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渔业  2020  海洋渔业  故事  丰收  海蜇  福建省  水产  渔业发展  渔业经济 

王元巡视员出席全国促进水产品加工业发展工作会议并作典型交流讲话。

   2012-11-09 互联网艺莲园1220
核心提示:今天小编鱼儿为大家分享渔业信息、水产养殖技术、淡水海水养殖经验!500)this.width=500" src=upload/news/n2012110913570193.jpg>500)this.width=500" src=upload/news/2012110913573021.jpg>    11月5日,全国水产品加工业发展促进工作会议在大连召开,这是继1996年全国会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加工会议。国家财政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农业

今天小编鱼儿为大家分享渔业信息、水产养殖技术、淡水海水养殖经验!

500)this.width=500" src=upload/news/n2012110913570193.jpg>500)this.width=500" src=upload/news/2012110913573021.jpg>    11月5日,全国水产品加工业发展促进工作会议在大连召开,这是继1996年全国会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加工会议。国家财政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农业部、部发展计划司、农产品加工局、渔业局相关领导,41个重点省、市渔业主管部门的分管负责领导和同志,27个国家级水产品研发中心负责人,部分协会和重点企业负责人以及部分新闻媒体记者共计145人参加会议。       会议由部渔业局李彦亮副局长主持,国家财政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国家相关政策;海、淡水产品加工研发中心负责人介绍了海、淡水产品加工发展概况;山东、福建、浙江、湖北四省作了典型发言;农业部副部长牛盾作了重要讲话,农业部渔业局局长赵兴武作了总结讲话。       赵兴武局长讲话充分肯定了水产品加工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对山东、福建水产品加工业取得的成绩给予表扬;分析当前加工业面临的困难和机遇;提出了加大行业调研,加大行业扶持的号召。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王瑗巡视员代表我厅以“夯实基础,培育品牌,促进我省水产品加工业又好又快发展”为题,介绍了我省围绕做大做强水产品加工业所付出的努力;简要分析了加工业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少、难、差”;指出了我省水产品加工业将重点六大关键点的发展思路;从加大政策扶持、加大科技创新、加大园区建设等方面提出三点建议。       会上,农业部及农业部渔业局领导及同行对我省水产加工业发展给予高度评价,同时也赞同关于加强政策引导扶持,加快科技攻关、技术改造和先进设备引进,发挥研发中心作用,加强园区建设等建议。   《王瑗巡视员在全国水产品加工会议上的发言》全文夯实基础 培育品牌 促进我省水产品加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2012年11月5日)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有幸在这里汇报山东水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我省水产品加工业的基本情况    多年来,在农业部的具体指导下,我省坚持“抓重点,夯基础,调结构,拓市场”,积极推动以胶东半岛为主加工产业带的形成,稳步发展来进料加工,持续推进养殖产品加工出口,不断提高精深加工比重。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加强科技攻关和技术改造,加大市场推介,培植了一批经营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管理能力强、经济效益好、拥有自主品牌的加工企业,初步形成了世界一流水平的水产品加工基地。2011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813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2676亿元。加工业产值705亿元,占总产值的26.4%。水产品进出口总量264万吨,总值为78亿美元。出口水产品120万吨,创汇48.9亿美元,分别占全国水产品和全省农产品创汇的37.2%和31.2%。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稳步推进来进料加工,不断壮大产业规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省利用国际水产品加工业转移之机,充分发挥区位、科技和人才优势,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大力发展来进料加工,其创汇占总额的68%,有力带动了全省加工业发展。2011年,加工企业1948家,年加工能力793万吨,加工总量562吨。其中冷冻品363万吨,鱼糜、干制品68万吨,鱼油制品20万吨。形成了保活保鲜、冷冻调理、腌干罐藏、海藻化工、鱼粉加工、鱼糜制造、药物保健、来(进)料加工、综合利用九大加工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二是大力发展健康增养殖,推进大宗产品加工增值。增养殖是保障水产品加工原料的根本所在。近年来我省水产增养殖取得长足进展,浅海养殖稳定发展,贝类产量324万吨,藻类产量50万吨;资源修复和人工鱼礁建设成效显著,累计放流苗种600亿单位,扶持建设人工鱼礁区 136处,面积1.2万公顷,回捕优质鱼虾等24万吨,带动了海参、鲍鱼等海珍品增养殖;累计开发改造标准化生态池塘108万亩,形成了一批万亩以上成方连片的现代渔业生产示范区,为水产加工业提供了充足原料。不断突破加工研发瓶颈,大宗产品的加工研发成效明显。贝类产品上,攻克了牡蛎冷冻加工“口味变苦”的技术难题,加工产品畅销国内外;加强贝类产品卫生监控和养殖生产区域划型管理,提高了出口效益和国际竞争力,2011年贝类加工出口4.3亿美元,增长49.5%,出口均****37.9%,冻扇贝出口增71.1%,出口均价10216美元/吨,上涨37.7%,贻贝出口占全国总量的70%。海带产品上,加大了盐渍制品、调味即食品、膨化制品及调味品的综合开发,方便了消费,扩大了内需,实现了以销售淡干海带为主向销售方便即食制品为主的转变,实现加工增值达10倍以上。    三是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中央驻鲁科研教学机构的作用,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科研单位为依托的6家国家级水产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各显其能,针对海参、海带、对虾、扇贝、加工废弃物等我省优势资源,开发了“东方海洋”海参肽、即食海参、胶原蛋白系列制品,“海之宝”海带系列制品,“好当家”快餐虾贝系列制品,“宇王”鱼鳞胶原蛋白系列制品,“浦源”鱼露系列调味制品,“丁马”甲鱼系列制品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精深加工品牌产品。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产品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品种日益丰富,品种达3000多种,促进了加工业从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较变升级。    四是育品牌拓市场,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狠抓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连续5年由省政府组织举办了山东“十大”渔业品牌推介活动,重点培植好当家、东方海洋等50多家冠名企业,通过在大中城市设立直销店、专卖店或超市专柜,有效拓展国内市场。2011年,山东十大渔业品牌产量、产值分别占全省总量和总值的17.5 %和45.3 %。在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的支持下,有24个产品获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大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累计认定无公害产地面积28.5万公顷,产品1323个。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17个,面积81.67万公顷。加强产地质量监管,多次顺利通过了FVO、FDA现场检查,促进了养殖产品加工出口。2011年创汇额比“十一五”末增加了106%。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5家,省级82家,产值过亿元、出口创汇超千万美元的龙头企业133家。    我省水产加工业虽然了很大成绩,但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概括起来讲是“少、难、差”。即:科技投入和政策扶持少,国内外可加工渔业资源减少;淡水水产加工业发展缓慢,淡水产品难以有效利用。水产加工业长期的高强度和相对较差的劳动环境导致招工难;国际竞争加剧、人民币升值、本地资源利用率低等导致出口企业效益差。水产品国内冷链物流与加工出口产品相比差距很大。在北方,海参加工业与快速增长的海参养殖业不相匹配,海参加工出现了标准不规范,“糖干参”等混乱现象。    二、下一步的工作发展思路及发展重点    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将坚持生态、高效、品牌渔业发展理念,以科技委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为动力、以企业为依托,加快推进水产加工业转型升级,计划到2015年实现加工总量900万吨,产值1200亿元。做大做强100家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加工龙头企业,建设36处年产值过10亿元的加工基地,发展30个现代化加工园区,建成全国最大的水产加工贸易基地,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结构合理、产品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水产加工业发展格局。    重点突破六大关键点:    一是在企业转型升级上有新突破。稳定发展传统来进料加工,加快推进一般贸易发展,引导出口企业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创新开发即食方便、适宜不同进口国消费的高附加值精深加工产品,稳定发展国际市场;加强国内消费需求研究,开发适合国内消费的产品,努力扩大内需,全面提升加工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在重点产品重点开发上有新突破。充分发挥6家国家级水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作用,利用现代加工技术、生物技术,发展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围绕海参、海带、贝类、海水鱼类和淡水鱼类,研究开发科技含量高、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和市场认可度的精深加工产品,同时,认真做好加工下脚料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做到物尽其用,变废为宝,提高综合效益。    三是在现代冷链物流上有新突破。依托龙头企业和渔民合作社,借鉴出口水产品物流模式,依据鱼虾贝藻等产品的特点,加强内销水产品冷链物流技术开发推广,做强水产品的保活、保鲜、分割加工及冷链储运,逐步实现加工技术高新化,储运方式冷链化。    四是在现代渔业园区建设上有新突破。因地制宜,在烟台、威海、青岛、日照等地,规划建设半岛海珍品精深加工、即食方便水产食品精深加工、来进料加工,鱼糜制品加工和海藻加工等五大类基地。提高行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开拓等能力。    五是在质量提升上有新突破。坚决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和属地监管责任。以海参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为试点,探讨实施以标准化健康养殖、规范化现代加工为基础,计算机和现代信息化技术为支撑,产地准出、市场准入等制度为保障的水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加强质量监督执法,全面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六是在品牌战略上有新突破。积极实施渔业“双十工程”,围绕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做大做强山东“十大”渔业品牌,培植一批知名企业,打造一批知名品牌,以推动现代加工业健康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是建议从国家层面出台全国水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和指导意见,明确发展思路和重点,确定一批国家级水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引导水产加工业实现“以生物工程为基础向发展方便快捷、营养保健的精深加工方向转变、以高端制造业为基础向提升自动化高端装备水平方向转变和以高效增养殖为基础向发展来进料和本地优质原料精深加工并重方向转变”三个转变以及沿海向内陆、国际市场向国内市场两个转移,推进水产品加工业的转型升级。    二是建议加强政府引导,探索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国家水产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作用,加大对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扶持,集成和共享技术创新资源,攻克产业共性的关键技术。引导企业为主体的行业协会建设,以技术辐射为纽带,培育加工产业技术及产品创新的产业集群体,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依托水产加工龙头企业,建立水产食品加工技术孵化中心和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形成水产食品“科研、中试和生产一体化”的技术转化体系。在资源丰富,技术应用成熟的沿海打造全国海洋食品城,延伸产业链。    三是建议从国家层面推进水产品加工行业与其他农产品加工享受同等待遇的优惠政策,扶持水产加工企业集群集聚,实现园区发展。积极谋划争取专项财政项目,推动各级财政对水产加工行业的投资力度,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加大对加工业技术创新、装备改造升级、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冷链物流建设等关键环节的投入力度,形成以“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资融资渠道,为现代水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wWw.YiLeen.Com.CN农业信息-致力于水产养殖技术的推广,水产养殖论坛,水产饲料,鱼药,淡水海水养殖设备,鱼虾螃蟹养殖技术,种苗培育,观赏鱼养殖,海鲜批发及水产品加工,渔业机械,渔具网具。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业信息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信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