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鱼儿为大家分享渔业信息、水产养殖技术、淡水海水养殖经验!
人物介绍 伍汉霖,1934年出生,1956年毕业于上海水产学院水生生物专业。1992年10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长期从事鱼类分类学和形态学的研究工作,尤以研究虾虎鱼类、有毒鱼类和药用鱼类著称。是国内知名的鱼类研究权威专家。 伍汉霖教授还是日本明仁天皇的学术挚友,1989、1995、1999和2001年4次应邀在宫内厅生物学御研究所进行短期虾虎鱼类的研究,讨论虾虎鱼类的学术问题。 主要著作有《拉汉世界鱼类名典》《中国有毒鱼类和药用鱼类》(中国第一本系统介绍250余种有毒和药用鱼类的专著),1999年该书由日本恒星社厚生阁翻译出版(日文版)、《海南岛淡水及河口鱼类志》《广东淡水鱼类志》《辞海(全部鱼类条目)》《中国脊椎动物大全》《中国有毒和药用鱼类新志》。 立下鸿鹄志,冠名中国鱼 众所周知,解放前囿于国力衰弱,国内鱼类研究进展非常缓慢,许多国产鱼种,都被外国人抢先命了名。对此,伍汉霖非常揪心,也立下志向:“鱼类王国’的研究和命名工作,应有我们国家的一席之地。”此后的教科研生涯中,他一直秉承这一志向,孜孜以求,在鱼类王国里越游越深,为我国鱼类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鱼类学家朱元鼎指导下,伍汉霖与其他科研人员先后命名小眼真鲨、广东鳐、长吻六鳃魟、短尾蛇鳗、褐毛鲿、中华胡椒鲷、中华沙塘鳢、伍氏拟髯虾虎鱼、大青弹涂鱼等新种,为鱼类冠以中国名。 500)this.width=500" src=upload/news/n2021091014145344.jpg>20世纪80年代初,朱元鼎教授与弟子孟庆闻教授、伍汉霖教授在观察鱼类标本 走遍中国海,编制鱼之志 为了解东海及其他海域鱼类资源,他参加了由朱元鼎主编的《东海鱼类志》和《中国石首鱼类分类系统的研究和新属新种的叙述》的鱼类采集和编写,继而参加全国海洋鱼类区系的调查研究和编写工作。 为了完成中国虾虎鱼类的研究,伍汉霖又花了20年的时间,在西沙群岛、台湾等全国各地区采集标本。1989年中国记载的虾虎鱼种类不到100种,2008年图书出版时经伍汉霖整理已增加到307种。1978年,伍汉霖根据多年的积累和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与同事合作编写了《中国有毒鱼类和药用鱼类》一书。这是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介绍250余种有毒和药用鱼类的专著,出版后引起鱼类学家的广泛关注,成为水产、医药和卫生部门的重要参考文献。该书也受到日本鱼类学家推崇,东京大学和长崎大学有关教授花了近10年时间翻译该书,于1999年通过日本恒星社厚生阁出版日文版。伍汉霖说:“把这么多复杂的中医药名词及名称翻译成日文,没有相当的中医学知识理论、经验积累和不折不挠的精神是很难达到的”。 在学校迁往厦门之际,应福建省科委及水产部门的需要,伍汉霖参与闽南渔场、台湾海峡鱼类资源的调查研究工作,协助朱元鼎出版《福建鱼类志》。20世纪70、80年代由广东省有关水产部门主持,伍汉霖参加了西沙群岛的鱼类区系调查采集、海南岛和广东省的淡水鱼类资源调查研究工作,共同编写和出版了《南海诸岛海域鱼类志》《海南岛淡水及河口鱼类志》和《广东淡水鱼类志》。 500)this.width=500" src=upload/news/2021091014145887.jpg>从左至右为沈根媛、孟庆闻、朱元鼎、伍汉霖 耄耋不言休,追求无止境 1999年,由伍汉霖担纲和台湾鱼类学家合著《拉汉世界鱼类名典》,由台湾的水产出版社出版。这部海峡两岸三地规模最大的一部鱼类名典,共收录了全球截至1999年5月所有有效鱼类26000多种鱼名,为海峡两岸鱼类名称的统一,为全球华人鱼类中文名称的统一,迈出了重要一步。 退休近二十年来,伍汉霖依然笔耕不辍。2019年,他花费大量心血,和台湾鱼类学家合作出版了一本《拉汉世界鱼类系统名典》,对应拉丁文将中国的鱼的品种一一对照翻译,“中国有很多新的鱼类品种,但国外并不熟悉。通过出书,能够将这些研究成果输出。” 500)this.width=500" src=upload/news/2021091014150388.jpg>近日,由伍汉霖主编的《中国海洋及河口鱼类系统检索》已付梓。他用了近10年的心血编写此书,同时大陆、台湾、香港的14位鱼类学研究者参与编写。对全面了解、合理开发、可持续利用我国鱼类资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苍苍 伍教授一直把遨游鱼类王国 当成毕生的追求 为我国的鱼类学研究 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海大通讯社 wWw.YiLeen.Com.CN农业信息-致力于水产养殖技术的推广,水产养殖论坛,水产饲料,鱼药,淡水海水养殖设备,鱼虾螃蟹养殖技术,种苗培育,观赏鱼养殖,海鲜批发及水产品加工,渔业机械,渔具网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