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徐钢春研究员(河蟹绿色高效养殖技术河蟹产业已形成集苗种繁育、生态养殖、精深加工、储运、物流餐饮、文化节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是提质增效、富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0年全国河蟹养殖面积1,000万亩,产量77.59万吨,产值突破千亿元。 河蟹高效养殖应从好种、好水、好草、好饵、好管理几个方面采取好措施。 好种:目前国家级河蟹新品种有中华小檗“长江一号”“长江二号”、中华小檗“诺亚一号”(江苏)、中华小檗“江海21”)、上海)、中华小檗“光合一号”(辽宁)。 科技引领、振兴农业,必须选育优质抗逆、超季节性上市的河蟹养殖新品种。 好水:池坡按1 ) (3~4)比例找平后,用土工膜覆盖护坡土,然后增加一层40目聚氯乙烯网格布作为外层护坡材料,将网片两端上缘埋入土中,防止滑落,防止网片滑落田埂周围使用高60厘米以上的塑料板作为防逃跑设施,埋入土中10~20厘米。 每10亩青蟹养殖池配备3~5千瓦氧合风机和沿池东西向“非”字形布局的一套微孔底氧合系统。 水质管理:3-5月温度低,水体溶解氧充足,定期使用EM菌治理水质; 培养有益藻类,养殖中水体透明度30~40厘米; 10天使用一次有机酸,防止水草变脏,澄清水质。 定期浇水,三坛后定期给予乳酸菌发酵豆粕,确保水草活力。 定期改变抑菌(复合微生态制剂),预防恶菌繁殖。 水温达到20以上时定期消毒,主要采用碘制剂和50%过硫酸氢钾产品。 好草:2-3月,种荨麻和金龟子,株间距1.5~2.5米,必要时间种矮生苦草或黑藻,使水草覆盖率占全池总面积的50%~60%。 根据伊乐藻生长和池塘水质状况,采用底质改良剂和钾肥、硼肥等壮根肥料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伊乐藻生根,及时分解水草根部和水体中的有机物、饵料等,保持水草活力,不污染,防止伊乐藻漂浮。 为防止伊乐藻过密,应拉伸池塘中过多的伊乐藻,纵向和横向引出水草间的通风沟,割草后第一天施用有机酸、第二天施用葡萄糖,有利于伊乐藻的恢复,水草覆盖面积占池塘的50%~60%。 好饵:一壶前投放生物发酵饲料。 投加量为1%,一壶至三壶阶段投加生物发酵饲料。 三壶至四壶投生物发酵饲料鲜鱼,四壶、五壶投鲜鱼玉米,上市前10天投鲜鱼玉米大豆。 从2月大闸蟹饲养到9、10月大闸蟹育肥(全程饲料),河蟹的饲喂需要保质保量,保证河蟹营养均衡; 要加强肥育期投入管理,让河蟹长得肥、长得好。 从四个壶到五个壶,煮玉米喂,然后直接喂,大豆加盐煮喂。 高温天气一天停一天饭,暴雨天气停餐减半,脱皮高峰摄食最少。 好的管理:做到环境安静、水质干净、溶解氧丰富、水草茂盛、饵料丰富。 蓝藻防控可采用菌藻防控,首先在蓝藻塘下风口使用硫酸铜150克/亩; 第2天投用小球藻15升/亩,藻密度510 7个/毫升,每2天补用1次; 同时合并EM菌2升/亩。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葛家春研究员:培育优质牡丹蟹的关键技术关键是在期幼蟹面前管理,选用放大眼幼体前10天左右施基肥、发酵3个月以上的鸡粪25~75公斤/亩,制成活饵料(藻类、轮虫、枝角类) 每日测定水质指标,氨氮0.5mg/升,亚硝酸盐<; 0.1毫克/升; 谨慎使用含氮化肥、复合肥,可向难浇水池中加入磷肥、钾肥、碳肥; 在放苗前后连续增氧。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刘小莉研究员:河蟹加工和质量控制技术大营养、大健康背景下的质量安全工作,一是基于特征营养成分和风味的产地品质分析技术,以指纹图谱、多成分定量与化学模式识别相结合的方法,评价不同产地和养殖模式的河蟹质量,为品牌蟹的质量控制及身份识别评价提供依据,以及从食品加工的特性要求和营养健康的需求角度,来指导上游的育种、养殖等。二是加强原料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研究,保障原料安全和成品的及时消费,要加强对含量甚微但影响大的物质的检测,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的快速检测。三是加工及储运过程的质量安全监测和消除技术。河蟹极易腐败、自溶、变质,捕获后加工储运过程中产品质量控制技术较为关键,尤其要研究腐败微生物控制、内源酶控制以及养殖过程中微生物调节水质技术等。四是非热杀菌技术。河蟹易腐败变质,但高温杀菌也会对产品的口感和质地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国标限量范围内添加防腐剂也效果不佳,全程冷链储运限制了产品的销售范围。如何利用现代化非热加工技术,在保持食用感官品质的基础上延长河蟹产品的货架期至关重要。上海海洋大学王春教授:蟹仔、扣蟹和成蟹养殖产业的出路何在我国蟹苗产业发展现状:蟹苗产业发展大有问题,可能盛极而衰,盈利与亏损不定;品牌蟹苗销售并无很大优势,蟹农选苗无所适从,多数随大流;环保监管部门会加强监管,环境整治将淘汰落后产能,加大育苗生产成本;科研跟不上产业发展的步伐,“江湖高手”自然崭露头角;今后,所谓新“品种”还会像雨后春笋般冒头;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社、社团等无序选种育苗;亲本选育缺乏清晰目标或成熟的技术路线,多数一味选“大”,传统蟹苗繁育基地逐步南移已呈趋势;南、北蟹苗繁育的时间、质量和数量差异造成市场混乱、无序;传统蟹苗繁育方式缺乏创新;蟹苗繁育工艺及规模化所带来的环保压力日趋增大;企业、合作社或规模较小的自组织团体抱团取暖,托产、自产、团购或成常态,松散型的合作发展可能是一个长时间存在的商业现象;企业或个人日益重视蟹苗、扣蟹生产的科学性、质量、成本控制、订单、模式创新、技术服务等;蟹苗生产企业或个体缺乏相关的“商品”标准,种质标准、蟹苗质量标准(企业、地方、行业、国家)迟早会出台,主管部门的市场监管一定会加强。
我国成蟹养殖产业发展现状:河蟹现有养殖技术的成熟化,让蟹农安于现状,不愿创新,面对养殖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市场需求变化反应不及时;河蟹养殖规程在某些区域过分依赖动保产品,区域性环境问题将承受来自环保监管部门的压力;蟹种培育过程中的“早熟蟹”市场需求日益加大,“早熟蟹”调味品、菜品的深度开发拓展了市场空间;养成过程中,蟹种前两次蜕壳的成功率与成活率偏低问题依然存在,亩产量不稳定,养蟹收益不确定,蟹农不安心;各地河蟹养殖模式生搬硬套,区域性产业发展滞缓;蟹塘清塘产品与动保产品的滥用和乱用,让所谓的河蟹“水瘪子”现象的发生防不胜防;所谓大亲本成蟹后期“蜕壳偷死(症)”让蟹农心悸,大规格成蟹的快速育肥技术亟待解决;各地河蟹品质各异、品牌杂乱,品质与品牌匹配程度不高,产地不明、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分级混乱、“李鬼”冒牌等现象时有发生;河蟹主产区存在池塘老化、水质不佳、不规范使用池塘清塘产品和动保产品、养殖技术保守、养殖模式呆板守旧、成蟹品质参差不齐等现象。河蟹苗种产业发展趋势: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盲目选大亲本来育种的技术路线不会持续多久,河蟹“全民选育”的现象需要规范与引导,家系选育、定向分子育种等才是方向;区域性苗种生产商的优胜劣汰现象会很快发生,投资苗种繁育产业需要有长远规划与资金实力;苗种市场的“战国时代”还会持续一段时间,35年可能有苗企敢说第一;苗种种质、质量的标准化建设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各地将陆续出台苗种的企标、地标,行标与国标的制定也会加快日程;苗种企业的技术服务必将成为客户购苗的附加条件;苗种产业链资源整合应是大势所趋;科研和技术优势是企业或合作社提高竞争力的必然战略。成蟹产业发展趋势:大亲本苗种的成蟹养殖技术进一步提炼,养殖环境营造、蜕壳规律、营养需求与供给、育肥时间与方式等的研究会加强;区域性河蟹养殖规程标准化是提高养殖成功率、促进品牌建设、提升经济效益、增强产品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如何预防所谓大亲本成蟹后期“蜕壳偷死(症)”,是一项河蟹产业健康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大规格河蟹的快速育肥技术研发尚待加强;各地水产投入品的监管力度还会加大,河蟹食用安全性和养殖环保监管力度还会加强;没有品质的品牌营销毫无价值;“种草田螺”的基本模式因田螺禁捕需要大突破。
南京农业大学张定东教授:发酵饲料在河蟹养殖中的应用河蟹饲料的优点:目前用饲料投喂河蟹,其上市规格与投喂冰鱼没有差异,回捕率上饲料高于冰鱼;从河蟹上市的品质来看,用配合饲料催肥河蟹,其肌肉的鲜甜味远胜于用冰鱼催肥的效果;配合饲料催肥河蟹时上膏速度虽然慢,但退膏的速度也慢;在成本方面,使用人工配合饲料替代冰鱼,每千克河蟹饲料成本可节约24元;在智慧渔业方面,使用配合饲料也有利于河蟹养殖业的机械化、智能化和数字化,有利于生产、安全和品质的监管。即使从现在开始全面禁止冰鱼、全程使用人工配合饲料,对整个河蟹产业也不会造成根本性的影响。普通河蟹饲料的不足:河蟹营养素的需求理论值和实际值有很大的差异,饵料系数的理想标准为22.5,其营养需求尤其是育肥期的营养需求研究仍需取得突破;河蟹饲料加工工艺还未有重大进展,需解决如何让河蟹尽快找到饲料、如何使营养成分不易溶失而又易于消化问题;需进一步解决如何投喂及判断蟹采食状况等问题;用饲料喂养河蟹腥味不如冰鱼;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的河蟹后期壮膏速度和肌肉的丰满速度比较缓慢。生物发酵显著增加了饲料原料的粗蛋白质以及可溶性蛋白质水平,显著降低了粗纤维、植酸磷、凝集素和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水平。发酵与未发酵饲料原料的代谢产物差异显著,并能够很好地被区分。投喂发酵饲料增加中华绒螯蟹的增重率以及降低饵料系数,有助于增强中华绒螯蟹的免疫能力和抗氧化能力,增加了中华绒螯蟹肌肉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投喂发酵饲料的中华绒螯蟹肌肉中鲜、甜味较投喂未发酵饲料组更强,肌肉中腥味物质较投喂未发酵饲料组弱。河蟹可通过嗅觉和视觉发现食物,配合饲料(36%蛋白质水平)的诱食性略高于冰鱼;饲料原料发酵可提高蛋白质水平、降低纤维素水平,去除抗营养因子;配合饲料添加发酵原料可促进河蟹生长、提高抗氧化和免疫能力、改善肝脏健康、增强肌肉鲜甜风味等。投喂发酵饲料的河蟹肌肉极性化合物、非极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氨、氯)、氟、乙醇、胺类化合物、硫化氢、氟化物等物质含量低于投喂未发酵饲料。常州金坛长荡湖蟹业协会周新中高级工程师:实行池塘“菌、藻、虫、草、底"五位一体生态平衡的虾蟹养殖探索和讨论虾蟹绿色生态健康养殖宗旨为精心水产养殖事业、注重可控生态建设、营造健康养殖理念、保持稳定有序发展。虾蟹绿色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理念为溶氧控制产量、营养保证规格、生态创造效益、水稳决定存活。虾蟹绿色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方针为“重可控、多增氧,勤改底、巧稳水,常保健、加营养,抗应激、少用药”。提高虾蟹养殖效益的几点措施:一是强化绿色生态健康养殖理念,注重良好生态环境建设。二是种草养蟹,强化“菌、藻、虫、草、底”五位一体养殖水体生态环境的平衡,促进物质益向循环,减少污染的积聚和排放。三是选用优良品种和体质健康的苗种。四是努力提高养殖成活率,以获得较高的回捕率。五是进行科学合理的饵料投喂,增加营养并促进消化转换、吸收利用率的提高,确保蟹正常生长。六是适时、适量、科学合理补钙和营养,充分满足虾蟹营养需求。七是多重手段确保有效提高养殖水体溶氧,确保虾蟹成活和蜕壳生长。八是加强饵料的科学合理投喂,并强化水质、底质、水草等日常管理。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