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编者按】
他们出生于1997年,正值盛世,与香港特区同岁的他们,在1997年长大,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与时俱进; 他们在1997年发展起来,抱有理想,与祖国一起心潮澎湃。 二十五年过去了,他们留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记。 主动为祖国建设服务是他们共同的选择。
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江苏广电总台我苏网策划了《你好!我来自1997》系列融媒体报道,用真实的画面和细腻的笔触展现青年生动的成长故事和美好的奋斗经历,深深记录下与祖国同心同德、追逐美好未来的赤诚梦想
6年前,梁立锋绝对没想到自己毕业后成为农民。 然后拉拢了他的其他两个高中同学。 当时他还在香港理工大学学习。
现在,他们在广东省江门市养鱼种菜。 和当地农民有点不同,他们都很年轻,脸上的学生气还没消。
如果没有离开香港,自己的人生会怎么样?
“我大概会成为酒店的经理。 ”梁立锋平静地强调,这是他当时学习酒店管理专业的人生规划。
另一个被他带到广东江门、同样成为农民的女学生谭慧敏,原本设想在香港当记者,但她毕业于香港树仁大学新闻专业。
三人中,只有香港中文大学的罗伟特想在毕业后创业,但绝不是从当农民开始的。
“香港的回归,为我们香港青年在内地发展提供了很多机会。 拥有这样的机会,我感到很幸运。 ”谭慧敏这样说。
如今,在江门市“鱼菜共生”六年的他们,越来越觉得自己成了鱼,于是不断“洄游”在香港和内地之间的三条鱼。
香港,梦想开始的地方
人生轨迹的变化是从偶然开始的。 大二的时候,梁立锋就对学校组织的“鱼菜共生”有机栽培项目产生了兴趣。 他一个人顾不上,想起了要好的高中同学谭慧敏和罗伟特。
“慧敏和我被骗上了前线。 ”罗伟特开玩笑地告诉记者,自从进入学校天台上的小人工农场后,他们就出不来了。
“鱼菜共生”的原理一句话就清楚了。 用饲料养鱼,用混合了鱼排泄物的水喂养蔬菜,被蔬菜根系净化后的水会逆流回鱼池。
这种纯天然无污染的有机循环生产模式符合市场对高端农产品的需求。 三人很快发现,香港市场对有机农产品的需求很大,这是一个值得把握的创业机会!
但是学校天台这块大小的土地空间太小,他们渴望拥有一块土地和承载着他们梦想的土地。
但是香港寸金寸铁,务农的空间太小,他们的梦想几乎不可能实现。
说不定,内地可以吗?
三人把这个项目作为计划书,不断联系附近地区,或者直接访问“推销”。
“他们提出了很多理想。 ”想起当时的场景,江门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综合开发部主任张和顺说:“这些理想感动了我。”
“环游”江门“孵化场”,开启梦想之旅
江门是珠江三角洲最大的“菜篮子”。 江门市农业科技中心为香港3名青年提供了200平方米的大棚,科技中心实验室可以开放使用,并为他们安排了宿舍。
2016年,三条“鱼”就这样从香港洄游到江门这个孵化场,在这里专心孵化,开始了创业之旅。
“我家的水槽没碰过。 一开始我每天都看到鱼在翻肚子。 ”6月15日,鱼池旁的谭慧敏一边喂鱼,一边告诉苏记者。 现在的她正是经验丰富的“鱼娘”。
鱼池里的罗非鱼又肥又壮
两个大池塘里的罗非鱼,在水中看几乎都是“鱼挤鱼”,养殖密度非常高,但肥而有力,抢食肆虐。
罗伟特负责种菜。 这个学工商管理的年轻人,一开始在大棚里种下了热带雨林的感觉,但是没能好好管理料理。 上来的菜很奇怪,有太细发白的,也有老是趴着的。 “黄色的菜我看过。 我从没见过白色的菜。 ”看着生气地趴着的料理,他无可奈何。 “农民说我们的菜不朴素,我还是个笨蛋,不知道什么是朴素。 ”
梁立锋展示自己设计的大棚设施
另一方面,梁立锋致力于“鱼菜共生”的技术开发和设施开发。 向记者展示这些设施时,正值中午,大家热得汗流浃背。 他轻轻一按开关,大棚顶部的遮阳板慢慢打开,风扇也随之转动。 “过一会儿就不热了。 至少可以降低5度。 ”
从一开始,江门就将该项目作为江门支援农业和农村建设项目予以支持,不仅免费提供设施,还申请了5万元“市长机动资金”,并配备了技术专家。 在梁立锋看来,正是有了这些“扶一把”政策,他们才能坚持下去。
但是,生活上的种种不便只能自己扛。 最痛苦的是晚上。 “村子里没有路灯。 蚊帐是双层的。 ”来自大城市的三个青年,在这四面无人的山村里埋头于“孵化”,几乎忘记了外面的世界。
有梦想就有热情,这些都不算什么。
重建“孵化场”,大湾区的最佳安排
2017年的台风“家鸽”才告诉了我什么是真正的挫折。
被“鸽子”推翻的测试屋
“花了一年半的心血,翻了所有的试验数据、设备。 ”梁立锋至今仍有一种血液滴落在心中的感觉。 面对被“鸽子”搅乱成一团的考试屋,3人完全被打败了。 “我想过任何失败。 没想到豪斯会倒下哦! ”
那一刻,他们的信心真的被摧毁了。 “回去找工作吧。 ”三人默默地收拾行李,准备回香港重新开始之前的“既定人生”。
在关键时刻,农业科学园区再次“豪横”地给他们布置了两个各200平方米的大棚,而且是玻璃智能大棚。 不用再担心“大棚倒了”! 他们马上“满血复活”,返回基地——重新开始。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的三人新系统也于当天建成
值得一提的是,新系统建成之日,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开通之日。 在梁立锋看来,这似乎是未来向他们发出的热情呼唤。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
就在梁立锋一行人埋头于大棚攻关之际,内地“大侠创业、万众创新”方兴未艾。 2019年,他们的试验终于圆满完成,3300多组水质资料、2600多批次样机、扎实的数据验证了他们开发系统的可靠性,参加江门市“科技杯”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初创企业一等奖,资助资金40万元。 此后,又摆脱困境,代表广东参加团中央举办的第六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获得金奖。
有创业大赛的扶持资金,通过为周边的种植户提供技术服务,他们终于存下了“第一桶金”。
2020年,三人租用江门市农业科技创园区6200平方米的智能大棚,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农民生涯”。
再次“洄游”香港,开辟成长新空间
自己的蔬菜第一次上市的时候,三个人的心怦怦直跳。 “谁能帮我买我们的菜吗? ’这个问题我连想都不敢想。
犹豫了一下之后,他们决定去开平市附近的蔬菜批发市场试试运气。 出乎意料的是,“晚上11点开店,门一开,买家乌泷就来了。 ”
即将发售的料理
梁立锋认为胜在卖相。 苏记者也发现,收获的菜茎雪白,轻轻一劈,发出清脆的“啪嚓”声,切口处看不到粘连的纤维,非常柔软。 叶子更加肥胖,虫洞等损伤较少。
第一次发售就得到了消费者的高度认可,3人很兴奋。 “为什么不去香港市场看看呢? ”
三人又申请了蔬菜入港资格,2020年最终通过海关严格审查,如愿以偿。 目前,基地已获得“港澳蔬菜生产基地”和“粤港澳湾菜篮子生产基地”资格。
现在,他们再也不用去菜市场卖菜了,批发商直接把卡车开到基地。 运到香港的蔬菜也很快,第一天晚上装车,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出现在香港的批发市场。 而且价格比普通菜贵20%-30%。
“也许,我们在香港的父母和家人,买过或吃过我们种的菜。 ”梁立锋笑着说。
打开了香港市场,也意味着他们的事业也有更大的空间。 原来农业科学创园6200平方的大棚,年产量只有150吨,承载不了他们的梦想。
2021年,他们又在开平市赤坎镇通过流转土地租用了500亩土地,开始建设新基地。 “今年计划全部完成,预计年产量为6000吨。 ”
梁立锋自信地设想:“将来江门是我们的生产基地,深圳有我们的研发基地,在香港融资。”
在大湾区的“环游”中,人生有无限的可能性
6月15日,在我苏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大棚里突然挤满了来自广西崇左市的参观者。 崇左市是江门市的对口帮扶市,该参观团来自崇左市农业系统。
参观团队后,素不相识的谭慧敏主动前来迎接,资深人士向客人介绍“鱼菜共生”系统。 很明显,经历了好几次这样的场面。
创业6年,谭慧敏在江门收获了自己的爱情。 她2018年结婚了。 老师是江门本地人。 看到她车内的儿童座椅,家人温暖的气息扑面而来。 ——她是另两个可爱孩子的母亲。
“作为香港的青年,大湾区真的很方便我们在内地工作。 希望将来能一日游去好几次。 我期待这一天很快就会发生。 ”
“我们是大湾区建设的受益者。 ”梁立锋列举着他的体验。 六年前还没有大湾区的概念,当时只是觉得自己的想法只能在内地实现。 到时候,江门到香港,只有一座虎门大桥,遇到堵车,至少要半天。 现在有南沙大桥、港珠澳大桥,还有广深港高铁。 这条大动脉完成后,缩短的不仅是时间,还有心理距离。
罗伟特的心依然在自己的事业,大部分时间在江门、广州周边奔波,忙碌地回到香港是一种奢望。
“六年来,大湾区建设层出不穷,精彩纷呈。 想到将来在大湾区闯荡的年轻人,我想送他Follow Your Heart这个词。 就是追寻内心。 我们每个人都有奇怪的想法。 大湾区是舞台,让我们的天空想法能找到落地的空间。 ”
充满的自信,和他的阳光很相称。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