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黄岗行政村位于清集镇北偏东,距清集村2.5公里,东、南、西分别为涡河支流、老涡河、尉扶河三面环抱着,东临李庄村,北靠耿庄,西接麦营、袁望庄。 西临清(集)芝麻洼公路。 总面积3.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20亩,总人口2204人,住户王、李、陈、杨4人。 土壤大部分为粘土、两合土,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西瓜、辣椒等作物。 村里有1所完全小学,2所村卫生室。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黄岗行政村办了三件实事。 一是土地由原来的分散农业调整为块状农业。 二是全县最早进行家基规划; 三是挖机械井40眼,看到一口50亩机械井。 支部书记王天军曾任县四届人大代表、一届县政协代表。
黄岗行政村
1977年被李庄大队分离,成为黄岗大队,归清集公社管辖,1984年更名为黄岗行政村,流传至今。
樊哙岗的由来
黄岗村前有一条黄河故道。 传说西汉之初,黄水经常泛滥成灾。 汉祖刘邦命舞阳候樊哙,率大侠治理黄河。 有一天,他来到河口看到决口的洪水顺流而下,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于是带领民工、士兵跳进水里,搭起人墙堵住了大水。 堤坝修好后,樊哙辛苦生病,带病身亡。 他是临终遗言,要葬在这里,永远看着大家治理黄河水。
当地居民为了纪念樊哙,立碑表示,用黄土把他的坟墓砌成了三丈高的大冢。 这座岗现存遗址位于黄岗村东北角学校后面,名为“樊哙岗”,流传至今。 因此,在多次黄水泛滥后,更名为黄岗村,地图上的村名仍沿用“樊唢岗”三字。
黄岗遗址的由来见樊唢岗的由来。 樊哙墓至今仍保存在黄岗村东北角学校后。 面积120平方米,属于商周文化遗址,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姓氏谱系
黄岗行政村(自然村)住王、陈、李、杨4姓村民。
王氏分两条,一条是三槐黉门王氏。
阎天照距今已有600年了。 祖籍王本中于1666年转入黄岗村至今,传21世,共235户,1367人。
陈氏,1816年陈尧二世孙。 陈振江从黄口村搬到黄岗村。 现有48户,216人,传振、中、春、家、正、显、令、文8世。
杨传绪1930年住在爷爷家,客居黄岗,与王砖(乳名)是血亲,现有两户人家,有13口人。 传、胜、德三世。
李先生、李先生的祖籍是太康市内的红花街,明末扰动下,大军次第逃窜,李先生兄弟四人分别逃到黄岗等四庄定居,距今已有不到400年的历史,目前李先生共有120户、510人。 传思、太、慎、全、世、杰、成、体、振、中、清、木、照、吉、钧十五世。
三槐黉门王氏
清宣宗道光八年( 1828 )先人王铭善(配陈氏)从衣冠营移居黄岗已有近200年的历史。 现有18户,98人。 传铭、源、新、然、在、锦、永七世。 另一位是鹳王。 来祖常尊和哥哥王敏行从山西洪洞迁往明初太邑,弟弟定居清集南张杜村,死后建苫高朗乡
【三槐黉门王氏家训】孝敬父母的祖上敦友谊睦宗族崇礼,谦逊的婚姻扶助绝不粗鄙
匠人和民间艺人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黄岗村手工业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能工巧匠、民间艺人。 烟草公司:王国立、王学韶、李树贞、王新珍等人以分股制组建的烟草公司,生产的“樊哙”牌卷烟与当时的哈德逊卷烟相媲美。 烧酒坊:由王国清、王国保、王新珍开设的烧酒坊,以高梁、红薯干为原料,生产的烧酒味道纯正,清香悠长,深受附近村民的欢迎。 铁匠:李三兄弟李清堂、李清龙、李清会的铁匠生意红火,打出的产品铲子、镐、各种刀具、农具等以质优价廉、经济耐用、铮利闻名县内外。 酿造厂:陈国胜开的酱油、醋坊、油坊; 王国启、陈家香、李清顺、李友明、李中仁等开设的榨油坊(物理法榨油)、香油坊)芝麻小磨油香油)。 袜子制造业:李清贞的洋裁袜子、列正(织土布不可缺少的零件)。 大鼓书艺人王国恩说,书目有20多部。 经常书目有《三侠五义》、《大红袍》、《小红袍》、《大明英列传》等。 最值得欣赏的,是他接触风景即兴演唱,有一个地方他能说近两个月的书,内容并不重要,农闲时经常在西北至崔桥、东南至老冢等方园百里说唱,给人们送去精神上的愉悦。
石匠李清顺、王国建、当地石磨、油磨牙钝往往要他们锻造。 他们收费合理,不在乎接待好坏,所以生意很有前途。 要求建设锻炼之余王国,还有免费为大家画老虎、画公鸡、画大西瓜、写梅花篆字的简易书画作品。 多才多艺的民间艺人王国同,精通善扎拱门灯(祈福灯、走马灯等)、锁和电灯等),也擅长纸扎(扎社火、灯笼)。 又画八仙楼子,写鸟字,写梅花篆字,每日挑着担子(或推着车)在村里跑来跑去,为邻居服务。
用拔火罐消除疟疾
李中荣、李中义二兄弟在解放前用拔火罐治疗疟疾、消瘦等杂病有特效。 年轻人一两次好,重者三四次痊愈,名传四方。 柘城等百里之外的患者,不少人去黄岗为李二兄弟寻找治疗者。
【反清斗争趣事】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