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大连水产学院 | 学校概况
大连水产学院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的一所以水产学科为特色,兼设农、工、理、管、文等学科的多科性高等水产院校。学校创建于1952年,原隶属于农业部,2000年划归辽宁省管理。学校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大连市黑石礁海滨,优雅的校园依山傍海、景色宜人,曾被辽宁省教育厅授予“文明校园”称号。
学校占地总面积78.38万平方米,拥有海面66.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302万元,固定资产总值26196万元。学校有设备先进的综合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11个,校内外实习基地30余个,设有11个二级分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海洋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理学院、海洋环境工程学院、商务信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3系(食品工程系、外语系、人文法律系),2部(研究生部、留学生部),拥有水产养殖、捕捞学、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水生生物、海洋生物、渔业资源等17个硕士点、33个本科专业和25个高职专业,形成了以硕士、本科、高职等互为补充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文理并重、优势互补、基础宽厚、注重实践、突出个性与创新的办学特色。学校的水产养殖学科是农业部和辽宁省的重点学科,在2004年全国水产一级学科评估排序中,我校的水产一级学科排名第四。海洋水产增养殖生态学与生物技术实验室是农业部的重点开放实验室,水生生物学实验室是辽宁省省级高校重点开放实验室,文夫图书馆是东北地区海洋水产科技开发的信息与服务中心。学校现有各类在校生10000多人。
学校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有专任教师590多人,其中副教授以上240多人,在各个学科领域均有造诣较深的学科带头人和研究方向负责人。
学校十分重视教学工作,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级教研项目,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22项。其中“充分发挥多学科协作优势,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淡水渔业教学体系”获1993年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水产养殖专业(本科)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2000年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2001年国家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由刘焕亮教授主持完成的教改项目“水产养殖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实践”于2004年通过国家级鉴定,并获得2004年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自1978年以来,学校先后承担科研项目400多项,其中获国家、省(部)、市级科研项目奖90余项。扇贝、魁蚶、海参、鲍鱼等海珍品的人工繁育关键技术均先后由我校的专家教授和科研人员攻克,其产业化产值累计已达数百亿元。由王子臣教授主持的“魁蚶人工育苗与养成技术”获1990年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学校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鲍多倍体育种技术研究”,于2000年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的现场验收,认定其研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并被国家科技部列为产业化推广项目;由我校王子臣教授参加的“主要海水养殖动物多倍体育种育苗和性控技术”科研项目获200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其中6项子课题之一的“鲍鱼三倍体育种育苗”课题是由王子臣教授主持完成的;由常亚青教授主持的“扇贝育种及规模化生产技术”获2005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学校坚持“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方针,相继与我省的葫芦岛市、锦州市、盘锦市、丹东市以及北京、黑龙江等省市的10多个地方政府和渔业龙头企业建立了合作共建关系,不仅发挥了学校的学科优势,为区域经济和海洋水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也促进了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
学校积极扩大对外交流,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的20多所大学和科研院所签署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协议,建立了姊妹学校关系。同时还开展了留学生教育。
学校十分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我校毕业生思想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作风朴实,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近几年我校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均排在我省省属高校的前列。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蓝色的世纪,根据我校教育教学事业发展和国家海洋水产事业发展的需要,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建设、加快“海上辽宁”和“海上大连”建设和我省沿海经济带建设,培养大批海洋水产科技人才,发挥高等教育的重要作用,2003年我校提出了创建“大连海洋大学”的奋斗目标。
目前,我校已经把创建大连海洋大学作为学校的一项中心工作,全面启动。学校正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深化改革,从软、硬件建设方面朝着建大学的目标不懈努力。
新的时期、新的机遇将为大连水产学院带来新的生机和新的发展。在创建大连海洋大学的过程中,我校将在“以贡献求支持、以特色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的办学思路的指引下,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争取更多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为国家的海洋水产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学校地址: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黑石礁街52号
邮政编码:116023
联系电话:0411—84762652 84763008 84762612
传 真:0411—84671639
网 址:www.dlfu.edu.cn
海南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被批准为第一类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是不错的专业
海南大学水产养殖学科是海南省首批批准设立的省级重点学科,有热带水产养殖生物生殖调控与繁育、热带水产养殖生物遗传育种、热带水产养殖生物病害与控制、热带水产养殖生物开发利用生物技术等四个重点研究方向,设有水产养殖学硕士点和农业(渔业领域)推广硕士点。学科建设目标主要是从分子生物学科技水平上研究具有鲜明热带特色的海南优势水产养殖产品为主的重要经济海洋生物的种质资源、遗传种质改良和苗种繁育技术、增养殖技术和病害防治技术、海洋生物生理活性物质开发等,为热带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创新性应用性的高新科技成果,培养高素质人才,推进水产养殖产业化和现代化。
本学科集中了海南省全部在职的水产养殖专业正高职称技术人员,已形成一支梯队结构合理、科研能力强、学术水平较高、年轻化的科研教学力量。本学科现有专业教师28名,其中有正、副高职称教师各11名,占教师总数的78%;有博士学位者12名,占43%;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2人、国家跨世纪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津贴专家5人、全国先进工作者2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和海南省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教学十佳”1人。此外,本学科还有双聘院士1名,兼职教授6名。学科队伍年富力强,团结奋进,是全国总工会命名的“全国先进班组”,荣获“五一劳动奖状”。
通过近年的校、省两级重点学科建设,海洋实验大楼、校生物技术实验中心、理化测试中心和教育部热带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分子生物学方向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室设施条件已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本学科还设有“教育部热带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热带水生生物技术研究室”、“海南省热带水生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和“海南-东盟热带海洋生物科技合作基地”,大大增强了水产养殖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能力。
2002-2007年学科建设五年来,水产养殖学科共承担国家和部、省级重大科研项目77项,经费2747万元,其中国家和部级重大科技项目42项,经费2095万元。其中承担和完成国家“863”和“科技支撑”高技术项目《名贵海水鱼类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等1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马氏珠母贝养殖群体对海南岛东部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等16项(其中国际合作3项)、部级重大科技项目《海水养殖鱼虾病害的免疫防治研究》等27 项(其中国际合作10项)。科研成果丰硕,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各类科技进步奖14项,专利11项,通过国家或省级鉴定、验收的科技成果32项。主编出版专著17部,发表学术论文共280多篇。本学科十分注重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建设,设有“产学研”基地4处,实现了成果的产业化生产。马氏珠母贝海大“海优1号”育苗和养殖技术已在广东、广西和海南大面积推广应用;《点带石斑鱼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累计亲鱼产卵5317.5千克,育苗761.1万尾,实现了点带石斑鱼规模化人工繁育,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碎屑食物链”为基础的点带石斑鱼工厂化育苗技术属于国内外首创。国家***曾多次视察学科的产业化基地。学科建设大大推进了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为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增强了教师和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学生毕业论文质量高,优良率达80%;三、四年级学生论文在国家和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率达32.8%,多名学生的论文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中获奖。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高达90%以上,硕士研究生考取博士生录取率和就业率高,已成为海南水产养殖业的主要科技支撑力量。
2005年海南省教育厅主持组织省内外专家对学科的建设进行现场评审验收认为,“该学科通过五年的努力,已超额完成重点学科目标建设计划任务书中的各项指标,达到了国内热带水产养殖学科的领先水平。该学科的建设还带动了海洋药物工程专业和海洋学院的发展。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验收,建议考核结果为优秀。”
本学科的责任教授(学科带头人)是张本,国务院1979年、1995年先后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是人事部1990年选拔的“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等16项省部级以上的科技奖励。
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