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鱼儿为大家分享渔业信息、水产养殖技术、淡水海水养殖经验!
    “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渔业生产阶段性特征明显,渔需物资价格不断上涨,生产成本逐年提高,渔业机制体制创新不断,渔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2015年全省养鱼水面放养面积达到61.71万公顷;其中收获面积近41.05万公顷,是2010年的1.33倍。名特优新品种养殖面积26.8万公顷;部省级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457个,面积32.8万公顷;休闲渔业4830处,经营水面5.43万公顷;“稻鱼、稻蟹、稻鳅”等的养殖面积达到2.93万公顷;渔民专业合作社260个,入社渔户3027户,经营水面3.5万公顷;预计全省养殖产量达到552368吨,是2010年的1.56倍。 一、健康养殖是实现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有力保障 为保证消费者吃到满意放心的水产品,我省以部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为牵动,大力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建设,积极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和模式。截止目前,全省已建成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176个,省级水产健康养殖场(区)281个,并相继创建了一批市、县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在这些示范场(区)的带动下,水产健康养殖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2015年全省无公害水产品养殖面积已达到50万公顷,比2010增长65.5%。同时,为了确保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我省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2015年全省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出动执法人员3533人次,深入到2920家水产生产企业和场户进行了检查,并对发现问题的42家生产单位进行了执法整改。通过进行水产品药残检测,进一步规范了养鱼生产行为,基本杜绝了违禁药物的使用,提高了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建设以及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使水产品进入市场流通具有了安全“通行证”,有力地保证了渔业增效、渔民增收。黑河市爱辉区卧牛湖渔场自2010年开始建设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以来,注重渔场周边生态环境治理和管护,规范养殖生产操作规程,严格渔用药物使用,提高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多年来,渔场所产水产品连续通过部省级抽样检测,并获得有机产品认证。“十二•五”期间,卧牛湖渔场采取限产提质措施,把产品规格从过去的2.5公斤/尾提高到5公斤/尾以上进行捕捞上市。由于其养殖生产可追溯制度建立,目前产品已通过电商进入京东、天猫,供货价格达到200元/公斤,是限产提质前的4~5倍,效益显著提升。巴彦县呈祥水产良种繁育基地,从2007年开始建设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73.33公顷水面驯化养殖鲤鱼、鲫鱼、鳙鱼等常规品种,采取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和大鱼种大成鱼“吨塘”生产模式,规范水产养殖管理记录制度,纯利超45000元/公顷。不仅取得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认定,并成为对俄罗斯出口生产基地,出口的鲤鱼为免检品种。 二、地产名特优新品种养殖为保存量做优增量创造了条件 “十二•五”期间,我省在不断加大省外名优品种河蟹等引进力度的同时,把发展具有龙江特色、畅销价好的鲟鳇鱼、兴凯湖大白鱼、泥鳅、方正银鲫和黄颡等鱼类品种的养殖作为重点工作,并进一步开发哲罗、细鳞、牛尾巴、鳌花、重唇等地产名特优新品种。2015年全省名特优新养殖面积已达26.8万公顷,比2010年增长54.2%。全省繁育鲟鳇鱼、兴凯湖大白鱼、怀头鲶、方正银鲫等地产名特优新鱼类苗种5.1亿尾,不但为全省名特优新水产品养殖生产发展提供了苗种支撑,还远销北京、湖北等全国十余个省区。 名特优新养殖生产的发展确保了养鱼水面存量发展,并实现了增量做优。齐齐哈尔市铁峰区扎龙乡龙湖渔场,养殖水面700公顷,他们采用围网将湖区划分为三个区域,每年在一个区域放养蟹苗,实行轮放轮作,使得放养过的水域得以休养生息,从而每年都养出“青背、白脐、金爪、黄毛”的大规格优质河蟹,走出了可持续发展之路。富锦市大力发展泥鳅鱼养殖,2015年繁育泥鳅鱼水花1.2亿尾,池塘(大多是准备水改稻)养殖面积720ha,效益达到9万元/公顷,比常规品种养殖效益高6~7.5万元/公顷。肇东市涝洲镇怀头鲶和黄颡鱼(嘎牙子)养殖面积发展到3066.7公顷,占全镇养鱼水面的62.16%,规模的不断扩大,使苗种、饲料和技术服务的组织化、专业化程度明显提升,规模效益显著,全镇无一亩水改稻,而且较其他地区的同品种养殖相比,增收3000元/公顷。 三、多轮协调驱动推动现代渔业建设 “十二•五”期间,全省各地坚持运用科学技术改造渔业,使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渔业,利用加工龙头企业提升渔业,使渔业发展方式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全省各地加大池塘驯化养鱼和网箱养鱼等高产实用技术推广力度,2015年全省举办各类培训班350多期,培训渔民1.8万多人次,推动全省驯化养鱼面积发展到6.68万公顷,同比增长4.8%。与此同时,全省具有一定规模的养鱼场户基本都装备了投饵机、增氧机等,一些渔场还安装了信息管理监管系统和水质监测系统,渔业生产管理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绥化市北林区平顺渔场实施“365水产养殖技术模式”,使用风送投饵机精确投喂饲料;设置微孔、水车式、搅水式增氧机,以及涌浪机实现均衡增氧;在塘边建设底排污工程,利用水的压力排除鱼类粪便和污物;使用通威水产管理系统,利用互联网与管理者手机相连,实时查看池塘溶氧、水温、氨氮等情况,及时对每个增氧机、投饵机进行自动化远程控制,进而达到增效50%。 黑龙江省各地在发展渔业生产过程中,审时度势,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开展出口创汇渔业、建设龙头加工企业。巴彦县连续6年对俄罗斯出口淡水鱼,截止2015年累计出口量达到240吨,创汇77.05万美元。绥芬河市水产局加挂“绥芬河发展海洋经济办公室”牌子,组织人员到俄罗斯滨海边区进行海参养殖,养殖面积已超6666.7公顷;2000m²加工厂现已落户绥芬河保税区,并开始来料加工水产品。与台商合资的抚远县正阳水产罐头联营有限公司加工生产的鲟鳇鱼、大麻哈鱼系列产品,品种达80余种,产品远销广东、福建、上海、香港等地,并出口日本。鸡西市、同江市于2014年分别新建了投资6000万元以上的以地产特色水产品为主要加工品种的龙头加工企业,均已生产出投入市场的加工产品。目前,全省水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0家,年加工量1600吨,大幅提升了我省水产品加工能力。 四、转方式调结构加速推进了产业的融合发展 “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各地努力建设不同层次、不同需求、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休闲渔业基地,大力发展休闲垂钓、观光旅游、观赏渔业、渔文化保护与开发等多种形式的休闲渔业,带动促进渔(农)民增收。2015年全省具有一定规模的游钓度假村发展到818家,经营休闲渔业水面5.1万公顷,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实现收入近6亿元,增收8000万元。佳木斯市郊区不断做大做强休闲渔业,休闲渔业产值占渔业经济总产值的比重已超过1/3。休闲渔业的蓬勃兴起,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有机结合,使相关资源得到了合理配置并发挥了效用。杜蒙县珰奈湿地休闲旅游区,每年从周边农村雇工200多名,同时周边农户提供农副产品,依托休闲渔业人均收入10012元,比全县人均收入高3012元。由此可见,休闲渔业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木兰县蓝艺地毯集团于2009年开始承包山地100公顷(包括山间塘坝10公顷),建设山里度假村,发展休闲渔业。三年间陆续投资2000多万元,开发建设住宿、餐饮、亭廊、风车台、鹿苑等设施,年接待能力达到10万人次。游客不仅可以登山、垂钓、观鸟,而且还能够举办篝火晚会,品尝农家菜。为此,山里度假村每年从周边农村雇工50多人,并与30多户农户签订合同,由农户专门散养猪牛羊、鸡鸭鹅,以及禽蛋、果菜等,山里度假村收购加工,农户增收50多万元。同时,游客休闲游玩后可以到蓝艺地毯集团产品展厅观摩、购买地毯制品。山里度假村既是蓝艺地毯集团的名片,又是宣传、销售企业产品的窗口,二者相辅相成,相益得彰。 各地采取不同方式大力发展稻田综合种养技术,2015年黑龙江省15个县市承担了“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集成示范”农业部示范推广项目,稻田综合种养辐射面积达到1.85万公顷。实行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相结合,探讨摸索出“稻鱼”、“稻鳅”、“稻蟹”等各种生产模式,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一水二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粮鱼双赢”。绥滨县渔业主管部门在组织承担实施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集成示范推广”的同时,加强服务和技术指导工作,全县稻田养鱼发展到1.33万公顷,成为引导和服务渔(农)民的典范。 五、不断完善经营体制机制切实提高渔业发展活力 “十二•五”期间,各地不断完善经营体制机制,创造性开展工作,切实提高了渔业发展活力。各地在稳定和完善渔业基本经营制度,保障渔业生产者依法享有长期而稳定的水域、滩涂承包经营权和使用权的同时,积极发展渔业合作社,鼓励渔民以入股、租赁、合伙等多种形式发展联合经营或组建渔业企业,提高渔业组织化程度。巴彦县源泉养鱼专业合作社是由14户渔民以承包经营的水面折和入股成立起来的,选举产生了理事会、监事会,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完善,并建立了合作社党支部。全社经营水面113.3公顷,主养鲤鱼、鲫鱼,实施无公害健康养殖技术,统一制定生产计划,统一订购苗种、饲料、鱼药等,统一商品鱼出池价格(如果鱼贩收购价格低于合作社定价,则合作社组织协调采取越冬方式均衡上市)。2015年合作社养鱼水面平均单产实现22500公斤/公顷,纯盈利75000元/公顷;其中仅合作社统一制定的鲤鱼出池价格就比周边养鱼场户高3.4元/公斤,全社可增收400多万元。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加入专业合作社的渔民们普遍认为:合作社在渔业发展低谷时可以发挥收拢人心的“定海神针”作用,同时在采购渔需物资过程中可团购压价降低生产成本,开拓市场有团体优势。目前,全省渔民专业合作社已达260个,入社渔户3027户,经营养鱼水面3.5万公顷。 方正县县委、县政府将发展方正银鲫繁育养殖作为全县重点扶植的五大产业之一,县委常委会和县政府常务会相继通过了《方正县方正银鲫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和《方正县方正银鲫养殖基地建设方案》,成立了以副县长为组长的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和方正县方正银鲫原种保护推广中心,在产业用地审批、资金扶持、人才和技术上给予倾斜和支持。一方面,他们大力扶持方正银鲫商品鱼渔业园区建设,探索符合方正地域特色的渔业发展之路。大兴立体化家庭渔场作为方正银鲫商品鱼渔业园区主体,由方正银鲫科学经济技术专业合作社规划、建设、管理,始建于2015年初。家庭渔场占地13.3公顷,其中水域面积10.7公顷。截止春季放养时新建高标准养殖池塘6.7公顷、600平方米温室大棚一座,打补水井一眼,架设4.5公里输变电线路,购置齐备自动投饵机、增氧机和机泵管带等。为了扶持渔业园区建设,方正县政府投资修建5.8公里硬化道路直通园区,县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协调方正银鲫原种场,为其赊购1.5万公斤大规格方正银鲫春片鱼种和乌仔,保证了顺利投产。预计可产方正银鲫商品鱼5万公斤、秋片1.5万公斤,产品由方正银鲫科学经济技术专业合作社销售。另一方面,方正县委、县政府将全县5个国有水库的水面经营权划归县水产总站管理,实行政府主导、社会资本参与合作经营、县水产总站确定养殖品种为方正银鲫的“PPP”模式,加快了方正银鲫养殖基地建设步伐,推动了方正银鲫产业发展。2015年,全县方正银鲫放养面积达到1333.3公顷。wWw.YiLeen.Com.CN农业信息-致力于水产养殖技术的推广,水产养殖论坛,水产饲料,鱼药,淡水海水养殖设备,鱼虾螃蟹养殖技术,种苗培育,观赏鱼养殖,海鲜批发及水产品加工,渔业机械,渔具网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