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第一,养殖食用菌所需的时间比较长,一般需要40~50d,为此,教师要做好时间安排,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以及机动课等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养殖活动的场所可以设在校内,以便集中开展活动;条件较差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在家中进行养殖,但培养菌丝时最好在校内集中进行,以利于控制环境条件。 第二,种类的选择。最好选用当地常见的、易于培养的食用菌进行养殖,以提高实践活动的成功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从食用的普遍性和易于培养的角度看,养殖凤尾菇或金针菇比较好。尽管如此,养殖食用菌难度仍然比较大,所以,最好到食用菌养殖基地购买菌种,以确保养殖活动成功。 第三,准备工作。(1)养殖食用菌所需的材料用具应当就地取材。农村学校可以利用棉子皮、稻草、麦麸等做培养料,城市学校可以利用锯木屑等做培养料。教师还可以发动学生寻找或利用家中废弃的塑料袋、玻璃罐头瓶、透光的饮料瓶等做培养用具。容器一般以体积为500~700mL、瓶口直径不小于6cm为宜。(2)可以采用高温高压灭菌的方法对实验用具进行消毒。如果实验用具较多,最好用质量分数为0.25%的高锰酸钾溶液灭菌消毒,这种方法最为简单、经济。高锰酸钾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学生在接触高锰酸钾时应戴手套。如果用木屑配制培养料,最好选用硬杂木的木屑。松木屑中的芳香物质对食用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如果用松的木屑,需要用高压灭菌锅加热3h,以便除去其中的芳香物质。 第四,发菌阶段(1)可以采用分层接种法,具体操作见食用菌养殖。接种时菌种量越大,培养袋中长满菌丝所需的时间就越短。一般接种的菌种量是培养料量的5%~25%。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培养袋中长满菌丝一般约需3~4周的时间。菌丝的分解代谢是需要氧气的,所以接种时袋口与培养料和菌种之间应留有2~3cm的空间。待菌丝生长到一定程度后,菌丝的生长速度就会明显减缓。这时可以用消过毒的解剖针在培养袋上扎几个小孔,目的是增加通气量,但是,小孔不要扎得太深,以免造成污染。(2)在发菌(菌丝的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定期喷洒清水的方法使周围空气的相对湿度保持在70%~80%。特别是培养袋上扎孔后,更应保持周围空气的相对湿度,以免培养料失水变干。注意,不要直接向培养袋上喷水,以免使其表面凝集水滴,造成污染。学生要定期观察菌丝的生长情况,并及时做好记录。当发现有的培养袋(瓶)被严重污染时,要及时将它们清除出去。如果污染不严重且易于挖除,可以用消毒用具及时将污染的部分挖除,并在挖除的地方撒上石灰,继续培养。(3)出菇(子实体的培养)时为了使蘑菇长得整齐,可以进行搔菌(即剔除培养料面上的老菌丝)。搔菌的具体方法是:在菌丝长满培养袋(原基即将形成或刚刚形成)时,用消过毒的小勺(或小铲)把原先接上去的菌种及培养料表面上的老菌丝除去,然后继续进行培养。在出菇的过程中,最好让学生每天观察一次子实体的生长情况,并注意保持子实体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以免子实体和培养料失水变干。(4)在养殖活动开始前,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养殖计划,包括设计各自的观察记录表。养殖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轮流进行观察,如实做好观察记录(如当天的气温等天气情况、菌丝和子实体的生长情况及形态特点等)。养殖活动结束后,教师还要组织好各小组汇报总结工作,引导学生讨论并归纳该种食用菌的生长过程、适宜条件,代谢类型等,及时填写活动报告,并总结养殖食用菌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等。
1、选用优良菌株
保证产量的同时尽量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首要的是选用优良菌株。如菌株36的特点是子实体大,出菇密度小,菌株20的特点是子实体小,出菇密度大。
2、优化栽培技术
双孢蘑菇采用层架式立体栽培,床架上安装塑料网,用来铺放培养料,能充分利用菇房内空间。培养料可以进行二次发酵,充分分解原料,病虫害少,产量高。
3、建堆发酵
将玉米芯(当年或上年无霉病)粉碎至花生粒大小,按100m2栽培面积配料:玉米芯2200kg,干牛粪2200kg,尿素15kg,过磷酸钙50kg,熟石膏粉50kg,干石灰粉100kg。
预湿
建堆前3d,将玉米芯、干牛粪预湿。在干净整洁的水泥地上将玉米芯铺在底层,盖一层干牛粪,堆置成高1m,长度不限的堆,每天浇pH8.5的石灰水,直到底部有水溢出,使料充分湿透 [3] 。
建堆
选择地势较高、近水源且靠近菇房、地面硬化的场地,建成堆宽2.0m,高1.5m,长度不限的发酵堆,料和牛粪尽可能混匀,料偏干加水,用草苫覆盖保温保湿(雨天用塑料膜覆盖),第2天开始测料温,正常情况下堆温在第3天应升到70℃。
翻堆
第一次翻堆在建堆后5~6d堆温开始下降时进行。先在外层料上喷水,然后上下内外交替翻料,同时把尿素、过磷酸钙、石膏粉、石灰粉全部撒入料内混合均匀。
翻堆后重新建堆,宽为1.7m,高度不变。在建堆中心线上,按间隔0.5m打直径2~3cm的孔,以利透气散发氨气,堆顶覆膜以利升温。经过2d料堆温度上升到70~80℃时,揭开薄膜,增加料内通气性。
第二次翻堆一般在第一次翻堆后4~5d进行,方法同上。翻堆时加入0.5kg三氯杀螨砜,1.5kg多菌灵,防治螨类及杂菌。料堆宽度变窄为1.5m,高度不变,覆盖塑料薄膜。翻堆2d后掀开料堆顶部部分塑料薄膜,同时卷起四周底部塑料薄膜,进行透气发酵。
第三次翻堆在第二次翻堆后3~4d进行,此次翻堆要求均匀喷洒2.5%敌敌畏0.5kg,40%甲醛溶液2kg,调节pH8,调整料含水量为65%~70%。此次建堆宽度为1~2m,高度为0.8~1m,以利透气,降低料堆温度,培养大量的放线菌。
4、菇房消毒
在培养料进房前3d,密闭菇房按100m2用40%甲醛和2.5%阿维菌素各2kg,或用硫磺点燃熏蒸,密闭24~48h,彻底杀灭病虫杂菌,然后打开门窗通风换气。
5、二次发酵
趁热将前发酵结束的培养料运到床架上,密闭门窗,利用管道式蒸汽发生器将蒸汽通入棚内升温,当温度上升到63℃时压火控温,必要时可打开门窗降温,温度60℃维持12~24h。之后打开通风口,降温到50℃,维持5~7d,最后通风降温,排出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及残留的氨气。
6、做床播种
料温降低到28℃以下时铺料播种。铺料时,应将培养料混匀抖松,料面平整,中间比边缘厚2~3cm,培养料的厚度为20cm左右。
7、发菌
播种后1~5d,以保温保湿为主,在菌丝萌发正常的情况下不通风或少通风,促进菌种尽早萌发定植,封住料面。发菌6~10d,菌丝已基本封面,随着菌丝吃料的深入,逐渐加大通风量。
发菌11~18d,当菌丝长至料层1/2时,要及时打孔通气,同时加大通风量,增加料内氧气含量。当菌丝长至料层2/3以上时,准备覆土。
8、覆土及管理
选距表层15~30cm以下菜园土,土粒直径以1~1.5cm为宜。使用前,在阳光下晒1d,然后用0.5%的敌敌畏或4%~5%甲醛溶液喷洒,每1000kg干土喷药液5~6kg。喷药后将土粒堆成堆,加盖薄膜15~20h,以消灭土粒中的害虫。之后,用1%的石灰水调土粒含水量达16%~18%。
覆土前,如果床面有杂菌应喷洒300~500倍杀菌剂;若床面太干燥可喷洒0.5%的石灰水,然后通风晾干;若料面湿度太高可提前通风。
覆土土层厚度在3.5~4.5cm,期间要将料温控制在28℃以下,必要时夜间通风或料床打孔,以及在棚内墙壁、门窗处经常喷水控制温度。棚内空气相对湿度最好控制在65%~70%。
9、出菇管理
结菇水
当菌丝长至距表层1cm时,要及时按3~4kg/m2用水量喷结菇水,使覆土的含水量恢复到16%~18%。一般气温较低时早晚喷水,轻喷、勤喷,2~3d喷完,棚温最好控制在10~20℃,同时通风1~2h。
出菇水
大部分菇蕾长至黄豆粒大小时,要在1~2d按1.5~2kg/m2用水量再喷一次水,喷水方法与喷结菇水相同。
维持水
为了维持空气相对湿度和覆土层的水分,满足子实体生长过程中对水分的需要,一般按500g/m2用水量每天喷1~2次。维持水要根据“菇多多喷,菇少少喷,菇蕾生长前期多喷,生长后期少喷”的原则,结合气候条件和菌丝生长情况灵活掌握。
转潮水
在每潮菇采收基本结束后,立即清除死菇及老菇根,及时填平采菇后留下菇穴,减少或停止喷水2~3d。待土层内的绒毛菌丝生长后,按1kg/m2用水量在1~2d内喷完,促使菌丝再扭结形成菇蕾。
扩展资料
采收标准
从菌盖直径达2cm开始,直到将近成熟,菌幕破裂前均适于采收,用于制罐头的需用菇体较小的幼菇,以直径2-3.5cm为宜。出菇期如气温高于18℃时,菇床上易产生薄皮开伞菇,故应提前采收。蘑菇除鲜食外,可用盐渍或制罐头的方法加工贮藏。还可制成干蘑菇片。
盐渍时,将菇分级后,切去柄根,洗净,放在饱和食盐水中煮沸约5分钟,捞起沥干,置加有饱和食盐水的容器内盐渍。容器内插入通气管,每日通气2-3次,或每隔数日翻动1次。2-3周后,将腌好的菇体置饱和食盐水中,在低温(15℃以下)下可保存半年。
-双孢蘑菇
-蘑菇
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