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农业信息首页 频道列表

如何防治鸡吸虫病?

2023-05-25 15:155110

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预防:定期驱虫,有计划的驱虫,消灭第一是中间宿主。有条件的地区可用药物杀灭。堆积发酵,杀灭虫卵。治疗:驱虫可用下列药物:六氯乙烷,每千克体重02~03克,混入饲料中喂给,每天1次,连用3天;丙硫苯咪唑,每千克体重80~100毫克,一次内服;吡喹酮,每千克体重30~50毫克,一次内服。

(1)棘口吸虫是棘口科的各属吸虫之通称,家禽的棘口吸虫病是由棘口科棘口属的吸虫。寄生于直肠和盲肠内引起的。

①生活史病原:卷棘口吸虫和宫川棘口吸虫。棘口吸虫的发育需要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折叠萝卜螺、小土蜗螺和凸旋螺等淡水螺类,第二中间宿主除淡水螺类外,尚有蛙类和淡水鱼类。

②流行特点家禽感染主要是采食浮萍或水草饲料时,将带有囊蚴的螺与蝌蚪一起食入而致。

③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肠炎和腹泻,下痢,贫血,消瘦,生长发育受阻,甚至最后因衰竭而发生死亡。剖检可见出血性肠炎,点状出血,黏膜损伤和出血。

④诊断与防治措施生前检查粪便发现虫卵,并结合症状可确诊。死后剖检,在肠道内发现虫体,可确诊。氯硝柳胺每千克体重100~200毫克,拌料饲喂;硫双二氯酚(别丁),每千克体重150~200毫克,拌料饲喂;槟榔粉,50克,加入1000毫升,煮沸至750毫升槟榔液,鸡每千克体重10~15毫升,用细胶管插入食道内灌服或嗉囊内注射。

(2)背孔吸虫病是由背孔科背孔属的吸虫寄生于鸡盲肠和直肠内引起的,虫体种类很多,常见的为细背孔吸虫,在国各地普遍存在。

①生活史成虫在宿主肠腔内产卵,卵随粪便排到外界,遇到中间宿主淡水螺类形成囊蚴。

②诊断与防治措施根据症状,结合粪便检查,发现虫卵及剖检死禽发现虫体即可确诊。治疗:硫双二氯酚,每千克体重200~300毫克;五氯柳酰苯胺,每千克体重15~30毫克。

(3)后睾吸虫

①生活史成虫寄生在家禽的肝脏胆管和胆囊内产卵,卵随胆汁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落入水中,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类吞食后在螺体内孵出毛蚴。

②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多数动物感染为隐性感染,患禽表现贫血、消瘦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常引起死亡。剖检可见胆囊肿大,囊壁增厚,甚至肝脓肿。

③诊断与防治措施生前检查粪便发现虫卵,或死后剖检在胆管、胆囊内查到虫体即可确诊。预防:在流行地区禁止以生的或半生的鱼、虾饲喂动物,禽粪堆积发酵,杀灭虫卵。治疗:硫双二氯酚,每千克体重150~200毫克,一次内服。吡喹酮,每千克体重50~75毫克,一次口服;剂量每千克体重120毫克,二日疗法。丙硫咪唑,每千克体重30毫克,口服,每日一次,连用数日。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实用药用动物养殖技术》

贝类详细资料大全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疾病别名 4 疾病代码 5 疾病分类 6 疾病概述 7 疾病描述 8 症状体征 9 疾病病因 10 病理生理 11 诊断检查 12 鉴别诊断 13 治疗方案 14 并发症 15 预后及预防 16 流行病学 附: 1 尾蚴性皮炎相关药物 1 拼音

wěi yòu xìng pí yán

2 英文参考

[医] cercarial dermatitis

3 疾病别名

尾蚴皮炎,血吸虫皮炎,血吸虫尾蚴皮炎,schistosome dermatitis

4 疾病代码

ICD:B653

5 疾病分类

感染科

6 疾病概述

传染源为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孕妇急性感染时可传播给胎儿,小儿易感,5~10 岁为感染高峰时期。患者以农民为多,全年均可发病,感染季节在炎夏7~8 月。牛羊因频繁饮水而感染。

人皮肤与含尾蚴疫水接触,待水分蒸发后,患者感觉皮肤局部刺痛,伴有红斑。多次重复感染的过敏患者,局部或全身可出现荨麻疹。

7 疾病描述

传染源为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孕妇急性感染时可传播给胎儿,小儿易感,5~10 岁为感染高峰时期。全年均可发病,但多见于晚冬和早春。寄生于人的血吸虫外,自然界还有许多动物血吸虫,它们的尾蚴可侵入人皮肤,产生尾蚴皮炎。这主要包括鸟类与哺乳动物的血吸虫。国内常见的稻田皮炎大多是血吸虫尾蚴引起的,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

8 症状体征

人皮肤与含尾蚴疫水接触,待水分蒸发后,患者感觉皮肤局部刺痛,伴有红斑。多次重复感染的过敏患者,局部或全身可出现荨麻疹。约15h 后,皮损消退,残留少量斑疹。数小时后局部剧烈瘙痒、水肿,转变为丘疹与疱疹,以感染后第2~3 天最为严重,此后逐渐消退,但在搔痒摩擦后,皮炎又可出现。经搔破后常继发细菌感染。尾蚴皮炎以位于手足处为多。

9 疾病病因

尾蚴皮炎的病原十分相似,因为鸟类和哺乳动物的血吸虫种类繁多,均可引起尾蚴皮炎。在我国南方广泛流行的稻田皮炎的病原主要是寄生于家鸭的毛毕属血吸虫,其中尤其是包氏毛毕吸虫(T.paoi)。成虫寄生在家鸭门静脉内。中间宿主为椎实螺属(Lymnea)。鸭感染毛毕虫后经过10~12 天发育成熟,即能产卵。包氏毛毕吸虫卵两端长而尖细,中央广大,呈梭形,内有成熟毛蚴。毛蚴孵出后,侵入椎实螺,经1 个月左右发育,释出尾蚴,又感染新的小鸭,完成其生活史。毛毕属尾蚴有眼点,具趋光性,内有5 对穿刺腺。

东毕吸虫属的睾丸数目较多,卵巢呈扭曲螺旋状为其特点。贝类中间宿主为卵圆萝卜螺(Radix ovata),滋生于水流缓慢,水草、芦苇丛生的水塘与水沟中。萝卜螺感染毛蚴后,经22~25 天发育繁殖,逸出尾蚴。东毕吸虫属尾蚴不具眼点,有5 对穿刺腺,从皮肤侵入。

此外,国外报告梭形血吸虫(Schistosoma spindale)、牛血吸虫(S.bovis)与羊血吸虫(S.matthei)尾蚴也均可引起尾蚴皮炎。有澳血吸虫属(Austrobilharzia)引起的鸟类血吸虫尾蚴皮炎。终宿主为各种水鸟,以海水中甲壳类为中间宿主。澳血吸虫属尾蚴有穿刺腺6 对,生活在海水中。

10 病理生理

尾蚴侵入皮肤后被大量白细胞包围,引起炎症反应,最初可能是尾蚴穿刺腺分泌物的作用,以后则由于虫体死亡后的 反应。动物实验证明,这是一种过敏反应。初次感染皮肤损害较轻,多次重复感染后则产生强烈炎症反应,在表皮与真皮层有大量单核细胞浸润与水肿。

11 诊断检查

诊断:根据流行病史和临床表现,在粪便中查找出卵和孵出毛蚴即可确诊。

实验室检查:粪便中找到虫卵或孵出毛蚴。

12 鉴别诊断

临床上尚需与禽类血吸虫尾蚴引起的稻田皮炎和虫咬皮炎相鉴别。

13 治疗方案

局部治疗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等止痒药物。皮肤红肿消退后可涂擦氢化可的松霜,继发细菌感染可局部或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在北方尾蚴皮炎由东毕吸虫引起,可对牛羊等牲畜在入冬之前采用吡喹酮驱虫治疗。

14 并发症

并发症罕见。

15 预后及预防

预后:一般预后良好。

预防:个人防护:避免与疫水接触,尤其有尾蚴皮炎史者,以防再发。接触疫水后,迅速将皮肤拭干,局部可试用乙醇擦洗。对海水浴场,尾蚴皮炎由澳血吸虫引起,尚无实际有效的预防措施。

16 流行病学

根据虫种流行病学特点可分为叁种类型。

1由毛毕吸虫属(Trichobilharzia)引起的稻田皮炎 在我国南方农村,水网密布,气候温暖,家鸭养殖是农村极为普遍的副业,在水稻田附近的池塘养鸭,池塘内有大量锥实螺滋生。农民手足与疫水接触,尾蚴侵入皮肤,引起皮炎,俗称“鸭屎疯”。感染季节为4~7 月,以5~6 月份最多。

2东毕吸虫属引起的稻田皮炎 东毕吸虫属(Orientobilharzia)是我国北方引起稻田皮炎的主要病原,寄生在牛羊反刍动物门静脉血管中的血吸虫,对牛羊牲畜的危害性很大。在我国畜牧地区,东毕吸虫寄生在多种食草动物,包括黄牛、水牛、绵羊、山羊、马、驴、骆驼与马鹿等,感染虫数往往甚多,影响畜牧业生产。我国东北、西北与新疆尤为严重。此外,内蒙古、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江苏等省区均有报道。在吉林长春农村调查,耕牛感染率高达328%。患者以农民为多,感染季节在炎夏7~8 月。牛羊因频繁饮水而感染。

3海鸟类血吸虫尾蚴引起的海水皮炎 本病见于我国沿海如福建省等地。成虫寄生各种海鸟的门静脉血管中,如扇尾沙鹬、针尾沙鹬、大沙鹬与白翅浮鸥等。人因在海岸游泳接触含尾蚴海水感染。此外,在福建平潭岛有鸟血吸虫属(Ornithobilharzia)寄生在各种灰背鸥肠系膜静脉中;美国有报告,在太平洋沿海由微血吸虫(Microbilharzia)与巨血吸虫(Gigantbilharzia)引起尾蚴皮炎者,故海水浴与从事海产养殖业者也易遭到感染。

总之,我国引起稻田皮炎与鸭类及哺乳动物血吸虫有关且各地不同。在太平洋地区与国内引起淡水与海水尾蚴皮炎的血吸虫种类很多,而且分布非常广泛。

尾蚴性皮炎相关药物 阿苯达唑颗粒

药后逐渐恢复正常。禁忌(1)有蛋白尿、化脓性皮炎以及各种急性疾病患者。(2)严重肝、肾、心脏功

阿苯达唑胶囊

药后逐渐恢复正常。禁忌(1)有蛋白尿、化脓性皮炎以及各种急性疾病患者。(2)严重肝、肾、心脏功

阿苯达唑片

鄱阳湖湿地资源的主要功能和价值有哪些

贝类,即软体动物门。是三胚层、两侧对称,具有了真体腔的动物。软体动物的真体腔是由裂腔法形成,也就是中胚层所形成的体腔。但软体动物的真体腔不发达,仅存在于围心腔及生殖腺腔中。软体动物在形态上变化很大,但在结构上都可以分为头、足、内脏囊及外套膜4部分。头位于身体的前端,足位于头后、身体腹面,是由体壁伸出的一个多肌肉质的运动器官,内脏囊位于身体背面,是由柔软的体壁包围着的内脏器官,外套膜是由身体背部的体壁延伸下垂形成的一个或一对膜,外套膜与内脏囊之间的空腔即为外套腔。由外套膜向体表分泌碳酸钙,形成一个或两个外壳包围整个身体,少数种类壳被体壁包围或壳完全消失。这些基本结构在不同的纲中有很大的变化与区别。软体动物具有完整的消化道,出现了呼吸与循环系统,也出现了比原肾更进化的后肾(metanephridium)。软体动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现存的有11万种以上,还有35000化石种,是动物界中仅次于节肢动物的第二大门类。特别是一些软体动物利用“肺”进行呼吸,身体具有调节水分的能力,使软体动物与节肢动物构成了仅有的适合于地面上生活的陆生无脊椎动物。

基本介绍 中文学名 :贝类 界 :动物界 门 :软体动物门 分布区域 :主要分布在海洋中。 常见种类 :牡蛎、贻贝、蛤、乌贼、螺 形态和构造,生物特性,种群分布,生理特点,食用方法,贝类货币, 形态和构造 贝类的身体柔软,左右对称,不分节,由头、斧足、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5部分组成。头部生有口、眼和触角等感觉器官。斧足在身体的腹面,由强健的肌肉组成,是爬行、挖掘泥沙或游泳的器官。内脏囊位于身体背部,包括心脏、肾脏、胃、肠、消化腺和生殖腺等内脏器官。外套膜包被于身体的外面,系由内外两层表皮和其间的结缔组织、少许肌肉组成。外套膜的表皮细胞分泌贝壳,外套膜和贝壳都是贝类的保护器官。 贝类 贝类的神经系统由脑、足、侧、脏 4对神经节和与其联络的神经构成。脑神经节位于食道的背侧,派出神经至头部和体前部;足神经节位于足的前部,派出神经至足部;侧神经节位于身体前部,派出神经至外套和鳃;脏神经节位于身体之后部,派出神经至内脏诸器官。贝类原始的种类神经系统简单,没有显著的神经节,较进化的种类形成神经节,更进化的种类则是各神经节集中在头部形成“脑”。感觉器官主要有触角、眼、平衡囊、嗅检器等。 消化系统包括口、齿舌食道、胃肠、 和附属的消化腺,其中齿舌是贝类比较特殊的舐食和磨碎食物的器官,又是分类的重要根据之一。 贝类靠鳃和肺呼吸。水生的种类有鳃,通常由外套膜内面皮肤伸展形成的,称为本鳃。每一鳃片鳃轴的两侧或一侧生有鳃丝,鳃上生有纤毛。依纤毛的运动使呼吸水流按一定线路通过鳃进行气体交换。有的种类本鳃消失,而用皮肤表面或在皮肤表面形成二次性鳃(后鳃类)进行呼吸。陆生种类外套膜的一部分形成脉网密集的肺室,藉以在空气中呼吸。 循环系统一般是开管式的,但在高等的头足类动脉管和静脉管由微血管联络成为闭管式。贝类循环系的中枢为心脏,心脏有1个心室,1个、2个或4个心耳。血液含血青素,一般无色,仅少数种类如双壳类的蚶和腹足类的扁卷螺有血红素,血液为红色。 排泄系统的主要器官为肾脏。肾由具纤毛的肾管形成,一端与围心腔相通,另一端在外套腔中开口。肾脏的数目因种类而异,有6对、2对、1对或仅1个的。除肾脏外,有的种类围绕心腔壁上的腺体或肝脏的一部分也有排泄功能。 生殖系统包括生殖腺、生殖输送管、交接器和一些附属腺体。雌雄异体或雌雄同体。 生物特性 贝类的生活方式因种类而异。陆生种类属于腹足类,都用肌肉健壮的足部在陆地上爬行。 水生的种类生活方式有浮游、游泳、爬行、固著、穿孔和寄生等类型。浮游生活的种类都是随波逐流地在水中过漂浮生活。一般个体较小,贝壳薄或无贝壳,有的种类足特化成鳍,如翼足类(Pteropoda)、异足类(Heteropoda)中的许多种;有的种类足能分泌一个浮囊,携带动物在海洋表面漂浮,如海蜗牛( Janthina )。游泳生活的种类能在海洋中长距离洄游,如头足类中的乌贼、枪乌贼、柔鱼( Ommastrephes )等,它们的足特化成腕和漏斗,胴部两侧生有鳍,靠漏斗喷水和鳍的摆动可迅速平稳地游泳。某些双壳类如扇贝、栉孔扇贝( Chlamys )、日月贝( Amussium )、锉蛤( Lima )等虽不是游泳生活的种,但必要时可凭借贝壳的急剧开合和外套膜触手的作用在海中进行蝶式游泳。大部分水生贝类营底栖生活,或在水底匍匐、爬行,或在底质中挖穴隐居,或附着在其他外物上生活。例如玉螺、泥螺( Bullacta )等在泥沙底爬行,鲍、马蹄螺( Trochus )、蝾螺( Turbo )等在岩石上爬行,一些裸鳃类如海牛( Doris )、淡水中生活的萝卜螺( Radix )、扁卷螺( Planorbis )等都在水生植物上爬行。它们的足部肌肉特别发达,蹠面广平,适于爬行。很多底栖贝类营埋栖生活,大部分的双壳类属于这种类型。它们的足部肌肉发达,呈斧刃状,适于在泥沙滩挖掘泥沙将身体全部埋藏于底下生活,如帘蛤( Venus )、樱蛤( Tellina )、竹蛏( Solen )、海螂( Mya )等等,它们靠发达的入水管和出水管与底表交通以摄食和呼吸。有些底栖贝类营附着生活,像贻贝、扇贝、不等蛤( Anomia )等,足部能分泌足丝,用以附着在岩石、珊瑚礁、其他贝壳或物体上生活。牡蛎、猿头蛤( Chama )、海菊蛤( Spondylus )等则以一扇贝壳固著在外物上生活,这些种类在固著后一般不再移动。有些底栖贝类在岩石、珊瑚礁、贝壳、竹木等外物上穿孔穴居,亦称穿孔生物,如石蛏( Lithophaga ),海笋科( Pholadidae )中的一些种、钻岩蛤( Saxicava )、船蛆( Teredo )、马特海笋( Martesia )、食木海笋( Xylo-phaga )等,都靠发达的水管与洞外交通,汲取海水进行呼吸及摄取水中的微小生物和有机碎屑等作为食料。贝类中也有营寄生生活的。外寄生的如圆柱螺( Stilifer ),寄生在棘皮动物腕的步带沟中;内寄生的如内壳螺( Entovalva )寄生于锚海参的食道内。 贝类的繁殖方式也因种类而不同。单板纲、多板纲、掘足纲、头足纲和绝大多数的前鳃类都是雌雄异体,后鳃类、无板纲、前鳃类和双壳类的很少一部分以及全部肺螺类都是雌雄同体。也有一些种类有性转变,如某些种的牡蛎、船蛆和帆螺( Calyptraea )等。雌雄异体的种类有的是通过交配受精,有的是将精、卵分别排放在水中或母体的鳃腔或“子宫”中受精。雌雄同体的种类两个个体互相受精,有些种类许多个体连成一列交配,第一个个体只起雌性作用,最后一个个体只起雄性作用,中间的个体既起雌性也起雄性作用,如无角螺( Acera )、海兔( Aplysia )等。产卵有的是成粒分散产出,有的是卵子包在卵鞘里,许多卵鞘粘连在一起形成卵群。卵群形状,构造因种类而异,如玉螺( Natica )卵与泥沙粘合成领状,红螺( Rapana )的卵鞘呈花瓣状,连在一起很象菊花;海兔的卵群呈冬粉状,俗称海粉。乌贼的卵每一粒包在1个圆形的胶囊中,连在一起很象一串串葡萄。贝类的产卵数量因它在受精和孵化过程中受到保护的情况而有很大差别,一些将卵产生在水中受精孵化的种类,产卵量特别高,如卵生型的美洲牡蛎( Crassostrea virgnica )产卵几千万至1亿以上。幼生型的食用牡蛎( Ostrea edulis )则仅产数十万至 100万粒。一种湾锦蛤( Nucula )能把卵子保护在一个附于其贝壳后的几丁质囊中,卵仅产20~70粒。原始腹足类将卵直接产在海水中受精,产卵数量多,如鲍可产10万以上,而卵子产于“子宫”中受精孵化的种类如田螺( Viviparus )仅产数十粒,螺蛳( Margarya )则仅产3~5个。贝类中有一些种类一周年即达到性成熟,寿命只有1年,如裸鳃类和头足类中的一些种。有一些种类寿命较长,但大多也是1年达性成熟。生长的速度随种类和环境条件不同而异。温度适宜,饵料充足则生长快,反之则生长慢。贝类的寿命以双壳类为最高,贻贝和海螂( Mya arenaria )能活10年,马氏珠母贝( Pinctadamartensi )可活12年,蚌类的寿命较长,珍珠蚌( Margari-tana margaritifera )能活80年,砗磲( Tridaa )甚至可活1个世纪。 贝类的摄食方式有捕食和滤食之分。捕食性种类又可分为草食性和肉食性。许多原始性腹足类如鲍、马蹄螺、笠贝等和许多肺螺类,如椎实螺 ( Lymnaea )、蜗牛、烟管螺 ( Clausilia )等都是草食性。中腹足目中的一些有水管的种类,如凤螺( Strombus )和新腹足目中的种类大多为肉食性的,它们有的摄食动物的尸体,有的吃水螅、环虫、双壳类、蟹类、鱼类等食物。头足类也都为肉食性,它们捕食双壳类、蟹类,甚至追逐鱼群捕食鱼类。双壳类绝大多数是滤食性的。 种群分布 主要分布在海洋中,有极少部分种群生活在淡水湖泊中。 生理特点 消化:在原始的沉积取食的种类,食物的消化及消化道的结构仍保持原软体动物的形态与机能。例如原鳃类的胃壁很薄,其中仍保留胃楯、晶杆等结构,食物在胃内行胞外消化,在消化盲囊中行胞内消化及吸收。在高等的过滤取食的种类,消化道口周围没有触手。胃壁上胃楯及筛选区均不发达,而晶杆囊发达、突出胃壁之外。囊中有粘液分泌物经固化形成晶杆,晶杆上吸附有消化酶(淀粉酶、脂肪酶),囊壁内的纤毛作用使晶杆不停的旋转,晶杆顶端被溶解释放出消化酶,进行胞外消化,晶杆的旋转也起了混合食物与酶的作用。晶杆顶端被食物不断的磨损,后端可不断地被补充,晶杆的旋转也使微小的食物颗粒进入胃盲囊进行胞内消化及吸收。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经过肠、 、出水孔排到体外。食物在消化道内进行一个缓慢的但连续不断的食物流是瓣鳃类过滤取食者所特有。隔鳃类为肉食性动物,其肌肉质的胃壁被几丁质包围,形成一个磨胃,其晶杆不发达,成小棍状伸向胃内,具有较发达的消化酶。 循环与气体交换:双壳类动物均为开放式循环,围心腔位于身体的背面,围心腔中有一个心室、两个心耳,心室与心耳之间有瓣膜,防止血液逆流。在原鳃类及丝鳃类由心室仅向前通出前大动脉,如贻贝,在瓣鳃类除前大动脉之外,由心室还向后通出后大动脉,如河蚌。血液由动脉流出后,经分支到身体前端、足及内脏等,到组织中形成血窦,经血窦后汇集成血管经过肾脏、鳃之后再流回心耳与心室。鳃是其主要的气体交换场所,当水流经过时,被鳃所摄取的氧量比其他软体动物少,这可能与鳃的表面积较其他软体动物大有关。此外,所有的双壳纲动物都有或多或少发达的外套循环,血液由动脉流出后,直接到外套膜中形成血窦,由血窦汇集成血管后或直接流回心耳,或经过肾脏排出代谢产物后再流回心耳。外套循环也是气体交换的辅助场所。大多数双壳纲动物的血液中不存在呼吸色素,只有极少数种类如蚶、锉蛤(Lima)等具有血红素,它使外套膜等组织表现出红色。隔鳃类鳃已消失,气体的交换完全由外套膜进行。 排泄: 双壳类的排泄系统为一对后肾,位于围心腔腹面。肾脏成一长管状,但内肾口开口在围心腔前端,外肾孔开口在出水流内肾口的下方,所以肾的后端折回,肾的前半部分内有腺体称腺体部,在此进行废物的过滤作用,其后为膀胱部分,为代谢物的贮存处,原鳃类的肾脏没有腺体部与膀胱部之区分。淡水种类的肾脏具盐分的重吸收作用,因此排出的尿液是低渗的。 神经与感官:双壳纲动物的神经系统比较简单,原始的种类具有脑、侧、足、胜4对神经节,较进化的种类、脑、侧神经节合并,所以只有3对神经节,脑侧神经节位于食道两侧,它控制着前闭壳肌及协调足、壳的运动。脏神经节位于后闭壳肌肌柱上,它控制内脏及后闭壳肌的收缩,足神经节位于足前端肌肉内,控制足的运动,此外在脑侧神经节与脏神经节之间,脑侧神经节与脑足神经节之间还有两对神经索将神经节联结起来。感官不发达,在一些活动能力较大的种类,例如扇贝,在外套膜缘的中褶皱上有成对的小触手,其中含有触觉及化学感觉细胞,还有许多小眼,小眼的结构较发达,甚至包含了晶体与网膜,可以感受光强度的改变。此外在足神经节周围有一对平衡囊,控制身体的平衡。许多种类在后闭壳肌下或出水口周围有一些感觉上皮,称嗅检器,能感受水质与水流的改变。 经济价值 贝类中绝大多数种均可食用,很多贝类的肉质肥嫩,鲜美可口,营养丰富。头足类中的乌贼、枪乌贼、柔鱼、章鱼 ( Ocus )等海洋生物,腹足类中的鲍、凤螺、香螺 ( Neptunea )、东风螺( Babylonia )、涡螺( Voluta )、红螺,以及很多陆生的蜗牛等都是捕捞对象,鲍等还是养殖对象。双壳类中的很多种类如蚶科(Arcidae)、扇贝科(Pectinidae)、贻贝科(Mytilidae)、珍珠贝科(Pteriidae)、牡蛎科(Ostreidae)、蛤蜊科(Mactridae)、帘蛤科 (Veneridae)、蚌科(Unionidae)、竹蛏科 (Solenidae)等科中的许多种类资源丰富,已发展为海水养殖的重要对象,产量也极为可观,除鲜食外,还可干制、腌制或罐藏,产品有淡菜(贻贝干)、干贝(扇贝闭壳肌)、蚝豉(牡蛎干)、蛏干、蛤干、墨鱼干、乌贼蛋(乌贼的缠卵腺)和各种贝肉罐头。不少贝类是不可缺少的优良中药材,如珍珠和珍珠层粉、鲍的贝壳石决明、宝贝的贝壳海巴、乌贼的内壳海鳔蛸、蜗牛肉、海兔的卵群等。产量大的小型贝类可作为农田肥料和家禽家畜的饲料。贝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是烧制石灰的原料,还可制作油漆的调和剂、贝雕等工艺美术品,而珍珠更是名贵的装饰品。 但贝类对人类也有一定危害。有一些贝类有毒,人类食用或接触后会中毒。有些淡水和陆生的腹足类是人体和家畜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如日本血吸虫的幼体寄生在钉螺体内。海洋中的船蛆、海笋等是专门穿凿木材或岩石穴居的种类,对木船、木桩及海港的木、石建筑物为害很大。 食用方法 要想尽量避开贝类的安全隐患,放心享受美味,就必须要从清洗烹饪等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不吃内脏。 重金属等污染物容易富集在贝类生物的内脏团中,而肌肉中的重金属含量最低。因此,只能吃贝类的肌肉部分。“看颜色”是较简单的判断方法。打开壳后,略微发黑的肉块多是内脏团。有些贝类内部有一根黑色的沙线,也不能吃。 第二,挑外壳平滑的 。相对外表疙疙瘩瘩的生蚝、扇贝等,蛏子、贻贝等外表干净、平滑,附着脏东西少,相应污染也少。 第三,盐水浸泡,充分加热 。烹饪前,先要把贝类放入食盐水中“养”一段时间。这样能帮助贝类排出各种毒素和沙子。然后,要用小刷子仔细清洁贝壳的表面。烹饪手法首选蒸、煮等,能彻底加热、杀死细菌。加工时,要冷水下锅,保证内外生熟度一致。烧烤的方法易造成受热不均、外熟里生,建议少用。 贝类货币 贝类货币 天然海贝 公元前21世纪--前2世纪,主要使用于中原地区,后逐步被金属货币取代,单位为“朋”,每拾枚币为“一朋”。在先秦时期贝同时具有币和饰的双重作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直到明末清初还使用贝作为货币,称为“ba (左右结构,左为‘贝’,右为‘巴’)”。 天然海贝 公元前11世纪,产于海滨,因其坚固美观,便携带,又能计数,而逐步演变为实物货币。 人工贝类(石贝) 公元前16世纪--前2世纪商周时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货币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为弥补自然货币流通不足而仿制的玉贝、骨贝、陶贝、石贝等,被统称为人工贝类货币。它们形态大抵仿照自然海贝,其交换价值,约等于或稍低于天然货贝。 人工贝类(骨贝) 公元前16世纪--前2世纪 人工贝类(玉贝) 公元前16世纪--前2世纪 人工贝类(陶贝) 公元前16世纪--前2世纪 铜贝 公元前11世纪 包金贝 公元前11世纪,商代中晚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掌握了冶炼技术,于是便出现了金属贝类货币。形仿天然海贝。有金贝、银贝、铜贝等。用青铜浇铸的无文铜贝,是中国最早出现的金属铸币。

萤火虫生态危机是怎么回事?

一、鄱阳湖湿地概况

  鄱阳湖是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是长江流域最大的通江湖泊,也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国际重要湿地。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江西省北部,涉及南昌市、九江市、上饶市的12个县(区)。

  鄱阳湖水位涨落受“五河”(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及长江来水的双重影响,每当洪水季节,水位高涨、湖面宽阔、一望无际,湖口水文站最高水位2180m时,面积3955km2。枯水季节,水位下降,洲滩出露,湖水归槽,蜿蜒一线。洪、枯水位面积相差极大。“高水是湖、低水是河”“洪水一片,枯水一线”是鄱阳湖的自然地理特征。

  鄱阳湖湿地包括水域、洲滩、岛屿等地貌。洲滩系指高低水位之间的广阔地域,面积约3130 km2。岛屿41个,面积约103 km2。

  由于鄱阳湖季节性水位变化,冬季“水落滩出”形成众多的浅水湖和洲滩,这些浅水湖和洲滩就成了冬候鸟的主要栖息地。在夏季,出露的岛屿以及湖边的洲滩高丘,是夏候鸟的主要栖息地。

  二、非生物环境

  1、鄱阳湖湿地地表水径流量

  鄱阳湖湿地为鄱阳湖辐聚水系的汇聚中心,其水环境受制于整个水系大环境。鄱阳湖水系由鄱阳湖及与之相连的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及清丰山溪、潼津河、樟田河和博阳河组成,流域面积162225 km2,1950-1984年流域平均年径流量为1457×108m3,1986-2000年流域平均年径流量1525×108m3。

  2、水位

  鄱阳湖1956~2000年各水文(位)站平均水位1286~1519 m,最高水位2243~2298 m,最低水位为590~1209 m。有75%的年份最高水位发生在6月、7月;788%的年份最低水位发生在12月、1月。

  3、水温

  鄱阳湖湿地多年平均水温18℃左右,以8月最高为299℃,1月最低为59℃,全湖极端最高水温为382℃,极端最低水温为0℃。日间最高水温出现在15~17时,最低水温在6~8时。由于鄱阳湖湖水不深和受风浪、湖流的影响,水温的垂直分布差异较小,上下层相差1℃左右。

  4、水质

  鄱阳湖水质评价结果表明,全湖水质基本维持II~III类水标准,水质较好。从超标情况来看,所选定的12个评价项目中有总磷、挥发酚、氨氮及高锰酸盐指数等项目在不同的水期在部分的监测断面出现超标。从污染分担率情况来看,入湖口以总磷、挥发酚、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污染比重大,湖区以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污染比重大,出湖口以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和挥发酚污染比重大。从污染负荷比情况来看,入湖口以赣江南支口和信江东支口污染相对较重,修河口和抚河口污染相对较轻;湖区以蛤蟆石和都昌污染相对较重,星子和瓢山污染相对较轻。虽然目前鄱阳湖水质尚良好,但有机污染物质、营养物质等入湖量大,特别是总磷等营养物质,对鄱阳湖水质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从污染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全湖氨氮、挥发酚和综合污染指数以上升趋势为主,高锰酸盐指数以下降趋势为主;湖区波阳、龙口、瓢山、康山和蛤蟆石以上升趋势为主,渚溪河口和蚌湖以下降趋势为主。

  三、底栖动物资源

  底栖动物是鱼类和鸟类等的天然食物,也是水环境质量监测指示生物。底栖动物有多孔动物门的淡水海绵,腔肠动物门的水螅,扁形动物门的线虫和腹毛虫,环节动物门的寡毛类和蛭类,软体动物门的腹足类和瓣腮类,节肢动物门的甲壳类、水螨和昆虫,苔藓动物门的羽苔虫。据1981~1992年调查,鄱阳湖已知底栖动物106种,其中包括软体动物87种,水生昆虫5目8科17种,寡毛类12种。底栖动物的平均总生物量为24642 g/m2,平均密度为721个/m2。软体动物占平均总生物量的9934%,水生昆虫占042%,寡毛类占024%。水生昆虫以摇蚊幼虫为优势种群,寡毛类以水蚯蚓为优势种群。

  鄱阳湖87种贝类中腹足纲8科16属40种,双壳纲4科17属47种(其中40种为我国特有种)。鄱阳湖腹足纲的种类主要以中国圆田螺、铜锈环棱螺、方形环棱螺、长角涵螺、中华沼螺、大沼螺、方格短钩蜷、折叠萝卜螺等分布较广且数量较多,河圆田螺、包氏环棱螺、长河螺、色带短沟蜷、尖膀胱螺等数量稀少。全湖腹足纲分布密度和生物量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15个/m2和55 g/m2;蚌湖的分布密度和生物量最大,为54912个/m2和150 g/m2;南姜湖的分布密度最小,为13个/m2。双壳纲的种类主要以湖沼股蛤、圆顶珠蚌、剑状矛蚌、背瘤丽蚌、三角帆蚌、扭蚌、背角无齿蚌、褶纹冠蚌和河蚬等分布较广且数量较多,为优势种。刻裂丽蚌、环带尖丽蚌、中国尖嵴蚌、卵形尖嵴蚌、三巨瘤丽蚌、多瘤丽蚌、龙骨蛏蚌、橄榄蛏蚌等种类较为稀少。龙骨蛏蚌分布于吴城修河,处濒危状态。近年随着滨湖地区珍珠核工业的发展,对丽蚌过度捕捞,造成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双壳纲分布密度和生物量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13个/m2和7 g/m2;大汊湖的分布密度和生物量最大,为89个/m2和73 g/m2;瓢山附近最小,分别为01个/m2和04 g/m2。

  鄱阳湖底栖动物的分布因水深、水流、底质和水生植物生态类型的种类和数量有显著的差异。在沉水植物区双壳类占绝对优势,其次是湖北钉螺(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中华沼螺和纹沼螺。在菰丛区则主要是腹足类的梨形棱螺、中国圆田螺和中华圆田螺。在河口、河道中有大量的刻纹蚬、背角无齿蚌、方格短钩蜷、铜锈环棱螺、背瘤丽蚌等。底质有机质丰富的地带,方形环棱螺和中华圆田螺的数量较多。湖中的消落区软体动物贫乏。寡毛类和摇蚊幼虫分布全湖,但菰丛区比沉水植物区大,湖西北的密度比湖东南大。鄱阳湖底栖动物生物量为2 46426 kg/hm2,其中软体动物2 44803 kg/hm2,湖区按318×104hm2计算,全湖有底栖动物约767×104t,其中软体动物762×104t,可年产青、鲤、鲫等底层鱼类9 568 t。

  三角帆蚌、褶纹冠蚌是良好的淡水珍珠蚌,主要分布于通湖的进水河道。1970~1974年鄱阳湖三角帆蚌、褶纹冠蚌的年生产量平均为6 999 t,1975~1979年为5 206 t, 1980~1984年为4 458 t,1985~1988年为2 485 t。为保护和合理利用淡水珍珠资源,1980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在鄱阳湖区南昌、新建、星子等建立了1 553 hm2以保护三角帆蚌、褶纹冠蚌为主的鄱阳湖河蚌保护区。

  四、虾蟹资源

  鄱阳湖虾类有8种,占江西已知虾类10种的80%,其中秀丽白虾(Palaemom modestus)和日本沼虾(Maerobrachium nipponenes)为优势种,分别占年总产量的40%~50%和30%~40%。另外,还有中华小长臂虾(Palaemonetes sinensis)、粗糙沼虾(Macrobrachium asperbum)、细螯如虾(Macrobrachium superbum)、中华新米虾(Neocaridina denticulata)、细足米虾(Carioina nilitica)、克氏螯虾(Cambarus clarkii)(外来物种)分布。鄱阳湖1949~1958年虾平均年产量为2 474 t,1959~1968年为2 644 t,1969~1978年为1 825 t,1979~1981年为2 068 t,1995年虾产量仅为1 6313 t。 1954年为历史最高,年产量达3 987 t。近十年来克氏螯虾已逐渐上升为优势种,在虾产量中已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鄱阳湖有蟹类4种,占江西已知蟹类14种的2857%。中华绒螯蟹(河蟹)(Eriocheir sinensis)分布长江和鄱阳湖等地,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江河建闸筑坝,亲蟹降河洄游和幼蟹上溯通道受阻、捕捞强度增大等原因,中华绒螯蟹资源急剧衰退。鄱阳湖原有较大产量,现长江流域的中华绒螯蟹已形不成产量,代之而起的是沿湖各大中小湖泊、池塘、甚至稻田的人工养殖,已成为鄱阳湖区主要养殖品种。

  五、鱼类资源

  1、鱼类种类

  鄱阳湖已记载鱼类有140种,隶属21科,主要成分是鲤科,有75种,占鄱阳湖鱼类种数的535%。主要优势种为鲤、鲫、鳊、鲂、鲌、鲩、青、鲢、鳙等。属国家I级保护动物有白鲟和中华鲟,II级保护动物有胭脂鱼。我国有淡水鱼类800多种,长江水系有鱼类300余种,江西有鱼类205种。鄱阳湖鱼类种数占我国淡水鱼类种数的1750%,占长江水系鱼类种数的4667%,占江西鱼类种数的6829%。

  2、鱼类产卵场和索饵场分布

  鄱阳湖定居性鱼类主要有鲤、鲫、鳊、鲂、鲌、黄颡鱼、鲶、鳜、乌鳢、太湖短吻银鱼和乔氏短吻银鱼等。洄游性(江海洄游)鱼类有中华鲟、长颌鲚、鲥、鳗鲡、窄体舌鳎、半滑三线舌鳎、弓斑东方鲀和暗色东方鲀。半洄游性(江湖洄游)鱼类有青、草、鲢、鳙、鳡、鳤等。山溪性鱼类有鳠、中华纹胸鱼兆、胡子鲶和月鳢等。鄱阳湖东南部的波阳、余干等县水域是鲤、鲫鱼的集中产地,湖区南部程家湖的赵河、黄老湖的项子口、草湾湖的岭口是长颌鲚产卵场,永修县吴城松门山以北的蜈蚣山一带是鲥鱼幼鱼的主要索饵场,珠湖、西湖渡、青岚湖、大郁池一带是银鱼的主要产地。

  3、渔获物量、渔获物组成和年龄组成

  1995年鄱阳湖渔获物总产量为34 8522 t,较上年增长1%。其中银鱼产量1334 t,较上年略有下降;鲚鱼产量1 3585 t,与上年持平;虾产量1 6313 t,与上年持平。渔获物主要由鲤、鲫、鲶、青、草、鲢、鳙、鳊、鲂、鳡、鳜、鲌、黄颡鱼等组成。其中鲤鱼占25%,鲫鱼占20%,鲶鱼占10%,青、草、鲢、鳙占10%,鲚、鲌、黄颡鱼等占35%。渔获物以当年繁殖的鱼多,2龄鱼少,出现低龄化和个体小型化。鄱阳湖渔获物产量占江西省水产品年产量1271×104t的274%。

  4、渔业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

  为保护和合理利用鄱阳湖渔业资源,江西省人民政府在鄱阳湖划定了休渔区和休渔期。每年3月20日至6月20日休渔期,休渔范围包括:余干县的北口湾、程家池、鲫鱼湖、三洲湖(长湖子);南昌县的大沙坊(芳)、三湖、团(潭)湖、进贤县(青岚湖);新建县的东湖、上北闸(甲)湖、下北闸(甲)湖、上新湖、下新湖、常湖;永修县的沙湖、大湖池、星子县的蚌湖、波阳县的汉池湖、大莲子湖、云湖、都昌县的西湖渡等,共20处。休渔区的草洲高程为123~147 m。在冬季还实行轮换休港,以保护鱼类越冬。

  六、鸟类资源

  (1) 鄱阳湖鸟类种类

  鄱阳湖已知鸟类310种,其中典型的湿地鸟类(水鸟)159种。按居留型分,留鸟45种,冬候鸟155种,夏候鸟107种,迷鸟3种。有13种为世界濒危鸟类。属国家保护动物的有54种,其中I级保护动物10种:白鹤、白头鹤、大鸨、东方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白肩雕、金雕、白尾海雕和遗鸥;II级保护动物44种,如小天鹅、卷羽鹈鹕、白枕鹤、灰鹤、沙丘鹤、白额雁、白琵鹭等。属于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保护鸟类有153种,占协定保护鸟类种数227种的674%;属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的保护鸟类有46种,占协定保护鸟类种数的568%。

  (2) 水鸟数量及分布

  鄱阳湖水鸟总数约40×104,其中越冬水鸟约10-20×104只,最多时达30×104只。越冬水鸟中雁类数万只。最重要的有白鹤、白头鹤、白枕鹤、灰鹤、东方白鹳、黑鹳、大鸨、白额雁、白琵鹭、小天鹅等,总数量在3×104只以上。世界上现存的鹤15种,见于我国有9种,鄱阳湖有5种。其中白鹤、白头鹤、白枕鹤、灰鹤为冬候鸟,沙丘鹤(Grus canadensis)为偶见的迷鸟。鄱阳湖是白鹤的重要越冬栖息地,越冬种群数量2 500余只,占世界总数的95%以上,这里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鸿雁越冬群所在地(3万只以上)。自1998年以来,鄱阳湖又成为东方白鹳的重要栖息地,2800多只东方白鹳在鄱阳湖越冬,约占世界总数的80%。

  我国有繁殖鸟种及亚种1 889种,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有繁殖鸟种及亚种241种,在鄱阳湖区的繁殖鸟种及亚种152种,占我国的805%,占华中区东部亚区的6307%。

  1983年鄱阳湖鸟类调查结果显示,鄱阳湖东部瑞洪、康山一带以雁鸭类为主,也是大鸨的分布区之一。鄱阳湖南部小滩湖、蚕豆湖、程家湖、草湾湖一带以小天鹅、雁鸭类为主。鄱阳湖西部吴城、吉山一带以珍稀水鸟如鹤类、大鸨、小天鹅、鸳鸯及雁鸭类为主。鄱阳湖北部三山、泗山、朱袍山等岛屿一带以雁鸭类为主。

  近年多次航空调查和环鄱阳湖同步调查结果显示,鄱阳湖白鹤的分布以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波阳大莲子湖、共青南湖、南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鄱阳湖的卫星湖九江赛城湖为重要栖息地,都昌棠荫和新妙湖、余干落脚湖、星子寺下湖为较重要栖息地。

  综上所述,目前鄱阳湖区鸟类分布特点如下:

  鄱阳湖东部余干、波阳一带由过去以雁鸭类为主,扩展为鹤类、鹳类、小天鹅、白琵鹭以及雁鸭类的较重要越冬栖息地。鄱阳湖南部南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南昌、新建和进贤一带由过去以小天鹅、雁鸭类为主,扩展为以保护区为中心的鹤类、鹳类、小天鹅、白琵鹭、猛禽和雁鸭类以及鸥类、鹬类等的重要栖息地。在2001年冬,首次发现100余只黑脸琵鹭在南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栖息。鄱阳湖西部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永修、星子一带仍是珍稀水鸟如鹤类、大鸨、小天鹅、白额雁、雁鸭类的重要越冬栖息地。鄱阳湖北部庐山区、湖口一带以雁鸭类、鹭类、鸬鹚等为主;都昌新妙湖、三山、泗山、朱袍山等岛屿一带由过去以雁鸭类为主,扩展为以白鹤、东方白鹳、小天鹅、雁鸭类、鹭类为主的较重要栖息地。

  另外,地处赣北的赤湖(九江、瑞昌)、赛湖(庐山区)、太白湖和芳湖(彭泽)自1998年洪水后,也成为珍稀水鸟的越冬栖息地。

  每年3月,夏候鸟迁徙至鄱阳湖区繁殖,10月,又迁离鄱阳湖。鄱阳湖滨的共青城耀邦陵园、恒湖综合垦殖场、新建县象山森林公园、南昌天香园、南昌环球公园、南昌510和828招待所、湖口鞋山等地是鹭科鸟类的繁殖地,每年约有近10×104只的白鹭、中白鹭、牛背鹭、池鹭、夜鹭到鄱阳湖区觅食。少量的黄嘴白鹭(国家II级保护动物)、大白鹭在湖区繁殖。由于全球生态环境等的变化,有部分夜鹭渐渐成为留鸟,冬季也在鄱阳湖区栖息。

  七、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鄱阳湖的西北角,是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的国际重要湿地、全球白鹤和东方白鹳主要越冬地,也是亚洲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之一。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于1983年6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原名为“江西省鄱阳湖候鸟保护区”,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名为“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管理机构为“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护区管辖有大湖池、沙湖、蚌湖、朱市湖、梅西湖、中湖池、大汊湖、象湖、常湖池等9个湖泊,地跨南昌、九江2市所辖的新建、永修、星子3县,涉及16个乡(镇、场),总面积为22400hm2。

  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据调查,保护区内有浮游植物50种,高等植物476种, 浮游动物47种,贝类40种,昆虫类227种,鱼类122种,两栖类13种,爬行类48种,鸟类310种,兽类47种。鸟类中属于国家Ⅰ级保护鸟类10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44种,属于中日候鸟保护协定中保护的鸟类有153种,占该协定中鸟类总数的674%;属于中澳候鸟保护协定中保护的鸟类有46种,占该协定中鸟类总数的568%。

  白鹤是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保护对象,约占全世界总数95%以上的白鹤在保护区越冬。同时保护区还是其它鹤类、鹳类、天鹅等水禽的重要越冬地,及鹭类、部分野鸭和雀形目鸟类的繁殖地和迁徙鸟类的重要驿站和中途食物补给地。“鄱湖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这是对鄱阳湖越冬候鸟壮观场面的真实写照。每年秋冬,大批候鸟从北方,成群结队,携儿带女,历尽艰难险阻,不远万里,来到鄱阳湖越冬。保护区的核心湖泊大湖池经常出现五、六万只各种鸟类欢聚一堂的壮观场面。

  1992年2月,原林业部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将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列为我国40个A级保护区之一,同年7月我国政府申请加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作为首批加入公约的6个自然保护区之一,列入了国际重要湿地名录。1997年被原林业部指定加入了东北亚鹤类保护网络。鄱阳湖自然保护区还是全球环境基金(GEF)资助的“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5个示范保护区中唯一的1个湿地类型的保护区。

  赣、修两河在区内汇合后注入浩淼的鄱阳湖。丰水季节,河湖一体,水天一色,一望无际,人在其中,犹如置身于大海;枯水季节,水落滩出,形成了广袤的湿地草洲,构成了美丽的江南大草原;区内的沙山,高低起伏,延绵十余里,构成了壮观的水乡大沙漠。保护区所在的吴城镇,曾与景德镇、樟树、河口并列为江西四大名镇。保护区建立后,吸引了不少国内外宾客来此考察参观,英国的菲利普亲王和丹麦的亨利克亲王曾专程来此观鸟,并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我国发展的贝类有哪些简述它们的生物学特点

今年入夏以来,关于萤火虫的新闻频频出现,其中就包括各种反对买卖萤火虫、抵制萤火虫商展的声音。一只小小的萤火虫缘何引起社会关注?其背后究竟存在哪些问题?

萤火虫有会带来外来物种入侵、疫病传播的风险。

萤火虫保护志愿者也在一封公开信中援引研究萤火虫12年的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学燕的观点提到,萤火虫是处于生物链“金字塔”底层的昆虫,它们捕食蜗牛、鼻涕虫、萝卜螺等小生物,可抑制它们危害植物,同时又会被高一级的动物捕食。它们的种群减少和灭绝,会产生连锁反应,使“金字塔”松动,甚至对顶层生物造成影响。

志愿者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发现,关于萤火虫的各种商业展览还会带来外来物种入侵、疫病传播的风险。处于相同生态位的外来萤火虫,一旦逃逸并有幸存活下来,势必会对本地萤火虫造成威胁。同时,外来萤火虫还有疫病防控的风险:跨地引进可能造成寄生虫、病菌等病虫害传播,零距离接触可能对游客的安全带来威胁。

正是基于萤火虫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及外来物种入侵的影响,今年入夏以来,围绕萤火虫保护风波不断,萤火虫的生存困境也为更多的人知晓。

公众萤火虫保护意识薄弱

“之前电商平台上有很多卖萤火虫的,只要搜索 萤火虫活体 ,就可以弹出上百个卖家。不过,现在好像都没有了,都变成了仿萤火虫灯或者是其他昆虫。”北京市民陈女士告诉记者,“我一般是买几只装在罐子里给我女儿玩,然后顺便买几只点缀一下房子,晚上不开灯,家里可以弄得挺漂亮的。”

记者问陈女士,“你知道买卖萤火虫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吗”?

陈女士一脸茫然,表示并不知情,“我觉得应该不会吧,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几只萤火虫就能够影响环境?再说了,萤火虫是昆虫,想必昆虫的繁衍速度很快,就像苍蝇和蟑螂一样,永远也抓不完”。

“我知道萤火虫其实放两天就会死,但是这是正常的啊,哪有不被人养死的宠物或者昆虫,我觉得这很正常,没什么很大影响。”陈女士说。

商业展是买卖原始驱动力

今年以来,志愿者在抵制萤火虫买卖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淘宝网发布了《关于野生活体萤火虫的禁售管理公告》,并注明,“由于萤火虫人工养殖的业态不明,相关养殖证管理制度也较为地方化,淘宝网对此并无确切的审核能力。因此,若卖家声称其为人工养殖产物,淘宝网不予认可,视为野生产物处理”。

贝类的身体柔软,

贝类

左右对称,不分节,由头、斧足、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5部分组成。头部生有口、眼和触角等感觉器官。斧足在身体的腹面,由强健的肌肉组成,是爬行、挖掘泥沙或游泳的器官。内脏囊位于身体背部,包括心脏、肾脏、胃、肠、消化腺和生殖腺等内脏器官。外套膜包被于身体的外面,系由内外两层表皮和其间的结缔组织、少许肌肉组成。外套膜的表皮细胞分泌贝壳,外套膜和贝壳都是贝类的保护器官。

贝类的神经系统由脑、足、侧、脏 4对神经节和与其联络的神经构成。脑神经节位于食道的背侧,派出神经至头部和体前部;足神经节位于足的前部,派出神经至足部;侧神经节位于身体前部,派出神经至外套和鳃;脏神经节位于身体之后部,派出神经至内脏诸器官。贝类原始的种类神经系统简单,没有显著的神经节,较进化的种类形成神经节,更进化的种类则是各神经节集中在头部形成“脑”。感觉器官主要有触角、眼、平衡囊、嗅检器等。

贝类的各种(5张)

消化系统包括口、齿舌食道、胃肠、肛门和附属的消化腺,其中齿舌是贝类比较特殊的舐食和磨碎食物的器官,又是分类的重要根据之一。

贝类靠鳃和肺呼吸。水生的种类有鳃,通常由外套膜内面皮肤伸展形成的,称为本鳃。每一鳃片鳃轴的两侧或一侧生有鳃丝,鳃上生有纤毛。依纤毛的运动使呼吸水流按一定线路通过鳃进行气体交换。有的种类本鳃消失,而用皮肤表面或在皮肤表面形成二次性鳃(后鳃类)进行呼吸。陆生种类外套膜的一部分形成脉网密集的肺室,借以在空气中呼吸。

循环系统一般是开管式的,但在高等的头足类动脉管和静脉管由微血管联络成为闭管式。贝类循环系的中枢为心脏,心脏有1个心室,1个、2个或4个心耳。血液含血青素,一般无色,仅少数种类如双壳类的蚶和腹足类的扁卷螺有血红素,血液为红色。

排泄系统的主要器官为肾脏。肾由具纤毛的肾管形成,一端与围心腔相通,另一端在外套腔中开口。肾脏的数目因种类而异,有6对、2对、1对或仅1个的。除肾脏外,有的种类围绕心腔壁上的腺体或肝脏的一部分也有排泄功能。

生殖系统包括生殖腺、生殖输送管、交接器和一些附属腺体。雌雄异体或雌雄同体。

编辑本段生物学特性

贝类的生活方式因种类而异。陆生种类属于腹足类,都用肌肉健壮的足部在陆地上爬行。

水生的种类生活方式有浮游、游泳、爬行、固着、穿孔和寄生等类型。浮游生活的种类都是随波逐流地在水中过漂浮生活。一般个体较小,贝壳薄或无贝壳,有的种类足特化成鳍,如翼足类(Pteropoda)、异足类(Heteropoda)中的许多种;有的种类足能分泌一个浮囊,携带动物在海洋表面漂浮,如海蜗牛(Janthina)。游泳生活的种类能在海洋中长距离洄游,如头足类中的乌贼、枪乌贼、柔鱼(Ommastrephes)等,它们的足特化成腕和漏斗,胴部两侧生有鳍,靠漏斗喷水和鳍的摆动可迅速平稳地游泳。某些双壳类如扇贝、栉孔扇贝(Chlamys)、日月贝(Amussium)、锉蛤(Lima)等虽不是游泳生活的种,但必要时可凭借贝壳的急剧开合和外套膜触手的作用在海中进行蝶式游泳。大部分水生贝类营底栖生活,或在水底匍匐、爬行,或在底质中挖穴隐居,或附着在其他外物上生活。例如玉螺、泥螺(Bullacta)等在泥沙底爬行,鲍、马蹄螺(Trochus)、蝾螺(Turbo)等在岩石上爬行,一些裸鳃类如海牛(Doris)、淡水中生活的萝卜螺(Radix)、扁卷螺(Planorbis)等都在水生植物上爬行。它们的足部肌肉特别发达,蹠面广平,适于爬行。很多底栖贝类营埋栖生活,大部分的双壳类属于这种类型。它们的足部肌肉发达,呈斧刃状,适于在泥沙滩挖掘泥沙将身体全部埋藏于底下生活,如帘蛤(Venus)、樱蛤(Tellina)、竹蛏(Solen)、海螂(Mya)等等,它们靠发达的入水管和出水管与底表交通以摄食和呼吸。有些底栖贝类营附着生活,像贻贝、扇贝、不等蛤(Anomia)等,足部能分泌足丝,用以附着在岩石、珊瑚礁、其他贝壳或物体上生活。牡蛎、猿头蛤(Chama)、海菊蛤(Spondylus)等则以一扇贝壳固着在外物上生活,这些种类在固着后一般不再移动。有些底栖贝类在岩石、珊瑚礁、贝壳、竹木等外物上穿孔穴居,亦称穿孔生物,如石蛏(Lithophaga),海笋科(Pholadidae)中的一些种、钻岩蛤(Saxicava)、船蛆(Teredo)、马特海笋(Martesia)、食木海笋(Xylo-phaga)等,都靠发达的水管与洞外交通,汲取海水进行呼吸及摄取水中的微小生物和有机碎屑等作为食料。贝类中也有营寄生生活的。外寄生的如圆柱螺(Stilifer),寄生在棘皮动物腕的步带沟中;内寄生的如内壳螺(Entovalva)寄生于锚海参的食道内。

贝类的繁殖方式也因种类而不同。单板纲、多板纲、掘足纲、头足纲和绝大多数的前鳃类都是雌雄异体,后鳃类、无板纲、前鳃类和双壳类的很少一部分以及全部肺螺类都是雌雄同体。也有一些种类有性转变,如某些种的牡蛎、船蛆和帆螺(Calyptraea)等。雌雄异体的种类有的是通过交配受精,有的是将精、卵分别排放在水中或母体的鳃腔或“子宫”中受精。雌雄同体的种类两个个体互相受精,有些种类许多个体连成一列交配,第一个个体只起雌性作用,最后一个个体只起雄性作用,中间的个体既起雌性也起雄性作用,如无角螺(Acera)、海兔(Aplysia)等。产卵有的是成粒分散产出,有的是卵子包在卵鞘里,许多卵鞘粘连在一起形成卵群。卵群形状,构造因种类而异,如玉螺(Natica)卵与泥沙粘合成领状,红螺(Rapana)的卵鞘呈花瓣状,连在一起很象菊花;海兔的卵群呈粉丝状,俗称海粉。乌贼的卵每一粒包在1个圆形的胶囊中,连在一起很象一串串葡萄。贝类的产卵数量因它在受精和孵化过程中受到保护的情况而有很大差别,一些将卵产生在水中受精孵化的种类,产卵量特别高,如卵生型的美洲牡蛎(Crassostrea virgnica)产卵几千万至1亿以上。幼生型的食用牡蛎(Ostrea edulis)则仅产数十万至 100万粒。一种湾锦蛤(Nucula)能把卵子保护在一个附于其贝壳后的几丁质囊中,卵仅产20~70粒。原始腹足类将卵直接产在海水中受精,产卵数量多,如鲍可产10万以上,而卵子产于“子宫”中受精孵化的种类如田螺(Viviparus)仅产数十粒,螺蛳(Margarya)则仅产3~5个。贝类中有一些种类一周年即达到性成熟,寿命只有1年,如裸鳃类和头足类中的一些种。有一些种类寿命较长,但大多也是1年达性成熟。生长的速度随种类和环境条件不同而异。温度适宜,饵料充足则生长快,反之则生长慢。贝类的寿命以双壳类为最高,贻贝和海螂(Mya arenaria)能活10年,马氏珠母贝(Pinctadamartensi)可活12年,蚌类的寿命较长,珍珠蚌(Margari-tana margaritifera)能活80年,砗磲(Tridacna)甚至可活1个世纪。

贝类的摄食方式有捕食和滤食之分。捕食性种类又可分为草食性和肉食性。许多原始性腹足类如鲍、马蹄螺、笠贝等和许多肺螺类,如椎实螺 (Lymnaea)、蜗牛、烟管螺 (Clausilia)等都是草食性。中腹足目中的一些有水管的种类,如凤螺(Strombus)和新腹足目中的种类大多为肉食性的,它们有的摄食动物的尸体,有的吃水螅、环虫、双壳类、蟹类、鱼类等食物。头足类也都为肉食性,它们捕食双壳类、蟹类,甚至追逐鱼群捕食鱼类。双壳类绝大多数是滤食性的。

编辑本段食用方法

要想尽量避开贝类的安全隐患,放心享受美味,就必须要从清洗烹饪等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不吃内脏。重金属等污染物容易富集在贝类生物的内脏团中,而肌肉中的重金属含量最低。因此,只能吃贝类的肌肉部分。“看颜色”是较简单的判断方法。打开壳后,略微发黑的肉块多是内脏团。有些贝类内部有一根黑色的沙线,也不能吃。

第二,挑外壳平滑的。相对外表疙疙瘩瘩的生蚝、扇贝等,蛏子、贻贝等外表干净、平滑,附着脏东西少,相应污染也少。

第三,盐水浸泡,充分加热。烹饪前,先要把贝类放入食盐水中“养”一段时间。这样能帮助贝类排出各种毒素和沙子。然后,要用小刷子仔细清洁贝壳的表面。烹饪手法首选蒸、煮等,能彻底加热、杀死细菌。加工时,要冷水下锅,保证内外生熟度一致。烧烤的方法易造成受热不均、外熟里生,建议少用。[1]

编辑本段经济价值

贝类中绝大多数种均可食用,很多贝类的肉质肥嫩,鲜美可口,营养丰富。头足类中的乌贼、枪乌贼、柔鱼、章鱼 (Octopus)等海洋生物,腹足类中的鲍、凤螺、香螺 (Neptunea)、东风螺(Babylonia)、涡螺(Voluta)、红螺,以及很多陆生的蜗牛等都是捕捞对象,鲍等还是养殖对象。双壳类中的很多种类如蚶科(Arcidae)、扇贝科(Pectinidae)、贻贝科(Mytilidae)、珍珠贝科(Pteriidae)、牡蛎科(Ostreidae)、蛤蜊科(Mactridae)、帘蛤科 (Veneridae)、蚌科(Unionidae)、竹蛏科 (Solenidae)等科中的许多种类资源丰富,已发展为海水养殖的重要对象,产量也极为可观,除鲜食外,还可干制、腌制或罐藏,产品有淡菜(贻贝干)、干贝(扇贝闭壳肌)、蚝豉(牡蛎干)、蛏干、蛤干、墨鱼干、乌贼蛋(乌贼的缠卵腺)和各种贝肉罐头。不少贝类是不可缺少的优良中药材,如珍珠和珍珠层粉、鲍的贝壳石决明、宝贝的贝壳海巴、乌贼的内壳海鳔蛸、蜗牛肉、海兔的卵群等。产量大的小型贝类可作为农田肥料和家禽家畜的饲料。贝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是烧制石灰的原料,还可制作油漆的调和剂、贝雕等工艺美术品,而珍珠更是名贵的装饰品。

贝类(18张)

但贝类对人类也有一定危害。有一些贝类有毒,人类食用或接触后会中毒。有些淡水和陆生的腹足类是人体和家畜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如日本血吸虫的幼体寄生在钉螺体内。海洋中的船蛆、海笋等是专门穿凿木材或岩石穴居的种类,对木船、木桩及海港的木、石建筑物为害很大。

天然海贝

公元前21世纪--前2世纪,主要使用于中原地区,后逐步被金属货币取代,单位为“朋”,每拾枚币为“一朋”。在先秦时期贝同时具有币和饰的双重作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直到明末清初还使用贝作为货币,称为“ba (左右结构,左为‘贝’,右为‘巴’)”。

天然海贝

公元前11世纪,产于海滨,因其坚固美观,便携带,又能计数,而逐步演变为实物货币。

天然海贝

公元618-1368年,产于海滨,因其坚固美观,便携带,又能计数,而逐步演变为实物货币。

人工贝类(石贝)

公元前16世纪--前2世纪商周时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货币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为弥补自然货币流通不足而仿制的玉贝、骨贝、陶贝、石贝等,被统称为人工贝类货币。它们形态大抵仿照自然海贝,其交换价值,约等于或稍低于天然货贝。

人工贝类(骨贝)

公元前16世纪--前2世纪

人工贝类(玉贝)

公元前16世纪--前2世纪

人工贝类(陶贝)

公元前16世纪--前2世纪

铜贝

公元前11世纪

包金贝

公元前11世纪,商代中晚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掌握了冶炼技术,于是便出现了金属贝类货币。形仿天然海贝。有金贝、银贝、铜贝等。用青铜浇铸的无文铜贝,是中国最早出现的金属铸币。

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吸虫纲和绦虫纲动物适应寄生生活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吸虫纲形态特征吸虫纲的种类均为寄生的,少数营外寄生,多数营内寄生生活。由于吸虫类适应寄生生活,其形态结构和生理相应地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寄生生活的特点是:环境相对稳定、有局限,营养丰富。为适应这类环境,其运动

0评论2023-06-10269

肝吸虫会导致肝癌假象吗
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北京广济肿瘤医院“中医光能脉冲综合克瘤系统”晚期患者延长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效果显著一、肝吸虫的危害 一旦吃进了含肝吸虫的鱼生,除了损害肝脏和胆囊外,还会导致全身循环系统出现多种复杂的并发症。甚至会发展为胆结石、胆管癌、肝硬化和肝癌。二、肝吸虫的传染途径 肝吸虫病是由肝吸虫寄生在人体或其它保虫宿主肝内的中等大小胆管内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当人食入含有肝吸虫的鱼虾肉而感染,如吃鱼生、虾生或未煮熟的鱼虾,也可通过污染砧板、刀具、碗碟或饮用水等各种途径导致感染。

0评论2023-04-30496

吃螺蛳感染寄生虫有什么症状,吃几个螺蛳会得血吸虫吗
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血吸虫、管圆线虫、肝片形吸虫、肺吸虫等为螺蛳的寄生虫。其中血吸虫又称为裂体吸虫,寄生在宿主静脉中的扁形动物。肝片形吸虫的成虫寄生在牛、羊等草食动物和人的肝胆管内。管圆线虫几乎遍及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被肺吸虫感染后,人体会出现咳嗽、血痰、胸痛、腹痛、头痛、癫痫、皮下肿块等症状。 一、血吸虫血吸虫又称裂体吸虫,寄生在宿主静脉中的扁形动物,卵通过静脉壁进入膀胱,随着尿液排出,幼虫在中间宿主螺类体内发育,成熟幼虫通过皮肤或口进入终宿主体内。曼森

0评论2023-04-09312

丁螺和钉螺,钉螺会不会有寄生虫
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钉螺适合经常食用吗?丁螺有血吸虫吗?日本血吸虫的宿主是钉螺。钉螺生活在沟渠或野外水域。日本血吸虫幼虫通过水进入钉螺体内,然后寄生在钉螺体内,靠吸收宿主营养物质为生。海钉螺也有寄生虫,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而这种寄生虫又是引起危害十分严重的日本血吸虫病的病原。日本血吸虫成虫寄生于哺乳动物(包括人)的静脉血管内,致病严重,流行甚广,成为人类重大疾病之一。因此,控制和消灭钉螺是防治日本血吸虫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另外,钉螺作为中间宿主,只是提供了一个生活的环境,血吸虫主要

0评论2023-03-22423

鳗鱼腐皮病的发生与防治,怎样防治鳗鱼皮里虫病
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鳗鱼航尾吸虫的病原】病原体为鳗鱼航尾吸虫。【鳗鱼航尾吸虫的流行】水温20-32℃发生,一般为5-10月,7-9月为流行高峰。【鳗鱼航尾吸虫的症状】鳗鱼航尾吸虫寄生在鳗鱼的胃中,虫体圆柱形,淡红色,大量虫体在胃中引起胃壁充血发炎,发病的鳗鱼食欲不振,体质消瘦,生长缓慢。【鳗鱼航尾吸虫的预防】生石灰或“精博强氯精”彻底清塘,消灭病原。【鳗鱼航尾吸虫的治疗】内服:“精博肠虫清”+“鱼病康”,连续投喂5天。

0评论2023-03-22291

海鳗吸虫病的防治
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海鳗航尾吸虫病的病原】病原体为海鳗航尾吸虫。【海鳗航尾吸虫病的流行】水温20-32℃发生,一般为5-10月,7-9月为流行高峰。【海鳗航尾吸虫病的症状】海鳗航尾吸虫寄生在海鳗的胃中,虫体圆柱形,淡红色,大量虫体在胃中引起胃壁充血发炎,发病的海鳗食欲不振,体质消瘦,生长缓慢。【海鳗航尾吸虫病的预防】生石灰或“精博强氯精”彻底清塘,消灭病原。【海鳗航尾吸虫病的治疗】内服:“精博肠虫清”+“鱼病康”,连续

0评论2023-03-22364

黄鳝棘虫病防治方法,黄鳝棘头虫病防治方法是什么
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黄鳝航尾吸虫的病原】病原体为黄鳝航尾吸虫。【黄鳝航尾吸虫的流行】水温20-32℃发生,一般为5-10月,7-9月为流行高峰。【黄鳝航尾吸虫的症状】黄鳝航尾吸虫寄生在黄鳝的胃中,虫体圆柱形,淡红色,大量虫体在胃中引起胃壁充血发炎,发病的黄鳝食欲不振,体质消瘦,生长缓慢。【黄鳝航尾吸虫的预防】生石灰或“精博强氯精”彻底清塘,消灭病原。【黄鳝航尾吸虫的治疗】内服:“精博肠虫清”+“鱼病康”,连续投喂5天。

0评论2023-03-22175

梭鱼病防治,梭鱼孢子虫病
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梭鱼航尾吸虫的病原】病原体为梭鱼航尾吸虫。【梭鱼航尾吸虫的流行】水温20-32℃发生,一般为5-10月,7-9月为流行高峰。【梭鱼航尾吸虫的症状】梭鱼航尾吸虫寄生在梭鱼的胃中,虫体圆柱形,淡红色,大量虫体在胃中引起胃壁充血发炎,发病的梭鱼食欲不振,体质消瘦,生长缓慢。【梭鱼航尾吸虫的预防】生石灰或“精博强氯精”彻底清塘,消灭病原。【梭鱼航尾吸虫的治疗】内服:“精博肠虫清”+“鱼病康”,连续投喂5天。

0评论2023-03-22484

虹鳟鱼得了小瓜虫病怎么治疗,虹鳟鱼有血吸虫吗
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虹鳟鱼固着类纤毛虫病病因病原体有杯体虫,累枝虫(Episcylissp.)等纤毛虫。以游动体传播。虹鳟鱼固着类纤毛虫病症状虫体成丛地寄生于鱼类皮肤、鳃,摄取周围水里的食物粒作营养,对寄生组织没有直接破坏作用,但会对寄生组织产生压迫作用妨碍鱼体正常生长发育及呼吸,易引起窒息、死亡。虹鳟鱼固着类纤毛虫病流行及危害一年四季可见,主要危害稚鱼及鱼种,严重时导致死亡,但一般不引起批量死亡。虹鳟鱼固着类纤毛虫病诊断刮取体表黏液或取鳃制作水封片发现圆桶形的虫体可确诊。虹鳟鱼固着类纤毛虫

0评论2023-03-21587

小龙虾肺吸虫病和黑鳃病,小龙虾黑鳃病怎么治
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1.淡水小龙虾黑鳃病的发病原因此病主要是由于水质污染严重,淡水小龙虾鳃丝受霉菌感染所引起,其症状是鳃由红色变为褐色或淡褐色,直至完全变黑,引起鳃萎缩,病虾往往伏在岸边不动,最后因呼吸困难而死。2.淡水小龙虾黑鳃病的防治方法(1)保持饲养水体清洁,溶氧充足,水体定期泼洒一定浓度的生石灰,进行水质调节。(2)把患病虾放在每立方米水体3%~5%的食盐中浸洗2~3次,每次3~5分钟;或用每立方米水体10克的亚甲基蓝全池泼洒。农业信息(www.cqfishery.com.cn)致

0评论2023-03-2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