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毒蛇虽毒,但它有三个最致命的克星,一个是蛇獴,一个是平头哥(学名蜜獾),另一个就是老鹰。平头哥就不说了,平头哥在自然界混全靠一身胆气,即便是遇到百兽之王老虎,如果敢挡它的路,哪怕是战死也得让老虎身上挂个花。
蛇獴就更不必说了,吃蛇如同吃辣条,蛇看到它都要躲着走,为什么?因为不论是蛇獴吃饱还是没有吃饱,只有看见蛇,那就是两个字“弄死”,先弄死再讲。
图:蛇獴
老鹰,锋利的爪牙、锐利的眼神,毒蛇的克星,将蛇带到高空,然后扔下,不费吹灰之力即可将蛇杀死。
说蜜獾、蛇獴、老鹰不怕毒蛇,这咱们倒不奇怪,可是你要说猪也不怕毒蛇,这个咱们就没听说过呢。
猪到底怕不怕蛇?
家禽猪由于被人类驯养的时间太久了,身子骨不如野猪,皮不如野猪糙厚,抗毒能力也不如野猪,所以说家禽猪完全不怕毒蛇,我是不相信的,但是你要说是野猪,那我是相信的。
野猪确实不怕毒蛇,并且还吃毒蛇,吃起来也和辣条差不多。究竟是为什么呢?
原因就是野猪皮糙肉厚,而且身体里由于长期吃各种毒蛇,也拥有了一定的抗毒能力,所以完全不惧怕毒蛇的任何攻击,自然就可以吃毒蛇了。
但是有一种蛇,野猪是干不过的,那就是蟒蛇,蟒蛇由于体型巨大,缠绕有力,野猪是无论如何也挣脱不了的,所以要说蛇类,野猪只干不过蟒蛇。
你们怎么看?
本文皆来自于网络,侵删!
猪的确会杀死蛇,但动物学家发现,猪并没有专业的捕蛇技巧,即猪并不是以吃蛇为生,其实猪和其它有蹄动物对蛇的反应是相似的,它们其实都害怕蛇,当蛇出现时,会让它们躁动不安。而蛇其实并不怕猪或其它有蹄动物,因为它们都不是蛇的天敌,猪依循的是先祖遗传下的本能,对蛇进行踩踏,将蛇弄死然后吃掉它们。但它们并不会去主动搜寻蛇。
猪不喜欢蛇,通过远古祖先的遗传,猪本能地知道,蛇会伤害者它们的幼崽,猪遗传了这一远古祖先的记忆,它们对靠近安全范围内的蛇,有着某种“仇恨”,不会轻易放过它们,必欲弄死而后快。蛇可以安全地穿过猪的领地,只要它们别太靠近猪,事实上它们彼此都对对方有一定的容忍度,而且蛇并不害怕猪。因为,猪并不是专业的捕蛇者,也不以蛇作为真正的食物来源,它们并不会专门花时间或精力去寻找蛇,并进行战斗。
至于毒蛇?在千万年的时间里,猪已经对蛇的毒液有所适应,因此猪并不容易被毒死。这是猪不会主动招惹蛇,但同时也敢猛烈攻击冒犯它们的蛇的原因吧。
大自然中有大约3500种蛇类,其中只有600种有毒,许多剧毒蛇还生活在海中,陆地上的毒蛇种类并不多。蛇作为一个庞大的家族,也自然构成了食物链的一个环节,大自然中有许多动物吃蛇,甚至蛇自己都吃蛇,比如著名的眼镜王蛇的食物就是其它蛇。
正是为了防止被吃,或者为了捕猎,某些蛇才进化成了毒蛇,为了提醒其它动物自己是毒蛇,毒蛇常常还拥有其它明显的体貌特征,比如三角头,比如色彩斑斓的身体等等,所以吃蛇的动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开毒蛇,专吃那些没有毒性的蛇。当然,也有动物专门挑战难度,比如哺乳动物中的獴就不怕著名的眼镜蛇,它们就算被咬中也不会被毒死,而且它们还进化出了比较厚实的皮肤,不那么容易被咬穿。
图示:老鹰算得上是蛇的天敌之一,而獴更是以吃毒蛇著称。
野外的许多动物都以蛇为食物。捕杀蛇的动物类型包括许多种类的猛禽如老鹰和隼,蜜獾,当然还有著名的猫鼬(獴)。不管你信不信,人类家养的猫和狗也捕捉并杀死蛇。有些种类的狗,甚至专门被训练来捕捉和杀死蛇,以保护人类的安全。
专门研究毒蛇的专家希望找到一种通用抗蛇毒血清,他们检查了许多具有蛇毒抵抗能力的生物,尤其是哺乳动物,因为人类是哺乳动物。在哺乳动物中,刺猬,臭鼬,地松鼠、负鼠和猪都表现出对毒液的抵抗力。一些科学家认为负鼠的血液中含有一种毒液中和肽,可能是开发通用抗蛇毒血清的关键。埃及猫鼬对蛇毒的抵抗能力最强,但它们的抵抗机制无法为人类所用,因为猫鼬的血清并不能抵抗蛇毒,而是直接通过基因突变,让蛇神经毒素无法和它们的细胞结合,因此也就不会被蛇合成的神经性毒剂危害到。
图示:动物神经-肌肉连接处,神经释放一些化学物质刺激肌肉收缩,肌肉拥有识别这些化学物质的特殊 受体,神经化学物质和受体的结合,就像锁和钥匙的配对 。某些神经性蛇毒就像相似但没用的假钥匙,堵住了锁孔,于是动物的肌肉不再能接受到神经释放的收缩信号,结果就是瘫痪麻痹,甚至因为无法呼吸而窒息,呼吸也需要肌肉运动。
在一般人印象中猪就是好吃懒做、皮糙肉厚动物,猪看起来笨笨的,在我们看来猪是一个很平常的动物,但是你知道吗?大多数人都怕的蛇,猪却不怕。
猪为什么不怕蛇呢?是因为猪皮糙肉厚不怕咬吗?又或许是因为猪的无知吧,因为猪也不可能分得清什么是毒蛇什么是普通蛇。那么这么看来,猪竟然是蛇的天敌?之前我还看到有人说蛇怕鹅,今天又看到一个说猪吃蛇的,没想到原来我们家养的动物竟然身怀绝技啊。
从我们中国传统的生肖相克原理来说,蛇和猪是属相相冲相克的,但是却也并没有说到猪就是蛇的天敌啥的。 但确实有人做过实验,那就是把毒蛇和猪放在一起,结果猪不但不怕蛇,反而还会和蛇大战起来,往往蛇最后因为体型过小的缘故败下阵来,最终还成为了猪的盘中餐。
但是实话实说,这个猪应该指的不是普通的家养猪,而是野猪,如果你真的要让毒蛇咬一口家猪的话,那么家猪多半也不会对蛇毒免疫,严格来讲,家猪如果被毒蛇咬伤,一样会中毒,从家猪的食性看来,家猪早就是杂食动物了,已经没有了吃蛇的习惯,所以说,如果是家猪的话,还未必不怕毒蛇。
那么野猪呢?你还真别说,野猪真的不怕毒蛇,说野猪是蛇的天敌还是说得过去的,据说野猪还十分喜欢吃毒蛇,尤其是剧毒的五步蛇。要知道五步蛇的毒性在我国毒蛇中的排名可是非常靠前的,如果人被五步蛇咬一口,不及时医治的话,非死即残,可是野猪偏偏不怕它。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野猪相对于家猪来说,生性更加凶猛,野猪可是说是天不怕地不怕,当然了毒蛇它也不放在眼里。其次,野猪是真的皮糙肉厚啊,野猪的厚皮可不是毒蛇随随便便可以咬穿的,在铜皮的外面,则是像针一样的披毛。 所以说,毒蛇一方面很难咬伤野猪,其次哪怕是被咬伤了,加上野猪的祖先一直食用各种毒蛇,所以对蛇毒已经有了一定的抵抗力,少量的蛇毒可能会使野猪稍微头晕,但是休息一会就好了,并不会致命。
猪是杂食性动物, 几乎什么都吃, 除了吃植物外,还吃两栖动物、昆虫、小型哺乳动物、鸟类、蜗牛、家畜、兔子,当然还有爬行动物蛇。有记载美国部分地区曾经布满了响尾蛇,但是后来野猪泛滥后,响尾蛇迅速减少。
猪是出于保护幼崽的自然本能杀死蛇 。猪其实是怕蛇的,这就是为什么在猪圈里看到蛇时,猪会做出不安的反应。然而猪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蛇伤害它的幼崽, 蛇是幼兽的天敌,猪也知道这一点, 因为这个原因,猪被灌输了一种强烈的愿望,要把蛇踩死。动物,如果不是天敌,假如没有感觉到迫在眉睫的威胁,会容忍对方的存在。
因为人类已经注意到猪吃蛇,但很少受到蛇攻击的影响,使猪获得了对蛇咬伤免疫的名声,但这并不完全正确。
猪跟蛇打架并且 能够 占上风主要是由于猪的皮肤比大多数动物都厚,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猎人需要大口径子弹才能成功猎杀野猪。而且 猪的皮下脂肪含量很高,脂肪的血管化又很差, 厚厚的脂肪组织使得毒液更难渗入血液。 然而,如果蛇咬到了猪的鼻子那么很可能对猪来说是致命的。
猪为什么不怕蛇呢?是因为猪皮糙肉厚不怕咬吗?又或许是因为猪的无知吧,因为猪也不可能分得清什么是毒蛇什么是普通蛇。那么这么看来,猪竟然是蛇的天敌?之前我还看到有人说蛇怕鹅,今天又看到一个说猪吃蛇的,没想到原来我们家养的动物竟然身怀绝技啊。
毒蛇虽毒,但它有三个最致命的克星,一个是蛇獴,一个是平头哥(学名蜜獾),另一个就是老鹰。平头哥就不说了,平头哥在自然界混全靠一身胆气,即便是遇到百兽之王老虎,如果敢挡它的路,哪怕是战死也得让老虎身上挂个花。
猪和蛇在食物链中并不存在明显的上下级关系,如果硬要比起来,猪的食物链等级并没有蛇高。因为蛇是食肉的,猪是杂食性的。
对于家里饲养的猪已经没有了野性,但是如果面对蛇进入自己的领地,依然会很躁动,必然会除之而后快。
猪不喜欢蛇,通过远古祖先的遗传,猪本能地知道,蛇会伤害者它们的幼崽,猪遗传了这一远古祖先的记忆,它们对靠近安全范围内的蛇,
有着某种“仇恨”,不会轻易放过它们,必欲弄死而后快。蛇可以安全地穿过猪的领地,只要它们别太靠近猪,事实上它们彼此都对对方有一定的容忍度,而且蛇并不害怕猪。因为,猪并不是专业的捕蛇者,也不以蛇作为真正的食物来源,它们并不会专门花时间或精力去寻找蛇,并进行战斗。
相对而言,除了野猪以外,家猪和蛇都没有主动发起攻击的特性,而蛇则是在捍卫自己“地盘”或自身受到威胁时才会主动发起攻击,一般的蛇当被“热定位”到有危险靠近时都是逃跑主义者。
而猪之所以不怕蛇还吃蛇,一是猪有啥都吃的好胃口,二是猪的浑身都是肉,有较厚的猪皮和脂肪,还有猪毛做挡箭牌,一般蛇很难咬破猪皮或吐射蛇毒进入猪的血液系统,三是猪的消化系统较强,蛇被猪吃进肚子里很快就会被消化掉,而自身几乎没有较大的副作用。
答:野猪是杂食性动物,对蛇毒有一定的抗毒性,所以在野外,蛇也是野猪的食物之一。
在十二生肖中,蛇五行属火,猪五行属水,水克火,当然这只是古人信仰上的解读而已,不必当真;在实际中,猪这种动物确实也是克制蛇的,因为在食物链当中,蛇处于野猪之下。
在野外遇到蛇,相信很多人都会害怕,因为人对蛇有一种天生的恐惧感;蛇在体型上并不具有威胁,但是绝大部分蛇都有剧毒,人一旦被毒蛇咬伤,轻则一段时间内承受巨大痛苦,重则丧命。
蛇属于食肉动物,在食物链中位置较高,但还是有比它更高的捕食者,野猪就是其一,而且野猪还特别喜欢吃蛇类,之所以野猪不怕毒蛇,原因有以下几点:
(1)野猪属于杂食性动物,在长时间的进化过程中,已经在体内形成了一定的蛇毒抗性,就算被毒蛇咬伤,也不会像人被咬伤那样致命;
(2)猪的皮肤厚实,皮下脂肪又有好几厘米,毒蛇的獠牙很难深入,只要蛇毒不渗入血液,就算猪没有蛇毒抗体,也不会对其造成严重伤害;
(3)猪食用毒蛇后,蛇毒在猪的胃里会被分解,不会直接进入血液之中;
说白了就是蛇只有“毒攻击”,猪的毒抗高,物防又高,然后物攻又强,只要蛇被野猪物理攻击一下,基本就完蛋。
猪的环境适应能力非常强,而且还非常聪明,智商和狗类相当,地球上除人类之外的十大高智商动物就有猪;在野外除了大型食肉动物(力量悬殊没办法),野猪根本没有其他天敌。
如果是家猪或者宠物猪,由于野外生存能力的退化,对蛇毒的抵抗力要弱些,如果被咬伤后摄入的蛇毒太多,或许也会致命。
猪并非不怕毒蛇,猪吃蛇并不意味着就不怕蛇。其实,猪和蛇并不属于同一个食物链的上下级关系,即二者并不互为天敌。只不过二者相遇, 处于自保,只能够“狭路相逢勇者胜”。
猪的体积比蛇大得多,而且猪属于天生好奇的物种。这点和猫有点像,遇到什么东西都是贱贱的想上去拱一拱,所以有时候猪遇到蛇,虽然也会害怕,但有时候还是按耐不住内心火热的好奇心,想去撩一下。好在多数蛇都是无毒的,而且蛇这种动物天生胆小。遇到体型较大的物种,它第一反应就是“走为上策”,所以看见好奇的猪,蛇的本能反应就是“不是我的捕食对象,对我有威胁,撤!”。
就这样,蛇撤了,猪天真的以为蛇怕了自己。所以会得寸进尺,不过蛇在感觉跑不了的时候,也会停下来进行警告。多数情况下,这种警告会吓到其它动物,使它们不敢再试探。但是不排除有些猪实在是猪,好奇心战胜了害怕心理,势必要和蛇斗上一斗。不过,多数蛇没毒,所以这些没毒蛇内心慌的一笔,一旦猪进攻,蛇气势上已经全输了。所以最终沦为猪的玩物。
平时我们别看猪似乎是吃素的,但其实猪是杂食动物,和我们一样,也吃肉!小时候就见有人给生了小猪的母猪捉鱼虾吃,还有把蛇烧熟了给它们吃。
猪的胆子是非常小的,如果猪的胆子大,猪早就像狗一样用链子拴着养殖了。如果有养过猪的朋友都知道,平时没什么大的危险情况时,猪的性格是很温顺的。甚至有的小孩子会把猪放出去散放,由此可见猪的性格。也正是因为如此,猪才可以成为普遍养殖的一种家畜。
而对于猪攻击蛇、吃蛇的情况,也是很正常的。在农村生活过,见过杀猪的朋友应该都了解,杀猪之前想把猪控制住是很难的,没有几个壮汉是很难把猪绑的老老实实送到屠宰台子上的。甚至有的时候也会在抓猪的时候会出现猪拱人、咬人的情况。之所以没出现猪吃人的新闻,就是因为人的体格也比较大,猪难以下嘴。而且,抓住都是多人作业,大棒、砖头子都准备好了,相对的抓猪也挺安全。
但是蛇就不同了,身体纤细,敏捷高、力量不足一提,猪在被蛇盯上之后会本能的逃跑。但是在猪圈里没有逃跑的空间,猪在逼到极限的情况下,也会像人抓猪的时候,猪会拱、会踩踏、会咬。而蛇过于单薄,在猪的嘴下、脚下,很难全身而退,基本上就是猪中毒了,蛇也被猪给咬死了、吃了的下场。用网络上的话讲就是“在绝对力量面前,技巧是徒劳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请海涵。
猪为什么不怕毒蛇还吃蛇?
其实这个猪的概念已经被扩大化了,真正不怕毒蛇还吃蛇的是野猪,家猪细皮嫩肉的,一年不到就出栏了,你还真以为能对付毒蛇?当然即使是家猪仍然还是有部分对付蛇的技能,不过要说胜算可能各有胜算!那么野猪为什么不怕毒蛇呢?毕竟蛇的毒牙可不是闹着玩的!
一、野猪为什么不怕毒蛇?
对于野猪大多数农村生活长大的朋友应该不陌生,但在大家的印象中也就是不可多得的美味,可能很少有人知道,野猪其实也算是攻击性比较强的野兽,如果遇到势单力薄的妇孺,野猪的杀伤力还是很强的!一只受伤的野猪更是极度危险,因此碰到打猎受伤的野猪时,还是敬而远之比较合适!这也是野猪在现代 社会 的野外鲜有对手的原因!其不怕蛇也是这几个原因:
一、野猪皮糙肉厚,甚至有的野猪身上一层厚厚的松脂,蛇根本无法下口!
二、野猪常年野外生存,对于一般毒液的免疫比人类要强的多!
三、野猪反应极其灵敏,还有嗅觉以及捕猎的速度,稳准狠,即使是眼镜蛇也束手无策!
各位可能会担心蛇被吃到野猪肚子里,不会中毒吗?其实蛇毒是无法对抗胃酸的,进入胃中后犹如鸡蛋清一般被消化!
二、还有哪些动物也不怕蛇?
1蛇獴
一般生活在热带丛林,我国云南有分布,对蛇毒具强抗性,大部分时候被咬一口咬也没事!但它们并不专业吃蛇,只是遇到了就绝不放过!
这条眼镜蛇命不久矣!
二、浣熊(干脆面君)
很难想象一脸呆萌相干脆面君也是蛇的天敌,它是杂食性动物,不过如果有蛇送上门来它可绝不介意!
三、蜜獾(平头哥)
无所畏惧的蜜獾敢于死磕非洲雄狮,也曾单挑鬣狗和花豹,区区一条蛇何足挂齿!
当然蛇的天敌远不止这些,天上飞的鹰、还有巨蜥甚至刺猬都是曾吃过蛇,所以蛇科真悲催,这个只有毒牙的物种(有的还无毒)能活下来实在是个奇迹!
猪是最常见的动物。我们常用“像猪一样笨”来比喻弱智人,看起来猪似乎没有什么攻击性。
不过此猪
蜘蛛
蜘蛛
蜘蛛目:Araneida;Araneae
蛛形纲的一目。全世界的蜘蛛已知有35万种,中国记载约1000种。
体长从05毫米到9厘米不等。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背面有背甲,背甲的前端通常有8个单眼,排成2~4行。腹面有一片大的胸板,胸板前方中间有下唇。腹部不分节腹柄由第1腹节演变而来。腹部多为圆形或卵圆形,有的有各种突起,形状奇特。腹部腹面纺器由附肢演变而来,少数原始的种类有8个,位置稍靠前;大多数种类6个纺器,位于体后端肛门的前方。纺器上有许多纺管,内连各种丝腺,由纺管纺出丝。感觉器官有眼、各种感觉毛、缝感觉器和跗节器。
蜘蛛主要捕食小昆虫。水边的盗蛛能捕食小鱼虾,捕鸟蛛能捕鸟,南美一种体长75厘米的蜘蛛甚至能捕食小响尾蛇。结网蜘蛛则以网捕食。雌蛛纺丝形成一个卵袋,内装受精卵,卵袋附在网上(结网蜘蛛),或产在石下、叶面上。有的母蛛守护卵袋,也有随身携带卵袋的。孵出卵壳的幼蛛仍在卵袋内停留数天,并在袋内脱1~2次皮。幼蛛在成熟前共脱皮4~15次。蛛丝在蜘蛛的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结网是许多种蜘蛛的一种本能。网有多种类型,结网方法也不尽相同。许多种蜘蛛,尤其是幼蛛,能利用丝飞航。
蜘蛛目分3个亚目:①古蛛亚目有2科,共20余种。②原蛛亚目约有14科1500余种。③ 新蛛亚目约有90科30000余种。
蜘蛛是许多农业害虫的天敌。蜘蛛可以入药,主治脱肛、疮肿、腋臭等症。保护和利用蜘蛛已成为生物防治的一项重要内容。少数蜘蛛如黑寡妇(毒寇蛛)的毒液对人畜有害。狼蛛科的穴居狼蛛分布于欧亚两洲,在中国新疆常见,其毒可致死人畜;褐蛛属的种有的有溶血毒,使伤口组织局部坏死和溃烂,并向四周扩展。
蜘蛛的种类数目繁多,自然界中蜘蛛有四万多种。这些蜘蛛大致可分为游猎蜘蛛、结网蜘蛛及洞穴蜘蛛三种。第一类会四处觅食,第二类则结网后守株待兔。而人们作为宠物饲养的大多是第三类:洞穴蜘蛛。它们喜欢躲在沙堆或洞里,在洞口结网,网本身没有黏性,纯粹用来感应猎物大小,并加以捕食。
蜘蛛的习性
(一)化尸大法:
蜘蛛猎食时先用毒牙麻痹对方,分泌口水溶解猎物,再慢慢吸食,一点儿不漏吃个干净。
(二)自制保鲜袋:
蜘蛛怕光,经常对着透光和透风的地方结网。蜘蛛丝除了用来网罗猎物外,还可用来当保鲜袋,蜘蛛将吃剩的食物用网把猎物包好,留待下次食用。
(三)洁癖:
蜘蛛将吃、睡和拉的场所分得很清楚,家养的蜘蛛一般把笼边当垃圾站,在那里大小便及扔食物残渣。
(四)胃口极秀气:
蜘蛛领域感很强,要单独饲养。它们一个月只吃一到两餐,最长可以绝食两个月。食物主要是蟋蟀、草蜢等昆虫,只需在笼里放一块湿海绵给它补充水分,就可以养到成年(七年左右),不用换笼。
所有的蜘蛛都有毒!只是毒性强弱不同。通常市场上的宠物毛蜘蛛毒性比较弱,只要不是故意挑逗不会主动攻击人。即使被咬了也不会有生命危险。它的适应能力很强,不需要精心照顾。蜘蛛是最容易饲养的宠物
蜘蛛丝可望用于制造高强度材料,俄罗斯科学院基因生物学研究所专家正在积极研究利用蜘蛛丝来制造高强度材料。蜘蛛腹部后方有一纺绩器,内通纺绩腺。该腺体分泌的蛋白质粘液能够在空气了中凝结成极牢固的吉林省丝。据俄《莫斯科共青团员报》报道,俄科学院基因生物学研究所专家在对由 吉林省丝编结成的、具有一定厚度的材料进行实验时发现,这种材料硬度比同样厚度的钢材 高9倍,弹性比最具弹力的其它合成材料高两倍。专家认为,对上述吉林省丝材料进一步加工后,可用其制造轻型防弹背心、武器装备防护材料、车轮外胎、整形手术用具和高强度鱼网等产品。
蜈蚣
蜈蚣属于多足纲,第一对脚呈钩状,锐利,钩端有毒腺口,一般称为腭牙、牙爪或毒肢等,能排出毒汁。被蜈蚣咬伤后,其毒腺分泌出大量毒液,顺腭牙的毒腺口注入被咬者皮下而致中毒。
药用蜈蚣是大型唇足类多足动物,只有21对步足和1对颚足;“钱串子”也是蜈蚣,只有15 对步足和1 对颚足;“石蜈蚣”也只有15 对步足。还有些蜈蚣的步足又多又短,有35 对、45 对,最多的达到173 对。
药用名称:蜈蚣
别 名:天龙、百脚、吴公,钱串子
[药物] 为动物大蜈蚣科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Koch的全虫体。产于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地。
春夏捕捉,用两头尖的竹片插入头尾两部,绷紧,晒干,亦可用沸水烫过,晒干,生用。
[药化] 含蜈蚣毒(组织胺样物质及溶血蛋白质)、酷胺酸、蚁酸及胆甾醇等。
[药理]
(1)注射液对移植性小鼠肉瘤S-180、艾氏腹水癌、白血病L160、肝癌瘤体等的癌细胞均有抑制作用;对网状内皮细胞机能并有增强作用。
(2)散剂给小鼠口服3~9天后,对戊四氮、士的宁、纯炳碱的半数惊厥量引起的惊厥有对抗作用。水浸剂(1:4)在试管内对结核杆菌及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
(3)多量及长期使用,对肝脏有一定的损伤。内服一次在10条以上时,易引起周身性红斑,压之褪色,以膝关节部多见,停药2~3天后可自行消退。
[药性]咸、辛,温。有毒。归肝、脾、肺经。
[药效]败毒抗癌、息风解痉、退炎治疮。
[药用]
(1)败毒抗癌,用于癌瘤积毒:
肝癌 蜈蚣、阿魏、五灵脂各15克,红娘(糯米炒)45克,炙狼毒9克,蜂房21克,急性子24克,全蝎、僵蚕、木鳖子、咸灵仙各30克,山慈姑50克 共研细末,水泛为软坚丸,每服15克,日2次,温开水送。能使症状缓解,肿块软缩,延长生存期。
乳腺癌 蜈蚣2条,蜂房、海藻、昆布、天花粉各9克,土贝母、玄参各15克,牡蛎、夏枯草各30克 切碎,水煎2次分服,日1剂。迄皮肤凹陷恢复,肿块及结节软缩,肿痛消除。
宫颈癌 蜈蚣2条,麝香015克,冰片03克,轻粉、雄黄各3克,黄柏15克 共研细粉,用适量包于消毒纱布中间,送入阴道穹窿部,紧贴宫颈,每天上药1次,月经期停用。可根据病情好转,减少上药次数,直至活检转阴。同时,隔日服下药1剂:蜈蚣2条,柴胡25克,全蝎3克,昆布、海藻、香附、白术、茯苓各45克,当归6克,生白芍9克,切碎,水煎服。可获近期痊愈。 绒毛膜癌 蜈蚣2条,蜂房6克,白花蛇60克 切碎,水煎服,日1剂,2次煎服。能使肿块消除,转移症状缓减,迄阴道流血停止,尿妊娠试验连续多次均为阴性,可获痊愈。
卵巢癌 蜈蚣15克,乳香1克,全蝎3克,带子蜂房,活蜗牛各5克,马钱子10克 先将马钱子用开水泡24小时,换清水连续浸7~10天,取出去皮晒干,用麻油炒黄研末,将蜈蚣、全蝎、蜂房炒至微黄,捣末;蜗牛捣烂,晒干,研末。将所有药末研和丸,日3次。用下列汤药送服:白花蛇舌草、薏仁、铁树叶各30克,鳖甲、桃仁、熟地、炙穿山甲、三棱、莪术、黄芪各15克,赤芍、丹参、香附各12克,枳壳、小茴香、七叶一枝花各9克 切碎,水煎3次分服,日1剂。能使症状缓解,肿块软缩。可结合手术切除。亦宜于术后有阴道转移者。
阴颈癌 蜈蚣、制马钱子、山慈姑各30克,熟大黄9克,紫草、黄连各15克,马蔺子、蚤休各45克,菊花、海藻、三棱、莪术、党参、黄芪、银花、山豆根、漏芦各60克,共研细末,醋制为丸,每服10克,日服2次。如果阴茎头部已呈翻花状者,局部可用五虎丹(水银、白矾、青矾、牙硝各60克,食盐30克 共研至不见水银星珠,用烧炼降丹法炼制成五虎丹白色结晶)结晶12克,加蟾酥05克,洋金花1克 同研匀,用米饭作赋形剂,搓成两头尖棱形钉剂,每支长4厘米,中间直径03厘米,重约072克,可视癌疡大小插入2~3个半枝,隔日换药1次。直至腐肉坏死脱落,再用生肌散收口。
白血病 蜈蚣、壁虎、蟾蜍各26枚、水蛭、急性子各24克,徐长卿、韩信草各48克,七叶一枝花、金牛根、穿心连、虎杖、白花蛇舌草各90克 共为细末,和猪胆汁、马蹄子制成颗粒,压成舌癌片,亦可制成丸剂,每服9克,日服3次。同时肝脾肿大处外敷消癌散(土半夏、生半夏、生南星、生栀子、生川乌、一支黄花、生草乌、穿心连、韩信草各48克,野香薷、芙蓉叶各90克,金牛根138克 共研细末,适量蜜调外敷患处),日换1次。如此内服外敷,迄症状完全缓解,肿块缩成,延长生存期。
恶性淋巴瘤 蜈蚣、全蝎、生水蛭、雄黄血竭、枯矾各30克,轻粉2克,硼砂、白硇砂、苏合油、白及各15克 共为细末,水泛为丸,绿豆大,每服3克,日3次。能使肿块软缩,压迫症状缓解。可连服3~6个月。可获较好效果,缓解期较长。
胃癌 蜈蚣5条,三棱、莪术、枳实各12克,海藻、昆布各15克,水蛭24克,银花90克 切碎,水煎3次分服,白糖调磅。开始时或有恶心、闷胀等副作用,继续应用,可以缓解。坚持6个月,可使胀痛等症状消失,肿块软缩,溃疡平复,病情显著好转。
食管癌 蜈蚣5条,大枣5枚,全蝎6克,半夏、沙参、旋复花、鸡内金各9克,山药15克,夏枯草、紫草根、白茅根、白花蛇舌草各30克,半枝莲60克 切碎,水煎3次,合并煎液,加蜜糖120克,浓缩,分3次服。能使癌肿逐渐缩小,吞咽顺利。继续服药4个月,症状基本消失,获近期痊愈。
肺癌 蜈蚣、山甲各24克,硫黄、蜂房各9克,守宫、炙马钱、全蝎各12克,石见穿、急性子各30克,僵吞60克 共为细末,炼蜜和为抗癌丸,丸重3克,每服1丸,日服2次。用下方送服:生地,天冬各6克,麦冬、玄参各4克,浙贝(去心)、牡丹皮、炒白芍各25克,生甘草、薄荷各15克 水煎2次分送,亦可制成糖浆,日1剂。能使血痰、胸痛等症状缓解,癌肿缩小,X线复查阴影消失。
鼻咽癌 蜈蚣3条,炮甲、土鳖虫、地龙、三七各3克 研细末,用米酒服,分3次,送服辛荑散(辛夷、细辛、藁木、升麻、川芎、木通、防风、羌活、白芷、炙甘草各等分 共研细末),每次3克。同时用山苦瓜液(山苦瓜10克 切碎,浸于75%酒精与蒸馏水各25毫升的混和液中,3天后,再加蒸馏水50毫升,搅匀,用消毒纱布过滤去渣,如甘油20毫升)滴鼻,每日滴鼻3~6次,每次2滴。坚持至肿块缩小,头痛、鼻塞等症状基本消丧。
(2)息风解痉,用于风症痉痛:
中风痉搐 蜈蚣3条,黄芪18克,当归12克,全蝎、羌活、独活各6克 切碎,水煎服,为逐风汤。
百日痉咳 蜈蚣、甘草各等份 焙干,研末,口服,日3次,每次1~2岁15克,3~4岁2克。连服7天为1疗程,有效率90%。
(3)退炎治疮,用于炎肿疮疡:
骨髓炎 蜈蚣10条 焙干,研粉,分为7份,装入胶囊,日服1份。亦可用蜈蚣适量压成片剂可取出死骨,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遇有瘘管者可用凡士林纱布条蘸上蜈蚣末,填入瘘管内,每日换药1次。本药对急慢性骨髓炎均有抗炎、促进骨包壳新生及促使瘘管愈合的作用。
甲沟炎 蜈蚣1条,雄黄、枯矾各15克 共研细末。另取鸡蛋1枚,一端打破,倾出部分蛋清,以手指插入不再溢粜度,然后将研细药末装入蛋内,搅匀,患指即从蛋端打破处插入,用小火沿蛋壳围烘1小时以上,使患指有湿热感。每日烘烤1~2次,烘治后用无菌纱布包扎,炎肿疼痛即可消退。一般治疗1~5天,可获痊愈;如烘治后,局部迅速形成脓肿,可以无菌操作,切开排脓。
[药量]煎剂:1~5条。丸散:03~3克。外用:适量。孕妇忌服。
中国成语里有“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之说,蜈蚣当真有百足吗?那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有关蜈蚣足的最新研究结果吧。
有一位英国的研究人员凯特尔专门研究蜈蚣,是一位有新发现的“蜈蚣迷”。为了研究蜈蚣,他走遍了英伦三岛,收集了上千条蜈蚣标本,目的就是想搞清蜈蚣究竟有几对足,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各种蜈蚣的足的数目不同。栖息于朽木或石隙中的蜈蚣属多足纲,体干由多环组成,每个环有一对足。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地共发现蜈蚣3000余种,足的数目从15对到191对不等。但奇怪的是,在此之前发现的蜈蚣无论足的对数是多少但都是奇数对,一直没有发现一种蜈蚣有偶数对足。凯特尔的研究证实了蜈蚣足的数量不等,但是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偶数对足的蜈蚣。
看上去毫不起眼的大小蜈蚣蕴含着奥秘,凯特尔的新发现引起了专家们的浓厚兴趣。凯特尔的新发现将大大增进人们对蜈蚣的了解。
饲养蜈蚣
一、生活习性。在自然条件下,蜈晔一般栖息在山坡、田野、路边或杂草丛生的地方,或栖息在井沿、柴堆以及砖瓦缝隙间,特别喜欢阴湿、陈旧的地面。活动的基本特点昼伏夜出。在温度低于10℃时便停食,零下7℃进入冬眠期。
二、繁殖特点。蜈蚣的寿命仅有6年,性成熟以后,一般在3-5月份和7-8月份的雨后初晴的清晨进行交配,40天开始产卵,雌蜈蚣把受精卵产生在自己的背上,以便及时孵化。每只雌蜈蚣一次排卵达2-3小时,每次产卵80-150粒。卵表面富有粘液,卵粒互相粘在一起成卵块。孵化期间雌蜈蚣不吃不喝,直到孵化出幼蜈蚣。
三、饲料。蜈蚣是典型的肉食动物,食性广杂,特别喜食各种昆虫,如黄粉虫、蟋蟀、金龟子、白蚁、蝉、蜻蜓、蜘蛛、蝇、蜂以及它们的卵、蛹、幼体等,同时还吃里虫、蚯蚓、蜗牛及各种畜禽和水产动物的肉、内脏、血、软骨等,也吃水果皮、土豆、胡萝卜、嫩菜等,牛奶、面包等作蜈晔的食物。
四、养殖池建造。人工养殖蜈蚣可采用缸、池等方式,采用缸养,用破旧瓦缸或陶瓷缸,最好直径在05米以上,口朝下埋入土中20厘米左右,将外边的土拍实。缸内中间用砖或土坯垒起来,比缸面低10厘米左右,坯与缸壁间留有一定空隙。如果用完整无缺的缸,不要打掉底部,直接在缸中垒土坯即可。一个直径80厘米的缸可放成年蜈蚣200只左右。
采用池养时,养殖池要建在向阳通风、排水方便、阴湿、僻静的地方。可建在室内,也可建在室外。用砖或石块等砌成,水泥抹面,池高80厘米,养殖池面积大小随意,一般在5-10平方米为宜。池口四周内侧粘贴光滑无损的塑料薄膜,或用玻璃片镶成一圈15厘米左右宽、与池壁成直角的内檐。每平方米养殖池可投放成年蜈蚣500-900只。
五、管理要点。1要防止蜈蚣逃跑,蜈蚣性急,如果防范措施不到位,蜈蚣很容易逃跑。2注意饲养密度,必须按蜈蚣的体长和体大的变化而分群、分池饲养。3做好温度、湿度、光线管理,保持环境安静。4所投饲料保持清洁卫生,沾有农药的食饵不能投喂。5经常观察,防止蜈蚣天敌进入养殖池内。6防止食物、泥土的霉变。7及时剔除有病的蜈蚣。
蝎子
蝎子(Scorpion)
属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蛛形纲(Arachricla)、蝎目(Scorpionida)。世界上的蝎子约有800余种我国的蝎子有10余种,常用以入药的为东亚钳蝎(Buthus martensii Karsch),亦称马氏钳蝎,属蝎目的钳蝎科(Buthidae)。东亚钳蝎数量最多,分布最广,遍布我国10余省,其中以山东、河北、河南、陕西、湖北、辽宁等省分布较多。
形态特征
成蝎外形,好似琵琶,全身表面,都是高度几丁质的硬皮。成蝎体长约50~60mm,身体分节明显,由头胸部及腹部组成,体黄褐色,腹面及附肢颜色较淡,后腹部第五节的颜色较深。蝎子雌雄异体,外形略有差异。头胸部,由六节组成,是梯形,背面复有头晌甲,其上密布颗粒状突起,背部中央有一对中眼,前端两侧各有3个侧眼,有附肢6只,第一对为有助食作用的整肢,第二对为长而粗的形似蟹螯的角须,司捕食、触觉及防御功能,其余四对为步足。口位于腹面前腔的底部。
前腹部较宽,由7节组成。后腹部为易弯曲的狭长部分,由5个体节及一个尾刺组成。第一节有一生殖厣,生殖厣覆盖着生殖孔。雌蝎可从生殖孔娩出仔蝎,雄蝎可从生殖孔中产出精棒,与母蝎殖孔相交。雄蝎体内只有两根精棒,一生只能交配两次。雌蝎交配1次,可连续生育4年,直到寿命结束。蝎子的寿命5~8年。 蝎子为卵胎生,受精卵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气温在30~38℃之间产仔。
尾刺(sting)是主要药用部位,亦名毒刺、毒针、螫刺,位于身躯的最末一节。它是由一个球形的底及一个尖而弯曲的钩刺所组成,从钩刺尖端的针眼状开口射出毒液。蝎毒液是由一对卵圆形、位于球形底部的毒腺所产生,毒腺的细管与钩针尖端的两个针眼状开口(毒腺孔)相连。每一个腺体外面包有一薄层平滑肌纤维,借助肌肉强烈的收缩,由毒腺射出毒液,用以自卫和杀死捕获物。《本草衍义》中说:“蝎,大人小儿通用,治小儿惊风不可阙也”。有用全者,有只用梢者,梢力尤功,所谓“梢力尤功”,指蝎毒之效。尾刺只能上下垂直活动,不能左右摆动,掌握此点,可以用大拇指和食指正面捏住尾刺,而不致被蜇伤。
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