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安徽太和大豆栽培技术
张士灿
大豆作为我国传统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其生产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对此,需要加强大豆栽培技术研究,促进大豆产业稳定、健康和可持续竞争发展。
大豆是双子叶植物纲豆科大豆属大豆的一年草本植物,营养丰富(每100 g大豆含蛋白质36.3 g、糖25.3 g、脂肪18.4 g、维生素1.04 mg、矿物质(钙、磷、铁) 949 mg、大蒜素2.1 mg、卡路里据统计,2018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超过847万hm 2,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基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绿色、安全、高产大豆生产已成为大豆产业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此背景下,优质高产大豆栽培技术应运而生并逐渐完善。
目前,在我国大豆栽培过程中,应用比较广泛的大豆栽培技术有: 一种是垄体分离技术,即在大豆机械化种植过程中,合理控制大豆种植密度,在垄体下完成浇水施肥工作,通过提高垄体营养成分促进大豆健康快速生长,提高大豆质量和产量。 应用垄体分离技术,要做好以抗病虫害、品质好、产量高的大豆品种为主的大豆栽培品种选择工作。 同时,在整地和播种过程中,要适度提高土壤疏松度,提高垄体养分输送能力,保证大豆种子的发芽率、成活率。 另外,在施肥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施肥,以有机肥为主。 二是栽培矮苗品种大豆,如合丰25、绥化农业14、黑河22等,将传统大行稀植转为小垄窄行密植,提高大豆栽培质量。 通常,播种行距为15~30 cm,垄宽为45~50 cm,持苗数为35万~46万株/hm 2。 应用窄行密植技术时,应科学控制大豆的播种深度,过深或过浅都会影响幼苗的生长率。 同时,与传统大豆种植相比,窄行密植技术对肥料有更高的要求,应在常规施肥量的基础上增加施肥量15%,保证大豆生长养分充足,避免出现脱肥早衰的问题。 三是等间距穴播技术,利用机器等距离进行穴播,保证植物合理分布,实现植物个体均衡生长,实现增产增效目标。 四是在耙吸精量点播技术中,利用精量点播机在原垄上播种,播种深度适宜,播种均匀,集中施肥,起到保苗、保湿作用。
大豆栽培质量和产量的提高离不开大豆栽培技术的支撑。 大豆栽培技术是一项综合技术,在应用实践中必须立足区域实际,从筛选、整地、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多方面进行大豆栽培质量管理,实现科学完整的大豆栽培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构建,促进大豆栽培产量、质量、效率、经济协同发展现将大豆栽培技术综述如下。
1科学选择栽培品种
在大豆栽培过程中,栽培品种选择的科学性、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大豆的栽培质量和产量。 因此,选择优良品种是优质、高产、安全、高效栽培大豆的前提和基础。 在此过程中,应根据栽培地区的环境特点(包括气候条件、土壤养分、土壤水分、周边环境等),结合大豆品种生态类型,选择产量高、抗病虫害、生育期适宜、栽培技术适宜的品种。 例如,窄幅密植技术中不宜选用高苗大豆品种。
2做好种子处理工作
大豆栽培品种确定后,栽培前应做好种子处理工作,保证种子精选纯度> 97%,种子发芽率> 85%,种子纯度> 98%,种子含水量> 13%。 首先,要有效清除病粒、蛀粒、小粒、杂粒、破瓣粒种子。 其次,根据大豆栽培规模和要求,选择适宜的选择方式,使种子的粒色、粒型、大小等统一。 如小规模种植,以人工选拔为主,保证选拔质量; 大规模栽培以机械筛选为主,保证筛选效率。 最后,利用包衣技术,提高大豆种子抗病虫害能力,保证大豆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养分充足。 一般先晾晒1~2天,然后根据种植地区土壤状况、大豆病虫害特点,选择合适的药剂进行拌种。 例如,35%乙硫基环磷酰胺根据种子量0.5%炼成种子; 多菌灵加克菌丹(1:1)按种子量混合成0.3%~0.5%制种; 大豆根带菌剂按种子量2%炼成种子; 1.0%~1.5%钼酸铵溶液混合种子,阴干后用种衣剂包衣。
3加强整地播种管理
合理整地和适时播种对提高大豆种植质量有积极影响。 因此,在大豆栽培实践中,有必要根据大豆的生长习性、大豆栽培技术、大豆栽培地区的环境条件进行耕整地和播种。 大豆作为一年生短日照作物,喜欢排水良好、pH值6.2~6.8、有机质丰富的土壤的大豆种子萌芽吸水量不应小于5%; 开花期一般6-7月,果期一般7-9月。 因此,在种植地选择过程中,应以地势平坦、土壤肥力相对较高的地块为中心,避免土壤破碎、笼面平整、再生。 播种时间确定过程中,地表日平均温度优选7~8 或5 cm土层日平均温度达到10~12 ,土壤含水量达到20%。 在种植密度确定上,“暖区密植,寒区稀植; 秋天密植,夏天淡植; 在“暖地块密植、寒地块稀植”原则的同时,考虑种子品种特性、土壤肥力状况。
4保证田间管理质量
因为大豆生长过程中对水分、肥料的要求相对较高。 因此,要做好田间水肥管理,保证大豆稳定出苗、顺利、快速、安全生长。 先施足底肥,以复合肥为主,其次从大豆开花期至开花后10天,根据大豆实际生长情况适当追肥(以尿素为主); 最后在鼓粒期适度微肥,有利于增加荚数,增加粒重。 水分管理上应保证盛花期水分充足,因地制宜浇水或排水,开花期、鼓粒期浇水时间以傍晚为主。 播种前和播种后可采用化学药剂除草,生长期可采取中耕除草措施。
5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是影响大豆栽培质量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侵染或取食种子、植株,严重损伤植株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等,出现腐败、花叶、萎缩、皱叶、脱叶、枯死等问题,降低大豆栽培产量,降低大豆生产成本对此,应科学采用病虫害防治技术,减少病虫害发生概率,减少病虫害的不良影响。 目前大豆种植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主要包括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 一是物理防治。 在大豆栽培过程中,通过合理选择大豆品种、播种方式,进行田间管理工作,降低大豆病虫害发生概率。 如东大一号大豆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灰斑病能力,绥农第19号大豆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细菌性斑病能力,黑农第44号大豆品种具有较强的抗大豆食心虫能力; 大豆轮作保证大豆种植不重、不受欢迎,可降低地虎、线虫发生概率,提高大豆抗虫害能力[3]。 二是化学防治。 利用化学药剂防治霜霉病、灰斑病、食虫、线虫、根蛆等病虫害。 如38%磷酸铝可湿性粉剂按大豆种子量0.25%制成熟料,利用甲霜灵780倍液、磷酸铝300倍液、40%乐果膏800倍液防治大豆霜霉病,利用80%敌敌畏膏防治大豆霜霉病三是生物防治。 根据生物习性和特点,运用生物技术进行防治。 如用赤眼蜂、白僵菌防治食虫害。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