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王先生带领一行人去了茯苓种植区。
红网时报6月16日讯(通讯员赵雄)道地药材是一种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丰富、炮制考究、质量好、疗效好,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药材。 《本草经集注》曾说:“凡药生,皆有境界。” 据说所有的药材都来自天地,见证着季节的变迁,岁月的变迁。
近日,谷医堂携手长沙广播电台走进道地药材——茯苓产地,怀化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排牙山源龙村,了解道地本草对生命的敬畏,沐浴着中医药文化的洗礼。
凡是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是中药四君子,既不热不燥,力气适中,都是和平之品,正摆脱“君子中和”的古意。
靖州地处湖南西南边陲,境内有许多崇山峻岭,丘陵、盆地,溪河密布。 根据出土遗物,距今3~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就有繁殖。 现在,这里是中国茯苓菌种的发源地。 茯苓在秦代被称为“茯苓兔”,南北朝被称为“小神仙”,唐代药王孙思邈被称为“龟苓”。
王先有,靖州茯苓专业协会会长,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年过七旬,与茯苓厮守一生,是我们进入茯苓道地药材原产地的引领者。
说起茯苓,小王总是感慨万千。 小时候,得了当地叫“水肿病”。 这是一条用茯苓捡来的生命,从此,心中也种下了茯苓的“种子”。 几十年过去了,王老对茯苓的热情一天也没有减少过。
早上5点,天有点亮了,王老带我们来到了“中国靖州茯苓贸易市场”。 不出所料,市场已经人声鼎沸,挂着全国各地牌照的大货车到处都停着。
“这里一天发货200-400吨。 一年的交易中,鲜茯苓8万吨左右,干茯苓也超过4万吨,产值27亿个。 ”王老介绍,靖州是中国最大的茯苓集散地,全国70%的茯苓在这里完成交易,出口量也占全国的三分之二。
但全国各地的茯苓大多都在这笔交易中,而在王老眼里,靖州茯苓是领头羊。 1974年,中国科学院在靖州研究培育出中国茯苓第一代纯菌丝种,命名为“5.78”。 2004年,王老从中选出适合在湖南生长的品种,进行改良,命名为“湘靖28”,在全国大面积试制推广。 同年,“湘靖28”通过湖南省科技厅和农业厅技术认证,获得省级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证,是我国目前唯一的茯苓登记认证品种。
2013年,“湘靖28”搭载“神舟十号”飞船送入太空,成功回收。 目前,回收的“湘靖28”在全国广泛栽培。
远离茯苓闹市区,驱车前往靖州排牙山国家森林公园源龙村。 多年来用于谷医堂百合茯苓膏的茯苓在此定点栽培、采收。
靖州物产丰富,但经济相对落后,源龙村生活依然清贫,因此容貌不美的茯苓在当地人眼中是名副其实的“金元宝”。 盖新房、买新车,都是靠茯苓致富。 去了宇宙的茯苓“湘靖28”,是小王手把手地教当地的农家培育的。
不要种瓜果蔬菜,要播种施肥。 茯苓的培育方法略有不同。 使用菌丝,营养为“松根”。 原本野生的茯苓,在松树倒下后,菌种会落到松树的根部吸收营养成长。
目前,源龙村栽培的茯苓选择树龄15年以上、直径15-30厘米的松树。 因为这个阶段的松树“营养”很好。 倒松去根,干燥七八成,刨净净土,砍几刀,将茯苓菌种放在上面接种,用塑料薄膜覆盖,培厚土即可。 “湘靖28”在再现原始生长的环境下,最大可生长100斤以上。
谷医堂蒋孟良教授表示,茯苓可食用的是菌核,我们常见的是加工后长宽高1厘米的“茯苓丁”。 上等的茯苓丁,又白又硬,吃了会粘牙。
据《中国药典2020版》记载,茯苓具有“利水浸润、健脾、宁心”的功效。 根据药典,茯苓的醇溶性浸尸物不得少于2.5%。 靖州产茯苓(“湘靖28”),醇溶性浸尸物超过药典标准一倍以上,且-茯苓聚糖达93%。
“据靖州县志记载,明代中期靖州有人发现了松茯苓,并应用于此……” 走在青松巍峨的山间,王老健步奔跑着,不停地给我们讲关于茯苓的故事。 “传说慈禧太后是茯苓饼的忠实粉丝,直到晚年都很喜欢这个点心。 希望通过茯苓的滋润皮肤、延缓衰老的功能,让自己永远保持青春……”
据王先生的笑话,他从50岁就开始每天吃茯苓,时至今日仍是古稀之年,黑发红润,精神饱满,每年应邀在全国各地讲课传授茯苓生产技术。 王老毫不掩饰自己的养生秘诀,躲在平凡而普通的茯苓里。
一剂药,一次人生。 茯苓平凡,中药文化和精神不平凡。 根植于这片深厚土壤,凝聚千百年智慧,守护着中华民族生机勃勃。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