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红腹锦鸡
学名:Chrysolophus pictus
英文名:Golden Pheasant
别名:锦鸡、金鸡
分类位置:鸡形目 Galliformes
雉科 Phasianidae
雉亚科 Phasianinae
锦鸡属 Chrysolophus
同属还包括白腹锦鸡
濒危信息: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易危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等级:2级
中国是世界雉科鸟类分布的中心地带之一,全球总共约130种雉科鸟类中,中国有55种,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是中国特产,中国可称为是雉类王国。红腹锦鸡是中国最著名的雉类之一,它色彩艳丽,姿态娇贵,历来被古代帝王们视为鸡中珍品。目前红腹锦鸡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在多次重要国际性会议中,屡次履行“代国鸟”的职责,正在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物种特征:中型陆禽。全长约70(雌)~100(雄)cm。雌、雄异色。雄鸡上体除上背为浓绿色外,主要是金**,下体通红。头上具金**丝状羽冠,且披散到后颈。后颈生有橙褐色并镶有黑色细边的扇状羽毛,形如一个美丽的披肩,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尾羽长,超过体躯2倍为羽色黑而密杂以橘**点斑。走起路来,尾羽随着步伐有节奏地上下颤动,格外显得威武雄壮。雌鸟上体及尾大都棕褐,而满杂以黑斑;腹纯淡无光。
分布范围:红腹锦鸡是我国的特产种类,没有亚种分化,分布于河南、云南东北部、西藏东南部、青海东南部、宁夏南部、湖北西部、湖南、广西、四川、重庆、贵州、陕西南部、甘肃等地。另外在江西资溪也有报道,尚需进一步证实。其中以陕西宝鸡附近的秦岭山脉为多,该地名“宝鸡”即是由于盛产红腹锦鸡之故。
生活习性:红腹锦鸡栖息于海拔500—25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中,比白腹锦鸡栖息的海拔高度为低。也栖息于林缘灌丛、草破和矮竹林间,冬季到农田附近觅食。夜晚栖于树冠隐蔽处,白天下树在地上活动。多集成4—5只,或10余只的小群,冬季可达20—30只。极善奔走,但飞翔能力较差。常以胡颓子、悬钩子、蔷薇等植物的茎、叶、花、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各种昆虫和小型无脊椎动物。食物种类已记录有30多种。
繁殖期为4—6月,一雄多雌制,通常1只雄鸟配2—4只雌鸟。红腹锦鸡的求偶炫耀十分好看,当雄鸟向雌鸟求爱时,很会卖弄它的一身“打扮”,它先向雌鸟走过去,一边低鸣,一边绕雌鸟转圈或往返疾奔并察颜观色,待站立在雌鸟正前方时,雄鸟身上华丽的羽毛都向外蓬松,彩色的披肩羽盖住了头部,很像抖开的折扇。靠近雌鸟的翅膀稍稍压低,另一侧的翅膀翘起,翅膀上和背、腰上的五彩斑斓的羽毛都展现在雌鸟面前,尾巴也随着倾斜过来,使美丽的尾羽和尾上的覆羽显得十分明亮,双眼目不转睛,向雌鸟脉脉传情。这时,雌鸟已被雄鸟的绚丽羽毛和一系列炫耀动作搞得眼花撩乱,不时地发出“咝咝”的艳羡声。
营巢于林下灌丛、草丛的地面上。巢的大小为直径16—23×16—17厘米,深6.5—10厘米,每窝产卵5—9枚,最多12枚,卵的颜色为浅黄褐色,大小为39—51.4×30—37.3毫米,卵重23.5—29克。孵化期22天。雏鸟为早成鸟,一孵化便能自行觅食。
种群现状:1982~1983年秋季在陕西太白、平利调查,平均密度6.0只/平方公里;1988年秋为3.0只/平方公里(姚建初,1991)。1984~1985年春季在四川北川调查,平均密度为6.9只/平方公里(李湘涛,1988)。1984年秋季在宁夏六盘山调查,平均密度3.6只/平方公里(刘乃发,1985)。甘肃一地估计就有20万只左右。
保护措施: 因其羽色艳丽,雄鸟皮张可外销供装饰用,活鸟供观赏展出用,每年从各产地捕杀数量相当惊人,例如湖南湘西60年代畜产部门收购红腹锦鸡皮张即达6000~8000张(吴至康,1991)。
欧洲自18世纪已普遍饲养繁殖,至今广布世界各地。国内各动物园均有饲养繁殖记录,秦岭佛坪已兴建养殖场。
现已被列为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
兽类
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兽类82种,隶属9目、25种、55属。兽类种数占云南兽类种数的29.5%,属中国珍稀保护兽类有25种。其中,Ⅰ类保护动物8种,Ⅱ类保护动物17种,约占云南省分布的国家级珍稀保护兽类1/3,占中国保护兽类1/5。
鸟类
大围山地区共记录鸟类285种和亚种,隶属16目、46科、155属,约占全省鸟类的35.9%。全国野生鸟类56种,保护区有11种。云南省共有画眉鸟27种。约占全国80%,保护区有7种。另外,还有许多热带和南亚热带特有种类,如太阳鸟、啄花鸟、鹦鹉、八色鸫、银胸丝冠鸟、长尾阔嘴鸟等。
在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的285种鸟类中,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有28种,占全省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种数的22.2%,在28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中,属Ⅰ级保护的有孔雀雉和绿孔雀2种,其它26种均为Ⅱ级,如白鹇、白腹锦鸡、楔尾绿鸠、腓胸鹦鹉、蓝枕八色鸫、冠斑犀鸟、银胸丝冠鸟、长尾阔嘴鸟等。
两栖爬行类
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种类丰富,已知两栖类53种,爬行类60种。在1998年考察中发现新种1个(大围角蟾),中国国内新记录2个(细线蛙、长趾蛙),云南省新记录2个(红吸盘小树蛙、细鳞树蛙)。大围山地区特有种6个(大围角蟾、突吻湍蛙、黑眼睑小树蛙、白颊小树蛙、棕褶树蛙、地蜥一种)。属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的种共5种,两栖类2种:红瘰疣螈和虎纹蛙均为Ⅱ级;爬行类3种:巨蜥、蟒蛇为Ⅰ级,大壁虎Ⅱ级。占中国两栖爬行类保护种24种的20.8%,占云南省分布的保护种数50%。
鱼类
1998年,在河口采集到鳢科的乌鳢,首次确认元江水系有鳢科分布。元江水系共有土著鱼类16科,60属,84种,而大围山地区就占14科,50属,70种,占元江水系属数的84.7%,种数的84.3%。
昆虫
大围山地区昆虫计有9目57科135属169种。自然保护区内的立体气候和植物种类的多样性给有着对生境和寄主不同需求的各种各样的昆虫创造了生存条件。
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生长着多种有观赏价值的蝶类和甲虫,林内生长的中华蜜蜂、五倍子蚜虫等经济昆虫也可被利用。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61种,隶属35科,50属,占国家389种保护植物的15.9%,占云南省分布的156种国家保护植物的39.7%。
其中,Ⅰ级保护植物16个种(多歧苏铁、叉叶苏铁、滇南苏铁、宽叶苏铁、红河苏铁、望天树、长蕊木兰、伯乐树、毛坡垒、东京龙脑香、水松、云南穗花杉、蚬木、蓖子三尖杉等)。
Ⅱ级保护植物37个种(桫椤、显脉金花茶、福建柏、东京桐、柄翅果、木董棕、云南拟单性木兰等)。
考察发现保护植物4种:a.山红树(Pellacalyx yunnanensis);b.银鹊树(Tapiscia sinensis);c.五桠果叶木姜子(Litsea dilleniifolia);d.大叶木兰(Magnolia henryi)。
云南省级重点保护植物59种,占云南省级保护植物218种的27.3%;保护区共有国家级和省级保护植物120种。
经济植物
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经济植物240种。其中,野生食用植物41种,淀粉植物14种,油料植物40种,纤维植物41种,芳香植物21种,鞣料植物21种,染料植物13种,树胶与树脂植物9种,观赏植物28种及其它经济植物10种。
药用植物
保护区药用价值较高的植物共有139科,456种,共分为5大类: a.大宗常用药(青风藤、金藤等);b.珍稀名贵药(屏边三七、见血封喉等);c.引种栽培药(草果、山奈等);d.新药源植物;e.民间民族药(蛇苔、朝天灌等)。
竹类植物
保护区共有竹类植物15属32种。1998年考察发现了下列新种:屏边思劳竹、屏边大节竹和屏边玉山竹。
保护区竹类属的组成以热带型为主,共有10个属,占保护区竹属总数的66.7%,热带竹种有20种,占保护区竹类总数的62.5%。
在15个属中,中国特有属为:铁竹属、薄竹属和慈竹属。
蕨类植物
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有50科,127属,272种,分别占全国63科、231属、2600种的79.4%、55.0%、10.5%,可见大围山保护区蕨类植物的丰富度。
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中无中国特有种,但原始观音座莲、绒毛瘤足蕨、假黑白、滇南桫椤、云南网藤蕨、大围山舌蕨等13种为大围山或滇东南特有种。
苔藓植物
保护区苔藓植物十分发育,其中苔类植物16科、24属、52种,藓类植物31科、90属、165种。根据苔藓植物生长地势和水湿条件共分4个生态群落类型(水生群落、石生群落、土生群落、木生群落),其中“木生群落”附着树干枝条生长,在海拔1700m以上,云雾和降水使湿度加大,形成山地苔藓常绿阔叶林和山顶苔藓矮林,是所有群落中种类、数量和成分最复杂的类型。
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