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鱼儿为大家分享渔业信息、水产养殖技术、淡水海水养殖经验!
水安全问题俨然成为当前最热的话题,就在公众对官方公布“自来水83%达标”的结论集体拍砖之后,近日微博上又疯传自来水中含有避孕药成分。而一则三友化工被疑违规排污的消息,更是将水的话题延伸到海洋。有网媒5月7日报道唐山三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409)将大量超标污水排入渤海,导致附近海域严重污染,变成了无鱼生存的死海。该消息一度引发三友化工股价异动,其母公司三友集团接连两次发布声明,否认报道内容,并向所在地唐山市南堡经济开发区公安局报案。据了解,三友化工目前纯碱产能为200万吨/年,生产规模在全国排名第二位。报道引述当地渔民的话称:“三友碱厂每天要排几万吨碱水进海,养虾池里的水PH值都是9.7、9,8,连虾苗都不能放,放了就死,去年因为污染,虾苗死了七八十万元的。”对此,三友集团技术中心规划发展部部长冯文华在接受采访时回应称,三友化工向渤海排放的污水系经过沉降处理的弱碱水,未对海水水质造成破坏。国家海洋局对其排污口邻近海域检测的PH均在8左右,为弱碱性。据悉,唐山市环保局目前正对相关情况进行调查,结论在近期有望出炉。不过,三友化工在2011年曾被曝在环保核查报告中弄虚作假,在海洋环境公报中,三友化工碱渣液排污口附近海域(养殖区),实际水质类别是三类,低于法定的二类水水质要求。但在核查报告中,这些均未体现。三友化工是否存在违规排污尚待环保部门的调查,不过我们仍需要提出质疑:无论三友化工违规与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渤海水质近年来持续恶化。笔者认为,调查不应仅局限于三友化工这起个案,而是需要对当地海水污染现状进行系统排查,找到污染的源头,如果三友不是肇事者,那么真正的肇事者是谁?毕竟当地向渤海排放污水的企业并非仅三友化工一家,造纸厂、化肥厂、皮革厂……都是重要的“嫌疑方”。有媒体援引当地老渔民的一番话,形象的讲述了渤海水质近年来的变化:“(唐山)地震前,抠出去一两里地去,啥船都得抠一两船,现在呢,一个也没有。连个土羔子鱼(音),一蹦一串的都没有了。都药死了、都死了。你看我上船的时候像块鱼(音)、鲸鱼(现在)基本上海上都没有,像这个东西你得上黄海,渤海湾没有。多大劲儿了!”多年前,曾有学者也发出“再不治理,渤海恐将成为下一个死海”的警示。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所长俞志明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目前渤海的部分海域已经出现了海洋生物“荒漠化”的现象和趋势。而海纳百污造成渤海生态系统恶化的,不仅是石油,陆源污染才是渤海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环渤海经济带的飞速发展,更是加重上述趋势。专家指出,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首钢搬迁等都为重工业产业提供了发展契机,而企业的临海建设与工业布局,却一如既往未将海洋的环境容量考虑进去。国家也逐渐意识到渤海污染的危害,2001年10月,前国家环保总局一份计划投资555亿元、为期15年(2001~2015)的《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出台,并很快获得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在批复中指出,渤海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投资以地方投入为主,国家给予适当支持。可在2004年6月,时任国家环保总局局长的解振华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承认,《碧海计划》资金渠道不畅,导致计划项目进展缓慢。此时,距离《碧海计划》第一阶段结束还有不到半年时间,但仍有近六成计划投资未落实完成,三分之一的项目未能动工。《碧海计划》失败的原因除了缺钱外,更重要的是涉海部门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无法解决。海洋部门不上岸、环保部门不下海,管排污的不管治理、管治理管不了排污的部门割据现象,以及地方政府的各自为政、相互推诿,是渤海污染无法得到根治最为关键的因素。反过头来再谈环保局调查三友化工是否违规排污,结果当然对于三友化工和公众都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对渤海治污的态度和力度,难点在于地方要发展,而环保部门的权力却不足以大于地方发展经济的冲动。由此,调查三友化工容易,治理渤海之路则任重而道远。wWw.YiLeen.Com.CN农业信息-致力于水产养殖技术的推广,水产养殖论坛,水产饲料,鱼药,淡水海水养殖设备,鱼虾螃蟹养殖技术,种苗培育,观赏鱼养殖,海鲜批发及水产品加工,渔业机械,渔具网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