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鱼儿为大家分享渔业信息、水产养殖技术、淡水海水养殖经验!
     2016年上半年,在各级海洋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坚持“新常态、新形势、新思考、新作为”的工作理念,以深入开展“两学一做”活动为抓手,高定位、重保护,抓建设、促发展,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努力打造在全国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效应的先进保护区。 (一)高点定位,坚持国家、省试点,争做行业标杆  保护区是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确立的“国家海洋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系统试点”,2016年被省海洋与渔业厅确立为全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七个试点”之一,开展海洋保护区规范化管理试点。保护区以此为契机,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编制总体规划,强化执法能力,布设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地理信息系统、采购巡护船艇,能力建设全面提升,不断实现保护区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将保护区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保护区建设管理的标杆。  (二)横向联系,参与国际合作,拓展发展思路  2016年4月,保护区被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列为“2016年黄渤海水鸟同步调查”参与单位,开展中、韩、朝三方同步进行的、涉及环保、林业、海洋等各个领域的水鸟专项调查。保护区成立了以张怀渤局长为组长,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刘长安团队为技术支撑的调查组,参加了在北京开展的“黄渤海水鸟同步调查培训”,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水鸟同步调查科研活动,初步掌握了区内水鸟的种类、数量及分布现状,发现全球濒危(EN)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同时还发现斑尾塍鹬、蛎鹬、红腰杓鹬、红嘴巨鸥、翘鼻麻鸭、环颈鸻等30余种水鸟。通过参与国际合作提升了保护区在黄渤海区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保护区开展和参与区域性活动奠定良好基础。  (三)纵深提升,争取国际项目,创新发展模式  近年来,保护区一直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2016年成功申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增强中国沿海迁徙水鸟保护区网络的管理有效性项目”。面临“经验缺乏、人员不足”的困境,保护区管理局勇于创新、敢于尝试,创造性提出“区位、资源、生境”三大优势成为申报成功的关键。此次项目的成功申报是保护区第一次承接国际项目,争取国际资金100万美元,是全国申报成功的仅有的两处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之一。  (四)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擦亮执法示范品牌  自2011年以来,保护区就被确立为全国海洋自然保护区执法示范建设单位。保护区管理局一手抓素质一手树形象,开展了具有示范效应的创建工作。坚持以制度管理队伍,以制度推动执法,以制度规范执法行为,坚持查处违法案件与宣传教育相结合,执法检查与管理服务相结合,实现了海洋监察工作的日常化、规范化、科学化,造就了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执法管理队伍,擦亮了全国海洋自然保护区执法示范品牌。  2016年上半年是保护区发展跨越,成绩显著的半年。5月22日,为纪念我国自然保护区成立60周年,环保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林业局等7部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60周年纪念大会,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怀渤同志获得表扬并被授予全国自然保护区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wWw.YiLeen.Com.CN农业信息-致力于水产养殖技术的推广,水产养殖论坛,水产饲料,鱼药,淡水海水养殖设备,鱼虾螃蟹养殖技术,种苗培育,观赏鱼养殖,海鲜批发及水产品加工,渔业机械,渔具网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