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近年来,随着农机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人们越来越关注具有良好成长性的新兴小产品,“大农业、大农机”的概念越来越深刻。
相对于许多其他小众品种,薯类收获机械近年来成为我国普及率较高的农机产品,特别是马铃薯收获机,随着马铃薯被列为水稻、小麦、玉米四大主粮,产品成熟维度和市场增长空间得到有效释放,发展迅速
国家战略,以蔬菜为主食,土豆机械化加速补贴系统数据显示,结合行业相关销量数据统计显示,近五年国产土豆收获机市场呈现较好的成长性,2016年,农业部发布《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 当年土豆收获机年销量实现40%的增长,接下来的2017年,市场意料之中,同样是2017年,国内土豆价格下跌,遭遇了“冰霜之年”。 上市高峰土豆售价不理想,终端市场购买意愿较低,市场价格达到当年5年来最低水平,土豆种植户利润微薄,部分亏损,用户种植意愿受挫,土豆收获机投资意愿锐减。 同时,个体机械化较快发展的内蒙等地区保有量增加,市场刚性需求下降,2000年
回顾马铃薯机械化的发展历程,国内马铃薯收获机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是近40多年来的事情,在此期间,经历了技术引进、科研集中、自主化生产以及产品小型化、中型化、大型化逐渐升级换代的过程,总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后到20世纪60年代中晚期,是马铃薯收获机械国产化的萌芽期。 在这一阶段,我国研发人员借鉴前西德、前苏联等国外机器,成功研制出链式土豆收获机,但受机械化程度、配套动力等多种资源的限制,产品未能有效推广使用,人工挖土、耕耘挖掘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期,马铃薯收获机国产化技术力量集中突破攻坚期。 1979年,国家将国内所有马铃薯收获机样机全部集中在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为马铃薯收获机的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 70、80年代,手扶拖拉机迅速普及应用,国内制造以与手扶拖拉机配套的研发思路成功研制出鼠笼式土豆收获机,但受当时配套动力不足的严重限制,产品使用效果被忽视,无法有效推广
第三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15年,马铃薯收获机国产化并形成成熟期。 在这一阶段,国产小四轮及中型拖拉机的逐步升级有效解决了配套动力不足的问题,国产土豆收获机逐渐进入产品定型和成熟期,陆续有小型升降链式土豆收获机、振动式土豆收获机等产品进入市场,迅速进入中型产品
第四阶段,截至2016年,马铃薯收获机械化全面升级新发展阶段。 2016年初,国家发布的《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指出,实现马铃薯由副食消费向主食消费、原料产品向产业化系列产品、温饱消费向营养健康消费转变,作为我国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要粮食的补充。 同时提出到202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要扩大到1亿亩以上,适宜主食加工品种种植比例要达到30%,主食消费要占马铃薯总消费量的30%。 该战略的实施,为马铃薯和马铃薯机械化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性支持,国内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目前已超过8000万亩,分布在西南、东北、西北等大部分地区,种植面积和产量占世界的1/4,成为马铃薯生产和消费的第一大国与此同时,国产马铃薯收获机械快速升级,中小型产品工效、整机性能和可靠性提高到新水平,产品大型化、智能化进程逐步加快,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在国内土豆收获机制造产业环节,形成了规模企业与民营企业共存共生的竞争格局,大小制造企业超过60家,层次各异,但中机美诺、山东五征、希森天成、青岛洪珠等各有千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表现良好同时,世界顶级品牌德国GRIMME公司、美国Double-L公司等也相继进入中国,国外高端联合收获机产品自动化程度高,可收获土豆、胡萝卜、甜菜等块茎作物,利用空间大,工作效率高
总的来看,国内马铃薯收获机市场不断进步,集群规模不断壮大。
前景好、空间广阔、产业升级势在必行,从根本上说,马铃薯收获产业的发展与马铃薯产业密不可分,国内马铃薯产业正逐步进入快车道,不仅种植面积越来越广,而且马铃薯加工链马铃薯种植涉及22个省(市、区),内蒙古、贵州、甘肃、黑龙江、云南、四川、重庆、山西、陕西等是国内知名大产区。 针对我国马铃薯加工量仅为10%,与美国70%、欧盟40%差距较大的现状,从2015年开始,原农业部先后安排湖北、北京、河北、内蒙古、江西、四川、贵州、甘肃、宁夏等9省(市、区)
近两年来,受土豆价格不稳定、滞销等因素影响,整体种植面积略有缩小,但有稳定的国家政策支撑,产业前景看好。 同样,土豆收获机械有作业对象支撑,即使2018年市场大幅下跌,未来市场形势依然乐观,判断依据有以下三点。
一是土豆价格回暖,对收获机械销售形成积极支撑。 市场监测数据显示,今年4、5月份,第一波集中上市的土豆行情不错,为种植户带来利好,7月份以来中原两作区土豆总价格保持平稳,用户利润有保障。 这无疑给土豆收获机市场带来了良好的连锁反应,今年的销售形势同比好转,特别是大型化产品的销售比重大幅上升。
第二,有库存产品更新和产品转型的需求。 今年以来,市场存量马铃薯收获机进入批量梯次更新期。 与此同时,随着整体制造水平的升级,土豆收获机的老用户开始考虑“以旧换新”,用二手手机交易使用年限未报废的旧产品,购买性能更高的新型产品。
三是销量“洼地”反弹,机械化程度必然提高。 截至目前,国内马铃薯收获机械化率不足30%,机械化工作提升空间较大。 2018年,土豆收获机市场大跌,形成一定销量的“洼地”。 未来1-2年内,市场反弹概率非常大,业内对市场行情向好的预期持乐观态度,尤其是对大型产品销售的预期更是高涨。
随着国产马铃薯收获机产品成熟度的提高,近年来国内市场呈现出较为鲜明的三大发展趋势。
第一个是大型化、智能化。
在全国土地流转的大背景下,农作物规模化种植已是大势所趋,以内蒙、新疆、黑龙江等为代表的地区马铃薯规模化种植推进更快,收获机械大型化、智能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目前,国内高端大型土豆收获机产品尚处于起步阶段,与世界顶级品牌差距不小。 国外将液压技术、振动分析、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应用于工程机械,采用振动、液压技术进行挖掘; 利用传感技术控制土壤投饲量、马铃薯运输量及分级装载; 采用气压、气流、光电技术对土进行破碎、分离,利用微机进行监控操作等,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工作强度。 例如,世界领先的德国格里莫GRIMME公司是一款新推出的4行360 kw tec-tron 415全功能收获机,配备10T料仓,可安装侧升臂,实现不间断作业。 其设计摇头半径仅为1.1m,应用CCI200支配性兼容性农机终端操作系统,可使操作更加简单,提高智能。要标记国际领先水平,国内制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加大技术创新,快速跟上可喜的是,国内许多企业加大了大型化产品的研发力度,收获不少。 例如,国内知名企业山东希森天成近年来一直致力于高端土豆收获机械的研发制造,在大型化产品领域取得了一定的优势,品牌知名度日益提高。
二是多功能、合作型。
当然,农机产品功能复合化也是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实现“一机多用”可以增加产品用途,全面提高设备利用率和用户收益。 在土豆收获机上,更换不同的筛选分离装置、摘果装置,可以实现花生、大蒜、洋葱等多种根茎类作物的联合收获,实现多功能作业的扩展。 不仅如此,全球领先品牌推广的联合作业机型,集挖掘、出土、拔苗、分级、装袋、装车等功能于一体,全程作业流程可一次完成,自动化程度高,这一发展趋势是国内农机制造
三是适应性、可靠性。
由于我国各地土壤、气候、地形及种植习惯存在较大差异,决定了机械化需求的多样化。 马铃薯作物在不同地区种植间隔不同,常见的小行距平茬和大行距垄形混播,平茬行距400-550mm,垄茬600—900mm,与机耕适应性矛盾更为突出,不同地区性能可靠从作物成熟周期特征来看,受温差影响,国内马铃薯平均生长期短,特别是内蒙古、黑龙江等北方主产区在收获季节容易结霜,必须在短作业时间内连续作业迅速完成收获,收获期间因机械故障停产
近年来,国内马铃薯收获机制造企业在这两个环节上实现了较大的提升。 例如,青岛洪珠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在每个地区研发订制了10余种机型,建立了多种产品组合方案,可以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农艺、不同土豆品种的差别收获。 在此基础上,企业常年聘请日本专家进行制造升级指导,洪珠土豆收获机械不仅销往国内,还远销“一带一路”多个国家
从长远看,土豆收获机械市场前景看好,今年市场将稳步发展,其中高端化智能化大幅提升和小型低端产品下跌交替,未来市场面临的竞争形势相对乐观。 但是,市场期待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企业都能发展。 国内制造企业要实现长足发展,必须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在产品可靠性、适用性、先进性、智能化等环节大力创新,得到用户认可,提升品牌价值,不断进步。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