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鱼儿为大家分享渔业信息、水产养殖技术、淡水海水养殖经验!
    开海不到十天,以往静悄悄的沙子口南姜码头、积米崖码头等地成了热闹的海鲜市场,不管住的远的近的,不少人赶来尝个新鲜,然而在满足市民口福的时候,码头上成堆的小鱼虾也很很触目惊心,显然这些小拇指大小的鱼子鱼孙还远未长大 。小鱼虾为何能被捕捞上岸?使用的捕捞网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哪些部门应该对此进行监管?记者近日对崂山区沙子口南姜码头和黄岛区积米崖港分别进行了探访。    【探访地点:南姜码头】    开海没几天,码头小鱼虾堆成山    9月7日下午点,记者来到了沙子口南姜码头,开海这才没几天,码头就一改往日的安静,成了喧嚣的海鲜市场。通往码头的小路本来不宽,路的一侧又停满了车,这样一来,进出的车会车都难。这些私家车多是从市区前来,不为别的,就为一口鲜。走到码头记者看到,路两边已经摆满了二十多个兜售海鲜的摊位。从海里来的新鲜货,直接就会被摆到这里开卖,因此也吸引了大量市民驱车前来。可在一片热闹的讨价还价声中,也有些场景显得十分刺眼。    记者看到,在岸边和海鲜摊之间的空地上,随处可见的是一个个小鱼虾堆成的山坡,和摆在摊位上的海鲜相比,这些明显是鱼子鱼孙辈的,螃蟹如大拇指一般大小,而一些小鱼还没有螃蟹大。在一堆小鱼虾旁边,几个妇女正在里面挑拣着什么东西。“这些小鱼虾怎么卖?”记者问。“这些鱼这么小买回去干啥?都不卖。”其中一名干活的妇女说,她告诉记者,在码头有个规矩,个头大的鱼虾能卖上个好价钱,随着开海时间长了,一些十厘米左右的小鱼身价就变成一两块钱一斤,而还没长到这么长的鱼虾,就会被集中堆放在码头,中午太阳晒,撒上一层盐保鲜,不过保鲜的目的可不是为了人食用。    记者多方打听才从渔民那里了解到,虽然公用一个南姜码头,但这里的渔船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四川人的船只,他们一般规模较小 ,捕捞鱼、虾、蟹等,每天凌晨三四点钟出海,靠岸后海鲜直接卖掉,靠长时间的海上作业维持生计;另外一种则是本地人,他们的渔船专门捕捞小鱼虾,他们的船只比普通渔船稍大,每天出海两次,每次收获上千斤。500)this.width=500" src=upload/news/n2016091308584841.jpg>    网眼伸不进指头,渔民喊生意难做    随着渔船陆续靠岸,自发形成的市场逐渐热闹了起来。不少渔民都忙着往岸上搬运海鲜,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位姓赵的渔民正在一边歇着,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中午太阳晒,他走到了离岸边不远的墙边乘凉。一说起这些年出海的收成,赵师傅用夹杂着四川口音的话抱怨,收成是一年不如一年,生意也是越来越难做 。“海里的鱼虾感觉越来越少,今天出海还算是不错的,螃蟹、鱼虾加起来能有两三百斤,但是没什么大鱼,鱼类资源越来越少了。”他说他当天凌晨5点多就早早出海了,一直往海里开了将近三个小时才下的网,但是开头的一小时里根本捞不着啥东西。    话说到一半,赵师傅就起身走到了船边,开始整理渔网。记者看到,十多米长的渔网看上去密密麻麻,然而走近拿到手中一看,网眼却很细,上面还零星挂着些卡在上面的鱼虾,拿在手里一试 ,网眼连小拇指都不能穿过。这样的渔网撒向大海,一定收获颇丰。谈起使用的渔网,赵师傅也毫不避讳,“你现在去哪条渔船上看看,都是这样的网,大家都一样。”“现在捕捞成本这么贵,就这条小木船在海上一个来回,油费六七百块钱下不来,哪天要是捕捞上来的少了,不但不挣钱还要往里搭钱。最近几年捕到的鱼少了,平时都要出去打工才能维持生活。”赵师傅说。    翻阅2013年12月份最新发布的《农业部决定实施海洋捕捞准用渔具和过渡渔具最小网目尺寸制度》(以下简称《制度》),记者发现里面针对不同的海域,不同的鱼类捕捞种类 ,所使用的网目(渔网网眼)看大小尺寸的规定。其中,最小网目尺寸是梅童鱼的捕捞尺寸,为30毫米,但是后面备注中写着是地方特许作业,这也就意味着,只有在特许海域才可以使用这种规格的网目。而在南姜码头,渔网网眼的大小显然不到30毫米。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渔民想要获得出海捕鱼资格,需到相关部门办理《渔业捕捞许可证》,并按照上面的内容进行捕捞。    鱼子鱼孙晒成饲料往外卖    在码头上,稍大一点的海鲜卖得都很火,甚至上岸不过十几分钟就被抢购一空,那么这些被丢弃在岸边的小鱼虾又面临怎样的命运,据渔民介绍,别看当海鲜卖不值钱,这些小鱼虾也不会被浪费,要被送到另外的地方另有他用。    渔民告诉记者,这些三轮车每天的工作就是将这些鱼虾运到距离码头不远处的一片空地上晾晒,随后,将晾晒好的鱼虾以每斤2块钱左右的价格当做饲料销售。每天有上万斤小鱼虾从这里运出。按照渔民的说法,码头每天几十条船出海捕捞,打上来个头儿比较大的鱼虾、螃蟹等,在岸边就可以轻松地以高于外地海鲜的价格卖出。捕捞到的小鱼虾就被卖到这里,“有人收购”,除此之外,还有专门的渔船捕捞小鱼虾。“这些小鱼虾要卖到食品厂做食品吗?”记者问道。“算是吧,只不过不是人吃的食品,是做鸡饲料。”女子说。    根据她的描述,在离着南姜码头500米处,顺着一股浓重的海鲜腥味,记者找到了晾晒小鱼虾的地方。只见在一眼望去长一百多米,宽三十多米的水泥空地上,上面密密麻麻地晾晒着无数的小鱼小虾。随便拿起条小鱼一看,最长的不过三四厘米,经过多日的晾晒,已经发硬发黑。500)this.width=500" src=upload/news/2016091308595742.jpg>    小鱼小虾堆成山    捕捞到小鱼卖给养貂户    赶在中秋佳节前,渔船却歇了进港,等待出海捕鱼的讯息。积米崖是黄岛区渔港之一,9月10日下午的积米崖港忙碌,车辆进出已经有些堵了,总有人时不时地鸣着车笛。港口西侧鱼市满抢海货的人,东侧则停泊了几十艘渔船。在漫着浓重的海腥味和吵闹声中,刚归来的伙计们竟沉沉地睡下了。    岸边的老陈光着膀子,手里娴熟地织补渔网,网眼儿也就比成人的大拇指粗一点。今年50岁的他一脸愁容,称自己最近刚刚出海回来。从捕捞情况看,海里的东西比往年少许多,收获并不算理想。记者了解到,老陈家住城阳区,初中毕业后开始捕鱼,也算行业内的老手,到积米崖有五六年光景。在他看来,捕鱼是一年不如一年,前几天出海忙活一天回来,也就赚了三五百元。捕捞的多是小鱼小虾。其实,小鱼在市场上也要不上价,每斤差不多一元钱左右,上岸之后只能卖给养貂户,他们基本都是一两百斤的买。    记者在积米崖港转了一遭,海鲜市场上的生意红火,购买海鲜的人络绎不绝,一些摊位和岸边,却丢着些许无人问津的小鱼,摊贩也是向购买者推销小鱼,一个劲儿地介绍各种吃法。从停泊渔船上摆着的以及岸边正在修补的渔网可以看到,一些渔网的网眼并不是太大。“中秋节眼看就到了,大家都在为过节做准备。可码头上总能看到一些小鱼,个头不大就被捕捞上来,看着让人觉得心疼。”前来购买海鲜的王先生说,现在都在说海里东西少了,“可小鱼被人捕捞上来,以后岂不是会更少了?”    出海一周多还是赔了钱    说起捕捞上岸的小鱼,老陈告诉记者,大船能到更远的地方,捕捞技术也更先进,船上设置了仪器,而小船航行距离有限,只能在近海的区域捕捞,“捡”一些大船没有捕到的鱼,像他的渔船只有两三个人,多在灵山岛和竹岔岛一带捕鱼。老陈告诉记者,类似他的小船,一天的油费得500元钱,船上一名人工也得400元左右,船一开动就是费用。捕捞的小鱼小虾虽卖不上价,可也能贴补开动船的消耗费用,渔民多数时候也就留下了。    趴在驾驶室窗户上,老李是一脸的疲惫,说起话来也是满腹牢骚。虽然赶上过节的好时候,鱼少也带的价格涨了一元钱左右,可挡不住不赚钱的现实。他从9月1日出海到9月10日才回来,捕捞的海货一上岸就鱼贩一抢而空,他说,按照往常,出海三五天就可满载而归,可如今的海里东西少了,忙活一周多才捕捞20箱鱼。    老李告诉记者,他们的船是500马力,一个小时耗油得150斤,船上共有10人出海,有的员工月薪达到万元。这些开支也是直让人心疼。44岁的他告诉记者,渔船最多可以装下3000箱鱼,可这趟海出的直让人赔本。他核算了一下成本和收入,这趟出海卖了万把块钱,赔了近五千元左右。另一艘渔船的伙计杨师傅说,捕鱼量一年不如一年,渔船捞到小鱼当然也得留着,上岸销售了也是钱,基本卖给养鱼、养貂的人。“渔网的网眼也是变小了,可有时网眼再小也没鱼,船长也都挺犯愁的。”    “以船为家,没鱼咋办”    船长老肖从14岁出海,杨师傅在他船上做伙计。45岁的老肖告诉记者,现在海上拉网太难了。海里的东西少了,船上的冰也化了,老肖无奈返航回港。按照以前,开海进行捕鱼之后,船只都闲不住,铆劲儿到海上捕鱼,一直忙活到小雪。从今年情况看,老肖今年得提前收工。    “我们的船是琅琊斋堂岛的,原本岛上有两百多条渔船,现在也就剩下七八十条还在干。”由于捕捞的海货日渐减少,不少船只从行当里退出了。老肖直言,他已经是三年不赚钱了。“给伙计们结算完工资,一年下来也就剩十万块。别忘了还得检修船,为明年继续出海做准备,这十万块钱可留不住。”    船上伙计根据工种分工资,最高的一个月得拿1.5万元,他说,船上的伙计是不能缺少的,船上供饭供住地留住伙计,如果海里行情不好的话,伙计的工资也是难题。老肖也盘算接下来的活儿该咋干,“一年也就干三四个月,还得看海口的情况。”如果不是有燃油补贴在支撑,他都想着转行了。    他船上的杨师傅来自诸城,在行当里摸爬滚打26年了,船上多捕到鱼才能保障工钱。他告诉记者,明显感觉海里年不如年。甲板上几条尺把长的小鱼干瘪了,老杨踢了一脚说,现在捕的鱼基本都这么大。“这些伙计以船为家,开海后向大海讨饭吃,如果在这样下去,我看大家都得……”可是,除了干船上的伙计,老杨也想不出还能干什么,“我以后不会让孩子干这行,每年都是浑身的海腥味,看见公交车都不敢上去。”    渔政坦言执法难经常遭遇不配合     9月9日,记者就沙子口南姜码头的小鱼虾捕捞,以及使用渔网网眼小于国家标准的情况,拨打了崂山区海洋与渔业局电话,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情况不在他们的职责范围之内,应该去找渔政。随后,记者又拨打了崂山区渔政的电话,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原本他们的执法船就那么几艘,而且目前执法船都已经出海,要等到执法船回来后才能前去检查。可码头所在的地方为什么要等执法船才肯去检查?工作人员介绍说,他们的执法权在海上,遇到违规应用网具等问题,通俗点说需要渔民在海上使用时抓个现场,这样才能处罚。一旦到了码头地面说,就超出了他们的职责范围。    9月12日一早,渔政的工作人员打来了回复电话。说起南姜码头大量捕捞小鱼虾的问题,工作人员坦率地告诉记者,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有热心市民反映这个问题了,但工作人员同时表示,目前如果只依靠渔政一个部门的力量,同时存在执法船数量有限和抗拒执法的问题。“执法船的数量是一定的,开海这几天一直在外面执法。”    工作人员介绍说,现在按照捕捞方式来说,分为张网和拖网,张网就船在海中不动,根据涨落潮等待鱼虾入网,而拖网就是在海中拖着网捕捞。“目前拖网是不允许的,开海这些天已经查处了十艘违法改变作业方式的渔船了。”据工作人员介绍,除了私自改变作业方式之外,南姜码头有不少渔船使用的渔网也是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这种情况他们不是不知道,只是执法的时候曾经遭遇过抗拒。    “这两年近海捕捞本来就不景气,所以渔民不少使用网眼很小的渔具捕捞,这样能多挣点钱。有时候一到了岸边,渔民直接把网一收,也没办法认定这些小鱼虾就是他捕捞的,还有就是之前去执法的时候,有些妇女抱着孩子跑上前来阻碍,渔民也不配合,执法效果就很一般。”而记者从黄岛区渔政监督管理站了解到,在偌大的海岸线面前,该渔政站只有两艘渔政检查船,出海捕鱼的渔船也是想尽办法对付检查,给执法增加了难度。从开海以来,他们的执法人员经常出海检查,9月12日记者联系到该站时,他们的执法人员还在海上进行检查,称详细情况得等他们回来之后介绍。    没法管?码头地带成执法空白    既然渔政的执法权在海上,那么码头上了岸的小鱼虾应该由哪个部门来负责?记者又拨打了市场监督管理局热线,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些小鱼虾需要流通到市场上,他们才有权在接到举报或者检查发现时进行处罚,而码头显然不属于市场的范畴。转了一圈,有的说超出自己职责范围,有的说自己执法能力有限,有的说不符合自己的执法要求,到头来记者没有找到一个可以管理这种乱象的部门。游离于海陆之间的小鱼虾违法捕捞,也是一个尴尬的执法空白。    翻阅相关资料,记者发现,为了保护近海渔业资源,渔业部门每年都花费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 ,采用投放鱼苗的方式进行保护。今年能有近10亿单位的鱼苗放归了大海。虽然投放的鱼苗在不同的水域,但是崂山南姜码头附近的海域也位列其中。按照时间上来计算,经过将近一年的生长,一部分投放的鱼苗也差不多长成手指头大小的样子,这些被捕捞上岸的小鱼虾,极有可能也是其中的鱼苗。    ◎记者手记这是一份长久的担忧    开海是青岛的一件大事,餐桌上算是有了本地海鲜,着实让我们感到了喜悦,可从走访渔港码头的情况看,还是有人在捕捉和销售小鱼,让人在喜悦于开海的同时,也感到了一份长久的担忧 。    记者之前采访来到省内一处渔村,村里的老渔民向记者介绍情况时说,以前的鱼资源丰富,手拿木棍到水里就能打到鱼。现在的捕鱼船越来越先进,能够到达的海域越来越远了,可最后捕回来的鱼却少了,也变得小了。鱼资源的话题经久不衰、也不过时,大家在反思对海洋资源的索取,国家也每年号召增殖放流。但现实情况里面,还是有人在捕捞着小鱼,将之作为饲料销售出去。渔民也有话想说,捕捞不到海货,而小鱼也有市场,当然也就伸出了手,不然何以养家糊口。在一个非良性循环的方式之下,只能把鱼资源拖进越来越少的漩涡。道理其实我们都懂,竭泽而渔本就透支了未来,只是在国家政策完善和执法严格之外,每个人还应该多一些自律,让资源能够进入良性的循环中。    文/图 城市信报记者 张鹏 刘金震wWw.YiLeen.Com.CN农业信息-致力于水产养殖技术的推广,水产养殖论坛,水产饲料,鱼药,淡水海水养殖设备,鱼虾螃蟹养殖技术,种苗培育,观赏鱼养殖,海鲜批发及水产品加工,渔业机械,渔具网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