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鱼儿为大家分享渔业信息、水产养殖技术、淡水海水养殖经验!
安陆市辛榨乡地处大洪山余脉,地势西高东低,西边紧连高庙山,东边府河、内府河穿境而过,属典型的浅丘陵地区。全乡有耕地面积2.6万亩,其中水田1.6万亩。有小Ⅰ水库1座,小Ⅱ型水库2座,当家塘堰318口,各种排灌水渠12.5千米,是安陆的农业大乡和水产大乡。全乡水域面积5200亩,可养水面4200亩,年水产品产量2500吨。塘堰、水库不仅是农业的命脉,在防汛抗旱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水产养殖的重要载体。针对去年特大干旱暴露出来的问题,结合新一轮“三万”活动的开展,去冬今春以来,辛榨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迅速动员,强化责任,狠抓落实,掀起了挖塘扩堰高潮。截至目前,已扩挖整修塘堰69口,完成渠道清淤整修8.2千米,完成土石方58.2万方,投入机械42台套,投入资金300余万元,新增蓄水量72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5820亩。更重要的是我乡抓住机遇,超前谋划,借挖塘扩堰之势,促渔业生产发展。主要做法是:一是注重调研,科学决策早谋划。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该乡明确了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促进渔业发展的思路,并按照轻重缓急,受益群众的多少来确定工程建设重点,使农田水利建设与渔业事业发展有机结合。去年初,乡政府就组织水利、水产部门技术人员,对全乡水产重点区域基础设施状况开展调研,对基本具备水产养殖的水库、塘堰、渠系逐一登记造册,准确掌握全乡水产重点区域的现状,提出挖塘扩堰兼顾渔业生产的建议及优势条件,在不影响水利灌溉和发挥水利设施防汛抗旱功能的前提下,对内府河、岱塘水库、菱角湖、清水库、三八水库及当家塘堰改造时增加养鱼基础设施,改造后实行招标承包,发展水产养殖,最大限度地发挥水面功能。两部门的建议很快得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乡政府及时组织水利、水产、财政等相关部门召开协调会,统一认识,研究部署挖塘扩堰和渔业发展工作,将水利建设与水产开发结合起来。由水利和水产部门联合组织技术人员对列入2011年当家塘堰改造计划的所有塘堰进行设计并同步跟踪,塘堰改造设计充分考虑渔业生产的特点,把精养池塘的建设标准贯穿于当家塘堰改造的全过程。如进、排水沟渠的配套,涵闸拦鱼设施的设置等,力求改造后的塘堰可蓄水深度达到2米以上,池底、坡比有利于渔业生产,池埂的宽度能够满足小型车辆通行,为渔业生产中渔用物资的运行和成鱼起捕、运输提供必要的条件。二是创新机制,多元投资扩塘堰。针对该乡人口流动大,劳动力难组织,水利建设和维护困难等实际,我们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谁负责”的要求,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明确堰塘、沟渠的所有权,落实管护责任主体和维修管护经费。通过对塘堰、沟渠权转让置换挖塘扩堰、沟渠疏浚维护的办法,破解水利建设人员难组织,资金难筹集的难题,实现了水利建设和渔业生产双赢。一是建设主体由单一到多元。以前,绝大多数宜渔塘堰、沟渠缺乏统一管理,没有明确的产权。现在,通过对塘堰、沟渠、水库管理法规的宣传,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将宜渔塘堰、沟渠、水库的经营权收归集体所有,然后由乡水管站、水产站等职能部门以及养鱼大户对挖塘扩堰、沟渠疏浚进行规划和预算,走“以塘养塘”“以渠养渠”之路,然后向社会公开招标,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二是施工方式由人工到机械化。通过转让塘堰、沟渠权,利用机械施工后,既减轻了村干部工作压力,又减轻了群众的劳务负担,让群众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田间管理和其他生产经营。三是实现了重建轻管到建管并举的转变。塘堰、沟渠权的置换,使投资者在取得经营权的同时,也肩负起起塘堰、沟渠的管理责任。乡骨干塘堰菱角湖全长9260米,面积425亩,30年未疏浚。红旗社区回归创业的水产养殖大户董红水出资235万元,对菱角湖全面清淤改造,有效解决了无钱投入和无人管理的难题。乡政府与他签订了30年不变的维护管理和养殖合同。通过典型带动,乡政府将全乡80%以上的塘堰库渠水面全部对外承包,推进了全乡水产养殖规模化发展。辛榨村支部书记辛卫平饶有兴趣地说“塘堰扩挖原本只想破解蓄水与灌溉的瓶颈,可是在国家惠农政策和大好机遇的推动下,衍变成了渔业养殖大户自发投资兴办水产养殖的热潮”。在外创业成功人士了解到家乡正在掀起挖塘扩堰高潮后,也纷纷捐资,支持家乡水利建设。新渠村在外人士冯建忠捐资20万元,扩挖整修塘堰3口,净增蓄水量26万方,扩大养殖水面20亩。三是强化措施,规范管理增效益。该乡始终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积极探索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办法和借势发展水产养殖的思路,落实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责任,促进农田水利建设可持续发展。一是积极争取政策,发挥部门作用,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支持,争取兴修水利改造老塘堰、优化新塘堰的渔业基础设施,发挥蓄洪灌溉水面的养殖效益,进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村经济特别是渔业发展水平。二是政府主导,组建协会,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机制。乡水产部门积极参与改造后的当家塘堰承包人资格审定和承包合同制定。将改造后的池塘承包给养殖水平较高的养殖大户,建立养殖档案,搞好培训,指导承包户发展高效渔业,进而加快养殖结构的调整。三是明晰产权,落实管护责任主体。建立塘堰工程建设管理档案,实行“一口当家塘、一个标识牌、一人专人管理”,确保“建好一处、受益一片”。充分发挥塘堰整治后产生的农业灌溉、水产养殖、防洪减灾、生态环境的良性长效运行作用。同时,借渔业基础设施全面提高之机,进一步推广池塘精养和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实现渔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wWw.YiLeen.Com.CN农业信息-致力于水产养殖技术的推广,水产养殖论坛,水产饲料,鱼药,淡水海水养殖设备,鱼虾螃蟹养殖技术,种苗培育,观赏鱼养殖,海鲜批发及水产品加工,渔业机械,渔具网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