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草地夜蛾起源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于美洲大陆,具有适应范围广、迁飞速度快、繁殖力强、防控困难的特点。 2018年非洲造成了3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是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 FAO )在全球发出的重要农业害虫。 2019年1月13日确认传入中国云南省,截至5月10日在中国13个省被发现。 据专家分析,草地贪夜蛾可能会从我国华南玉米区蔓延到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及西北、东北玉米主产区等地,形成局部虫灾。 一.形态特征
成虫:翅展32 ~ 40m m,前翅深棕色,后翅白色,边缘有狭窄的褐色带。 雌蛾前翅为灰褐色或灰棕色杂色,具环纹和肾形纹,轮廓线黄褐色; 雄蛾前翅灰棕色,翅顶角内侧各有较大白斑,环纹后侧各有一条浅色带从翅外缘至中室,肾形纹内侧各有白色楔形纹。
幼虫:一般有6个龄期,体长1 ~ 45m m,体色有淡黄、淡绿、褐色等多种,最典型的识别特征是末端腹节背面有4个方形黑点,呈三龄后头部倒y形。
蛋:通常100 ~ 200粒结成团,多被白色鳞毛覆盖,初产时淡绿色或白色,孵化前渐棕色。 卵粒直径0.4m m,卵高0.3m m。 鸡蛋多产于叶片正面,玉米喇叭口期多见于离喇叭口近的地方。 在合适的温度下,2 ~ 3d孵化。
蛹:经蛹化,体长15~17m m,体宽4.5m m,蛹化初期体色淡绿色,逐渐变为红褐色和黑褐色。 多在2 ~ 8c m深的土壤中蛹化,有时也会在果穗或叶旁蛹化。 (形态特征图谱由赵胜园博士提供) (二、发生规律和田间危害状
草地夜蛾无滞育,适宜发育温度11~ 30,28条件下30d左右即可完成一代。 雌、雄均可多次交配,一头雌虫可产卵块10个以上,卵量约1,500粒。 在玉米上,一至三龄幼虫通常隐藏在心叶、叶鞘等部位取食,形成半透明薄膜“窗孔”; 低龄幼虫又吐丝,通过风的扩散转移到周边植物,继续为害; 四至六龄幼虫对玉米的危害更为严重,取食叶片后形成不规则的长形孔,可取食整株玉米叶片,挖出心叶、未提取的雄穗和幼雌穗,影响叶片和果穗的正常发育。 苗期受灾严重时,生长点被破坏,形成枯心苗。 三、应急防治措施抓住低龄幼虫防治最佳时机。 给药时间宜清晨或傍晚,注意喷洒在玉米心叶、雄穗和雌穗等处。 可选择防治夜蛾科害虫的新型高效低毒药剂喷雾防治。 防治指标:玉米田苗期受害株率大于10%,小号期受害株率大于30%,穗期受害率大于10%。 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和国外应急防治该害虫的化学药剂有氯苯那敏、氟氯氰菊酯、溴氰酰胺等。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科研团队通过室内药效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有氯苯那敏、乙基多克隆、氨基甲酸乙酯等化学农药,以及多杀菌素、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生物农药。
附件:草地贪婪夜蛾技术资料一、名称学名: Spodoptera frugiperda J.E. Smith别名: Laphygma frugiperda Guenee,1852; PhalaenafrugiperdaSmith Abbot,1797; Trigonophora frugiperda Geyer,1832; LaphygmamacraGuenee,1852; Laphygma inepta Walker,1856; ProdeniasigniferaWalker,1856; Prodenia plagiata Walker,1856; ProdeniaautumnalisRiley,1870; Noctua frugiperda J.E. Smith; Caradrinafrugiperda。 中文俗名:草地夜蛾、秋粘虫。 英文名称: Fall armyworm; Alfalfaworm; Buckworm; Budworm; Corn budworm; Cornleafworm; Cotton leaf worm; Daggy's corn worm; 玻璃收集器; Grass worm; Maize budworm; 覆盖世界; Rice caterpillar; Southern Aarmyworm; Southern grassworm; 微信微信世界; 世界世界。 二.分类地位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贪婪夜蛾属Spodoptera。 三.形态特征卵:球形(直径0.75 mm ),产卵阶段绿色,孵化前阶段淡褐色。 卵成熟需2-3天( 20-30)。 通常以卵块形式产卵,每卵块含有约150-200粒卵,堆积在叶面2-4层。 卵块通常瞄准有保护作用的灰色雌性腹部的毛鳞。 一只雌性可以产卵1,500粒左右。 幼虫:幼虫淡绿色至暗褐色,具竖条。 第6龄体长3-4 cm。 幼虫有8条腹足,其中1对位于最后腹节。 刚孵化时为绿色,带有黑线和斑点,随着虫体发育保持绿色或淡褐色,有黑色背线和气门线。 种群密度高、食物短缺时,老熟幼虫大多为黑色,进入行军虫阶段。 高龄幼虫头部为典型的黄色倒y型,背部黑色素瘤有绒毛,每节两侧有发白的背部区域,腹部末节4个黑点呈正方形排列。 幼虫一般6龄,罕见5龄。 蛹:体长稍短于老熟幼虫(墨西哥雄性1.3-1.5 cm,雌性1.6-1.7 cm ),褐色有光泽。 成虫:雄性体长1.6 cm,翅展3.7 cm,前翅斑驳(亮褐色,灰色,草色),具中室,其中3/4部分为草色,1/4部分为暗褐色; 雌性体长1.7 cm,翅展3.8 cm,前翅斑驳(暗褐色,灰色),后翅草色,边缘暗褐色。 成虫的近似种主要为S. exempta和S .littoralis。
四.寄主
该害虫为杂食性昆虫,寄主范围非常广,记录的有80多种。 该害虫能大量摄食寄主的茎和叶,严重危害重要的草本栽培经济作物。 喜食禾本科植物可以是玉米、水稻、高粱、甘蔗等禾本科农作物,也可以是棉花、十字花科、葫芦科、花生、苜蓿、洋葱、扁豆属、红薯、西红柿、其他茄科植物(例如最常见的寄主有玉米、高粱、狗牙根、马唐属( Digitaria spp.)杂草。
大田作物有玉米、水稻、高粱、大麦、小麦、荞麦、苜蓿、棉花、燕麦、粟、花生、黑麦草、甜菜、苏丹草、大豆、甘蔗、知母草、狗牙根、烟草、紫花苜蓿
蔬菜中最常见危害甜玉米,其他蔬菜偶发性危害。
危害的其他植物:苹果树、柑橘树、木瓜树、桃树、草莓、花卉。
杂草寄主有剪股颖、剪股颖属( Agrostis sp.)、马唐属( Digitaria spp.)、石茅高梁、假高粱)、牵牛花、牵牛花属( Ipomoeaspp.)、莎草
亚洲:孟加拉国、中国、印度、缅甸、斯里兰卡、泰国、也门。
非洲:安哥拉、贝宁、博茨瓦纳、布基纳法索、布隆迪、喀麦隆、佛得角、中非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布)、科特迪瓦、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加蓬、冈比亚
北美洲:加拿大、墨西哥、美国、百慕大。
中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达、巴哈马、巴巴多斯、伯利兹、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哥斯达黎加、古巴、多米尼加共和国、多米尼加共和国、萨尔瓦多、格林纳达、瓜达尔
南美洲: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厄瓜多尔、法属圭亚那、巴拉圭、秘鲁、苏里南、乌拉圭、委内瑞拉。
欧洲:德国(根绝)、荷兰)官方调查证明不存在。 六、生物学特性成虫夜间产卵,卵贴在寄主植物下层叶背面,密集100-300个卵块,有时分两层,通常覆盖有雌鬃保护层。 孵化需要2-10天(通常为3-5天)。 幼龄幼虫在轮生叶深处取食,1-2龄在幼叶表面群取食,出现典型症状“叶窗”,死于生长点。 由于高龄幼虫互相残杀,通常每轮生叶只有1-2只幼虫。 幼虫发育至6龄的速度受食物和温度条件的影响,通常需要14-21天。 高龄幼虫夜间活动,除非进入行军虫阶段,否则会聚集扩散,寻找其他食物来源。 该害虫在土洞茧内蛹化,少数在寄主植物叶间蛹化,蛹期9-13天。 成虫夜间羽化,产卵前飞行数公里,有时可以远距离移动。 成虫平均存活12-14天,卵期2-5天。 幼虫有6个龄期,25条件下,1-6龄幼虫发育期分别为3.3、1.7、1.5、1.5、2.0和3.7天; 幼虫隐藏在白天的强光下; 幼虫期夏季约14天,寒冷季节约30天。 成熟的幼虫钻在土表下2-8cm处,结松散茧化蛹。 如果土壤太硬,幼虫会用丝网破碎的叶子和其他材料缠在土表上结茧; 蛹期夏季约8-9天,冬季可达20-30天。 成虫羽化3-4天后开始产卵,雌性通常在存活的前4-5天下蛋大部分,有时产卵持续3周; 成虫的寿命为7-21天。 成虫在晚上活动,在温暖、潮湿的夜晚活动的力量更强。 该害虫发育起点温度为10.9,有效积温为559天。 砂质粘土或粘质砂土适合蛹化和成虫羽化,与温度成正比,与湿度成反比。 30以上成虫翅膀有变形的倾向。 蛹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4.6,138天度时发育完成。 这种害虫是热带种类,适合在温暖的地区生存。 有报道称幼虫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8,卵期和蛹期温度相对较低。 在热带,一年发生4-6代,在北部稍冷的地区只发生1-2代,活动和发育在较低的温度下停止。 结冰时,虫体阶段通常会死亡。 在美国,通常只在德克萨斯州和佛罗里达州南部越冬。 在温暖的冬天,蛹可以在更北的地区生存。 七、危害症状研究表明,草原贪婪夜蛾不同龄幼虫喜吃不同寄主。 一龄幼虫主要危害玉米,有时也危害高粱、棉花以及这些寄主附近的其他植物; 其他龄期幼虫主要危害水稻、狗牙根,以及石茅高梁。 幼虫在苗期轮生叶内取食,高龄幼虫可咬断植物基部,甚至侵犯成熟植物生殖器官。 危害烟草时,可以吃叶子打孔,有时可以咬断茎的基部。 在西红柿植株上,吃嫩芽和生长点,侵蚀果实。 吃了玉米叶,可以看到轮生叶上有很多边缘粗糙的洞,里面有虫子的粪便。 幼龄幼虫吃叶肉时,也可只保留叶脉。 生长期初期,严重危害取食幼嫩植物的生长点导致死亡,玉米出现的这种症状俗称“心死”。 幼虫可以被玉米植株的玉米粒蛀害。 当虫口密度较大时,老龄幼虫群体迁移扩散,通常定植在野草上。
八.传播和扩散方式这种害虫每年在美国有规律地迁徙,并传播到美国,几乎每年夏天都迁移到加拿大南部,专家认为迁徙是这一生活史的主要部分。 产卵前期广泛扩散是该物种繁殖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 田间适宜寄主的存在加速了繁殖和扩散。 在美国,有成虫在低水平气流的作用下30小时内从密西西比扩散到加拿大的记录。 夏末和初秋,幼虫频繁作为行军虫扩散到当地。 幼虫还可以与蔬菜、水果和草本观赏植物一起携带。 九、经济重要性该害虫广泛分布于西半球较温暖地区。 大量幼虫导致植物落叶和产量损失,随后幼虫以夜盗虫身份迁移至邻近地区。 幼虫对植物产量的损失可达10%-100%,植物高度为40-60 cm时,产量损失尤其大。 成虫白天隐藏在落叶层、杂草或背阴处,夜间较活跃,受光照吸引,实现长距离迁移扩散。 这种害虫对玉米的危害最严重。 据统计,玉米发育中后期轮生阶段55-100%的植株感染该害虫,产量损失15-73%。 ( HRUSKA和Gould,1997 )。 在佛罗里达州,草原贪婪夜蛾为害将使玉米减产20%。 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玉米产量损失更为严重,如中美洲洪都拉斯,玉米产量损失40%,南美阿根廷和巴西,玉米产量损失惨重十、检查、监测宿主植物叶部是否有幼虫,如发现危害迹象,认真检查周围是否存在虫体。 也可以使用性信息素或灯诱导进行监测诱捕。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