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土鳖虫雌虫全体人药,雄虫最后脱皮前也可人药,性寒、昧咸,具有破坚结、催乳、化瘀止痛等多种功效。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土鳖虫饲养方法,一起来看看。
土鳖虫饲养方法
1土鳖虫的生物学特性
土鳖虫完成一个世代,需要经过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雄虫从若虫到长出翅膀,约需8个月,雌虫无翅,成熟约需9—11个月。雄虫交尾后5—7天死亡。雌虫交尾后一周即可产卵,且一次交尾终生产卵。6—10月为交尾期。从4月下旬至11月下旬,均可产卵,7—10月是产卵盛期。卵子粘结在一起成块状叫卵鞘,为棕褐色,肾形或英果形,长约05厘米,经40—60天孵化出幼虫。卵鞘孵化的最适温度为30CC—35℃,刚孵化的若虫微白色,每隔25—50天蜕一次皮,其中雄虫蜕皮8次,雌虫蜕皮10—11次。
2饲养设施
21工具筛:共分四种。1号筛方眼85毫米;2号筛方眼35毫米;3号筛略同糠筛,方眼2毫米;4号筛方眼12毫米。
22卵鞘缸(钵):若干。
23饲养坑:为节省占地,一般采用五层坑结构。坑的背面靠墙,依墙竖立左右水泥墙板各一块,间距66厘米,上面平铺一块水泥盖板。墙板规格:高36厘米、宽53厘米、厚33厘米。坑的前面留坑门,分上下两段,下半边一段用水泥板扣分塞人,规格为:高20厘米、长66厘米、厚33厘米;上半边用木料做成固定门框,安装活动门。按此结构,在第一层盖板上面,建造第二层,依次建成五层。坑内均匀铺放饲养土。土要求细碎疏松、潮湿,先用3号筛除去土块,再掺入适量草木灰,湿度以含水量20%左右为宜。1。4龄若虫饲养土厚度以6—7厘米为宜,5龄以上若虫及成虫的饲养土厚度应为10—12厘米为佳。
3科学喂食
土鳖虫食性比较杂,常用的主要饲料有:麦麸、米糠、豆腐渣、瓜果皮、蔬菜叶、甘薯藤、浮萍和动物性饲料。1—4龄若虫,不善于出土活动,多在饲养土表层内觅食,因此,可在饲养土表面撒一层干土,精料直接撒在土上面,便于幼虫觅食。5龄以上若虫及成虫喜欢出土觅食,可在饲养土表面撒3厘米厚的稻壳,把饲料撒在上面,这样可使土鳖虫出土后,穿过稻壳,除去虫体泥土,保持饲料干净。在气温偏低的月份,每两天喂一次36—9月,温度高,土鳖虫生长快,食量大,需每日喂一次。喂食时间以早晨为好。应注意精料要与青料搭配喂养,多喂动物性饲料能促进土鳖虫生长发育快。
4卵鞘的孵化
卵鞘缸(钵)是专们孵化卵鞘用的,孵化缸(钵)内饲养土的制法是:先把牛粪粉碎,再用3号筛把牛粪和细土过筛,再按牛粪和细土各半的比例混匀,并加入少许水调至有潮湿感时人缸(钵)使用。5—8月中旬的卵鞘,当年就能孵化出幼虫,每月应设一个缸(钵)。上年8月下旬以后的卵鞘和5月份的卵鞘,在7月底可以全部孵化成幼虫。幼虫孵出后先用2号筛筛出卵壳,再用3号筛筛出幼虫,经点数后可在原地养至蜕完第一次皮,再移入饲养坑中进行饲养。
5饲养坑的管理
土鳖虫在泥土中喜群居,因此应高密度饲养。1—3龄若虫,每平方厘米可饲养10—20只;4—6龄若虫,每平方厘米可饲养6—10只;7—9若虫,每平方厘米可饲养15—3只。为了使其平衡发育,随着若虫的生长,应进行分档饲养。一般把1—6龄分为一档;7—8龄时结合剔雄养雌,把雌若虫分为一档;9。11龄若虫为一档。饲养坑内要以黑暗为主,以促进土鳖虫生长发育,提高产量。
6母虫坑的管理
应选择操作方便的坑作母虫坑,以加快繁殖速度,提高养殖规模。为确保母虫全部受精,应不剔雄而让其出翅交配。在坑内发现有翅膀雄虫一个月后,用4号筛筛选出母虫和雄虫,这时母虫腹下呈粉红色或黑灰色,要选择体大、健康、活泼的集中在母虫坑内,加强饲养。筛出的雄成虫一并投入母虫坑,在剔雄养雌时,应选择体大、健康的雌虫,也放人母虫坑中饲养。母虫坑的饲养土湿度应大一些,要增喂多汁饲料,以补充母虫体内水分。否则,母虫就会因缺水吃卵,影响繁殖。在母虫产卵后,应每隔5天筛一次卵。
7土鳖虫的采收与加工
雌若虫是主要采收对象,在9—11龄时体重最高;雄若虫8龄时体重最高,此时采集经济效益高。二般在若虫8龄时,用1号筛选出若虫,拣出雄虫泡洒,留养雌虫至9—11龄时泡洒。上年产的母虫,已经衰老的也应泡洒加工。活鲜虫用水泡死后,清洗干净,晒至干燥即为成品。
土鳖虫的饲养条件1、饲养条件。土元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腐殖质丰富的疏松土壤中,其适应性很强,只要保持一定的温湿度,各地均可饲养。
2、立体工厂化饲养。养土元所用设备比较简单,小规模饲养用塑料盆即可。要想大规模养殖土元,可采取立体多层饲养台的方式。具体方法是:在房舍内靠墙处砌砖,每层高度掌握在30-38cm左右,层板最好使用水泥板,每面墙壁可建5-7层饲养台。实践证明,这种饲养台可使室内的温度比平面池高6-10℃,土元生长发育明显加快,完成一代仅需7个月左右,年产量显著提高。
3、饲料配置。土元属杂食性昆虫,只要猪能吃的都行,如麦麸、米糠、饼粕、青饲料、土豆、蔬菜叶、骨头等,每天晚上投料一次即可。土元最为贪食蚯蚓,可配合养殖。
4、科学管理。人工饲养土元,科学管理是获取成功的关键螨虫是饲养土元常见的寄生虫,防治方法可用三氯杀螨砜和20%螨卵酯粉剂,用1:400倍稀释液拌入饲养土内;亦可通过及时更换饲养土或用油条、骨头、南瓜花作诱饵的方式来去螨。
退潮之后 沙滩里面挖出来的想蚯蚓一样的虫子 是什么?
在新大陆发现以前,密西西比河下游河水泛滥的季节,都会形成大量的泥沼,一种红色的甲壳类动物,乐于享受这平静而又低浅的泥沼,并在此繁衍生息,这就是被北美土著人称为“泥虫”的小龙虾。
《后真相时代》中说改变一个产品的名字可以改变用户对它的认知。如果小龙虾在中国仍然被称为“泥虫”的话,很多人可能会无法下口,但改为小龙虾后,它得到了可持续养殖,并在不少国家都成为美味。
由此看来,一个产品或者一件事,想要获得传播,取名真的很重要。
罗志祥因为“朱碧石”的外号而从一个过气男星快速的受到年轻人欢迎,而重新进入一线男星行列;范冰冰因为“范爷”这个称呼,而在大众面前树立了一个独立自主的新时代女性形象。而我们熟知的”成龙“、“刘亦菲”、“张艺兴”这些名字也都不是他们的真名,一个好的名字是帮助他们快速被大众认知的营销利器。
京东方次像素delta排列,只看这个名字,没有人能看懂是什么意思,但是如果将这个词改为“周冬雨排列”,就变得十分有趣和通俗易懂了。
因此,古人云“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无论是给小孩取名,还是营销宣传,想要获得传播,先取个好名吧。
泥鳅的养殖技术
是沙蚕,也叫泥虫!
沙蚕在分类学上属于环节动物门、多毛纲、游走目、沙蚕科,俗称海虫、海蛆、海蜈蚣、海蚂蝗。我国的沙蚕种类有约80多种,经济种类和用于养殖的品种主要有:日本刺沙蚕、多刺围沙蚕、双齿围沙蚕等。喜栖息于有淡水流入的沿海滩涂、潮间带中区到潮下带的沙泥中,幼虫食浮游生物,成虫以腐植质为食。沙蚕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在水产养殖中得到广泛应用。
泥鳅为多次性产卵鱼类。在自然条件下,4月上旬开始繁殖,5~6 月是产卵盛期,一直延续到9月还可产卵。繁殖的水温为18~30 ℃ ,最适水温为22~28 ℃。
雌鳅性成熟较雄鳅迟,体长5厘米时,雌鳅体内有一对卵巢,体长8厘米时,2个卵巢愈合在一起,成为1个卵巢,并由前端向后端延伸,这时整个卵巢发育开始成熟。
雌鳅怀卵量因个体大小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8厘米,怀卵量约2000粒左右,10厘米的怀卵量为7000~10000粒,体长12厘米的怀卵量12000~14000粒,体长15厘米的怀卵量为15000~18000粒,体长20 厘米怀卵量为 24000粒左右。怀卵量最多的可以超过 65 万粒。卵圆形,卵径08~10毫米左右,吸水后膨胀到13~15 毫米,卵**,为半黏性,黏附力不强。由于卵在卵巢内成熟度不一致,每次排卵量约为怀卵数的50%~60%。
雄鳅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在6厘米以上,性成熟较雌鳅早,雄鳅精巢一对,位于腹腔两侧,呈带状且不对称,右侧的精巢比左侧的长而狭窄,重量也轻一些,当雄鳅体长为9~11厘米时,精巢内的精子约有亿个。泥鳅产卵喜在雨后晴天的早晨,产卵前,雌鳅在前面游动.数尾雄鳅在其后紧追不舍,发情时,雌雄鳅多活动在水表面和鱼巢周围,当发情达到高潮时,雌雄鳅的头部和躯体互相摩擦并相继游出水面。雄鳅追逐纠缠雌鳅,并卷曲于雌鳅腹部,以刺激雌鳅产卵,同时雄鳅也排出精子,进行体外受精,这种动作因个体大小不同而次数也不相等,个体大的可在10次以上,受精卵先黏附在水草或其他附着物上,随着水的波动,极易从附着物上脱落沉到水底。 池塘养鳅,一般选用水泥池或三合土池,池深70~100厘米,水深50~60厘米,池底铺15~20厘米厚的肥泥,池的面积可大可小,以2~3亩为好。池塘应排灌方便,进出水口均用铁丝网防逃。放养前应进行清塘消毒,其方法和用量与鱼苗池相同。如无生石灰,也可用漂白粉消毒,每亩用量4~5千克。有条件的话,可在池中央和排水口附近设置集鱼坑,便于日后捕捞。泥鳅苗入池前,也应施肥以促使水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待施肥后2~5天,鳅种即可下塘。每亩放养30~50公斤,有丰富水源条件的可增加放养量。要根据池塘水质情况,经常投施一些有机和无机肥料,以培肥水质。另外,每日还要投喂一定数量的人工饵料。投喂的饵料种类有蝇蛆、鱼粉、猪血粉、蚕蛹粉、米糠、麦麸、菜饼等。投喂量可根据不同季节而不同。5~6月为鳅体重的4%~5%;7~8月为8%~10%;9~10月为5%~6%。池塘内要搭设饵料台,饵料要投到食台上,每池可根据大小设3~4个饵料台。投饵前应检查吃食情况,如发现未吃完,应减少其投量。一般以投饵后2~4小时吃完为度,还要每隔3~5天清洗一次饵料台,以防疾病发生。池塘要经常注入新水,以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池水宜保持中性或弱酸性(pH值为65~72),并每隔一定时间(15~30天)用1~2ppm的漂白粉消毒一下,以达到灭菌防病目的。
1,鳅种放养
每亩投放规格整齐、体表光滑、无病无畸形、300尾/公斤的泥鳅苗种280~300公斤,放养前用3%~4%的食盐水,在水温10~15℃时,浸泡消毒15~25分钟。
2,水质管理
池水水色以黄绿色为宜,透明度20~25厘米,酸碱度为中性或弱酸性,溶解氧2毫克/升以上,并适时用田螺、微生物制剂改良水体。
3,饲料投喂
要求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在30%左右,粒径23毫米以内,水温15℃时,投喂量为在池泥鳅总体重的2%,水温20~28℃时,投喂量为在池泥鳅总体重的3%~4%。每天投喂3次,投喂饲料时遵循“四定”投喂原则。
4,日常管理
每天早、中、晚3次巡塘检查,观察水质变化以及泥鳅的摄食、活动情况,并做好防逃工作。
5,疾病预防
每公斤饲料添加抗生素2克、三黄粉5克、维生素C 2克,拌匀投喂,每月1次,每次连喂5天,并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改良水质。预防泥鳅气泡病时,做好对池中各种气体饱和度的检测,保证饲料供应充足,减少泥鳅吞食气泡的机会。若泥鳅已经发生了气泡病,可用5毫克/升的食盐水全池泼洒,并排出一部分老水,添加新水。另外,每立方米水体用07克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溶水全池泼洒防治车轮虫病和舌杯虫病。 中国南方稻区广阔,利用稻田养鳅,既节约水面,又能获得粮食,经济效益显著,是高效农业良好的种养模式。
⒈稻田选择
养殖泥鳅的稻田以弱酸性、少泥沙,保水性好,降雨时不溢水的稻田为佳。稻田四周要高筑田埂.进排水口要设二道网,以防泥鳅逃逸。同时在田中或四角挖些集鱼坑,便于日后捕捞。
⒉放养与管理
于早稻或中稻插秧活蔸后放入苗种。一般每亩放养4~5万尾。放鳅前,也要追施有机肥料,以培养水中浮游动植物。为了获得泥鳅高产,应每口或隔日投喂一定的人工饵料。其饵料种类可以农副产品为主,搭配少量鱼粉、蚕蛹粉即可。后期可在集鱼坑多投喂一些饵料,利于集中捕捞。在饲养期间,要经常检查防逃设施,以防逃跑。养鳅稻田要尽量少施农药或不施。即使万一需要使用,也应分批下药,且喷头朝上,不要把药液喷到水面。另外,也不要使用除草剂。双季晚稻栽种时,最好采用免耕法,可避免机械损伤泥鳅。 江苏省滨海县部分农户利用房前屋后的废弃池塘、低洼地等进行修正、改建,发展庭院养鳅,实践证明,它具有方法简单、饲料来源广、养殖成本低、饲养管理方便等优点,是农民发展家庭副业、致富奔小康的一条好门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笔者现将庭院养殖泥鳅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鳅池建设
鳅池宜选择在地势较为平坦、通风向阳、进水和排水都比较方便、便于管理的地方,形状可多种多样,一般来说以长方形、东西走向较好。鳅池面积因养殖方式及养殖水平不同而异,一般来说,庭院养殖使用的鳅池面积为50~80平方米,池深1~15m。鳅池可用砖、石等材料砌成,壁顶设压口,压口向池内延伸出5~6cm。池底中央设有排水口,水管直径15cm左右,同时在池边设有溢水口1个,以便控制水位。出水口与溢水口应用铁丝网罩住,以防逃苗。鳅池内可种植一些水草,如水花生、水葫芦等,以改善水环境,降低水温,另外,还可在鳅池周围种植一些葡萄或丝瓜等攀援植物,夏季可以为泥鳅提供遮阳纳凉的场所。
苗种放养
鳅种放养前7~10天,用生石灰02kg/平方米彻底清塘;5~7天后,蓄水10~20cm,施用10~15kg/亩的有机肥与无机肥混合物培育水体中的基础饵料生物。放养的鳅种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肌肉丰富、无病无伤、体色鲜亮,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饲料来源、管理水平而定,一般情况下,规格为体长5~7cm的鳅种的放养密度为80~100尾/平方米,同时可在鳅池中搭配放养5~8尾/平方米的鲫鱼。
饲料投喂
泥鳅为杂食性小型鱼类,饲料来源很广,水蚤、蚯蚓、蝇蛆等是泥鳅天然的饵料生物,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投喂米糠、豆饼、豆渣、血粉、麦麸等。泥鳅的摄食量与水温密切相关,3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1%,4月~6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4%,7月~8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1%,9月~10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4%。投喂方法是在鳅池中搭建饲料台,将饲料投放在饲料台上,饲料要求新鲜、无污染、无腐烂、无变质,投喂时间一般在上午9时左右,投喂量以泥鳅在3~4小时内吃完为准。成鳅期,饲料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情况和泥鳅生长、摄食情况等作出适当调整。残饵要及时清除。
水质调控
鳅种刚入池时,池水水深保持在10~20cm;以后随着鳅种的生长,逐渐加深水位到应有的深度,平时浅一些,炎热高温时可加深一些,并经常注入新水,保持良好的水环境。天气闷热时,池水易缺氧,如发现泥鳅游到水面吐食空气,应及时添注新水或采取增氧措施。
日常管理
要做到“二防、二勤、三早、四看”,即:防逃、防病;勤巡塘、勤作日记;早清塘、早开食、早放养(延长泥鳅生长期);看泥鳅活动和摄食情况、看天气变化情况、看水质变化情况、看季节变化情况等决定饲料投喂量。
病害防治
力争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定期用生石灰、漂白粉全池泼洒,可以改善水质和预防鱼病的发生。要及时清除鳅池中的水蛇、水老鼠等敌害生物。
捕捞
秋末冬初,水温降至10~15℃,泥鳅摄食量降低,即可进行捕捞。一般多采用排干池水进行人工下池捕捉的方法。 在塑料大硼水泥池中,实行反季节养殖泥鳅,特别是在元旦、春节期间销售价格高时上市,差价在3~5元,效益相当可观。现将该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建池条件。依各自庭院而定,水泥池面积以100~150平方米为宜。养鳅池建成地上式,地下式、半地下式皆可,并有进排水口,池深12~15 米,距池底30厘米处设排水口,并安装防逃设施,池水深08~1米。放鳅前,事先放入20厘米厚的肥泥,在放养前10~15天对鳅池进行清整消毒。7天后,加水20~30厘米,每平方米放入畜禽粪肥03~05千克,然后加水至40~50厘米。数天后当水色为黄绿色,透明度15~25厘米时放养。
温室安装。按蔬菜大棚搭设方法搭建,有单层或双层结构,材料可选用竹竿,有条件者可用钢筋结构,另外需备适当稻草席或帘,冬季覆盖在塑料大棚保温。
放养泥鳅。泥鳅放养前通常采用3%~5%的食盐水浸浴3~5分钟,防止水霉病,消除体表寄生虫。密度为每立方米水体放养25千克左右,随放养量增加,鱼体增重,池水可加深至08~1米(有条件者可保持池内有微流水,效果更佳)。泥鳅入池时,还要防止温差过大,以免造成泥鳅感冒而引起死亡。
饲养管理。泥鳅为杂食性,天然饵料有小型甲壳类、水生昆虫、螺蛳、蚯蚓、动物内脏、藻类、米糠、豆渣等。投喂时注意动、植物饵料合理搭配,投饲应做到四定。水温高于30℃或低于10℃时可不投。在饲养中,应注意施肥,每隔4~5天向鳅池泼洒粪肥1次,每平方米50~100克,保持水体透明度15~25厘米,并及时换水,鳅池每周换水2次,每次换水30厘米(若池内有微流水条件者,无须常换水,但要防止水质恶化)。晒水池要经常蓄满自来水,以便水源充足。
大棚管理。按照农技要求,参照蔬菜大棚管理要点进行。 场地选择
养殖场所应水源充足,排水方便,能自灌自排,水质清新,无污染,土质中性或微酸性,阳光充足,环境安静,交通便利,供电正常。
池塘建造
⒈池塘规格
面积50~100平方米,池塘四周高出水面40厘米,池埂坡度60~70℃,池深80~100厘米,池塘挖成后应把池壁夯实,用50厘米×50厘米水泥板做护坡,池底铺设腐殖泥土20厘米左右,水深保持在30~50厘米。
⒉防逃设施
养殖池周围用网片、塑板或瓷板做围墙,以防蛇、鼠等敌害进入养殖区。进排水口用120目网布包裹,防止泥鳅逃跑及敌害生物和野杂鱼卵、苗种进入池塘。
⒊进排水设施
进排水口呈对角线设置,进水口高出水面20厘米,排水口设在鱼溜底部,并用PVC管接上以高出水面30厘米,排水时可通过调节PVC管高度任意调节水位。
⒋鱼溜(集泥坑)
为方便捕捞,池中应设置与排水底口相连的鱼溜,面积约为池底面积的5%,比池底深30~50厘米,鱼溜四壁用木板围住或用水泥砖石彻成。
放养前准备
⒈池塘清整
泥鳅放养前10天,清整池塘,察洞堵漏,疏通进排水管道,翻耕池底淤泥。放水深至10厘米后,每10平方米用1公斤生石灰化浆后全池泼洒,消毒。
⒉蓄水施肥
清塘3天后,加水至30厘米深,施基肥,每10立方米水体施入发酵鸡粪3公斤或猪、牛、人粪5公斤,也可以每立方米水体施入氮肥7克,磷肥1克。
苗种投施
泥鳅苗下塘时间为每年5月,投苗密度1500~2000尾/平方米。当泥鳅养至体长3厘米时,要进行筛选分塘,泥鳅苗种密度60~80尾/平方米。在苗种投入的过程中应注意放养前先进行试水,检查水体毒性是否消除。放苗时盛苗容器内的水温与池水水温差距不能超过2℃,如泥鳅苗种用尼龙袋充氧运输,则应在放苗下塘前作“缓苗”处理,将充氧尼龙袋置于池内20分钟,使充氧尼龙袋内外水温一致时,再把苗种缓缓放出。
饲养管理
⒈前期培育阶段(泥鳅苗体长小于2厘米)
根据水色情况,适量追肥。追肥可用经过发酵的猪、牛、鸡、人粪等农家肥,也可用过磷酸钙、尿素、碳铵等化肥,采取少量多施的方法,水色以黄绿色为好,水深控制在30厘米以内,透明度控制在20厘米左右。同时,每20万尾泥鳅种用1公斤黄豆磨成15公斤豆浆,每天早晚各泼洒1次投喂。
⒉后期培育阶段
泥鳅苗种规格达到2厘米后,逐步加深水位到50厘米。除继续培肥水质外,还应投喂配合饲料,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日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4%~10%。投饵量应视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水温15℃以上时,泥鳅的食欲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强;25℃~27℃时,食欲特别旺盛;28℃以上,食欲则逐渐减退;超过30℃或低于12℃时,应少投甚至停喂饲料。
日常管理
⒈调节水质 加注新水,每周换水1~2次,勤施肥,保持池塘水色“肥、活、嫩、爽”,水色以黄绿色为佳。
⒉巡塘 早、中、晚各巡塘1次,观察泥鳅活动和水色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⒊定期预防病害 勤打扫、清洗饵料台,做好饲料台、工具等消毒工作,定期投喂预防鱼病的药物。
⒋防害防逃 注意防止敌害入侵和泥鳅逃跑,要经常检查进排水口和池埂。
病害防治
⒈气泡病
因水中溶解氧不足、溶解氧过饱或其他气体含量过多引起。症状 泥鳅浮于水面,肚皮鼓起似气泡。防治方法 加强日常管理,防止水质恶化,发病时,立即加注新水,并每亩用食盐4~6公斤化水后全池泼洒。
⒉车轮虫病
症状 病泥鳅身体瘦弱,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体表粘液增多,镜检有车轮虫。防治方法 07×10⁻⁶溶液浓度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
⒊赤鳍病
由短杆菌感染所致。有病泥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红,腐烂。防治方法 用1×10⁻⁶溶液浓度的漂白粉全池泼洒。当泥鳅长至体长5厘米时,完成泥鳅苗种培育阶段,进入成鳅养殖阶段。
4、水霉病
该病菌的早期不易被发现,当肉眼能发现时,菌丝已侵入泥鳅伤口,并向外长出外菌丝,簇拥成棉絮状,俗称“毛霉病”或“白毛病”。因为霉菌能分泌大量蛋白分解酶,可将病鳅肌体组织降解而分泌出大量黏液,加重病情,使之食欲大减,衰弱而死。由于水霉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宽,即5~26℃均能生长繁殖,其最适繁殖水温是13~18℃,常在春、秋季节或冬季繁殖,只要鱼类皮肤有创伤即可被感染。
5、打印病
1、症状。病泥鳅身体上病灶浮肿,呈椭圆或圆形,红色患部主要在尾柄两侧,似打上印章。7~9月为主要流行季节。
⒉防治。用漂白粉化水,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1×10⁻⁶。
6、寄生虫
症状:泥鳅患寄生虫病时,体表粘液增多,食欲减退、离群独游,漂浮水面。
防治方法
⑴车轮虫、舌杯虫可用07ppm 硫酸溶液全池泼洒治疗。
⑵三化虫可用05ppm 晶体敌百虫溶于水中进行全池泼洒。
泥鳅胀气病的发生原因与预防
饲料因素 泥鳅前段时间刚开始摄食,经过越冬期,泥鳅体质较弱,整个越冬期都处于停食阶段,泥鳅的肠壁比较薄,加上较长时间没有蠕动,消化能力还很弱。所以即使养殖户没有大量投喂,也易出现胀气的现象。 水质因素 越冬期后,泥鳅塘内的水质较浓,水体中有机质、杂质偏多,有的池水手感发黏或发涩,这样的水质,水体中的气体含量往往偏高,容易引起泥鳅发生“胀气”,即泥鳅肠道内充满了小气泡,增加了泥鳅的浮力。所以,较小的泥鳅会出现侧身躺在水体表层的现象。生活在此水体中的泥鳅,摄食时水中的气体伴随着饲料进入肠道内,这就是为什么饲料投喂量小也容易胀气的原因。水体条件过差极易发生气泡病。
泥鳅吃食引起胀气,从外表看,泥鳅的肚子滚圆,肚皮朝上躺在水中,可以看到肚皮黑一块白一块,黑的就是饲料;剖开泥鳅肠道,可以看到饲料排在泥鳅肠道内,稍用力,即从肛门溢出。许多养殖户对此不以为然,但大量胀气现象的发生,又会引起泥鳅肠炎病的暴发,因此要提前预防泥鳅肠炎病的发生。
防治建议 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清新,水质发黏或发涩时及时换水; 定期改良底质,控制底泥排放气体,减少水体中气体的含量; 前期投食量要少,不要多喂,并逐渐增加饲料投喂量,阴雨天减少饲料投喂量。 栽培浅池藕并混养泥鳅,是水产生产中收人比较高的一种模式。以栽种雪莲藕为例,按年亩产池藕8000斤、泥鳅400斤计算,市场价藕在1元/斤、泥鳅在35元/斤以上,每亩藕池年可收人11200元以上。具体生产技术如下。
藕池建造
藕池要选在阳光充足的位置。池深60厘米,池壁斜度60度,将池底整平压实。在池底、池壁上铺平塑料薄膜,用2-3厘米厚的混凝土抹平。将水泥斜板立在池壁上,用水泥将缝抹好。
整地施肥
池建好后回填好土,高20厘米左右。排藕前,将土杂肥5000千克、硫酸钾50千克、尿素20千克与盖土混合均匀后均匀撒开。在清明到谷雨时进行排藕,每亩用藕种350千克左右,行距为150~200厘米,株距为60以上。排藕前向种藕喷400~500倍的50%多菌灵药液,闷一天后备用,以防腐烂病发生。排藕后及时灌水,水深4~5厘米。
田间管理
与其他莲藕种植方式相同,采藕时可用水枪将泥冲起,藕自然浮出水面,简单快捷。 每年到了10月下旬的时候,泥鳅就会开始停食,停食后即要进入越冬期。根据养殖户的情况看,2013年越冬期的泥鳅比往年要多,所以如何能够让泥鳅安全的渡过越冬期,成为很多泥鳅养殖户尤其是泥鳅养殖新手最关心的问题。
为了让泥鳅安全的渡过越冬期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停食前的营养积累。
这点很重要,养殖户如决定年前不出塘,在9月底就要开始进行营养投喂,主要饲喂多种维生素、免疫多糖、氨基酸、微量元素等。由于10月中下旬泥鳅的吃食量已大幅下降,有的还达不到1%,所以这时要抓紧投喂,可每顿都拌料投喂。同时为了加大泥鳅的吸收,可用多种维生素化水全池泼洒,每天一次,如天气突变可在夜间泼洒一次,增强泥鳅的体质和抗应激能力。
二、肥水
停食前尤其是在10月中下旬这段时间,由于泥鳅塘内的蓝绿藻大量死亡,而喜冷性的硅藻、裸藻等又没有繁殖起来,所以这时期的水质比较偏瘦,养殖户可在此期间肥水调藻。
三、池底消毒
泥鳅进入越冬期后,为了保暖都钻入到底层二十公分左右的淤泥中,所以一定要定期改底和消毒,消毒时可用颗粒状的药物,直接干撒到塘底,让它慢慢在淤泥上溶化,消毒效果会更好。使用底改是为了让底层的有机物和杂质分解更快,以便让越冬的泥鳅在底层的冬眠不会受到打扰。消毒药一般15~20天用一次,底改一般也是在15~20天用一次,即同时使用消毒药和化学改底药物。
四、换水
有的养殖户在整个越冬期不换水,这也是一种错误的做法。越冬期也要定期换水,一般在20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不能过大,以防泥鳅应激反应。这主要是为了预防气泡病的发生,还可定期使用增氧剂,给泥鳅增氧的同时也预防了亚硝酸盐的增加。
五、破冰
越冬期如塘中的水结冰,要及时破冰,或用微流水注入及时化冰,预防泥鳅发生缺氧状况。
整个越冬期养殖户要备好增氧剂和VC应激灵或多种V生素。不管是换水还是平时的管理,都要定期泼洒,以增强泥鳅的抗应激能力。让泥鳅安全的渡过越冬期。
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