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鱼儿为大家分享渔业信息、水产养殖技术、淡水海水养殖经验!
      洞头渔场是浙江第二大渔场,面积4800平方公里,常年洄游的鱼、虾、蟹类达300多种。洞头以海为魂,人民靠“海” 为生,海洋渔业是洞头的支柱产业,是洞头渔民维持生计的生命产业。近年来,因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导致洞头渔场资源匮乏,海洋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我县坚持“养渔、护渔、治渔”战略,积极实现洞头渔场修复再振兴。    一是宣“渔场”,坚持开展社会化宣传。加强舆论宣传,广泛宣传“渔场修复振兴“内涵,提升全民“爱海”意识。利用各类活动载体、各级媒体宣传渠道、各式创新媒介,促进海洋环保宣传向广度拓展、向深度延伸,动员全民关心并参与”渔场修复振兴“计划。今年我县巧借“6·8”海洋宣传日,开展海洋环保工作巡查观摩暨修复振兴浙江渔场宣传活动,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参与重点保护海域实地观摩,近距离感受我县实施“渔场修复振兴”工程情况。    二是养“渔场”,坚持实施科学化生态修复。一是注重增殖放流与生态补偿并举。严格落实项目建设海洋环境影响生态补偿制度,加强对重点区域的动态监控,同时多渠道开展渔业增殖放流。近三年来,投入增殖放流资金198万元,生态补偿资金565.35万元,共放流各类苗种10486.1万尾,有效恢复天然海域资源种群数量、维护生物多样性。二是注重发展友好型作业和优质资源保护区齐抓。积极鼓励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作业方式,进一步加大力度压缩近海捕捞强度,有效促进资源养护。科学建设海洋牧场和增殖放流区。近年来共投放各型人工鱼礁规模近9万立方空体,建成面积约150公顷海洋牧场示范区、1053公顷竹峙岛海域省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区,并于2013年12月份开工建设白龙屿海洋生态牧场,旨在打造全国最大的现代生态海洋牧场为鱼类生存繁衍提供优良场所,有效修复近岸海洋生态系统。    三是净“渔场”,坚持实现双轨化海陆截污。全面落实近岸海域垃圾、常态化整治,健全完善海陆垃圾整治“双轨并行”长效管理机制。实现海域保洁“重强度”,近三年来,共设立4个岸上废油回收点,配备14艘海上废油和垃圾回收船,引导海陆双轨合力截污,共回收处理废油177吨,清理海上漂浮垃圾125吨;实施科学净污“广覆盖”,全县建成各类农村污水处理点77个,涵盖66个行政村,覆盖面达78.6%;实现陆源垃圾处理“无害化”,将全县生活垃圾全面纳入温州市区统筹集中处理。同时,我县加大参与环保奖励力度,连续多年县海洋经济优惠政策文件发布条例,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加入海洋环保事业。    四是治“渔场”,坚持实行规范化管理渔船。以保护最广大渔民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分类实施渔船管理。一是规范管理养殖渔船。把全县1000余艘养殖机动渔船纳入规范化管理,根据渔业船舶检验规则、规范,严格按照“登记在册、一户一船”的要求,开展养殖渔船检验发证。目前已完成检验任务的80%。二是全面整治“船证不符”渔船。依照渔场修复振兴要求,开展对“船证不符”渔船的整顿工作,力求通过整治,达到规范管理的要求。目前已勘验调查“船证不符”渔船92艘。三是严厉打击“三无”渔船。坚决遏制“三无”渔船发展苗头,一旦发现违规行为,将坚决取缔。目前已查获并拆解钢质“三无”渔船1艘。四是更新改造老旧渔船。连续两年出台优惠政策,扶持老旧渔船进行更新改造,2013年以来已累计投入渔船建设资金2.4亿元,更新老旧拖网渔船50余艘。    五是护“渔场”,坚持实现循序化增强执法力量。针对当前渔业执法管理存在的硬件短板问题,为确保渔场修复振兴顺利实施,我县在财政较为紧张的情况下,有计划、有步骤稳步推进渔政执法规范化建设。一是壮大渔政执法队伍。着力解决渔政执法人员不足问题,新增渔政协管员名额3个,充实一线渔政船员力量。二是加强渔政管理设施建设。建成300吨级渔政执法船1艘,投入资金1853万(其中地方配套353万);新建海监执法艇1艘,投入资金840万(其中地方配套200万元);在温州(洞头)中心渔港新建2座各长35米的浮动码头,用于渔政专用码头,投资600多万,进一步提升渔政海监船艇执行任务能力。 wWw.YiLeen.Com.CN农业信息-致力于水产养殖技术的推广,水产养殖论坛,水产饲料,鱼药,淡水海水养殖设备,鱼虾螃蟹养殖技术,种苗培育,观赏鱼养殖,海鲜批发及水产品加工,渔业机械,渔具网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