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来自京族的全国政协委员、广西防城港市科技局局长杨远艳接受中国海洋报记者专访,讲述了东兴京族“一条鱼”的故事。
曾是一条被嫌弃的鱼
京族是我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主要聚居在东兴市江平镇的澫尾、山心、巫头3个海岛上。在20世纪70年代前,依靠捕鱼为生的京族渔民,捕到鱼也不敢吃。因为没有猪油,怕拉肚子,大量的青蟹、鱼虾等海产品成了农作物的肥料。
在那个海鲜还是“白菜价”的年代,丰收的渔获却不能带给岛上渔民生活的富足。反而,他们要经常挑着鱼干、鱼露等海产品,去换取山里农户的红薯、猪肉等食物。虽然从小未在岛上长大,杨远艳依然对此记忆深刻。
那时生活物资匮乏,柴火也是稀缺品。依靠捕捞为生的渔民时常出海。没有卫星导航、没有通讯系统,出海与风险相伴,为了“一条鱼”,很多人一去不复返。科技水平不发达,小渔船载不动渔民致富的梦想。这条鱼不被待见。
科技之鱼游出转型之路
如今的京族,已经富裕起来。海洋依然是他们获取资源的宝库,只不过,如今的渔民们驾驶着大船,闯向了深远海。昔日当肥料的海鲜,现在远销国内外,成为众多家庭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防城港市,吹进了东兴京族渔民的身边。国家对民族地区的帮扶等多种政策叠加,使得东兴京族人民的生产、生活逐渐转变、向好。造大船、干养殖……技术的落地、科技成果的孵化,深刻改变着京族今天的生活。
2016 年,防城港市水产类高新技术企业之一,海世通公司乘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走出国门,主动输出技术和人才,到东盟国家文莱投资发展渔业。公司与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合作,建立了文莱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并接管“文莱水产发展中心”,实施“文莱综合渔业开发”项目,合作开展深水养殖技术推广。
除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外,海水养殖在防城港市也不断取得新突破。目前,防城港市深水网箱养殖已初具规模,年养殖商品鱼约7000吨,产值约1.8亿元。水产品加工技术水平也有了提高。水产品精深加工率由原来的“零”提高到15.7%。海洋渔业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加深。东兴企业、东兴市先后与广东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大学开展了系列合作。中国与东盟的渔业交流也在进一步加强。在2017年举办的海上丝绸之路-防城港海洋渔业论坛上,海洋渔业产业项目共签约 19 个,总投资额 84亿元,构建了中国—东盟商贸互联通道。
目前,防城港市正在稳步推进国家海洋牧场建设。打造“人工鱼礁+深水养殖+休闲垂钓+渔船民宿+出海观光+游艇渔港+海域监管”等为一体的综合立体化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昔日的小渔船,见证着京族渔业生产发展变迁的历史。拉大网和高跷捕鱼作为游客旅游体验方式,永远保存了下来。
富民之鱼还需集聚发展
作为来自京族的全国政协委员,杨远艳既自豪又感到使命重要。为了家乡早日实现现代化的海洋渔业,在全国两会期间,她从科技兴渔的角度,呼吁要在科研、科技、人才和项目等方面加大投入。
她建议,科研方面,联系国内知名涉海高校,结合海洋资源特色,建立研究生分院等特色分院。面向当地实际情况开展科研工作。科技方面,整合国内外、广西区内外科技资源,引导搭建海洋科技合作交流平台,加快海洋科研成果孵化转化。人才方面,加大海洋技术人才引进的规模和范围。积极落实招才引智优惠政策,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吸引海洋科技研发推广团队,培育海洋科技优势产业,推进海洋科技产业集聚,完善创新体系。
项目方面,谋划引进一批海洋科技产业大项目、好项目,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有针对性地策划海洋产业配套项目,完善整合海洋产业集聚的配套体系。积极引进海洋特色新兴产业和培育发展传统优势产业,促进海洋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另外,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交流中,杨远艳呼吁,像防城港这样与东盟地缘相近、具有独特地域优势的城市,请求国家给予引导和支持。
(中国海洋报)
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