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渔业  2020  海洋渔业  故事  丰收  海蜇  福建省  水产  渔业发展  渔业经济 

& quot摘要十二五规划& quot湖北省武汉市水产行业

   2016-03-22 互联网艺莲园1490
核心提示:今天小编鱼儿为大家分享渔业信息、水产养殖技术、淡水海水养殖经验!“十二五”期间,武汉市水产业在省局的科学指导下,在武汉市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水产系统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在宽松的宏观环境和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激励下,克服了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保持了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发展势头,各个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一、“十二五”水产业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基本经验 1、水产品产量不断增加,较好地满足了日益增长的水产品市场需求。“十二五”末,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保持相对稳定达到158万亩

今天小编鱼儿为大家分享渔业信息、水产养殖技术、淡水海水养殖经验!

“十二五”期间,武汉市水产业在省局的科学指导下,在武汉市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水产系统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在宽松的宏观环境和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激励下,克服了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保持了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发展势头,各个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一、“十二五”水产业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基本经验 1、水产品产量不断增加,较好地满足了日益增长的水产品市场需求。“十二五”末,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保持相对稳定达到158万亩左右,其中,精养鱼池面积达到45万亩,比“十一五”末的43.3万亩增长3.9%,水产品产量达到49万吨,比“十一五”末的43.4万吨增长12.9%,全市人均占有水产品量由“十五”末的51.9千克提高到58千克,高于全国、全省年均水平。 2、渔业产值较快增长,在大农业中的地位稳中有升。“十二五”末,全市实现渔业总产值(含苗种产值)100亿元,比“十一五”末的55.7亿元增长79.5%。渔业产值占大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9%左右,比“十一五”末的18.7%提高0.3个百分点。水产业仍是我市农村经济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我市农业中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贡献潜力最大的产业之一。 3、水产品结构大幅优化,名特水产养殖呈现规模化发展。武汉市“十二五”期间水产养殖结构得到明显调整。一方面逐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十二五”期间,总计改造、建设了10多万亩正规化精养鱼池板块基地,为养殖结构调整打下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重点推广了河蟹、鳜鱼、黄颡鱼、鲌类、虾类、中科3号鲫鱼、浦江1号鳊鱼等名特新品种及网箱养鳝、池塘生态养蟹、鳜鱼主养、黄颡鱼主养、设施化养虾、湖泊大水面轮休轮养、池塘底层增氧技术等一系列新模式、新设施。“十二五”末,全市各种模式的名特新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15万亩,比“十一五”末期增加了10万亩,全市名特优水产品比重比“十一五”末提高6个百分点达到72%。 4、完善配套,大力推进规模连片鱼池升级改造。近几年,在市政府的重视和相关扶持政策的推动下,我市围绕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为确保水产品“菜篮子”供应,进一步强化以规模连片精养鱼池为主的水产基地建设,通过宣传引导,借力政策,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水产开发技术的积极性,按标准化、规模化要求,新建和改(扩)建了一批鱼池基地,改善了我市渔业基础设施条件和配套水平,提高了渔业基地标准化、规模化和实施化水平和渔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建设了江夏鲁湖、莲花湖片,新洲仓埠片、黄陂环武湖片、蔡甸侏儒、消泗片,汉南湘口片及东西湖柏泉片等一系列板块基地,总面积已超过10万亩。其中,汉南区的近3万多亩正规化连片生态养蟹(鳝)基地和江夏鲁湖的5000亩精养鱼池正规化基地建设规模大、起点高,配套全、效益好,气势大,影响大,成为我市乃至全省水产基地建设的示范和样板,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 5、水产加工业稳步发展,水产业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十二五”期间,全市水产部门对水产加工企业积极提供信息、技术等服务措施,并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制定了扶持政策,特别是在招商引资方面做大文章。引进了上海天喔进驻武汉东西湖、新建设了年加工能力达到5万多吨的武汉梁子湖水产品加工有限公司,其精深加工的保健产品——胶原蛋白已出口多国,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扶持新洲高龙、黄陂海浩等加工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十二五”末全市水产加工企业加工能力达到近20万吨,水产品加工转化量达到15万吨以上,水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8亿元,分别是“十一五”的1.57倍、1.36倍和1.9倍,水产品加工产值占渔业总产值的比重由“十一五”末的17%提高到18.5%。水产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极大的增强了产业发展的活力与后劲,提高了水产业的整体素质。 6、科技应用步伐加快,渔业病害防控和服务手段增强。突出重点、分类指导,使池塘生态养蟹、网箱养鳝、无公害鳜鱼、黄颡鱼、鮊鱼、青鱼养殖以及80:20养殖模式等应用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和应用。“十二五”期间,全市水产业主推品种、主推技术和主推模式达到20多个,其推广、带动面积达到近30万亩;比“十一五”增加近10万亩,培育出了“先锋1号”和“全雄黄颡鱼”两个新的高效特色水产品种并得到稳步推广和发展。在市级财政的支持下,以乡镇为重点,新建设市级鱼病监测防控点20个,同时,市水产推广中心、水科所、中博水产还紧密合作,共同建成武汉市“鱼大夫”远程鱼病诊断手机物联网服务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1000多户养殖农户提供快捷、及时的点对点服务,有限减少了渔业病害发生,提高了生产水平。 7、水产品质量安全性进一步增强,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卓有成效。按照发展无公害健康渔业的要求,制定了渔业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管理相关制度,全市无公害水产品、绿色水产品和有机水产品认证总数已达160多个,比“十一五”增加近40个,其中,新增有机产品认证6个使其总数达到30个;新增蔡甸“沉湖鳙鱼”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认证产品1个,使其总数达到3个,江夏区“梁子”牌大河蟹品牌效应不断放大,成为全国两大河蟹品牌之一。全市已创建了部、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60余个,面积达近60万亩,分别比“十一五”增加30余个和近30万亩,特别是汉南区的池塘生态养蟹基地规模大、管理规范,养殖效果好,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水产健康养殖生产示范区和样板区;新洲区以“武汉高龙公司”为依托,成功创建了全省水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并成功入围创建国家级出口水产品安全示范区,均为全省唯一。同时,强化了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加大了对养殖水域环境的监测力度和渔业生产投入品管理及水产品抽检力度,全市水产品质量安全性进一步提高。“十二五”期间,我市率先在全国大城市中退出了珍珠养殖,并已巩固成果;中心城区三环线以内的湖泊“三网”养殖设施已全部拆除,部分中心城区养殖湖泊已退出养殖;远城区中,以江夏区梁子湖水域的“三网”设施拆除为主体的湖泊拆围正在推进,并在有些湖泊水域开展种草殖螺,从而,有效保护和改善湖泊渔业资源和环境,推进渔业生态文明建设。 8、渔政管理进一步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得到较好保护和养护。新建设了长江渔政码头,长江禁渔期制度得到切实有效的贯彻执行,人工增殖放流力度进一步加大,渔业生产秩序进一步好转。 二、“十二五”期间阻碍渔业发展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武汉市水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渔业资源与环境刚性约束日益突出,渔业发展空间受到挤压。面对城镇化、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及“两型”社会建设的新要求,为保护好水域生态环境,我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明确中心城区的养殖水面要退出商品化养殖,远城区所有的湖泊及水库也被列入限养区,其养殖功能将被弱化,从而使全市渔业发展空间受到一定挤压,发展渔业生产,满足市民“菜篮子”需求的水产品将主要依赖于精养鱼池;与此同时,中心城区养殖湖泊退养难度大,短时间完成转型发展较难。 二是全市精养鱼池基地老化现象仍较突出。全市现有精养池49万亩,其中大部门为上世纪80、90年代建设,已有相当一部分鱼池淤塞严重,水深不足,池埂垮塌,基础设施老化严重,配套不全,养殖用水排灌未分离的现象仍较明显,虽然近几年政府加大了投入,加快了改造升级步伐,但仍十分有限,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渔业集约化、标准化发展的需要。  其改造建设任务仍十分繁重。 三是渔业产业化程度仍有待提高。养殖和加工型龙头企业偏少,新型渔业经营主体功能还不强,渔业产、加、销链条不够紧密,渔业经营仍较粗放,水产品牌培育滞后,水产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是体系不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及监管手段、服务手段需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病害防治体系、水产养殖标准体系、水产品检疫检测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 三、“十三五”期间水产业发展分析 “十三五”期间,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的同步推进以及我市打造国家中心城市、逐步加快“两型社会”和“1+8”城市圈建设步伐的,我市水产业发展的大环境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产业发展将保持一定的增长活力。 到2020年,武汉市渔业养殖面积稳定在150万亩,其中核心健康养殖片带精养鱼池基地达到40万亩。水产品年产量稳定在50万吨,名特新比重达到70%以上。渔业年产值突破150亿元。年繁名特新苗种150亿尾以上。全市淡水养殖面积、产量、渔民人均纯收入和现代都市渔业发展水平保持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实现水产养殖健康、市场安全、保障有力的新格局。

wWw.YiLeen.Com.CN农业信息-致力于水产养殖技术的推广,水产养殖论坛,水产饲料,鱼药,淡水海水养殖设备,鱼虾螃蟹养殖技术,种苗培育,观赏鱼养殖,海鲜批发及水产品加工,渔业机械,渔具网具。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业信息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信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