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农业信息首页 频道列表

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石磨和木棒是用来加工粮食的吗?请听专家的意见!

2023-04-05 12:522850

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史前时代,先辈们是如何加工粮食的? 加工粮食用的是什么工具? 考古学家们的工作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石磨盘和石磨棒、杵和臼、擂铎三者的组合是史前粮食加工的主流工具,部分至今仍在使用。

石磨盘和石磨棒

7000年前的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发现88个储粮窖,储粮10万个。 这么多谷物,磁山前人是怎么吃的?

从这个遗迹出土的大量粮食加工工具——石磨盘和石磨棒,回答了这个问题。 遗址一期遗存中出土石磨盘4件、石磨棒4件; 二期遗存中出土石磨盘52件、石磨棒50件、残石磨盘31件、残石磨棒183件。 据挖掘报告,石磨盘为砂岩打磨而成,一般长35~50厘米之间,鞋底形状,一端圆弧,一端尖圆,底部有四乳突小脚; 近长方形,一端稍宽,一端稍窄,底部有4个大乳突; 近鱼形,两端尖,底有三乳突小脚; 细长形,一端近平,一端尖圆,盘下无脚。 石磨棒由砂岩打磨而成,长度一般在25~40厘米之间,有4种形状。 两端尖,截面呈圆形。 中部细两端粗,截面椭圆形; 身体短而粗,两端平,截面圆; 身体短而平。

在中国考古史上,最早将石磨盘和石磨棒作为谷物加工工具的是梁思永先生。 1930年10月下旬,黑龙江昂溪遗址挖掘完毕后,梁先生取道通辽,进入热河境内进行考古调查。 对于采集于林西遗址的一块石磨盘和四根石磨棒的作用,梁老师认为,“石磨棒是一组研磨器的两部分,这一点毋庸置疑”,并引用美国考古学家格奥尔多论证石磨棒功能时的民族志记载:“什么卑鄙之家最能引起人们的兴趣这就是他们的磨盘。 这些研磨盘及附带的长形研磨棒有一些粗细。 研磨时将棒从磨面的上往下推。 例如,洗衣服时钱包上的动作。 有时三个女人同时工作。 第一,在粗盘子里把玉米粒磨成粗粉;第二,在细盘子上研磨得很细; 第三个,更细。 ”

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说。 “自从我们的祖先经营农业以来,他们已经能用自己生产的食物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 那时,发明了几种简单的谷物加工工具。 把谷物放在石制的研磨盘上,拿起石棒和石饼反复研磨,既可以磨掉,也可以磨掉。”这里在牙膏的功能上增加了脱坛。 陈文在《论中国石磨盘》文章中对磨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 磨盘是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初期旱地农业的谷物加工工具,经历了高级采集、火耕农业、锄耕农业的初期阶段,农业中期以后,由于农业产量的提高,位于更高效的谷物加工工具——杵臼。

史前考古学家石兴邦老师对早期磨盘磨杆功能是谷物脱壳粉功能提出异议。 他说,“文物中出现的磨盘、磨杆、带有锯齿齿的石镰和蚌镰,有人认为是农业的证明,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这是采集经济的产物,是人们采集和磨碎采集物的工具”,从世界各地旧石器时代末期开始,新此后,考古学的发现似乎也证明了石老师的观点。 旧石器晚期山西省吉县柿滩遗址出土了两块石磨盘。 这里的人们过着采集和捕捞的生活,还没有出现农业和畜牧,大量出土羚羊化石,说明羊肉是主要食物。 在新石器时代初期的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石磨盘的石磨棒一件一件地出现。 渔猎采集是南庄头人的生活来源,农业尚未出现。 根据石磨盘和石磨棒的发现情况,有人总结了以下两点。 第一,石磨盘、石磨棒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但当时社会还处于渔猎采集经济阶段,似乎与农业无关。 第二,纬度高、寒冷,在农业不发达地区流行。 这样看来,石磨盘和石磨棒并不是发达农业的象征性生产工具。

对石磨盘和石磨棒功能的研究尚未结束,对浙江余姚河穆渡等南方地区遗址出土的石磨盘和石磨棒也进行了实验考古研究,得出结论:虽然可以去除油壶,但去除起来并不容易,效率不高。 另外,也有学者主张石磨盘和石磨棒是将颜料研磨而成的,用来描绘彩陶。 使用石磨盘和石磨棒搓洗黄麻,取出柔软的植物纤维,编织绳子,制作衣服和装饰品; 用石磨盘和石磨棒揉动物的皮革,也就是皮,缝制头套。

但对磨盘和石磨棒功能和加工对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研究是对石器微痕和残留淀粉粒的分析。 目前,已发表的研究成果有河南新郑裴李岗、河南孟津寨根、河南孟津班沟、河南武乡牛鼻湾、山西吉县柿滩、北京平谷上宅等遗址材料。 研究结果表明,磨盘和磨杆上的淀粉不仅仅是一种植物的残留,如XML结果为橡子、小麦族、薏苡仁属、根茎类等,反映了以采集为主体的广谱经济; 柿滩S9地点的石磨盘和石磨棒主要用于加工野生谷类、块茎和坚果,也可用于颜料研磨和首饰制作。

至此,人们普遍认识到,石磨盘和石磨棒是一套多功能工具,不仅可用于谷物脱壳和牙膏加工,还可用于坚果开罐器、麻和毛皮加工。 其功能多样,在具体判定其功能时,应结合具体时代、地域、文化、遗址来考察,而不应一概而论。 例如,在磁山遗址不能否认粟的加工,但在今天的鄂伦春人那里,它可能是一种揉皮的工具。

有人认为臼和臼棒是北方旱作农业粟粟的加工工具,杵臼是南方稻作农业稻谷的加工工具,但用臼和臼棒退出历史舞台代替杵臼,未必正确。 因为两者的工作方式不同。 臼和臼棒压碾,杵臼捣捣,是两种工作方式不同的加工工具,前者后来发展为磨、磨、磨

杵和臼

中国野外考古发掘中的一些特殊现象,都是夏鼐先生在上世纪50年代初主持造成的。 1950年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公墓,第一次扒走了十几辆战国木车。 1951年,在河南荥阳青台遗址,一户人家用地的白灰地面上辨认出一户人家的“柱洞”和“地臼”。 该“地臼”呈锅底形,直径约20厘米,深约5厘米,孔底和孔壁被烧成硬土,周边突起,略高于周围地表。 在根据地附近发现的石杵,夏老师推测“可能是用来打臼的”。 继青台地臼被发现后,1966年在江苏邳县大株子遗址的居住遗址,又发现了南北相距1米左右的整齐排列的三个臼形烧土窝。 1973年在宜都红花套遗址发现两个土臼,锅底状圆孔,周壁坚硬光滑,口径0.27~0.44米,深0.23~0.29米。 另外,在土臼附近发现木杵的痕迹,长1.4米,中央粗处直径0.14米,两端呈圆形。

就像臼和棒是配套使用的脱粒工具一样,杵和臼也是配套使用的脱粒工具。 据古代文献《易系辞下》记载:“砍树是杵,刨地是臼。 臼之利万民助济。 ”黄帝时期发明了木杵和地臼,造福了人民。 《世本作》杵臼的发明者更具体地说:“雍父制作杵臼。 ”宋心注:“雍、黄帝臣也。 ”考古学上一般将黄帝与仰韶时代的庙底沟文化联系起来。 青台、大丫、红花套都是距今约5000年的仰韶时代遗址。 与地臼配套的木杵出现得更早,距今约8000年前的湖南澧县八十垱遗址中,出现一个土木杵,通体刨出,杵头呈球形,头柄内扎,长约22厘米,柄直径2.6厘米。 7000年前河姆渡遗址第一期遗存中,有2根木杵,杵头呈椭球形,通长92厘米,柄粗5厘米。

石质杵臼出现的年代与木杵大致相同,距今约7000年前的广西南宁豹子头出土了石杵。 器皿呈圆锥形,平坦宽两面有便于携带的凹坑,杵头有捣碎的麻点,长14.8厘米。 距今约7000年前的安徽定远侯家寨遗址第一期出土石臼有三座,器型大而不规则,上中间有长37.6厘米、宽27.5厘米的凹坑。 约5000年前河南淅川黄楠树遗址屈家岭文化家园用地,出土石杵臼配套,臼体为不规则圆球形,中部臼窝较光滑,高18厘米,长15厘米,宽28厘米,臼窝深16厘米,直径12厘米圆柱状杵,长18厘米,粗6.2厘米。 石杵除了与石臼配套外,还与陶臼配套。 在广东惠阳桐仔岭遗址,石杵出土时被放在陶缶里。

以前杵臼多发于现在南方的地区,人们通常把做捣工的杵臼看作史前加工稻谷的农业生产工具。 进入历史时期,开始出现以玉、青铜、铁为材质的杵臼。 在著名的商代晚期妇女好墓中,随葬玉杵臼各一个,玉杵棕色圆柱形,头端粗,圆光滑,腰稍束,柄端细,长28厘米,直径7厘米。 玉臼,白色,平沿厚壁,平底小,周壁呈朱红色,晶体光亮,高27厘米,孔径16厘米,孔深13厘米。 杵和玉臼虽然来自不同的位置,但据报道,“大小正好,无疑是研磨朱砂的用具”。 铜杵臼发现于江苏小龟山西汉崖洞墓。 铜杵位于铜臼附近,呈棒槌形,长25.3厘米,下端刻有铭文一行“铜杵一重四斤三两”。 铜臼呈圆筒形,直口、平底、口及腹部各有一周箍饰,底缘刻有铭文一行“铜臼一重二十斤容五升四合”。 四川杨子山西汉墓发现一套铁杵臼,锈蚀严重。

在铁器广泛用于生产领域的汉代,出现了铁制杵臼,但石质杵臼依然流行。 河南博物院藏着东汉时期的石磨。 新的原因是石臼呈斗形,上宽下窄,一面有玉兔磨药图,高32厘米,上23厘米,下17厘米。 玉兔淘气药是汉代画像中常见的题材,汉乐府《相和歌辞•董逃行》有“采神药若木端,白兔下跪淘气蟾丸”的诗句。 汉朝的时候,人们利用杠杆原理在杵臼的基础上发明了碓。 桓谭《新论杂事》 :“宓祭杵臼,万民济,后人加功,因力借身硬碓,利十倍杵臼。 又设机关,以驴骡执马和役水,其力百倍。 ”碓的发明大大提高了杵臼对稻谷的加工效果,使杵、臼从舂米作业中解放出来。 宋元以后,人们利用各种材质的小杵臼,将药材、大蒜生姜、花椒、大料捣成豆馅、枣泥。 杵、臼至今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擂鉴

龙山时代至商代的中原地区,器壁内侧刻有刻槽的器物——凿槽钧十分常见,尤以河南临汝炭山遗址出土者最为典型。 据该遗址发掘报告,共发现十余件,多为泥质灰陶或泥质黑陶,少量加砂灰陶和橙黄陶,陶胎多较厚。 形状有三种,一种为弧壁深腹铎形,一种为斜壁浅腹铎形(碗形),一种为上开放直深腹杯形。 器口有带流和无流两种形态; 器底有平底和坎底(或内凹)两种; 器表外壁多装饰绳纹、笼纹、格子纹,内壁有刻划槽,为放射状纵向排列、一组交错、一组麦穗。 器形大小不同,大的口径为37厘米,高的为17.5厘米,小的口径为20.5厘米,高的为14厘米。

刻槽的钂要做什么? 最初发表意见的是1959年出版的《郑州二里冈》报告,认为是对粮食进行了研磨和洗涤。 1960年河南省陕县七里铺遗址发掘报告给出了更具体的说明:疑似装粒粮,清水冲洗时,容易使体积较重的砂粒在沟内沉淀,与实物分离,容易达到精选的目的,故称“沈滤器”。 湖北枣阳雕龙碑遗址第15号房址材料可以证明此类器物被用作研磨器。 这片用地出土了两个刻槽钧,同时出土了四个蘑菇状的陶研磨棒,其中一个蘑菇的前端还刻有向周围辐射的刻槽,磨损的痕迹清晰可见。 科学技术研究学者对雕龙碑遗址的3个雕槽鉴残片进行了残存淀粉颗粒分析,检测出大量极细未破坏的淀粉颗粒,认定雕槽鉴为研磨淀粉类食物工具,检测到着色淀粉颗粒,表明雕槽鉴也在加工烹煮植物。 研磨和澄过滤是刻槽钧的两大功能,在这类器物中,口端有流者为“澄过滤器”,口端无流者为“研磨器”。

一些学者从民族志材料出发,阐释了开沟鉴的使用功能。 有学者在长沙街头看到有人在卖“擂”。 这是一种药用或食用的抛光块茎类植物的器皿,外形如钤,浅腹、口聚小,腹内周壁和底部涂有釉,布满放射状沟槽。 因此,他主张刻槽的铎应称为“擂铎”,并推测史前的擂铎曾被用作研磨块茎类或根茎类植物的工具。 有学者总结了各民族现存的研磨类器皿。 一种是陶钵,形状像茶碗,里面有槽,是研磨辣椒、姜、蒜、干鱼的工具。 一个是形状像陶铎的研磨盘,里面有紧密的槽。 女性粉碎南瓜、芋头、芋头类时,可以把食物拿在手里,在钂里研磨,淀粉类食物就可以从流出口出来。 一种是研磨缸,形状为制陶缸,内有凹槽,将鲜芋头、红薯在缸内制成芋头糊,澄清后倒水后用细布过滤,可将下沉淀粉蒸成粉皮、粉条

也有学者认为史前的擂台与今天的沏茶之擂台一脉相承。 茶是广东、福建、赣、湘、桂、台等客家民间广泛流行的饮食品,是用擂钵将茶叶和各种辅料研磨成粥糊状的食物。 福建将乐县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之称,该县烧岭窑址出土的明代晚期擂铎,与史前的擂铎形似。 在各地的茶中,与茶组合的原料不同,味道也不同。 在广东揭西,茶的主要材料是大米和爆米花,配以花生、芝麻、茶叶、金不换、辣心等,再配上萝卜干、橄榄菜、大葱、青葱、大豆、树菜、瘦肉丝、虾米、鱿鱼等。 油炸的原料放入热水后即可食用,与北方油茶面的吃法相同。 现在河南武陟县正在吃油茶。 主要原料除了小麦粉外,还有淀粉、花生、芝麻、核桃仁、怀山药。 辅以盐、香油、茴香、花椒、生姜、肉桂、丁香等。

古今中外,怎么会有这么相似的饮食风俗呢? 这与历史上北人的南迁有关。 南宋时,茶多见于文人诗文,诗人路德章来到宋金边境的淮水边,说:“我看到路旁有两三家草屋,有客人在磨麻沏茶。 中原话好,不知道淮水是天涯。 ”( 《盱眙旅客》 )生活在两宋之际的袁文,在《瓮牗闲评》中写道:“余生汉东,我最喜欢喝异茶。 很多时候,过一二北人,如果知道余喜啜饮这个,很多时候可能会煮相食,不乐意。 ”袁文还认为,茶开始被西晋看到了。 “在《茶录》上也有记载。 “茶,古不问食,晋降,吴人采叶煮,号茶粥。 ’知道这一点的人,不是现在的人从戴着荆的男人变成了吃的人。 ”

历史时代的擂台从北向南扩展,历史时代的擂台从南向北扩展。 上海青浦崧泽遗址出土距今约5500年左右的钅形擂钅; 湖北枣阳雕龙碑遗址出土了距今约5000年的钧甯; 河南淅川下的王岗遗址上,出现了距今约5000年的杯葛。 中原地区的早擂台发源于河南省陕县庙底沟遗址,距今约4800年。

(作者:许永杰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原文刊: 《大众考古》 2017年第9期) )。

相关链接:

重码《磁山遗址发掘报告》列入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考古类重点项目!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全自动石磨豆腐,湖北石磨豆腐设备
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2018年8月11日,在湖北宜昌市葛洲坝中心菜市场,一家商家用石磨制作了地方特色家常菜、懒豆腐! 懒豆腐,又称“合渣”、“连渣”,是流行于湖北宜昌、湖北恩施、重庆等地的家常菜。传统的懒豆腐是将大豆、花生等浸泡后,用石磨研成细浆,煮的时候只需加入少量蔬菜。传统的懒惰豆腐都用石磨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用人造磨费时费力,石磨基本被淘汰,人们纷纷用全自动电动粉碎机代替石磨。但一般认为,粉粹加工的味道并不比石磨加工的味道好。 于是,一些商家对石磨进行了改进,在石磨内部磨心处设置

0评论2023-04-05292

小麦来源于,小麦的起源与传播
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小米现在成了保健品中国古代北方的主食是小米〔小米〕和黍〔大黄米、黏稠的、用黄米包裹而成〕,也兼作麻籽、菽〔大豆〕、麦〔大麦〕、稻〔高粱〕等其他杂粮。 南方以大米为主。关于中国人吃小麦,历史记载很清楚,但这几年人们争论起来,反而容易混淆。 今天我们要拆散这件事。古巴比伦小麦来西方小麦毫无疑问产自西亚肥沃的新月地带( Fertile Crescent )。 大致位置是幼发拉底河中游以西地区,包括今天的伊拉克东北、土耳其东南、叙利亚西北部、黎巴嫩、巴勒斯坦、约旦西部。 对该地出

0评论2023-04-05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