄,现在
牛黄的产量已大大增加了。
在动物园中,我们见过梅花鹿或马鹿等动物,它们的头上常常长着形状各异的角
。它们每年都换新角,生长中的鹿角在骨心外包有带茸毛的皮肤。我们称它为鹿
茸。鹿茸是一件宝贝,它可提高人体的活力,促进新陈代谢,特别是能增强大脑
的机能,历代医书都把鹿茸称为“药中之上品”。此外,鹿肾、鹿血、鹿骨、鹿
尾和鹿鞭等都可入药,真是“鹿身百宝”。但是,野生的梅花鹿已不足1000头,
已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因此,要多产鹿茸和鹿肉,唯有发展人工养鹿。
麝是一种小型鹿类。麝香是雄麝的麝香腺分泌的一种物质,在中药中应用非常广
泛,如“六神丸”、“麝香蟾酥丸”、“麝香膏”等均用它作原料。麝香有浓厚
的香味,所以,它又是高级香水和香料的原料。
熊胆是珍贵的中药材,它具有消肝、润肺、健胃、镇静和解毒等功效。以往多为
猎杀黑熊而取其胆囊,因而熊的数量急剧减少。为了保护野生资源,近几年,我
国已有一些省份建立了人工养熊场,能在活体上取其胆汁。
穿山甲又叫鲮鲤,它是一种昼伏夜出的穴居动物。它打洞的本领很大。它先用前
肢锐爪挖土,当洞穴中堆满挖松的土需要搬运时,它就竖起全身的鳞片,使土落
到鳞片间的空隙中,然后身体向后倒退,把鳞片间的土推出去,这样反复进行,
就好像一台凿洞穿山的机器,由此得名“穿山甲”。它还有一个绝招就是:最到
强敌就把身体卷成球状,仅外露坚硬的鳞甲,使强敌无法下口。穿山甲以白蚁和
蚂蚁为食,觅食时,它先用爪抓破蚁巢,再把长舌伸进蚁穴,许多白蚁就像糯米
团粘芝麻一样粘在了舌上,成为它口中的美食。穿山甲的鳞片是很好的中药,有
通经络、下乳汁、消肿止痛等功效。
不要以为海马是海里的马,其实它是一种鱼类,因为它的头形像马,所以称为海
马。它的繁殖方式很奇特,每当生殖期到来时,雄海马的腹部充血,皮褶愈合形
成一个育儿袋,雌海马将成熟的卵产在雄海马的育儿袋中,卵就在里边孵化成小
海马。小海马发育成熟后,雄海马就像不倒翁似地前俯后仰,一条条小海马就从
育儿袋中被逐渐喷了出来。海马可供药用,素有“南马北参”之称,意思是海马
与吉林人参齐名,有健身、强心、止痛和催产等功效。
哈士蟆是东北地区产的中国林蛙。干制的雌性林蛙整体称为哈士蟆,晒干的输卵
管称为哈士蟆油,是中药里名贵的补品,用于补虚、退热。因为中药对它的需要
量很大,近来已有不少地方进行人工养殖。
蝎子是蜘蛛的近亲。因为它会螫刺人,所以常遭人们的憎恶和厌弃。其实蝎子以
小虫为食,它直接或间接地消灭了许多危害人类的小虫,它的功大于过。而且,
蝎子可做中药,称为全蝎,去毒的尾部称为蝎梢。它们可治疗小儿惊风抽搐、大
人半身不遂等10多种疾病。蝎毒还能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
蜈蚣既是毒物又是宝物。它有毒螯和毒腺,会伤人,但它又是宝贵的动物药材之
一,有抗肿瘤、止痉和抗惊厥等功效。
癌症是使人不寒而栗的恶疾,人们谈癌色变。为了减弱和终止癌症对人类的威胁
,成千上万的科学家在各个领域中日以继夜地探索着,海洋药物资源是他们研究
的热点。科学家们已用海洋生物制取了很多药物。杂色蛤的提取物对肺癌细胞的
生长有抑制作用;从海绵动物体内提取的一种物质可治疗口腔癌和宫颈癌,对白
血病也有疗效;从加勒比海的柳珊瑚和软珊瑚中也提取到了抗癌物质。科学家发
现鲨鱼很少得癌症,似乎对癌有天然的免疫力,将一些病菌和癌细胞接种于鲨鱼
体内,也不能使其患病和致癌。这些发现,导致了人们对鲨鱼研究的兴趣。近年
来,已从双髻鲨体表分泌物中分离出一种超强抗癌药物,从深海鲨鱼的肝脏中得
到有抗癌作用的角鲨烯,还发现鲨鱼的软骨中有抗肿瘤的活性成分。科学家还从
牡蛎、蛤、鲍鱼、海蜗牛、乌贼等动物体中找到了许多抗病毒的物质,可以治疗
多种疾病。
我们平时吃剩的蟹壳和虾壳都被看成垃圾扔掉了,可是这些壳中有一种物质,叫
甲壳质,也叫几丁质,它对人类非常有用。甲壳质广泛存在于昆虫和甲壳动物的
硬壳及真菌、藻类植物的细胞壁中,自然界每年由生物合成的甲壳质约有数十亿
吨,是地球上最丰富的有机物之一。目前,一股甲壳质的开发热正在世界范围内
掀起,甲壳质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应用。就医药领域来说,甲壳质可用作手术缝合
线、人造皮肤、人造血管、伤口敷料、止血海绵、药物的载体及研制抗癌药等等
。不起眼的甲壳质已变废为宝了。所以,海洋动物的甲壳质也是一种有价值的自
然资源。
海洋动物千奇百怪,各有绝招。中国海洋中已知的海洋动物有12万多种,他们所
蕴藏的数不尽的药物资源将会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福音,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可以看出,长期以来,许多动物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无私的奉献,成了人类健康
的忠诚卫士。
3)动物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衣着原料
当人类对动物的了解越来越多以后,人们发现有些动物的“产品”,动物的毛皮
、羽毛等物大有用途,可以成为美化生活的原料。
产丝昆虫的奉献 丝绸早已成为人们衣着的原料,人们穿上丝绸衣衫,会感到格外
的舒适、凉爽,姑娘们穿上五彩缤纷的丝绸衣裙,更显得靓丽、飘逸。传说早在
4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知道栽桑养蚕。在殷商时代,已能织出精美的丝绸
。从此,养蚕、缫丝、织绸就成为我国一项传统的副业生产和出口行业。西汉时
,张骞出使西域,就带去了不少丝绸。
柞蚕主要生长在辽宁、山东、河南一带,以栎树、槲树、柞树叶为主要食物。柞
蚕椭圆形黄褐色的茧除可缫丝织绸外,它的丝还可制渔网、轮胎内芯、电线包皮
等等,用途很广。
蓖麻蚕原来是生活在蓖麻植株上的野蚕,后经人工驯养而成。蓖麻蚕主要吃蓖麻
叶,也食木薯叶或臭椿叶等。它的茧呈白色榧子形,茧顶有孔,故不能缫丝,只
能作绢纺原料,也可与羊毛混纺,制成毛线或哔叽衣料。
天蚕也叫樟蚕,广东、海南岛一带居民常养此蚕。天蚕以樟树或枫树叶等为食。
茧为褐色,它的丝质量最好,而且坚韧耐用,可做钓鱼线、外科手术线等。
樗蚕又叫椿蚕,它以臭椿、蓖麻、乌桕等树叶为食,幼虫身体为绿色,外被白色
粘粉。茧呈灰褐色,其丝织品称为椿绸。
不论是家蚕,还是蓖麻蚕、柞蚕、天蚕、樗蚕,它们原来都是危害某些林木的害
虫。但当人们了解了它们的习性、特点以后,就变害为益,利用它们的蚕茧缫丝
织绸,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这就告诉我们,人类必须首先保护好野生动物
,才能进一步研究它们,了解它们,以便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华丽毛皮再创辉煌 华贵的毛皮大衣使人雍容尔雅,合体的皮茄克使人英姿飒爽,
色彩斑斓的羊毛衫裤使人充满活力,穿上毛料大衣、西服,更让人风度翩翩。
我国毛皮动物资源丰富,约有150种,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貂、水獭、狐、黄鼬
等都是世界闻名的毛皮动物。据估计,我国每年能产毛皮2000万~3000万张。
毛皮动物由于它特有的经济价值,多年来一直是人们猎取的对象,甚至成为一小
部分人谋生的手段,野生毛皮动物数量锐减,有的已濒临绝灭。痛定思痛,人们
理智地选择了人工驯养野生毛皮动物这条道路,人工饲养毛皮动物这一新兴的饲
养业已在世界范围内掀起,而成为毛皮的主要来源。同时,人类还制定了法律来
保护无处藏身的野生动物,猎杀野生保护动物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4)动物是传播花粉的使者
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是“生产者”,它为各种动物制造营养物质,并提供栖
息场所。但是,植物离开了动物也不行,离开了动物。植物就不能很好的繁殖后
代,植物的生存能力就会下降,就有死亡的危险。据估计,在开花植物中,约有
84%的植物是通过昆虫来帮助它们授粉的。
达尔文在他的名著《物种起源》中曾写过:“如果没有昆虫在地球表面上发展起
来,我们的植物就不会点缀着美丽的花,只会开一些单调的花……”那么花的颜
色和昆虫有什么联系呢?
原来花的鲜艳颜色有利于吸引昆虫,使昆虫容易看见面前来拜访,通过昆虫的光
临而实现花粉的传递,从而完成植物的杂交,而杂交有利于植物的生存。在自然
选择的作用下,花冠的颜色就变得越来越鲜艳了,因而创造出了自然界最美丽的
产物——五彩缤纷的花。
同样,通过生存竞争,果实也变得越来越美丽。因为较美丽的果实更容易引起鸟
、兽的注意,鸟、兽吃了果实,无意中为植物传播了种子,这种植物就得到了更
多的传播机会。
不同种类的昆虫喜欢不同色彩,例如蝴蝶对红色、橙色敏感,蜜蜂偏好**、白
色和蓝色,蝇类偏爱绿色、褐色和白色等。
人是动物,但动物不是人
然与人的关系,并不意味着十分清楚动物与生态的关系。由此派生出动物、生
态与人类的关系。很多人只知道没有树、没有草就会发生泥石流、沙尘暴等自然
灾害,却不知道,许多植物的种子原本就是飞禽走兽撒播的。有本《鸟与自然》
的书中讲到,有的植物是靠鸟吃了它的果实后,把种子排泄在土中才能生长。如
果这种鸟全死了,这种植物也就会随着消亡。
野生动物也是如此,许多人看到野生动物在那不断地吃草,却不知道生命的活力
在于更新,如果不是野生动物用吃草这种方式,像牧民割苜蓿那样帮助更新换代
,那草就会老化死亡。
由此可见,造物主的鬼斧神工,是用平衡维系我们这个地球的存在与演进的。平
衡,这两个很普通的字眼,却主宰着宇宙间的万事万物。
人的身体机能失去平衡,就要得病甚至死亡;
一个地方的生态失去平衡,别的地方也会品尝苦果;
整个生态失去平衡,人类整体的生存环境就会恶化……
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人类并不是地球的主宰,野生动物和人一样,都是生物链中
的一环,都有着生存的权利。对野生动物的残忍,就是对生命的漠视,保护野生
动物,就是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人类自己。所以,关爱野生动物,弘扬人
的善心,是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体现出人类关怀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改善动物处
境的同时,也完善了人类。
这不仅是一个观念问题,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体现了一个国家文明的程度
。正因如此,在德国、英国、印度、菲律宾等国家,不要说捕杀野生动物,就是
普通动物在情感上受到了虐待,都会受到法律的追究。
在这点上,我们显然是落后了。虽然我们已经有了一些严禁捕杀野生动物的条文
,但还缺少细化深化的规定。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杨立新认为,应当建立物
格制度,就像人有人格一样,动物也有物格,根据不同的物格来确定动物在法律
上的不同地位,确定不同的法律保护方法,尤其是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方法。对于
为人类提供服务的普通动物,也要尊重它们、善待它们。
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建议,它从法律的角度为如何改变人们对待动物提供了一个
有效的思路。只是期待着这个思路能尽快转化,因为近日看到一条消息,由于人
为等原因,只有中国才有的伊犁鼠兔种群数量锐减,面临濒危,已经上了中国物
种红色名录。
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