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作者:郭静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中药材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宣城市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是安徽省中药材重点产区之一,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创新发展,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宣城市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之一。 本文介绍了宣城市中药材发展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宣城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问题,中药材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抵抗新型冠状病毒大爆发的过程中,中医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发展中药材产业,不仅有利于宣城市种植业结构的优化,还能促进医疗、养生、保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开拓中药材旅游、养老、文化等相关服务,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
1宣城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宣城市地处皖南腹地,境内丘陵众多,土壤肥沃。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温差大,雨量适中,日照充足,无霜期长,适宜野生动物、植物生长,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是安徽省中药材重点产区之一。 近年来,随着种植业产业结构供给侧改革,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中药产业蓬勃发展,规模日益壮大,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经营方式不断创新,初步向基地标准、品种多样性、产品优质方向发展,宣城市农民2020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约8667hm2,产量2万t以上,产值约6亿元。 宣州区、泾县、宁国市、绩溪县、旌德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均在1333.33hm2以上。
1.1中药材生产情况目前,全市人工种植的中药材主要有20余种。 其中栽培面积较大的为黄精( 1733hm2 )、菊花( 1067hm2 )、前胡( 1200hm2 )、太子参( 733hm2 )、覆盆子( 1133hm2 ),其次为宣木瓜、灵芝、白芨、元元受市场价格波动、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前胡、覆盆子、太子参、元胡、贝母等中药材种植面积下降。 除百合、前胡等少数品种价格同比略有上涨外,大部分品种价格基本持平,白芷价格同比大跌。
1.1.1宣木瓜作为宣城市道地药材,宣木瓜已有1500多年的栽培历史,早在《本草纲目》年就有“木瓜无处不在,宣城者最好”的记载。 2010年获得农产品地理标识证书。 从第一年栽培,到第四年结果,木瓜平均产量22.5t/hm(2鲜),盛果期可达30t/hm(2) 2鲜,市场价格约30元/kg (干)。 主要分布于宣州区新田、水东、古泉等地。
1.1.2太子参宣城市宣州区是全国太子参三大主产区之一,至今已有40多年的栽培历史。 虽然声称2012年太子参种植面积达到高峰3200hm2,但由于太子参种植成本高,用工量大,受连坐障碍影响,产量下降,收益降至1.5万元/hm2左右,面积大幅下降。 目前主要在宣州区黄渡、新田等地种植,平均单产1125kg/hm2 (干),均价50元/kg。
1.1.3前胡2010年,“宁前胡”通过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注册认证。 前胡产量6750~7500kg/hm2 (鲜),单价6元/kg )鲜),产值4.05~4.5万元/hm2,主要种植在宁国胡乐镇、中溪镇、宁墩等地,绩溪和泾县也有少量栽培
1.1.4灵芝宣城市灵芝种植面积120hm2 (林下107hm2 ),2020年实际种植面积40hm2,主产地为旌德县云乐、兴隆、庙首。 2018年,“旌德灵芝”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旌德县年产加工灵芝孢子粉等系列产品2.2亿元,主要产品有灵芝孢子粉、灵芝片、灵芝子实体、灵芝艺术盆景等11个系列
1.1.5黄精栽植3年后,采收留大,常年收获,平均产量30t/hm2 (鲜),平均市场价格16(20元/kg )鲜,年收入4.5万) 12万元/hm2。 主要栽培于宁国胡乐、中溪、仙霞、泾县云岭、桃花潭、茂林、学溪板桥、长安、扬溪、旌德白地、庙首、三溪、兴隆、俞村等地。
1.2经营主体和基地建设情况宣城市中药材生产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大户共131家,“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共16家,分别为宣木瓜种植基地6家、黄精种植基地4家、贡菊种植基地2家、灵芝种植基地2家、太子参种植基地1家、前胡种植基地1家产业组织的形式有以下三种。 一是农民挨家挨户自发组织生产。 二是按单生产,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农户按单组织生产,避免了生产的盲目性。 三、合作社、家庭农场承包农民土地和山岗连片种植,形成基地规模化生产。 全市经营主体共带动农户约4200户。
1.3产销情况全市中药材加工企业、合作社、收购站等共36家,年加工能力1.5万t,年产值约4.8亿元。 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0家,市级龙头企业10家。 宣城市中药材销售以原材料为主,企业建有烘房、冷库等最基本的设备,将收购的中药材进行干燥、除杂筛选后销售,部分将原药材切片加工后销售。 主要通过药材经纪与制药厂和药材市场对接,产品主要销往上海、浙江、江西等制药厂和亳州等中药材市场。
2存在的问题2.1目前种植水平不高、抗灾能力不强,宣城市中药材大多采用传统方式种植,从耕地平整、播种育苗移栽、施肥、除草虫到采收等多项人工操作,机械化操作少,新型肥料、新型农药、水肥一体化等新型药农普遍存在重产量轻质量的现象,导致中药材质量下降。 此外,种植多为粗放管理,肥料、农药施用得当,其余“上天收割”,抵御异常温度、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不足。
2.2市场信息研究不足,技术力量薄弱,大多数中药种植企业对市场缺乏分析、研究,中药种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销售中随收随销,销售价格普遍偏低。 随着人工工资水平的增加,种植成本增加,许多中药材近两年的销售价格下跌,药农种植积极性下降。 农户对中药材栽培技术水平掌握不充分,很少深入交流,基本上是“凭经验”“随大流”,高科技人才力量薄弱,技术创新不足。
2.3龙头企业动力不强,加工能力较宣城市中药材本地加工少,原料消化约占10%左右,90%左右仍以原材料出口,加工企业对本地中药材加工能力不强,在提高附加值方面不明显。
2.4在缺乏针对性政策和项目支持的当前,宣城市中药材产业发展以工农自种和技术指导服务为主,缺乏符合宣城市实际、针对性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和项目支持。
3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3.1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提高专业技术能力,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应用,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学院的合作,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综合利用研发力度,开展试点示范,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通过专业技术培训、学习交流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批从事中药材种植的专业乡镇、专业村、专家队伍,大力培养科技示范点、点点滴滴,全面提高药农技术力量和科技素质。 加强中药材技术服务推广队伍建设,确保技术力量雄厚深入一线,技术指导及时到位。 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水肥一体化技术、新型肥料农药应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中药材质量和产量。
3.2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服务体系鼓励中药材龙头企业采取“公司网点农户”方式,建立中药材原料基地,引导企业开展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种植,使周边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规范化种植基地,坚持注重质量、扩大规模并重,打造产品品牌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积极为企业和农民提供产前、产后、产后配套服务,围绕中药材生产、加工、储存、保鲜、销售以及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提供系列化服务。
3.3推进中药材精深加工,实施药旅结合工程,结合地方产品特色,围绕经济效益较高、市场需求量较大的黄精、菊花等中药材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延伸发展保健品、保健茶、饮料等中药食品,延长产业链指导新型农民经营主体,鼓励大户种植既有经济价值又有观赏价值的中药材,结合农村生态旅游资源,打造中药生态旅游园、药膳养生保健、休闲农庄等特色药膳系列工程。
3.4建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重点支持良种选育、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等环节,通过相关政策调动企业和经营主体积极性,引导产业向优势产区集聚,扩大基地规模,实现规模生产。
参考文献:作者简介:郭静( 1988—),女,安徽省含山人,硕士,宣城市种植业管理服务中心农艺师,从事作物农业技术推广。 资料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期刊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