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鱼儿为大家分享渔业信息、水产养殖技术、淡水海水养殖经验!
2013年3月28日—30日,余干县委常委、农工部部长许信云率领水产局负责人和水产养殖、 贩运大户一行赴湖北省洪湖市学习考察特色渔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分别参观了闽洪集团、德炎水产公司、小港3万亩河蟹标准化养殖基地、小龙虾良种选育中心、河蟹苗种培育基地、闽洪洪湖水产品批发市场等企业和基地,与洪湖市水产局局长、闽洪集团以及基地负责人、养殖户深入交谈,通过听、看,洪湖市水产产业规模和质量都很高,大家触动很深,收获颇丰,感受到了明显的差距,明确了努力方向。 一、洪湖市基本情况 湖北洪湖市地处长江中下游,江汉平原东南端,全市总人口94.1万人,水域面积116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2519平方公里的32%,这里河流纵横、水网密布,水产资源丰富,是我国淡水鱼类的集中养殖区和加工出口基地,全国河蟹养殖标准化示范县。2012年,该市养殖水面95万亩,完成水产品产量39.8万吨,洪湖市被授予“中国淡水水产第一市(县)”,湖北省水产大县。     二、洪湖市发展水产业的做法和经验 (一)调整优化水产养殖结构。 1、压缩常规水产养殖,提高名特优水产品种养殖比重。以“四大家鱼”为主的传统格局被打破,名特水产品成为水产养殖的“拳头”。2012年,该市名优水产品养殖面积50万亩,占养殖面积的65%,名特优水产品总量18万吨,占水产品总量的40%。产品优质化带动了水产业效益的迅速提高,占总量40% 的名特水产品创造了80%的水产产值。目前河蟹、小龙虾、鳝鱼、鳜鱼、莲藕等已成为该市的骨干品牌。 2、在养殖结构上实现转变。河蟹产业实行“大养蟹”、“养大蟹”、“养优质蟹、品牌蟹”三步走战略,蟹农养殖效益年年递增10%以上。该市计划2年内全市河蟹放养面积50万亩、年产优质蟹5万吨、新建直营店50家、出口品牌蟹5千吨、实现产值50亿元。 3、在养殖模式上由单养蟹调整为以河蟹为主的“鱼、虾、蟹”套养。开始虾蟹用隔离网隔离养殖,网圈内蟹苗养殖,圈外则是小龙虾养殖, 6月份龙虾起捕后再拆除隔离网,巧打蟹苗和小龙虾生长时间差,合理利用水体空间,套养花、白鲢控制水质,提高了效益。 (二)抓基地建设,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养殖经营。 该市按照“一镇一品”的思路,凸显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现代渔业养殖新格局。一是整合资源,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方式不断壮大水产养殖基地规模。通过实施“三个十万工程”(老塘堰升级改造10万亩、低湖田连片开发鱼池10万亩、蟹虾混养10万亩),建设“四沿一带一园”的水产板块大格局(四沿即:沿江20万亩四大家鱼轮捕轮放大板块,沿湖20万亩虾蟹套养大板块,沿江20万亩名特水产养殖大板块,沿堤20万亩网箱养殖大板块;一带即湖滨百里水生植物生态经济带;一园即全省唯一的洪湖省级水产品加工园)。二是建设好1万亩优质河蟹苗本地化培育基地,供应全市及全省河蟹养殖需要。 (三)主攻水产品加工,完善产业链。在政策、资金、土地、技术、服务大力扶持培育水产加工龙头企业。以水产加工龙头企业为核心建设占地1200亩的水产加工园区,以加工园区为平台与科研院所组建产学研基地和新产品开发中心。洪湖德炎水产食品水产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在当地政府扶持,本土成长起来的一家集水产养殖、科研、深加工、物流、出口、生态旅游一条龙的大型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拥有水产养殖基地、鱼糜加工厂、休闲水产品加工厂、鱼胶原蛋白肽加工厂、水产加工工程技术研究所、食品检测中心、连锁销售直营店和出口运输车队等经济实体及设施。2011年“德炎牌醉鱼”荣获第三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金奖、“德炎茴香龙虾”荣获第七届国际农产品交易金奖,畅销港澳、美加、欧盟等地。 (四)利用洪湖赤卫队影视剧大打“洪湖”品牌。积极推动企业创建和申报省级著名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2012年,该市有“洪湖清水”大闸蟹、“德炎”小龙虾分别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洪湖渔家”生态鱼获“湖北省市场畅销品牌”和“湖北旅游特产精品”称号,全市有28个水产品产地通过国家无公害认定,66个水产品通过无公害认证,洪湖河蟹、洪湖莲子等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予以保护。 (五)坚持搞活流通,健全销售服务网络。一是以优惠政策吸引闽洪集团福建籍老板林国雅先生投资发展水产品批发市场、淡水产品集散中心和物流销售网络,土地、资金、品牌、技术、服务等方面全力支持配合,为了保证水产品市场开发商利润,市里还特地另外划地给闽洪集团开发建材市场,真情有了回报,闽洪公司安下心来全力做好洪湖虾蟹产业,带动洪湖渔农致富。目前,该市最大的淡水鱼批发市场——洪湖闽洪原地水产品批发市场建筑面积10平方米,380个经营门店,配有25台水产活鲜冷藏物流大型专用车,吸引国内外加盟销售客商近千户,年交易量20万吨,交易额18亿元,产品销往全国31个省市和港澳台地区的156个大中城市。去年洪湖河蟹售价每公斤上涨了20元,带动辐射洪湖及周边地区10万户以上,帮助农民增收2亿元。二是完善市场机制。以水产品批发市场为平台建立水产营销协会会员准入和价格保障制度,即对加入协会的养殖户、贩运户优先入场收购,达到规格要求的以高于市场价收购,把批发市场与渔农结成了利益共同体。还计划对河蟹、小龙虾等特色水产品制作电子标签,实行市场准入和产地追溯制度,确保洪湖清水水产品品质和品牌价值。 三、余干水产同洪湖水产情况比较和主要差距 (一)余干县水产养殖水面41.3万亩,水产品产量13.6 万吨,产值 17.85亿元,约占农业总产值的40%。洪湖市养殖水面95万亩,水产品产量39.8万吨,产值46.6亿元,约占农业总产值的70%多。 (二)主要差距 1、余干的水产养殖结构比较单一。常规水产多,特色水产少。余干县60%以上水面以养殖花白鲢、草鱼、青鱼、鲫鱼等常规鱼类为主,价格低,效益也低。全县精养鱼塘效益平均每亩2000元左右,而洪湖河蟹等特色精养鱼塘的效益每亩平均6500元,是余干常规精养鱼塘的3.2倍。 2、余干水产基地规模小,集中连片的更少。全县没有10万亩、1万亩精养鱼池基地。1000亩以上的基地也只有5个。基地有近一半池埂塌方,积深淤泥,进排水不畅通,电力和道路等设施不全。洪湖市10万亩连片基地达3个,千亩以上的基地有230余个,全市绝大部分鱼池都是标准鱼池,池成方,渠成网,树成行,路面硬化,电力配套,环境整洁。 3、水产品加工落后。大小加工企业13家,大部分家庭作坊式冷冻腌渍为主,有一定规模的水产加工企业仅5家,其中2家是市级龙头企业,年加工水产品约3000吨,产值约0.7亿元,加工产品系列不多,加工的水产品原料绝大多数是鄱阳湖收购的天然龙虾和小杂鱼,与水产养殖基地联系不紧密,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洪湖市有加工企业28家,辐射带动特种养殖基地约40万亩,农户12000多户,年加工水产品能力30万吨,实现产值近50亿元,加工的产品有休闲调味食品、鱼糜、鱼胶原蛋白肽等。湖北省 洪湖德炎水产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该市水产龙头企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辐射带动该市10余个乡镇的特种养殖养殖基地8万多亩,带动农户将近1万户,带动农民每个农户增收1万元以上。 4、余干县水产品牌建设滞后,市知名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均为零,有4个水产品通过国家无公害认定。而洪湖市水产品牌有省著名商标2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全市有28个水产品产地通过国家无公害认定,66个水产品通过无公害认证,洪湖河蟹、洪湖莲子等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予以保护。 5、余干水产市场缺乏大型水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原有的鄱阳湖水产市场(县城阳水沟)也改成了水产品蔬菜综合市场,水产品直营店仅限于县内,在大中城市没有专卖店、直营店。洪湖市2008年建设的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380个经营门店的洪湖闽洪原地水产品批发市场,还配有水产活鲜冷藏物流车辆,国内外近千户销售客商网点。在武汉、上海等大中城市水产专卖直营店有50多家,被评为商务部“双百市场工程”、农业部“全国定点市场”。 四、启示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特色水产能兴县富民的理念。只有观念更新,工作才能创新。解放思想是加快发展的根本出路,只有大胆闯、大胆干,才能在水产发展上大有作为。洪湖市因地制宜,科学地提出了把水产业作为农业的支柱产业和龙头经济来培植,并将水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一盘棋进行统筹谋划,把现代水产发展放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定位,引领水产的超常发展,水产养殖与加工产值约90亿元,成为强市富民的龙头产业。当前,我们湖区部分干部渔民认为养鱼风险大,种水稻虽然少赚一点,但保险,亩产效益1000余元就心满意足,导致全县6万多亩低洼湖田全部改种水稻。因此,我们湖区干部群众都要转变观念,摒弃单家独户生产小农意识和求稳怕闯的心理,确实减少传统耕作模式和“四大家鱼”常规水产养殖,因地制宜发展名优水产品养殖和水产品深加工,效益好能致富。看到差距而不甘落后,更不能只争论、不行动,必须以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推出大举措,就一定能在鄱湖之滨谱写新篇章。 2、规模化养殖,产业化经营,抱团式发展是特色水产发展壮大必由之路。名特优水产养殖利润高,风险也相对高一些,在没有形成产业化之前,养殖成本高,风险高,单个养殖户难于承担。发展特色水产需要政府推动,企业主导,渔农参与,完善苗种供应、养殖技术、市场销售等服务。养殖户与基地,基地与龙头企业紧密协作,苗种繁育—养殖—加工—销售形成一条龙,利益捆绑,风险均沾,共同发展。 五、余干县水产业下一步工作打算 1、高起点谋划建设水产基地和园区,不断壮大水产基地规模。 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效益为中心,以水面开发为核心,搞好优质水产品养殖基地规划布局。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渔业基础设施改造力度。按照“一乡一品,规模养殖”的原则,加快建设完善乌鱼、泥鳅、黄鳝、鳜鱼等名优水产养殖基地。制定和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整合资源,聚集各方力量,充分调动群众发展特色水产养殖的积极性,把原来养鱼的湖田改造成泥鳅、河蟹、黄鳝等特色水产精养池塘,做好基地配套设施建设,每个水产基地要在3000亩以上,池塘连成片,基地形成大板块。基地鱼池成方、沟渠畅通、道路硬化、林木成荫、供电配套、环境优美。健全基地服务体系,与龙头企业对接,发展“企业+基地+农户”、“协会+合作社+社员”的经营模式,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提高市场竞争力,把余干县建设成为南昌市及沿海城市优质水产品供应基地。 2、进一步调整优化水产养殖结构,做大做强特色水产。 在养殖品种上,因地制宜发展泥鳅、黄鳝、鳜鱼、龙虾、河蟹等特色水产养殖业,每个特色水产养殖要集中连片3000亩以上。 在养殖模式上,大力推广虾蟹套养、鱼鳖混养、大中水面“四大家鱼”轮捕轮放以及套养鳜鱼等高产高效优化模式,大力提倡养生态优质鱼,养鄱湖品牌鱼。 在养殖方式上,继续提高池塘、小型水面养殖产量和效益,进一步挖掘大中水面立体综合开发潜力,合理控制养殖密度,以品质求效益,促进内湖大中水面和外湖、港、湾的综合开发利用,做大水面总量。大力发展“三网”养殖,力争“十二五”期末新增10万个网箱,使水面养殖面积达到43万亩。实施外湖46万水面的水产资源增殖与保护,增加天然(龙虾等名优水产)优质水产品捕捞产量。 3、继续扶持发展好水产龙头企业,切实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一是通过制定落实优惠灵活政策,以真情实招引进有实力有雄心肯干事的客商发展水产业,带动农民致富。二是培育好一批水产加工龙头企业,引导水产加工企业向优势产区、加工园区集聚,优化产业布局。新建、扩建一批水产品加工生产线,扩大龙虾加工规模,拓宽水产品加工范围,发展鲢鳙、草鱼等常规水产品的深加工,消化大量低值的常规鱼,积极发展鄱阳湖休闲水产食品香辣鱼仔、酒糟鱼、腌制鱼系列以及休闲调味食品、鱼糜、鱼胶原蛋白等加工。三是培育特色水产苗种生产龙头企业,确实为从事特色水产养殖户提供质优价廉的苗种。四是创新机制,促进水产加工、苗种繁育生产龙头企业与乌鱼、黄鳝、泥鳅、河蟹等养殖基地的对接,培育发展好“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协作体系,解决渔民的生产销售之忧和龙头企业的原料等问题,形成“繁育-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 4、加强品牌建设,打造生态绿色渔业。认真指导,积极支持余干县水产企业、基地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水产食品”,在全县普遍推广标准化、无公害化水产品养殖,建设一批绿色、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和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场, “十二五”期末,全县水产无公害养殖普及率100%,绿色水产养殖普及率达到80%,打造一批省级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集中塑造鄱湖绿色、无公害生态渔业品牌。 5、进一步提高水产技术水平,加大科技兴渔力度。 一是加强与水产科研院校的技术合作,提升水产业科技水平。要广泛与江西农大、南昌大学、省农科院、华中农大、上海水大等省内外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结合,在泥鳅、黄鳝、鳜鱼、河蟹等水产良种选育、名优水产苗规模化繁育、新产品开发、人才培养输送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集中解决余干县水产苗种质量良莠不齐、数量不足以及水产品加工技术原始落后的局面。 二是以县水产站为中心,乡镇水产站为基础,建设健全覆盖县、乡、村三级水产科技推广和水产品疫病防治体系。总结吸收新经验、新技术、新方法,制定地方养殖技术标准,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推广与服务,大规模开展名特优水产养殖技术培训,培养发展一批水产科技示范户。 三是要搞好新品种的引进试验与示范。通过试养筛选适宜余干县推广的优良品种,努力提高余干县水产生产养殖技术水平。 7、大力扶持发展水产品市场和物流运输业。 在鄱阳湖区域建设年销售水产品20万吨,销售额30亿元的大型水产品批发市场,健全销售网络和物流车队。培育一批营销贩运大户、水产经纪人,壮大水产流通组织。以鄱阳湖水产网为平台,积极发展水产品网上品牌宣传、营销和电子商务,以余干县水产行业协会为基础,建立“协会连会员,会员连农户”的一体化服务网络体系,统一销售,统一品牌,在大中城市开设余干鄱湖水产品牌专卖店、直营店。 8、加强水产行业管理,保护鄱阳湖生态环境。 指导和规范水产行业组织和合作组织,扶持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带动能力强的行业组织和合作社。认真贯彻落实《渔业法》,积极开展打击电鱼、毒鱼、偷鱼、炸鱼等破坏渔业生态平衡和生产秩序等违法行为的活动。做好水域滩涂的开发规划,保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促进余干县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彭科来)  作者:彭科来 wWw.YiLeen.Com.CN农业信息-致力于水产养殖技术的推广,水产养殖论坛,水产饲料,鱼药,淡水海水养殖设备,鱼虾螃蟹养殖技术,种苗培育,观赏鱼养殖,海鲜批发及水产品加工,渔业机械,渔具网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