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西藏墨脱发现了中国大陆最高的树
这棵高76.8米的不丹松成为我国新的“树王”
一个小时
墨脱的生态环境又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特别是横亘在波姆和墨脱之间的戈龙拉
是了解墨脱生态的指标
今天
海豹,试着和你一起越过加拉
刺探秘境的墨脱
格兰加拉
秘墨脱的第一站
关于墨脱,曾经的伽罗瓦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如今伽罗瓦隧道顺利开通,墨脱被广袤的雪山阻隔的历史早已结束。
加兰隧道旁蜿蜒的山路曾是进入墨脱的必经之路
墨脱之所以名声大振,不仅是因为它与世隔绝,更是因为长期以来许多富有探险精神的朋友徒步不断揭开墨脱“神秘面纱”,徒步隆隆可以说是探索秘境墨脱的第一站。
加仑河谷,这个方向是走向墨脱的方向
加拉山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岗日加布山脉,平均海拔4800米,是高山林立的青藏高原。 这样的山有的是。 加拉山虽然不是什么特别的山,但它是作为墨脱县运输生命线横亘在刺墨道路上的天险,墨脱成为“全国最后一个过街县”,全国闻名。 加拉山功不可没。
气象站建设
2019年第一次越过了加拉山。 由于墨脱地质灾害频发、道路受阻等原因,该区一直缺乏完整的气候观测体系,严重阻碍了对该区大气、水文、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过程、灾害过程、冰川变化等重大前沿科学问题的深入研究。 2019年,中科院墨脱地球景观与地球系统综合观测研究中心(简称“墨脱中心”)全力推进墨脱垂直气候观测体系建设。 根据建设计划,在加隆山南坡海拔4100米和3800米两个位置需要架设自动气象站,我作为观测负责人参与了气象站架设的全过程。
越过加拉山时,落石往往会掉落阻碍行驶
加拉山古老的墨脱公路年久失修,“之”字形盘山路非常狭窄,弯道陡峭,道路一侧是陡峭的流石滩悬崖,随时可能落石。 一边是陡崖,没有护栏,稍微不小心就会坠落。 这里也是雪崩多发地带,有多条道路被雪崩落下的落石阻挡,车辆很难通过。 考虑到有大量的机器,人很难背负,我们最终想到了清扫落石,驱车上山。
我们一行五个人都没有翻过加拉山,对加拉山南北侧的地理知之甚少。 因此,计划先从北坡驱车上山,再从南坡下山,清楚认识加拉山南北两侧的地形地貌等,然后选择理想的气象站架设位置。
24K冰川
在戈兰拉山北坡的半山腰,首先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是24k冰川。 ( 24k冰川距离波米县约24公里,故命名为24k冰川)对于没见过冰川的人来说,与冰川如此近距离的相遇,震撼与兴奋涌上心头,记得很久拿起手机拍下一张疯狂的照片。 对于自然雕塑如此美丽、无与伦比的我们来说,更关注冰川的变化,研究表明,近40年,24k冰川后退了约140米。
拍摄了航空照片的加仑拉冰川冰耻湖
经过一上午的清理,最后在三位藏族同胞的协助下,我们清理了大部分落石,终于到达了海拔4300米的加隆拉山口。 拖着疲惫的身体越过山岭的瞬间,雾气弥漫,看不到传说中的三个天池,很失望。 我们在山口徘徊了很久,确定了海拔4100米的气象站架设点后天就要黑了,很快就回到了波密。
加拉山沿途盛开的岩须和云雾杜鹃
第二天,雨雪交替而下,大雾天气能见度不足5米。 在建造加隆拉天池4100米的气象站后,我们继续清扫落石,慢慢前进。 天气越来越差,车子行驶到4000米的标高点附近,巨大的落石挡在了道路中央。 人力已经连一毫米都撬不开了。 那意味着车不能再往前走了,剩下的路需要徒步走。 这里距离3800米的架设地点还有200米的高度差,大家保持沉默,早饭后滴水也不饥寒交迫,体力过度消耗发抖。 天气这么差,越晚下山越危险。
盖在加隆天池旁边的气象站
第三天早上,我们从波米驻地赶到加拉山,看到整座山一片空白,我们犹豫了。 上山的路上的雪比昨天厚两倍多,还有冻结的迹象,所以预计山后的道路状况会更糟。
在加拉山徒步路线上遇到的瀑布
汽车摇摇晃晃地穿过了加拉山口,南坡是晴朗的天空。 来了三次才能看到加拉天池的美,映入眼帘的是三个碧绿翡翠般的冰湖,这就是美丽的加拉天池。 伫立在湖边,看着清澈的天池,产生了一种超然于世俗的肃穆尊敬。 现在终于明白了当地人为什么叫圣湖。
晴天看到的天池
天气很好,心情也很好,大家瞬间浑身是血地复活了,我们抓住稍纵即逝的好天气终于完成了3800米气象站的建设。
接地气的徒步路线
旅游出行者加隆拉山典型徒步路线为南线(8.47公里)、环湖路线(0.93公里)、北线) 9.62公里,整个徒步路线基本沿着老旧的墨脱公路,路面坡度平缓,徒步难度系数小。 南坡希腊挑战赛路线( 2.18公里)即52k至加仑天池,该路线坡度大,可进入伽罗拉山多彩植物世界,欣赏这一品种繁多、相当惊艳的奇花异草。
笔者步行越过加拉山
自从2019年加隆山的两个气象站建成后,我和加隆约好了,每年至少去一次山。 2020年8月,我真正意义上的徒步越过了加拉山。
这次的徒步任务有两个。 一个是下载气象站的数据,另一个是拍摄特别的冰川照片。 冰川照片的拍摄主要受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朱海峰委托,将冰川照片与40年前拍摄的冰川照片进行了比较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专家翻越加拉山时拍摄了珍贵的冰川照片。 这次计划找出当年的拍摄角度拍摄相同角度的冰川照片,比较这里冰川近40年的变化情况。
摄像机记录的冰川融化方式
我们爬上山腰的时候,天气晴朗,路况很好。 我们拿出手机里80年代拍摄的冰川照片,寻找合适的拍摄角度,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比较,终于拍出了一些理想的照片。 这时,朱老师一行人也到了码头。 再也没有晴朗的天空了。 一瞬间云雾弥漫,看到冰川,朱老师望着冰叹息。 我们暗自庆幸。
在加拉附近发现的褐色朱雀和硫磺绿色天鹅绒
我的计算机连接到气象站的数据采集器后,大家不约而同地聚集过来。 大家都感兴趣。 这里的水蒸气如此充盈,每年初春,雪崩频发,52k墨脱公路边上的积雪可达1.5米,在更高的山顶上,雪能积多少? 在简单处理了气象数据后,曲线出现在了屏幕上。 2月末加隆天池周边的积雪达到3米,真不可思议。
在加拉附近发现的冬虫夏草
2021年8月,我按照约定再次走在加隆加拉山。 作为植物爱好者,在这次徒步的途中,我们看到了一种罕见的被称为“中药黄金”的野生黄精。 在3800米的杜鹃花树丛旁边,还发现了一些冬虫夏草。 这也是我第一次在野外看到冬虫夏草,我会有点兴奋。
翻玻璃的话变成了掉墨的52K
三年的加拉徒步经历让我对加拉有了不同的认识。 回顾整个经历,真是雨如汗流浃背,无论是风雨还是晴天。 正如“眼睛在天堂,身体在地狱”这句话所说。 资料来源:西藏人文地理文(图:赵旺林(青藏所墨脱中心主管) )。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