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近日《水产学报》刊发论文《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本底状况调查(2017—2021)》,为我们“更新”了长江鱼类资源的最新数据。为进一步强化大家对长江流域野生保护鱼种的认识和了解,现根据该论文和2021年国家发布新版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结合对互联网相关信息归纳整理,列出长江流域的一、二级保护鱼种(类)共33种及简介,分上、下两期供大家了解和赏阅。
17.多鳞白甲鱼
学名:Scaphesthes macrolepis
保护等级:二级
多鳞白甲鱼是鲤科、白甲鱼属的一种鱼类。体较细长,侧扁。背部稍隆起,腹部圆。头稍长。吻钝;吻皮下包盖住上颌边缘,仅露口角处上唇,与前眶骨交界处有一明显的裂沟。口下位,横裂,口角稍向后弯,口裂较宽。下颌裸露具锐利的角质前缘。鳃盖膜在前鳃盖骨后缘的下方连于峡部。鳞片中等大,胸部鳞片稍小,埋于皮下,背鳍和臀鳍基无鳞鞘,腹鳍基外侧具一狭长的腋鳞。侧线完全,自鳃孔上角入后稍下弯。吻端多有珠星。背鳍外缘微内凹,末根不分枝鳍条柔软,后半部分节,后缘光滑。胸鳍末端远不达腹鳍起点。腹鳍起点与背鳍第三根分枝鳍条相对,末端远不达肛门;臀鳍紧接肛门之后,外缘稍圆,不达尾鳍基。尾柄较粗。尾鳍叉形,最长鳍条略大于中央最短鳍条的2倍。鳃耙短小,排列较密。下咽齿细长,齿面匙状。鳔2室,前室长椭圆形室细长,为前室的2.5倍左右,腹膜黑色。
分布于中国嘉陵江水系和汉水水系的中上游、淮河上游、渭河水系、伊河、洛河、海河上游的滹沱和山东泰山的溪涧。
18.四川白甲鱼
学名:onychostoma angustistomata
保护等级:二级
长江特有种
鲤形目,鲤科,鲃亚科,白甲鱼属。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流体长,侧扁,尾柄细长,腹部圆,背鳍起点为体的最高点。头短;吻圆钝,稍隆起,吻端有小的白色斑点,在眶前骨分界处有明显的斜沟。口宽,下位,横裂,口角稍向后弯。上颌后端达到鼻孔后缘的下方;下颌具有锐利的角质前缘;上唇薄而光滑,为吻皮所盖。须2对,吻须极短小,颌须稍长,约为眼径的1/2-2/3。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末端柔软,背鳍外缘呈凹形。背部青灰色,腹部微黄,背鳍上有黑色斑纹,尾鳍下叶鲜红,其它各鳍亦略带红色。生长速度稍慢,为底栖性鱼类,喜生活在多沙石的流水河段中,以着生藻类为主要食料,也喜食植物碎屑。繁殖季节在4--5月.常在急流浅滩上产卵,具粘性,常附着在砾石上发育孵化。
分布在长江上游,金沙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和雅砻江中下游等水系。
19.细鳞裂腹鱼
学名:Schizothorax (Schizothorax) chongi (Fang)
保护等级:二级
长江特有种
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属。体较长,侧扁,背部隆起;头锥形。口下位,横裂或略呈弧形;下颌前缘有锐利的角质;下唇完整,表面有乳突;唇后沟连续;须2对,后须稍长,其长度稍大于眼径,前须末端到达后须基部或延至眼球中部的下方,后须末端接近或达到眼球后缘的下方。胸部自腮峡以后有较明显的鳞片。背鳍刺粗壮,侧扁,其后侧缘的下2/3-5/7部分每侧有18-31枚深的锯齿;背鳍起点至吻端距离稍大于至尾鳍基部的距离。腹鳍基部起点与背鳍起点相对或稍前。身体背部青灰色,腹侧银白色,尾鳍带红色;个别体侧有小斑点。分布于金沙江。
20.重口裂腹鱼
学名:Schizothorax (Racoma) davidi (Sauvage)
保护等级:二级
长江特有种
属鲤科裂腹鱼属。体长,稍侧扁,头呈锥形,口下位,呈马蹄形。上下唇为肉质,肥厚,下唇分3叶;较小个体的中间叶明显,较大个体中间叶极小,被左右下唇叶所遮盖;左右两叶宽阔,成为后缘游离的唇褶。唇后沟连续;下颌内侧轻微角质化,但不成为锐利角质缘。须2对,约等长或颌须稍长,吻须达到眼前缘或超过,颌须末端超过眼的后缘。鳞细小,排列整齐,胸部和腹部有明显的鳞片,臀鳍和肛门两侧具有覆瓦状的较大鳞片,鳃孔后面侧线之下也有数片大鳞,鳃孔后面侧线之下也有数片大鳞。背鳍刺弱,但后缘具有锯齿。体上部青灰色,腹部银白,在部分较小的个体中上部出现有黑色细斑,尾鳍淡红色。在生殖期间,雄鱼头部出现有白色的珠星。分布于长江干支流中,尤以嘉陵江、岷江、沱江水系的峡谷河流中见多。
21. 厚唇裸重唇
学名:Gymnodiptychus pachycheilus
保护等级:二级
俗称:重唇花鱼,麻鱼,石花鱼。厚唇裸重唇鱼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裸重唇鱼属。体呈长筒形,稍侧扁,尾柄细圆。头锥形,吻突出,吻皮止于上唇中部;口下位,马蹄形。下颌无锐利的角质边缘。唇很发达,下唇左右叶在前方互相连接,后边未连接部分各自向内翻卷,两下唇叶前部具不发达的横膜,无中叶;唇后沟连续。口角须1对,较粗短,末端约达眼后缘的下方。体表绝大部分裸露,除臀鳍两侧各有1列大型臀鳍外,仅在胸鳍基部上方的肩带后方有2-4行不规则的鳞片。侧线平直,背鳍无硬刺。体和头部黄褐色或灰褐色,较均匀地分布着黑褐色斑点,在侧线下方也有少数斑点;腹鳍呈灰白或黄灰色。背鳍浅灰色,尾鳍浅红色,均布有小斑点。在河湾洄水处较常见。以水生动物如石蛾幼虫、端足虾和石蝇的稚虫等为食,也食少量的植物碎屑。生殖季节为4-5月。
栖息于青海、甘肃、四川等省长江和黄河上游各水系的高原宽谷河流中,分布于长江流域的岷江、嘉陵江、汉水等水系及黑龙江流域各水系中。
22.岩原鲤
学名:Procypris rabaudi
保护等级:二级
长江特有种
俗名水子、黑鲤鱼、岩鲤、墨鲤,鲤科原鲤属的鱼类,是中国的特有物种。体侧扁,呈菱形,背部隆起成弧形,腹部圆。头小,呈圆锥形,吻较尖,吻长小于眼后头长。口亚下位,呈马蹄形;唇厚,唇上有不大明显的乳头状突起,小鱼则完全没有。须2对,后对比前对略长,鱼眼径约等长。眼大。侧线平直,侧线鳞43-45个。背、臀鳍刺均特别强壮,后缘有锯齿。背鳍外缘平直,基底长,分枝鳍条为18-21;背、腹鳍起点相对。胸鳍长,末端达腹鳍起点。头部及体背部深黑色或黑紫色,略带蓝紫色光泽,腹部银白。每一鳞片的后部有1黑斑。尾鳍后缘有1黑色的边缘。在生殖期间,雄鱼各鳍为深黑色,头部有珠星。
现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三峡以上江段)的干支流流域的水体中,嘉陵江、岷江、沱江、渠江、酉水、赤水河以及金沙江中下游等江河有少量的分布。
23.小鲤(学名:Cyprinus (Mesocyprinus) micristius)
保护等级:二级
长江特有种
俗称麻鱼。隶属于鲤科鲤亚科鲤属中鲤亚属,体型似鲤。侧扁,背微隆起,腹圆而平直。头锥形。吻短,稍微尖。口端位,马蹄形。唇薄。须2对,短小,口角须略短于吻须,末端伸达或超越眼前缘。主行下咽齿第二、三枚齿冠面具一道沟纹。眼侧上位。鳞较大,侧线鳞36-39。背、臀鳍末根不分枝鳍条为硬刺,后缘具细齿;背、腹鳍起点相对或背鳍稍后,外缘微凹;偶鳍均大。尾鳍叉形。眼上部红色;头部和体背部青灰色,体侧及腹部淡黄色。背、尾鳍灰绿色,其它各鳍边缘黄色。多栖息于水草较多的静水水体中,为中下层鱼类。食性杂,以动物性饵料为主,主要摄食水生昆虫和小虾,其次是小螺、丝状藻类和枝角类等,偶尔也食少量小鱼。5、6月为繁殖期,也有少数延至7月初,喜在近湖边的岸滩具泥沙处产卵。卵淡黄色,卵径1.1~1.3 毫米,怀卵量少,一般仅万粒上下。个体不大,一般体长120-160毫米。生长较慢,一般体重约250克左右。小鲤为我国特有种,仅分布于云南滇池,历史产量不高。近年来,滇池大量发展高背鲫和鲤鱼,而小鲤的繁殖率低,生长缓慢,在生存竞争中处于劣势,再加上滇池水位下降,水质污染,围湖造田,酷渔滥捕和引种不慎等诸多原因,导致小鲤种群数量急剧减少,近20年来未再见到踪迹。2008年IUCN红色名录中已列为极危(CR)。
24.胭脂鱼(学名:Myxocyprinus asiaticus)
保护等级:二级
胭脂鱼科、胭脂鱼属鱼类。是胭脂科分布在亚洲大陆的唯一种类,具重要的学术价值。体长146毫米。体侧面观长椭圆形,侧扁,背鳍始点处体最高;腹部宽圆,腹缘较直;鳃膜条骨3。除头部外体全蒙鳞,鳞圆形,鳞心位于中央,环纹细密,向后有稀辐状纹。侧线直线形,侧中位。小鱼背鳍前部,臀鳍、尾鳍后端与偶鳍均红黑色,大鱼色较淡。一般雄鱼5龄以上、雌鱼7龄以上为性成熟。每年2月中旬(雨水节气前后),性腺接近成熟的亲鱼均要上溯到上游,长江的产卵场在金沙江、岷江、嘉陵江等地。繁殖季节为3月上旬至4月下旬。当水温稳定在13℃以上时即开始产卵。亲鱼产卵后仍在产卵场附近逗留,直到秋后退水时期,才回归到干流深水处越冬。胭脂鱼为大型中、下层淡水鱼类。胭脂鱼为底食性鱼类,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和水底泥渣中的有机物质为食,也吃一些高等植物碎片和藻类。分布于长江和福建闽江。
25.湘西盲高原鳅(学名:Triplophysa xiangxiensis )
保护等级:二级
长江特有种
鳅科高原鳅属,身体略延长。头大。尾柄低。眼退化,外表无眼。前后鼻孔紧邻,鼻孔大,鼻瓣膜发达。体长为体高的6.1—7.0倍,体长为尾柄长的5.5—7.0倍。胸鳍很长,后伸可达臀鳍基部。无鳞。侧线完全。无色斑。骨质鳔囊、鳔后室及次性征等与岷县高原鳅相近。体长45.5—85mm。栖息于地下河中,离地表约20m。分布于湖南龙山县火岩乡飞虎洞。无渔业价值。
26.长薄鳅(学名:Leptobotia elongata)
保护等级:二级
长江特有种
俗名薄花鳅、红沙鳅钻等,鲤形目鳅科薄鳅属的鱼类,体长,侧扁,尾柄高而粗壮。头侧扁而尖,头长大于体高。吻圆钝而短,口较大,亚下位,口裂呈马蹄形。上下唇肥厚;唇褶与颌分离,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吻须2对,口角须1对。眼很小,眼下缘有1根光滑的硬刺,末端超过眼后缘。眼下刺不分叉,长度大于眼径。鼻孔靠近眼前缘,前鼻孔呈管状,后鼻孔较大,前后鼻孔之间有1分离的皮褶。鳃孔较小,鳃膜在胸鳍基部前缘与峡部侧上方连接。背鳍和臀鳍均短小,没有硬刺;背鳍位于体的后半部;胸、腹鳍短,胸鳍基部具有1个长形的皮褶;尾鳍深叉状。鳞极细小。侧线完全。头部背面具有不规则的深褐色花纹,头部侧面及鳃盖部位为黄褐色,身体浅灰褐色。较小个体有6-7条很宽的深褐色横纹,大个体则呈不规则的斑纹。腹部为淡黄褐色。背鳍基部及靠边缘的地方,有两列深褐色的斑纹,背鳍带有黄褐色泽。胸鳍及腹鳍呈橙黄色,并有褐色斑点。臀鳍有2列褐色的斑纹;尾鳍浅黄褐色,有3-4条褐色条纹。
温水性底层鱼类,喜栖于江河中上游江段,江边水流较缓处的石砾缝间,常集群在水底砂砾间或岩石缝隙中活动。江河涨水时有溯水上游的习性。是一种凶猛肉食性鱼类,主要捕食小鱼,尤其是底层小型鱼类。分布于湖南、湖北至四川西部的长江中上游水域。
27.红唇薄鳅 (学名:Leptobotia rubrilaris )
保护等级:二级
长江特有种
属鲤形目,鳅科,薄鳅属,颐下有1对钮状突起,须3对,眼下刺不分叉。腹鳍末端超过肛门,体色变化较大,全身具不规则的斑块,或仅背部具斑纹,或全身无斑纹而呈褐色。栖息在江河底层。个体不大。为长江上游干、支流的常见鱼类。
28. 昆明鲇(学名:Silurus mento)
保护等级:二级
长江特有种
属鲇形目鲇科鲇属, 体延长,前部纵扁,后部侧扁。头中大。口大,亚上位。口裂浅,仅伸至眼前缘垂直下方。眼小,位于头侧中部前上方。眼间隔宽而平坦。下颌突出于上颌。上、下颌具绒毛状细齿,形成宽齿带,犁骨齿带中央不连续。前后鼻孔相隔较远。前鼻孔呈短管状,后鼻孔圆形。颌须较短,后伸可达胸鳍起点;颏须短于颌须。背鳍短,无硬刺,起点位于胸鳍条后端垂直上方。臀鳍长,后端与尾鳍相连。胸鳍中等大,硬刺前缘具颗粒状突起,后缘具弱锯齿,鳍条后伸不达腹鳍。腹鳍位于背鳍基后端垂直下方之后,鳍条后伸超过臀鳍起点。肛门具臀鳍起点略小于具腹鳍后端。尾鳍略内凹,上下叶等长。体呈浅黄色,腹部灰白色,体侧有不规则的斑点。
仅分布于云南省昆明滇池。昆明鲇原为滇池常见鱼类,为食用经济鱼类之一。由于产地周边人口急骤增多,大量生活污水泄入湖内,使湖水富营养化;其次工业废水注入湖中造成水质恶化,再则长期过度捕捞;同时,湖中引种带入一些其它鱼类等因素,使昆明鲇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自1970年代以来已几乎绝迹。IUCN红色名录2008年已将其评估为极危(CR)。
29.金氏䱀(学名:Liobagrus kingi Tchang,1935)
保护等级:二级
长江特有种
体长形,前躯较圆,腹鳍以后逐渐侧扁。头宽大而其腹面较平。上、下颌约基长。外侧颏须最长,后伸可达胸鳍起点。颌须等于或略短于外侧颏须,后伸不达胸鳍起点。内侧颏须与鼻须约等长。上、下颌有绒毛状细齿组成的齿带,下颌齿带中央分离,腭骨无齿带。背鳍起点至吻端约等于至脂鳍起点。脂鳍与尾鳍相连,中间有一缺刻。臀鳍平放不达尾鳍基。胸鳍刺内缘有锯齿。肛门距臀鳍起点较距腹鳍基为近。尾鳍圆形。分布于长江上游水系。
30.青石爬鮡(学名:Euchiloglanis david)
保护等级:二级
长江特有种
鲇形目、鮡科、石爬鮡属鱼类。分布在四川宝兴县。青石爬鮡体延长,头平扁,头长约等于头宽。体后部侧扁。眼很小,居头中部的上方。口下位,横裂。上下颌仅在口盖骨的前端有带状排列的齿,齿较粗。是在然海洋动物。分布于四川宝兴(青衣江)。
31.川陕哲罗鲑(学名:Hucho bleekeri)
保护等级:一级
长江特有种
鲑科、哲罗鲑属鱼类。体长椭圆形,略侧扁,腹部圆。口大,斜裂,向后延伸至眼球中部或后缘的下方。上颌稍突出,略长于下颌;上颌骨细长,向后伸过眼后缘。颌骨、犁骨和舌骨均有较多的粗壮牙齿,齿锥形,末端锋利,斜向内方。犁骨轴部每侧有四大牙齿。鳃孔大,鳃膜和鳃峡不相连。眼较大。鳞小,侧线鳞125-152,腹鳍基具腋鳞3枚。侧线平直。背部蓝褐色,腹部银白色。体侧和鳃盖上分布有呈小十字形的不规则灰黑色小斑点。
川陕哲罗鲑属一种冷水鱼类,多栖息在河道狭窄、水质清澈、水流湍急、水温较低的水域。性活泼健泳、凶猛,喜单独活动。为凶猛肉食性鱼类,其食物主要是鱼类和水生昆虫的成虫及其幼虫,还包括水鸟和水生兽类等,有时也吃腐肉。分布于中国四川省岷江、青衣江上游,四川省和青海省大渡河中上游,以及位于中国陕西省秦岭山脉南麓汉江上游的徐水河和台北河。
32.秦岭细鳞鲑(学名: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
保护等级:二级
鲑科、细鳞鲑属动物细鳞鲑的一个亚种。体长纺锤形,稍侧扁;头钝,头背部宽坦,中央微凸;吻不突出或微突;口端位,下颌较上颌略短,上颌骨后端达眼中央下方;上下颌、犁骨和腭骨各有1行尖齿;舌厚、游离,舌齿约10枚;眼大;鳃孔大;鳃膜不和峡部相连;鳞细小,头部无鳞,侧线完全、平直;背鳍短,外缘微凹;脂鳍与臀鳍相对;腹鳍后伸不达肛门,鳍基部具1长腋鳞;尾鳍叉状;幽门盲囊65-75个;体背部暗绿色,体侧淡红色,微紫,至腹部渐呈白色,体背及两侧散布有长椭圆形黑斑,斑缘为白环纹状,沿背鳍基及脂鳍上各具4-5个圆黑斑。秦岭细鳞鲑为冰期自北方南移的残留种,属冷水性山麓鱼类。生活于秦岭地区海拔900-2300米的山涧溪流中。属肉食性鱼类,幼鱼主要以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成鱼除摄食鱼类外,也食被风吹落的陆生昆虫。分布于中国渭河上游及其支流和汉水北侧支流湑水河、子午河上游的溪流中。
33.淞江鲈(学名:Trachidermus fasciatus)
保护等级:二级
河海洄游种
杜父鱼科、松江鲈属鱼类。体前部平扁,向后渐变细而侧扁。头大,宽而平扁,棘和棱均为皮膜所盖。吻宽而圆钝,背面中央圆突。鼻孔每侧2个,均有短管状突起。眼较小,上侧位。口大,前位。鳃盖骨具一纵棱。鳃孔宽大。体无鳞,被粒状和细刺状皮质突起。侧线平直,约具37个黏液孔。背鳍2个,微连,始于胸鳍基底上方。第一背鳍基底短,鳍棘细弱;第二背鳍基底长。臀鳍与第二背鳍相似,始于第二背鳍第四至第五鳍条下方。胸鳍宽大,圆形,末端伸越肛门,下部9~10鳍条不分支。腹鳍胸位。尾鳍后缘稍圆。头、体背部黄褐色,腹部灰白色,吻侧、眼下、眼间隔和头侧具暗色条纹。体侧具4~5条暗褐色横斑。吻侧和眼下各具一喑带。第一背鳍前部与尾鳍基部各具一暗斑,除腹鳍白色外,头部背面、上体侧及各鳍均具黑色斑点,繁殖季节,成鱼头侧鳃盖膜上各有2条橘红色斜带,似4片鳃外露。
近海暖温性底层洄游鱼类,栖息于近海沿岸浅水水域和与海相通的河川、湖泊中。具降河洄游习性,在淡水中生长、肥育,到河口近海繁殖。为肉食性较凶猛鱼类,摄食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水生昆虫、底栖动物、虾类和鱼类等。分布于中国、菲律宾、朝鲜半岛(西侧和南侧)、日本(九州岛西北侧的福冈、佐贺及有明湾)。在中国分布于渤海,黄海和东海;南达舟山、宁波及厦门,北达辽河口及鸭绿江。
相关文章:
水生生物图文欣赏(9):我国增殖放流允许的淡水主要经济物种——广布种、区域性物种水生生物图文欣赏(10):我国增殖放流允许的海洋主要物种30种水生生物图文欣赏(11):我国增殖放流允许的主要珍贵濒危物种30种水生生物图文欣赏(27):不适宜开展增殖放流(放生)的水生生物物种---国外外来鱼种与国内区域外来鱼种及其危害水生生物图文欣赏(28):认识长江流域一二级野生保护鱼种共33种及简介(上)另请参阅:请看水生生物图文目录合辑(一):水生动物图文欣赏(1)---水生生物图文欣赏(22)水生生物图文欣赏(23):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多孔动物、腔肠动物、棘皮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水生生物图文欣赏(24):脊椎动物---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水生生物图文欣赏(25)---鲴鱼5种:喜食腐泥沉渣、有机碎屑和刮食着生藻类的改底生态鱼水生生物图文欣赏(26)---鮊鱼10种:地包天的翘嘴,柳叶形的身材!水生生物图文欣赏(27):不适宜开展增殖放流(放生)的水生生物物种---国外外来鱼种与国内区域外来鱼种及其危害水生生物图文欣赏(28):认识长江流域一二级野生保护鱼种共33种及简介(上)(备注:本网易号"养鱼第一线"欢迎您的光临!本文系刘文俊原创,仅供参考和交流!内容和图片大多来源于网络资料,如有异见请告知,欢迎指正和留言讨论,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西南渔业网和"养鱼第一线"公众号,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
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