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黄蜂为有社会性行为的昆虫类群。蜾蠃科的种类平时无巢,营自由生活,在产卵时,由雌蜂筑一泥室或选择合适的竹管,产卵其中,同时贮藏在捕来之后经螫刺麻醉的其他类昆虫的幼虫或蜘蛛。一室一卵,分别封口,由卵孵出的幼虫取食所贮存的猎物。化蛹和羽化成蜂以后,即咬破巢口飞出。 其他种类的胡蜂一生营巢而居。蜂群中有后蜂、职蜂(或称工蜂)(雌性)和雄蜂的区别。后蜂为前一年秋后与雄蜂交配受精的雌蜂,它们把精子贮存在贮精囊中,到本年分次使用。雄蜂在交配后不久即死亡。天渐冷时,受精雌蜂纷纷离巢寻觅墙缝、草垛等避风场所,抱团越冬。翌年春季,存活的雌蜂散团外出分别活动,自行寻找适宜场所建巢产卵。它们所产的受精卵形成雌蜂,未受精卵形成雄蜂。由于职蜂增多,蜂巢逐渐扩大。职蜂负责筑巢和饲育幼虫。中国中部地区每年有3次发生高峰。秋后,巢中的雄蜂约占总数的1/3,为一年中雄蜂最多的时期。马蜂休息时翅纵褶覆盖在身体上。
肉食性,多数有社会行为,是农林害虫的天敌,也是养蚕业、养蜂业的害虫。由于麻风含有神经性毒素。 因此成虫、幼虫和蜂巢均可入药,蜂毒是昂贵的良药。但人畜误碰蜂巢,群蜂追螯,常致受伤,严重者会引起死亡。常在人的居住地区筑巢与活动。包括19个科,常见的有胡蜂科和马蜂科。马蜂吃昆虫尸体,也很喜欢甜食。城市树木花草增多为马蜂提供了丰富的昆虫 和蜜源等食物,垃圾堆里也有大量适合马蜂吃的食物,使生于野外的马蜂越来越多地迁居 城市筑巢。马蜂的生活习性各异,它们根据自身对通风、光照、透气的不同要求,有的选择在树上生活,有的选择在墙上生活。而且,它们在选择栖息地时,还要考虑会不会被水淹。 通常马蜂的习性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与人为敌,大都是感觉到自身生存受到威胁,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
一般气温在12~13℃时,胡蜂出蛰活动,16~18℃时开始筑巢,秋后气温降至6~10℃时越冬。春季中午气温高时活动最勤,夏季中午炎热,常暂停活动。晚间归巢不动。有喜光习性。风力在3级以上时停止活动。相对温度在60~70%时最适于活动,雨天停止外出。胡蜂嗜食甜性物质。在500米范围内,胡蜂可明确辨认方向,顺利返巢,超过500米则常迷途忘返。
巴西无刺蜂国内有养殖基地吗
(1)大蜜蜂Apis dorsata Fabr又称排蜂,是分布于我国云南南部、广西南部、海南岛和台湾的一种大型野生蜜蜂。
大蜜蜂体大、吻长、飞行速度快,是热带地区的一种宝贵的授粉蜜蜂资源。印度已成功地将其箱养,可以转地。大蜜蜂可以为多种植物授粉,尤其是对砂仁授粉效果特别显著。
(2)小蜜蜂Apis florea Fabr主要分布于云南中部以南地区、广西西南部以及东南亚地区。
小蜜蜂属于社会性小型蜜蜂,数量多,体积小而灵活,可以深入花管为植物授粉。据报道,小蜜蜂可在短期内进行人工饲养,但当外界蜜源缺乏时,常弃巢飞逃。可以进一步研究进行人工驯化,利用其为作物和果树授粉。
(3)无刺蜂Trigona和麦蜂Melipona 蜜蜂总科中许多无刺蜂和麦蜂是社会性昆虫。一些种群中可以由8000只个体组成;而另一些种群则由少于100只个体的蜂组成。无刺蜂属和麦蜂属是两个很重要的属,它们广泛分布于世界上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可以为多种作物授粉,可以长时间生产蜂蜜和蜂蜡,是很有开发潜力的授粉蜂种。
雌蜂具有弱的或发育不全的螫针,但不会造成疼痛,因而称为“无刺蜂”。一些蜂种上颚发育强壮,足以咬人一口或拉毛发。另一些种则可以从口器中发射腐蚀性液体,若接触到皮肤会引起强烈的疼痛。然而,多数种并不招人讨厌,人们可以安全、容易地控制它们。
人类饲养无刺蜂已有几个世纪。最初,蜂群是被养在瓠果、树干或相似的巢穴中,后来改进了巢箱,以便于管理和转运。巢箱的体积是03米3,足够容纳3000~5000只蜂。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增大巢箱空间以容纳较大的蜂团。
无刺蜂为农作物授粉有如下几方面的优点:
①无刺蜂不蜇人,因而不会伤及附近的人或动物。
②无刺蜂1年中可采集到数量可观的花蜜和花粉,因而肯定采集和访问许多花朵。
③可以像蜜蜂那样被人们饲养于蜂箱内。
④蜂巢小,易于管理,相对便宜。
⑤蜂群不会成为无王群。
无刺蜂的缺点是:
①不能适应寒冷的天气,因而仅限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②副产品的数量比蜜蜂少得多。
(4)切叶蜂Megachile 切叶蜂的种类较多,其中分布广、数量多,效果好的有苜蓿切叶蜂(Megachile rotundata Fabr)、淡翅切叶蜂(Megachile remota Smith)、北方切叶蜂(Megachile manchuriana Yasumatsu)等。
切叶蜂营独栖生活,每年繁殖1~2代。寡食性或多食性,采访苜蓿、草木樨、白三叶草、红三叶草等多种豆科牧草,也常见采访薄荷、益母草、野坝子、香茶菜等唇形科植物,采访速度快,每分钟约11~15朵花。雌蜂能将花朵打开,用“腹毛刷”采集花粉。当切叶蜂钻进花朵采集花蜜时,花内的柱头很容易接触到切叶蜂腹下的腹毛刷,从而接受很多的花粉,完成授粉。
切叶蜂以切割苜蓿叶排成圆形小室建巢,蜂巢位于中空的管内或地面上的小孔内。切叶蜂将叶子切割成椭圆形小片,以花粉和花蜜的混合物将巢房填充至半满,然后将一粒卵产在食物上面,巢房以一片圆形的叶子封口。另一个巢房马上就在第1个巢房之上建造,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管子内几乎充满巢房为止。若有充足的花蜜和花粉供应,切叶蜂将在另一支管子中开始筑巢工作。
雄蜂早于雌蜂5天羽化,雌蜂一羽化就交配,尽管雄蜂可交配多次,但雌蜂只交配一次。据报道,每公顷苜蓿地可用大约4000只雌蜂在3个星期内完成授粉工作。
雌蜂有一个螫针,但很少用它,螫人时只会引起一点儿疼痛,这就为人工饲养带来了方便。国内外科研人员已成功地研制出一套切叶蜂的繁殖设备及管理技术,并在生产实践中开始应用。
一只雌蜂在其生活周期内可以生存两个月并能产30~40粒卵。从巢房中孵化出的成蜂有2/3是雄蜂。卵在2~3天孵化,并且幼虫是在巢房中吃食物,继续发育,在产卵后23~25天羽化为成虫。国内外科研人员已经成功地研制出一套切叶蜂繁殖设备及管理技术,并在生产上广泛应用。
研究人员发现,以松木为材料,孔径为7毫米的蜂巢板组装的蜂箱最好,在这种蜂箱中,可以比较经济地繁殖出雌蜂比例高、个体大、授粉能力较强的蜂。蜂茧在5℃冰箱中贮存越冬,翌年初夏取出,在29~30℃的孵蜂箱中孵育,在苜蓿留种地的初花期释放于田间。每6677米2用蜂1500~3000只都可以提高苜蓿的异花授粉率,种子增产50%~100%。
切叶蜂喜欢阳光充足、温暖、少雨而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在这种环境中,蜂的飞行、授粉时间长,对于授粉和蜂的繁殖都极为有利。而低温或高温、多雨对其不利,狂风暴雨会造成灾害。
切叶蜂用来为农作物授粉有许多优点,尤其是在为苜蓿授粉上表现出色。操作者可以放心、安全地管理切叶蜂,而不必担心被蜇。切叶蜂繁殖速度很快,采集范围仅限于所在的场所,在未发育期可被方便而经济地运输,而且,不需要像对蜜蜂那样进行持续的护理。切叶蜂可以被运到所需要的任何地方去授粉。由于其卓越的授粉功能和便于管理与运输的特点,正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正在形成一个新的昆虫产业。
当然,切叶蜂也有它自身的局限性,它除了为苜蓿授粉以外几乎没有什么别的经济价值。
(4)彩带蜂Nomia 最典型的代表是黑彩带蜂(Nomia me-landeri)。它是苜蓿的高效授粉昆虫,多数在具有淤泥的或具有细砂黏土的盐碱土壤上筑巢。
黑彩带蜂个体和蜜蜂差不多大,体色为黑色,带有彩虹的铜绿色条纹环绕着腹部,雄蜂的触角比雌蜂触角大得多。巢穴通常是由像一支铅笔大小的垂直通道构成,其表面可向下扩展25厘米深,但通常只有76~127厘米深。通常,一片巢脾状的蜂巢上可以排列15~20个巢房,每一个巢房呈卵圆形的洞,比主通道口略大,约127厘米长。首先,用土壤做巢房的内壁,然后,彩带蜂以中唇舌向巢房壁分泌一层防水的透明液体。每个巢房都被提供一个15~2毫米的卵圆形花粉球,这些花粉球是由8~10个彩带蜂花粉团与花蜜相混合而制成的。
成年蜂一般在6月底至7月底羽化,这主要取决于地点和季节。雄蜂比雌蜂早出现几天。在羽化前,每一个彩带蜂都被限制在它自己出生的巢房里。卵期3天,正在生长的幼虫期8天,完全发育的休眠期幼虫10个月,蛹期2个月,硬化、成熟期的成虫若干天。在近一个月的成虫活动期中,雌性负责建造、供应食物,并在巢房中产卵。
三叶苜蓿的花蜜和花粉构成了大多数黑彩带蜂的基本食物来源。它们也访问其他种类的植物,例如苜蓿、薄荷、洋葱、甜苜蓿、盐香柏、俄国蓟等。
近年来,科学家们研究出一种可靠的办法用来准备和贮存黑彩带蜂的筑巢点或“蜂床”。这样的蜂床现在可以成功地在以前没有出现过黑彩带蜂的地方进行准备和贮存。
黑彩带蜂可有效地为苜蓿授粉,并能提高种子作物的产量。据报道,2787米2的蜂床可为80公顷的作物提供授粉,而且,黑彩带蜂的租金也比蜜蜂经济得多。据资料显示,一个2787米2的蜂床在1970年的造价为600美元。
但是,黑彩带蜂也有很强的局限性。例如,黑彩带蜂的应用仅限于雨量大的地区,特别是在活动季节靠不住。由于蜂床不能被运输,因此,被授粉的作物必须种在蜂床的附近。蜂床必须在它所需授粉服务之前的好几个月开始计划和建设。此外,蜂床极易由于洪水、捕食者、寄生者、疾病、杀虫剂和其他农业措施的影响而很快地失去。
(5)熊蜂Bombus 熊蜂是蜜蜂科熊蜂属的社会性昆虫,广泛分布于北半球,一些种甚至在北极圈北部生存。在北温带地区最为集中,熊蜂属全世界有300余种,在欧洲及亚洲约有170个种,在我国约有80个种。
熊蜂群是由一只蜂王,若干只雄蜂及数十只性发育不全的雌蜂构成的。通常,每一个熊蜂群相对较小。像Bombus terrestris是一种大型的在地下建巢的熊蜂,每群大约有400只左右的工蜂。但大多数种每群只有几十只熊蜂,较小的熊蜂群每群只有20~30只工蜂。
蜂王是受精的越冬雌蜂,与第一批春夏之交的工蜂,在大小上有极大的差异,而与以后出巢的工蜂在外形上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各种熊蜂都有大型蜂王和小型蜂王,在体重上相差1~4倍以上。熊蜂王寿命包括越冬期在内平均为1年,活动时期为3~5个月。熊蜂群内主要有一批熊蜂王在夏末出现。每一个熊蜂群都是先产生几代性发育不全的雌蜂即工蜂后,性发育完全的熊蜂才孵化。首先是雄蜂孵化,继而是性发育完全的雌蜂——处女王孵化,之后,经过交配,在来春开始新蜂群之前,它们将冬眠越冬。
当交配过的年轻蜂王从冬眠中苏醒后,蜂群的生命周期就开始了。起初,蜂群可能较弱而无生气,可以看到蜂王在寻找春天的花蜜前在阳光下取暖,它是新蜂群的基础。当蜂王从冬眠中苏醒,她的卵巢管小而呈流线型。但经过饲喂3周后,卵巢开始增大并产下第一粒卵。接着,出现性发育不全而且身体较小的工蜂,蜂巢开始变大,这些工蜂除了不能帮助蜂王产卵以外,承担着蜂群的全部工作,蜂群的生活开始出现。夏季,蜂群的生活变得更加复杂,到了秋季,雄蜂和性成熟的雌蜂发育并交配。交配了的雌蜂放弃蜂巢而去独居,雄蜂及发育不全的雌蜂则死亡。
熊蜂以植物的花粉和花蜜为食,全身长满毛绒绒的长毛,并有采集花粉的专门器官,能携带大量花粉穿梭飞行于花间,帮助植物传授花粉。它的喙很长,能吸取到窄而深的花冠底部的花蜜,这是一般昆虫难以做到的。一只熊蜂一天能采访2000~3000朵花,采集范围可达数千米。
经过认真仔细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熊蜂具有数种使其成为重要授粉昆虫的特性,例如,长吻以及它们旺盛的采集力和对低光密度的适应力。蜜蜂与熊蜂之间的一个重要差异,是蜜蜂的工蜂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温室外可选择的蜜源信息,当对蜜蜂有吸引力的食物源——某种作物开花时,蜜蜂可能大量地离开温室而不采集温室内的作物。熊蜂却没有像蜜蜂这样发达的信息交流系统。因此,大多数熊蜂仍留在温室内或返回温室,同时,熊蜂对零星花朵的采集力也很强。
鉴于熊蜂的这些特性,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科研单位开始研究周年繁育熊蜂的方法,并已取得成功,现已进行工厂化生产。用于为红三叶草、苜蓿、果树、棉花等作物授粉,效果十分理想。尤其是利用熊蜂为温室内蜜蜂不爱采集的番茄授粉,效果更为理想,很受菜农欢迎。因此,西方许多国家温室内作物大多利用熊蜂授粉。利用熊蜂授粉,操作十分简单。通常,只需要将80只左右的熊蜂群饲养于一只15厘米×12厘米×12厘米的巢箱内即可达到授粉目的。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薄膜温室技术在广大农村普及率很高。据统计,我国保护地面积有666多万公顷,而且,许多农作物都需要异花授粉才能成熟,尤其是当严冬来临之际,温室内几乎没有自然界的授粉昆虫,授粉的迫切性十分突出。玻璃或塑料温室种植果菜类蔬菜,形式上是与外界隔离的,四周设有防虫网,特别是冬春季节,缺乏自然授粉昆虫使虫媒植物为主的温室作物授粉受到严重影响,坐果率很低。为帮助授粉,各地采用的方法往往是激素点花、竹竿击打主茎、电动授粉器振动以及鼓风机吹风等手段辅助授粉,这些做法虽有一定效果,但都存在不同的弊端,如激素点花易导致果实畸形、品质差,费工费事,劳动强度大;有时还会产生药害,果实上激素残留影响食用者健康;竹竿击打及鼓风机吹风相对较省工,然而效果不甚明显,用电动授粉器增产效果最多不超过15%,需每天操作,且容易造成植物伤痕,引发病害感染。为弥补设施农业授粉缺陷,目前世界农业发达国家均采用工厂化繁育的熊蜂为果菜作物授粉,完全克服了传统授粉所带来的弊端。利用熊蜂为温室内果菜授粉有下列几方面优点:(1)增加产量。熊蜂对番茄花粉的特殊颜色及挥发气味特别敏感,会在最佳授粉期去“亲吻”每一朵花,达到最佳授粉效果。实践证明,通过熊蜂授粉可提高产量15%~35%,比任何其他授粉方法都增产明显。(2)提高品质。由于熊蜂会在花粉数量最多,活力最强时授粉,使大量的花粉落到柱头上并发育受精而形成更多的胚珠,从而形成更多的种子。种子越多,果肉越厚、果实越大、质地越坚实、产量品质也就提高。(3)省时省力。授粉工作由熊蜂完成,不需一点劳力。蜂箱由天然材料专门设计制造的,适合熊蜂的生存,配备1~2个月的食物,一旦放入,就无需任何管理。(4)减少果菜类蔬菜的污染。放蜂后会减少有毒农药的使用,而增加对低毒高效的安全性农药的使用,以及有意识地偏重于生物防治。特别是杜绝了植物生长激素的食用和在果菜类蔬菜上残留的可能,有利于消费者的健康。
一只熊蜂1分钟可访问17朵花,柱头变棕色为授粉,未变色为没有授粉。实验资料表明:用熊蜂为番茄授粉,坐果率可达9816%(震动棒坐果率为9016%,蜜蜂授粉坐果率为7589%,对照为6087%),产量增加30%~35%。熊蜂为茄子授粉单个果重达14085克(震动棒为9858克,蜜蜂为9030克,对照为7554克),熊蜂授粉比震动棒增产359%,比用激素增产513%。
综上所述,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熊蜂授粉将成为设施农业不可缺少的配套技术,也将是我国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扶持。
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科研人员已掌握其周年繁育技术,不久将实现工厂化生产,批量供应农场、农户用于为温室作物授粉,市场潜力很大。
需要指出的是,熊蜂周年繁育技术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不但对环境条件诸如温度、湿度、饲料等有严格的要求,而且还要注意防治可能发生的病虫害。由于熊蜂是在人工繁育的条件下,多为在某一固定场所的集约化饲养,一旦传染病虫害,将会迅速蔓延,给熊蜂群造成毁灭性的危害。因此,定期对饲养场所、饲料、巢箱、饲喂器等用具进行严格消毒,是保证熊蜂群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7)壁蜂Osmia 壁蜂是多种落叶果树的优良传粉昆虫。全世界约有70余种。它们都属于蜜蜂总科Apodea切叶蜂科Megachilidae壁蜂属Osmia。为野生独栖性昆虫。壁蜂具有耐低温、采集速度快、不需要人工饲喂、便于管理的特点,被广泛用于为果树授粉。
壁蜂大部分种类行独栖生活,但也有群体活动筑巢的习性。我国现已发现并研究应用较多的壁蜂种类主要有:角额壁蜂Os-mia corn ifrons Radoszkowski、凹唇壁蜂Osmia excavata Alfken、叉壁蜂Osmia pedicornis Cockerell、紫壁蜂Osmia jacoti Co-ckerell和壮壁蜂Osmia taurus Smith五种,其中,以凹唇壁蜂种群数量大,授粉效果明显,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北方果区的优势蜂种。
凹唇壁蜂一年一代,在人工驯养利用的条件下,均喜欢在芦苇管内营巢,幼虫和蛹及羽化后的成虫均在巢管内生长发育,在巢管内呆住的时间约300天,而羽化后经过滞育状态越冬后的成虫,一般在早春3月下旬破茧出房,采集花蜜、繁衍后代,在5月上旬,成蜂寿命结束。成蜂工作时间约60天。
壁蜂为果树授粉技术已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明显的效果。现将壁蜂应用技术简述如下:
①蜂茧冷藏。在自然条件下,壁蜂破茧出巢活动时间比果树开花早,为了人工利用壁蜂授粉,必须使成蜂活动时间与各种果树花期相吻合,应在春季气温回升前,将越冬的壁蜂从巢管内剥出来,集中放在0~5℃的冰箱中冷藏。有壁蜂茧的巢管,在贮存期间常常隐藏着各种天敌危害,因此,12月至翌年1月需从巢管中取出蜂茧,清理天敌,可减轻为害。蜂茧小,便于存放。每个罐头瓶装500头左右,用纱布扎口,或以500头袋装放入冰箱内。待放蜂时从冰箱内取出释放。
②制做蜂巢。凹唇壁蜂喜在6~7毫米内径的巢管营巢,以内径66毫米左右巢管为主。制作巢管时,按此规格将芦苇管锯成15~16厘米长的巢管,一端留节,一端开口。使管口磨平不留毛刺。分别用红、绿、黄、白4种广告色按20∶30∶7∶3涂抹管口,混合后每50支捆成一捆。也可制作纸管巢,内层是牛皮纸,外层是报纸,用65毫米直径的玻璃棒或竹棍手工卷成,要求管壁厚1毫米以上,管口涂色后50支扎一捆,一端用胶水和纸封严实,再粘一层厚纸片。用25厘米×15厘米×20厘米的纸箱,以25厘米×15厘米一面为开口,箱内放6~8捆巢管,分为两层,在两层巢捆间及巢管顶部各放一硬纸板以固定巢捆。即可成为放到田间的蜂巢。
③田间设巢。刚开始放蜂的果园,每隔30~40米设一巢箱,蜂巢密集使早春成蜂破茧出巢后在果园中有巢可寻,减少成蜂出巢后因巢箱少而飞失,可以多回收壁蜂。壁蜂数量增多以后,可以40~50米设一巢箱。蜂巢可以用木棍支架,巢箱底部距地面40~50厘米,上部设棚盖防雨。也可用砖砌成固定蜂巢。设巢地点应避风向阳,巢前开阔,无遮蔽,以利壁蜂活动。蜂巢开口向东南或南,壁蜂定居营巢较多。
④提早种植开花植物。单一树种果园放蜂,必须在上1年秋季在果园中种植越冬油菜或薹菜,可在4月上旬开花。也可以在当年春季栽种打籽的白菜。种植开花植物应在放蜂园中每个蜂巢旁1米处。主要目的是在苹果开花前为早出巢的壁蜂提供粉源蜜源。
⑤调节果树花前喷药时间。山东威海苹果花前需要打一次杀虫剂。为避免杀虫剂的残效影响壁蜂,需要把用药时间定在果树开花前17~20天,即4月5日前用药,4月15日左右释放蜂茧,4月22日左右苹果开花。试验证明,这一段时间用药也可有效防治叶螨、瘤蚜等各类早春害虫。
⑥释放时间。蜂茧释放在田间后,成蜂咬破茧壳,陆续出茧,7~10天才能出齐,因此,需要果树开花前7~10天放出蜂茧,才能使壁蜂活动与果树花期吻合,达到壁蜂为果树授粉目的。如果提前使冰箱温度由0~5℃升高到8~10℃,经过2~3天后再放到田间,可缩短壁蜂出茧时间。万一成蜂在释放前已全部破茧出蜂,应在果树初花时释放,释放时间在晚上8~10时释放,可减少壁蜂因受惊动而飞失。切不可在果树开花后再放出蜂茧。这样,待壁蜂破茧出齐后,果树开花盛期已过,则不能发挥授粉作用,也减少壁蜂繁殖数量。
⑦释放数量。释放壁蜂数量应视果园情况而定。坐果率不高的果园及结果小年,每6667米2(15亩=1公顷)平均放100头蜂茧,放蜂目的主要是提高坐果率。初果期的幼龄果园和历年坐果较高的果园或结果大年的果园,每6667米2放蜂量60头左右。主要目的是提高果品质量。
⑧蜂茧释放方法。按照已有蜂茧数量决定放蜂面积,再依据放蜂范围内的蜂巢数,求出每个蜂巢内应放的蜂茧数。蜂茧释放的方法有两种:第一,蜂茧集中放在纸盒内,在纸盒的一侧穿3~4个65毫米的小孔,供成蜂破茧后爬出。纸盒内蜂茧平摊一层,不可过满过挤,蜂茧盒放在巢管顶部;第二,单茧释放,把蜂茧放在管口内,每管放1个,茧突朝外,以此法释放蜂茧,成蜂归巢率较高。
⑨成蜂活动期蜂巢管理。主要是防止雨水淋湿和防治天敌为害。雨水淋湿巢管后,巢管受潮,花粉团霉变,幼蜂死亡。天敌有蚂蚁、蜥蜴和鸟类。蚂蚁类可用毒饵诱杀。毒饵配制方法是:花生饼或麦麸250克炒香、猪油渣100克、糖100克、敌百虫25克,加水少许,使毒饵湿润,均匀混合。在每一蜂巢旁施毒饵约20克,上盖碎瓦防止雨水淋湿和壁蜂接触,而蚂蚁则通过缝隙将毒饵搬运回巢穴,可以达到倾巢而亡。在蜂巢的支架上涂凡士林或机油,防止蚂蚁爬到蜂巢内为害花粉团及幼蜂。捕食壁蜂的蜘蛛,有结网蜘蛛和跳蛛两类,应注意人工捕捉蜘蛛,并清除蜘蛛网。另外,巢箱内缝隙空间不宜过大,以防蜘蛛结网躲藏。对蜥蜴进行人工捕捉。对鸟类危害严重地区,蜂巢前可设鸟网。
在成蜂活动期间,不得随意翻动蜂巢内巢管,否则,壁蜂找不到已定居营巢的巢管,影响繁殖,也影响壁蜂访花营巢活动。
⑩巢管清理及贮藏。成蜂活动结束后,5月底6月初从田间取回巢管。回收过早,会使巢管内花粉团变形,影响幼蜂取食和卵的孵化。回收过晚,又会增加雨水淋湿和天敌为害的机会。一般在成蜂活动结束7~10天内回收巢管为宜。收回巢管后,剔出空巢管,另外保存。把壁蜂营巢封口的巢管放入纱布袋内,对有蜂而没有封口的巢管,易受各种天敌为害,可用棉花球塞管孔,同时将内藏的蜘蛛、蚂蚁及仓库害虫(印度谷蛾、麦蛾)逐出巢管,将这些巢管也放入纱布袋内。吊在通风清洁的房内。在农村切勿把装有壁蜂的纱布袋放在堆放粮食杂物的房间内,以防谷盗、粉螨及鳞翅目幼虫为害壁蜂。
总之,凹唇壁蜂与其他壁蜂种类相同,均1年发生1代。卵、幼虫、蛹及滞育成虫在巢管内生活300多天无需人工饲养。与其他壁蜂相比,表现出抗低温能力强,营巢时的起飞温度最低,气温达12~13℃时即开始访花营巢,在正常的天气条件下,日工作时间12小时。此蜂访花速度最快,每分钟访花10~16朵,日访花达45086朵,访花1次的花朵坐果率为688%。依据前田(1981)推算角额壁蜂的授粉能力方法,凹唇壁蜂访花后的日结果数为3180个果,其个体授粉能力为蜜蜂的1036倍。是壁蜂种类中授粉能力最强的一种。因此,它是我国北方多种落叶果树的优良传粉昆虫。实验表明,此蜂适应性强,只要在释放前制作好巢管,每年果树开花前依据壁蜂的破茧出巢速度,适时在果园中设巢和放蜂,使壁蜂活动与果树花期吻合,即能达到壁蜂授粉,提高坐果率的目的。由于壁蜂具有特殊的形态特征及访花行为,使花朵授粉充分,坐果较多。应适当进行人工疏果,使果实在合理负载条件下生长,能提高果品的重量和正果率。果树谢花后7~10天收回果园中的巢管,清理出有蜂的巢管,集中装袋保藏,以备来年果树开花时释放,继续为果树授粉。技术简便,深受果农欢迎。
(8)木蜂 X ylocop a 木蜂属于蜜蜂总科木蜂科,我 国已经发现21种,其中有 18 种分布于云南。较为常见的是黄胸木蜂(X ylocopa appendiculata Sm ith)。体 长 17~ 19 毫 米;后 足 扁 而平,形成花粉筐;营巢于木头、竹筒里,只有一个孔道;耐寒性很强,外界气温 15℃时,仍能到处采集花粉。体大舌长,能携带大量花粉,授粉效果较好。据研究,木蜂能为菜豆、白芸豆、瓜类、果树、蔬菜、牧草等 67种作物授粉。但木蜂尚未被人类成功驯化。
(9)无垫蜂Amegilla 常见种类是绿条无垫蜂(Amegilla zonata L)体长约13~14毫米,腹部背板上有鲜艳的绿色绒毛带,吻很长,可7~8毫米。生活能力强,动作灵活、敏捷,采访一朵花只需2~3秒钟,授粉效果很好。可为南瓜、向日葵、木槿、红三叶草、砂仁、油菜、甘蓝、荞麦、菜豆等46种植物授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驯化。
(10)地蜂Andrena 常见的种类有黑地蜂(Andrena car-bonaria Fabr)、白带地蜂(Andrena albotascita Thoms)等。体长7~10毫米,全身密被绒毛,雌蜂后足转节具有毛刷,为采粉器官。据观察,地蜂可为苜蓿、向日葵、桃、紫薇、山梅等16种植物授粉,并且授粉效果较好。值得一提的是,有几种地蜂在长期协同进化中适应了油茶的生化特点和物候特点,能够在油茶林中大量繁殖,如油茶地蜂每平方米有200多只,可有效地为油茶授粉而不用担心授粉中毒问题。
可以设想,若能成功地将地蜂进行人工饲养并在生产中加以应用,必将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应用前景乐观,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巴西无刺蜂国内有养殖基地。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我国仅在海南和云南南部地区有分布。它属于蜜蜂科无刺蜂属,以没有蜇针出名,性情温顺,盛产蜂胶,还因为体型小巧,能为深花管的植物授粉,很有被驯化的价值。
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