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在长江里大约生活了2500万年的白鳍豚,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遗物种。白鳍豚是鲸类家族中小个体成员,是世界上现有5种淡水豚(拉河豚、亚河豚、恒河豚、印河豚、白鳍豚)中存活头数最少的一种。由于数量奇少,白鳍豚不仅被列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12种最濒危动物之一。白鳍豚又称白豚、白鳍豚、白旗。脊椎动物门,哺乳纲,鲸目,齿鲸亚目。原属淡水豚科,20世纪70年代末,根据中国科学家周开亚教授的建议,单独设立了白暨豚科。 鲸目白暨豚科白暨豚属的唯一种。为中国特产的淡水齿鲸类动物,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在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中也有发现。
在1980年1月12日(农历1979年11月25日),湖南岳阳陵矶捕获了一条活的白鳍豚。 白鳍豚 正在捕抓白鳍豚 1980年1月12日,湖南岳阳陵矶渔业生产队在长江中下游的洞庭湖口捕获了一条活的白鳍豚,身长1.5米,重65公斤,这是我国当时捕获的第一条活体白鳍豚,也是世界上第一条活体白鳍豚。为了开展对白暨豚的研究,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于1978年9月成立了白暨豚生物学研究组,并在长江中游四次考察了白暨豚的生活环境和生态习性。
1980年1月12日,湖南岳阳城陵矶渔业捕捞队捕获一头白暨豚(雄性),体重36.5公斤,体长约1.45米,约一岁。 当天晚上水生所人员就运回至武汉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护养(耗时5小时50分钟)。
研究所工作人员给它取名叫“淇淇”。当时“淇淇”身负重伤,除身体多处擦伤和勒伤外,颈背有两个直径四厘米、深八厘米的伤洞(渔民钩伤),两洞相连,在第十天伤口严重化脓,危在旦夕。经科研人员与北京动物园兽医日夜抢救之下成功挽回生命。【1981年《白暨豚“淇淇”饲养成功》】1984年“淇淇”身长189厘米,体重175斤,进入青春期。其实早在1980年救起“淇淇”时科研人员等就希望尽早为其捕捉一头配偶或伙伴,1982年“淇淇”有了雄性表现,1983年更为明显。
1981年3月3日晚江苏太仓县境内渔民发现一头雌性白鱀豚在长江边搁浅,后安全运回至南京师范学院饲养池,取名“苏苏”。
1985年10月上旬,西德杜易斯堡动物院院长格瓦尔特博士乘船洞庭湖附近考察时断言:“中国人在八十年代没有先进的捕捉白暨豚的技术设备,要想在长江活捕白暨豚是不可能的。”1986年3月31日我国科研人员与渔民兄弟们成功落网9头白暨豚,但只抱走其中两头——“联联”与“珍珍”,由武汉空军直升机直接运回珞珈山下生物养殖场,“珍珍”(时1,5米,59.5公斤)即后来“淇淇”的伴侣。
1980年4月23日发于澄建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