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近期,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稳步推进。 根据安排,各地将在3月底前上报全部成果,开展国家级督查,为全面摸清耕地后备资源“家底”提供支持。
作为重要的“储备库”,耕地后备资源状况直接反映了中国耕地开发的潜力。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支持积极挖掘潜力,增加耕地,将符合条件的盐碱土壤等后备资源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 目前,中国耕地后备资源主要有哪些? 数量和分布情况怎么样? 开发有哪些挑战?
备份资源分布不均匀
——主要包括荒漠草地、盐碱土壤、荒地等,近一半分布在新疆、黑龙江、河南、云南、甘肃5地
福建省华安县仙都镇云山村的热水根这几天在自家的梯田里忙于疏通水路。 他告诉记者,该地原是荒草地,去年开发到水田试种水稻,收成好,亩产1200多斤。 “今年我很早就忙起来了。 希望还能有好的收获。 ”
“近年来,云山村积极有序推进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 ”云山村支委委员汤伟源告诉记者,“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2020年8月开始推进荒草地改水田工程,计划3年内新增耕地50多亩,目前已开发利用28.5亩。 今年以来,我们继续推进这项工作,加快安装配套灌溉设备,年内力争再开发利用20多亩。 ”
耕地资源备份是实施土地整治的重要基础,与严格保护耕地红线、有效利用国土资源、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工作密切相关。
“简而言之,耕地后备资源是适合作为耕地开发的资源。 从类型上看,全国耕地后备资源主要包括荒草地、盐碱土壤和裸地等。 ”。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钱文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期以来,各地通过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有效地补充或新增了耕地。 特别是在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情况下,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提供了重要保障。 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国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还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根据上次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估,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8029.15万亩,比上次减少近3000万亩。 其中,集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2832.07万亩,零散分布耕地后备资源面积5197.08万亩。 从区域分布看,耕地后备资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其中新疆、黑龙江、河南、云南、甘肃等5个地区的后备资源面积占全国的近一半,而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各省耕地后备资源之和为全国的15.4%
“从已有调查结果看,全国耕地后备资源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布不平衡。 ”钱文荣认为,经过多年开发利用,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后备资源出现短缺甚至枯竭,在省域内抢占市场份额越来越难。 此外,集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减少明显,耕地后备资源大多破碎。 这是因为前期容易开发的后备资源大多已经开发出来,目前剩余耕地后备资源以破碎、零散为主,其开发利用成本较高,大规模开发利用方式不适用于这部分后备资源,以综合整治为主要途径
仔细探索“家底”
根据——生态条件、地形坡度、年积温、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等指标开展评价
随着土地的利用和整治开发,耕地后备资源还在发生新的变化。 为了进一步摸清全国耕地补充潜力情况,自然资源部去年启动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估工作,今年5月至6月开展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潜力数据整合,汇总分析数据。
要牢牢掌握耕地后备资源“家底”。 ”钱文荣认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显示,10年来全国耕地种类减少1.13亿亩,当前耕地保护面临新形势新压力。 在非农业建设必须严格执行占用和平衡耕地的情况下,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补充耕地。 因此,有必要及时进行调查和评估,全面客观地了解最新耕地后备资源的状况,包括后备资源是否减少、哪里减少、质量和分布情况如何、开发的难易程度等。
具体怎么调查评价? 贵州省自然资源厅耕保处处长闫静告诉记者,本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估工作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和2020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以其他草地、盐碱土壤、沙地、荒地为评估对象,分10项指标按图斑进行评估具体评价指标包括生态条件、地形坡度、年积温、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土壤质量、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盐渍化程度、土壤PH值、土层厚度、耕作便利性。
记者采访中发现,大量调查评估工作已基本完成。 闫静表示,贵州省已完成资料收集整理和指标矢量化、耕作适宜性评价、县级成果总结和报告等工作。 “我们根据最近国家发行的最新数据库标准进行了省级审计。 第二批各地上报的数据显示,我省耕地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黔南州、黔西南州、毕节市等地,主要来源宜耕其他草原。 随后,我们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在未利用地寻找耕地后备资源,并结合相关文件要求,在符合条件的园地、灌木林挖掘后备资源潜力。 ”。 闫静说。
在广西北海市,当地自然资源局和一县三区开展了北海市耕地后备资源等潜力调查工作,对适宜耕作的农用地、适宜耕作的未利用地、建设用地恢复和提高耕地质量等4种耕地后备资源进行了调查。 北海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耕地后备资源潜力面积290.3平方公里。 其中,农用地55.7平方公里,未利用地9.63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复垦8.27平方公里,耕地质量提升216.7平方公里。 “调查结果显示,北海市耕地后备资源基本满意平衡。 ”
盐碱土壤潜力大
在——分类改造下,以前弱土稀的盐碱土壤越来越多成为高产农田。 今后应合理确定盐碱土壤开发利用时机
掌握潜力状况,如何开发利用?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提到盐碱土壤,明确提出了研究制定盐碱土壤综合利用规划和实施方案。
“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有限,相对增加耕地的主要潜力在于合理开发利用盐碱土壤资源。 ”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研究员李文集表示,经过几代科学家的努力,国内开垦利用盐碱土壤资源科技储备比较充足,能够充分支撑符合条件的盐碱土壤等后备资源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关键是顶层设计同时,要注意盐碱的发展,从主要治理盐碱土壤的适生作物中选育出更多的耐盐碱植物,推动盐碱土壤向适生转化。
许多农业科技企业参加。 先达集团中国MAP (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粮食总经理秦李龙介绍,公司目前在天津设有技术服务中心,改造盐碱土壤,并与西青区王稳庄镇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帮助天津发展小站稻。 他告诉记者,王稳庄镇土壤属于滨海盐碱土壤,PH值在8.5以上,盐度为0.3%,本身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 对此,科技人员一方面采用土壤调节剂和硫肥进行土壤改良,推进冬耕防“返盐”,插前洗田加快土壤表层“脱盐”,加快水利设施建设,土壤PH值在7.5以内,盐分在1.5以内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新品种试种,推广栽培,目前水稻抗病性、耐盐碱性、出汁率、稻米口感明显改善。
经过分类改造,以前弱土稀的盐碱土壤越来越多,成为高产农田。
走进山东省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平展的农田里,青葱的黑小麦长势喜人,田埂沟潺潺流水,不远处的显示屏、风速计等设备自动监测土壤湿度等情况。
“由于海水入侵等因素,这里80%以上是盐碱土壤,雪白秃顶,看不到任何生机,什么都不长。 ”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土壤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技术人员李瑞田介绍,目前,通过生态化利用和农业创新,昔日“10年9月不收”的盐碱土壤露出新面孔,生产出产量高、品种好的多种耐盐碱作物。 他告诉记者,目前示范基地总面积1.28万亩,已成为黑小麦、藜麦、大豆等耐盐粮食作物和苜蓿、燕麦等耐盐牧草种植基地,黑小麦亩产1200斤,藜麦亩产380斤,太空大豆亩
钱文荣表示,在支持符合条件的盐碱土壤等后备资源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过程中,应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在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同时,要注重提高耕地质量,正确处理土地开发整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严禁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进行耕地开发。 因地制宜,合理确定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时间,切实提高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记者邱海峰)。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