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说起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少消费者会联想到西瓜、带刺黄瓜、无籽葡萄、猕猴桃等传闻,一度对这些农产品产生排斥和恐慌,担心对人体有害,甚至与避孕药、儿童性早熟有关
其实,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公众有很多误解。 由于存在虚假辟谣,植物生长调节剂也常常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中充当“背锅侠”。
植物生长调节剂真的像传言中那么可怕吗? 和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是一回事吗? 农业生产中必须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吗? 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农产品安全吗? 今天,我们请专家揭开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面纱,科学认识它们的前世和非功罪。
专家的观点
科学认识植物生长调节剂
植物从栽培到收获都离不开对生长的控制。 在我们吃的每一口粮食,每一种果蔬中,都离不开植物的内源激素。 它们天然地存在于植物中,起着作用。
而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化学合成或微生物发酵产生的植物激素类似物,又称植物外源激素,具有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提高产量、促进早熟、延长保鲜等功能,正确使用不仅有利于农作物稳产和农产品质量增强作物抗逆性,使农业生产达到省时、省时、节地增效,现已成为现代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特殊进口产品。 如香蕉用乙烯利催熟、棉花用噻苯隆去叶等,都是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典型例子。
此外,每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产品的问世都必须符合国家《农药管理条例》标准,只有高效、人畜安全、环境友好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才能最终被批准注册、生产、销售。
那么,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动物激素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植物激素和植物激素具有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而植物激素是植物体自身产生、自然存在的; 种植体是外源性物质,可以人工合成、微生物发酵产生或直接从机体中提取。 赤霉素是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植物内源激素,可通过微生物发酵或人工合成等途径产生,必要时可用于调控多种作物生长。
另外,不能把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混淆! 它们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动物激素是动物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产生的活性物质,通过特异性靶蛋白识别起作用。 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的化学结构和靶蛋白完全不同,就像一把钥匙就能打开一把锁,钥匙不一致,当然打不开。
一般来说,植物激素在动物体内不起作用,动物激素在植物体内也不起作用,当然不能用于种植业生产。 所以道理很简单,避孕药是动物激素,植物没有受体,如何作用? 说避孕药受刺激能长出“带刺”的黄瓜,其实是无稽之谈。
另外,自然界的丰富变异、科技进步带来的新品种、年气候条件的差异等,影响农产品外观形态、感官风味、营养品质变化的因素很多。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只是可能的因素之一。 因此,科学合理地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中,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重要技术措施,绝不是引发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万恶之源。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已成为现代农业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应该客观认识,合理评价,科学应用,不能再诬陷植物生长调节剂。 希望减少“想相信拥有的东西,不想相信没有的东西”的无力感,增加“不造谣、不相信、不造谣”的余地。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杭州)王强宋雯
小产品有很大的作用
植调剂多次帮助农业技术创新
世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来源于20~30年代采用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吲哚乙酸、吲哚丁酸、萘乙酸等促进植物扦插生根。
此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和农业应用迅速发展,相继应用于促进无籽果实的形成、防止洋葱、土豆等贮藏期间发芽、防止番茄、苹果落花、防止白菜贮藏脱落等。 我国在这方面进展也很快,特别是在大田作物上的应用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出现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赤霉素应用的热潮,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扩大到大田作物。 如在水稻杂交育种中解决了父母本花期不佳、包茎授粉及影响育种产量等问题,至今每年应用面积约100万亩。
20世纪70年代后,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于大田作物生产,在经济高效地解决生产难题中,表现出常规技术不可替代的作用,并迅速推广,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具有代表性的工作是20世纪73年代,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针对棉花晚熟的严重问题,从1973年开始采用调剂促进晚期棉铃早熟的研究,建立了棉花乙烯利催熟技术,至今每年应用约300万亩左右。 该技术是广泛应用植物制剂、自主调控作物生长发育的成功范例,也是作物管理观念更新的尝试。
从1980年开始,北京农业大学用更经济的新方法合成植物生长延缓剂镨,解决棉花徒长问题,增产增效改善质量效果显著。 每年的推广面积约占总植棉面积的80%以上,被列为建国后中国棉花种植领域三大技术变革之首。
1984年,江苏农药研究所等单位成功研制出植物生长延缓剂多效唑,开发出多效唑控制连作晚稻秧苗徒长技术,被列为“八五”科技成果推广重点项目,1993年应用面积达700多万亩。 但研究结果表明,多效唑的应用存在残留和残效问题,在小麦等旱地作物上更为突出。 近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开发了甲硝唑、甲基烯基微乳,克服了多效唑应用的缺陷,抗逆增产效果稳定,每年推广应用1000万亩左右。
从999年开始,中国农业大学开展了铝在玉米、棉花、大豆等作物上的应用研究,开发了相关制剂产品,确立了应用技术。 其中玉米专用调节剂30%铝乙烯利可湿性粉剂年应用面积约1500万亩左右。 此外,油菜素甾醇( BR )、氯菊酯( S-催乳素)、天然脱落酸( S-ABA ) )的工业化生产正在推动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几种代表性种植体应用技术
葡萄用氯吡多巩固果实
葡萄受气候、品种、栽培管理等条件的影响较大。 部分品种花期低温降雨或突然高温,往往会影响授粉受精,造成葡萄坐果率偏低。 巨峰系和三倍体无核品种中,有的自然坐果率较低,需要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提高坐果率,增加膨大幼果,增加产量,提高商品性。 技术成熟,生产中配伍赤霉酸合用效果较好,多能减轻使用单药引起的不良反应。
以巨峰葡萄为例,一般葡萄谢花后5天左右,用氯菊酯1~3mg/L赤霉酸4~8mg/L进行保果处理,间隔10天左右(谢花后15天左右),用氯菊酯5~10mg/L赤霉酸8~16mg/L进行浸果注意不同葡萄品种的使用浓度有很大差异,不要盲目使用。
用甲基环丙烯保鲜果蔬
乙烯能促进果蔬衰老、腐烂,1-甲基环丙烯(简称1-MCP )是目前发现的最佳乙烯抑制剂,能起到延缓衰老、延长贮藏期和货架期等保鲜作用。 1-MCP具有用量低、高效、安全性高等特点,适用于苹果、猕猴桃、西兰花、山竹、火龙果等对乙烯敏感的果蔬保鲜,已在欧盟、美国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使用
1-MCP保鲜剂处理能显著抑制苹果贮藏期间和贮藏后货架间的呼吸和乙烯释放速率,延缓果实硬度降低和果实衰老,但不影响可溶性固形物和Vc含量。 1-MCP处理的猕猴桃能抑制果皮和果肉叶绿素的降解,有效防止果肉褐变; 保持果实较高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抑制果实可滴定酸、Vc含量降低。 低温贮藏至第80天,果实好果率达96.67%。
1-MCP保鲜为气体熏蒸保鲜,主要有两种处理方式。 一个是整库的处理,另一个是一箱的大量处理。 库内处理的具体使用是在苹果、猕猴桃等入库完成后,按苹果1ppm、猕猴桃0.5ppm~0.75ppm的剂量进行库内熏蒸处理24~36小时。 一箱的大量处理方法是在将果蔬放入箱内之前每箱加入一包固体粉末保鲜剂即可,使用方便。
马铃薯在洛匹灵控制下增产
近年来,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越来越大,连作障碍、土壤传染性病害加重,再加上不合理的种植管理,导致马铃薯长势不齐,膨大期茎叶徒长,严重影响马铃薯产量。 马铃薯膨大期是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
在马铃薯现蕾期—谢花晚期,用10%丙酸助溶剂166.7mg/L叶面喷施,间隔10~15天再喷施一次(亩用药液量30kg )。 可抑制茎叶疯长,增加叶绿素含量,增强光合作用,促进叶片合成营养向地下块茎迁移,减少地上茎叶营养消耗,增加块茎干物质积累,增产、改善品质、提高商品薯率。
该技术成熟,已在多个马铃薯主产区使用,施药后马铃薯块均匀,甘薯率高,增产明显,安全性高。 注意用药时,尽量配合高钾叶肥同步使用,促进芋头膨胀,增加芋头干物质和淀粉含量。
中国猕猴桃产业网( www.51qiyiguo.com )采用“互联网产业”的方式,以武功猕猴桃为中心辐射全国猕猴桃上下游企业,整合行业资源,形成全国单件产业上下游聚焦中心。 提供猕猴桃种植、加工、销售产业生态供应链信息服务,推动产业在线升级。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