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渔业  2020  海洋渔业  故事  丰收  海蜇  福建省  水产  渔业发展  渔业经济 

水产的地区特色

   2023-04-27 互联网艺莲园2940
核心提示: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宁乡汤鱼汤鱼即与汤鸭生长于同一池塘中的鱼。因塘水四季保持温暖,水中生物繁多,食物丰富,故鱼生长快而特别肥美鲜嫩、骨殖脆软,其中尤以金色鲤鱼为最。20世纪50年代末,这口池塘在“以粮为纲”大生产运动中被填平改成了耕地,汤鸭与汤鱼一并绝迹。白甲鱼湖南之鱼无不以洞庭为渊薮,然也有例外如白甲鱼,主产于湘、资、沅、澧中上游各河滩水库,尤以沅水支流的酉水为最,洞庭湖中则偶或有之,亦无非意外流落至此。白甲鱼又名洋鲫,俗称沙鱼,细鳞、肥嫩、刺少、味美,大可达3~4千克,属名贵野生鱼类,

在乡村旅游中,如何凸显渔业文化主题特色?

旅游是靠文化来支撑的,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文化是最具地方特色的一种文化,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应注重乡村文化的挖掘,充分利用特色来占领乡村旅游市场。

随着中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乡村文化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然而现实中很多规划设计者并没有挖掘到乡村的原真文化,仅仅将乡村的文化表象粗暴放大和复制,使得塑造出来的乡村文化意象缺乏原真性和独特性,陷入了新的“千村一面”的尴尬境地。

每个村落的发展,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历史、传说。这些村庄,或因为重大事件,或由于重要人物,从一个单纯的地理名词转而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意义,并成为时代变迁的标志。

乡村,对于当地居民来讲,是一种生活环境,也是一种生命印记。而对于游客,对一个乡村的认知,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认知,想要了解一个村落的故事,需要对本土文化有一种认同性,才能真正融入,感知这份文化;因此,本土文化的重新塑造,需要提炼一种让村民认同,游客感知的文化符号,这种符号,应该是一种“来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东西,它可能是本土的建筑材料、可能是民族图腾、可能是生活素材。

而这种文化符号,未来将应用于在村落的景观环境、交通指引、建筑形态、文化演艺、产品包装等乡村系统中,成为一个村落的标记或者形象。乡村文化涵盖村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旅游开发规划过程中应该对乡村自然生态文化和民俗文化进行提炼,确定乡村自然生态文化和民俗文化的表现主题,围绕着主题对乡村文化进行放大,形成乡村品牌形象。

将“山、水、田、林、城”融为一体的田园式城市形态的全新概念,形成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乡村文化与城市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

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乡村文化并不是虚无缥缈、不可捕捉,它有其生存发展的地域根基。挖掘乡村文化需仔细探索,提炼乡村的原真性和独特性。

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一)海洋水产业

海洋水产业就是对海洋中的鱼类、虾蟹类、贝类、藻类和海兽类等水产资源进行人工繁殖、合理捕捞和加工利用的生产事业它包括了海洋捕捞业和海洋养殖业目前我国以海洋捕捞业为主我国海洋水产品中,鱼类产量最大,约占四分之三

1渤海海区渔场

渤海位于我国北部,南北西三面被陆地环抱,是个内海东南以渤海海峡与黄海相连,总面积77万多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8米,有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三个大海湾,有辽河、滦河、海河和黄河流入,带来大量泥沙和有机物质,使沿海浮游生物丰富,天然饵料多,成为鱼类的天然产卵场所和重要渔场有常见鱼类70多种,加上虾、蟹、贝、藻类,共计170多种主要水产有小黄鱼、带鱼、鳓鱼、对虾、毛虾及海蟹等渤海水浅坡度缓,发展养殖业潜力很大,但因捕捞过于集中及污染等原因,资源日见衰退

2黄海海区渔场

黄海位于长江口北角至济州岛西角一线以北,渤海以东海域,面积为渤海的5倍,平均水深44米,全部属浅海大陆架有各种鱼类200多种,是我国唯一有冷水性鳕鱼分布的海区主要经济鱼类有大小黄鱼、带鱼、乌贼、鳕鱼、鱿、鳓等黄海水产资源也有衰退趋势,现已采取措施,禁止滥捕,保护资源

3东海海区渔场

东海包括广东省南澳岛至台南鹅銮鼻一线以北、黄海以南的广大海域面积相当于黄海的2倍地处亚热带,为热带、温带过渡地区,因而南北鱼类兼而有之,以温带性种类为主,有各类鱼种700多种,东海海区是我国最大的海洋渔业产区,主产全国四大经济鱼类即带鱼、大黄鱼、小黄鱼、墨鱼,已建有上海、舟山、宁波、镇江、温州、镇海、马尾和厦门等重要渔港其中浙江的舟山渔场是全国最大的海洋渔业基地,商品鱼数量约占全国1/2

4南海海区渔场

南海面积为东海的3倍多,南海四周较浅,中间深陷,是一个深海盆地,海域十分辽阔,是我国海洋水产的第二大产区鱼类种类众多,经济价值较高的有兰园参、沙丁鱼、海蛇等,还盛产金枪鱼、鲨鱼等大洋性鱼类,海龟、海参、玳瑁等是南海的特产

新疆遍地沙漠,为什么还能成为我国的渔业大省?鱼从哪儿来?

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当属长江中下游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Yangtze Plain, Middle and Lower),位于我国南方地区。通常指中国长江三峡以东,中下游沿岸带状平原,为中国三大平原之一 ,地跨中国鄂、湘、赣、皖、苏、浙、沪等7省市。

由于这里河湖众多、稻田成片,淡水资源非常丰富,为中国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这样一个现状,给淡水鱼养殖,提供了充足空间和有利环境,这里素有水乡和鱼米之乡称号。

作为淡水渔业最发达地区,鱼的种类非常丰富。除了常见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外,还有鲤鱼、鲫鱼、鳊鱼、鲇鱼、鱤鱼、团头鲂鱼、乌鲡、鳗鲡等,国内最大淡水河长江里的鲟鱼、鳆鱼、鲚鱼等,产量都很大。

淡水鱼简介

广义的说,系指能生活在盐度为千分之三的淡水中的鱼类就可称为淡水鱼。 狭义的说,系指在其生活史中部分阶段如只有「幼鱼期」或「成鱼期」,或是终其一生都必须在淡水域中度过的鱼类。

世界上已知鱼类约有26000多种,淡水鱼约有8600余种。我国现有鱼类近3千种,其中淡水鱼有1000余种。

我国水产事业有哪些优越的自然条件

新疆的区域面积,26%是广袤的沙漠。如此干旱缺水的地方,怎会是渔业大省?按照常人思维,用曹操的话来说,“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可事实是,新疆除了沙漠,还有另外一面。

一、新疆的沙漠面积,到底有多大?

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立体化认识新疆沙漠的面积之大。

1、从面积占比来看

新疆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全区面积达到1665万平方公里。而自治区内的沙漠,面积达到了431万平方公里,占到全区面积的259%。在这里,超过四分之一的区域面积都是沙漠。

中国的沙漠面积,有713万平方公里。而新疆431万平方公里的沙漠面积,占到了全国的604%。

2、从单挑排位来看

在中国前十大沙漠中,新疆占了三个,分别为塔克拉玛干沙漠(3367万平方公里)、吉尔班通古特沙漠(488万平方公里)、库木塔格沙漠(228万平方公里),分别位居第一、第二、第九的位置。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全世界第二大的流动沙漠,面积仅次于阿拉伯半岛的鲁卜哈利沙漠(65万平方公里)。

3、从横向比较来看

431万平方公里,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如果不综合比较的话,很多人无法形象地理解。

在内地32个省级行政区中,区域面积位居第七的是甘肃(4544万平方公里),位居第八的是云南(3833万平方公里)。这就是说,新疆的沙漠面积,能够直追甘肃,挤上第八的位置。

广东的面积是18万平方公里,北京的面积是168万平方公里。横向比较的话,新疆的沙漠面积,是前者的24倍,是后者的257倍。

如果看来,说新疆是沙漠遍地,真的一点也不夸张。

二、说新疆是“渔业大省”,应该如何认识?

大和小、高和低,这都是比较性的词语,不能泛泛而谈。那么,说新疆是渔业大省,它到底是怎么大、在哪些地方大?这个问题,我认为有必要把它说清楚,避免产生一些误会和歧义。

1、从渔业产值看,排名靠后

渔业产值,是反映渔业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产值大,说明渔业强。反之亦然。

2020年,新疆的渔业产值是31亿元,在全国32个省市当中,排名第26名,只比北京、山西、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要高。排名第一的是山东,渔业产值是4147亿元。

新疆的渔业产值,只占到全国的011%。从这个角度来看,说新疆是“渔业大省”,让人难以信服。

2、从淡水养殖看,排名提升

渔业产值,以海水养殖、淡水养殖、远洋捕捞为主。新疆作为内陆地区,在海水养殖、远洋捕捞上,没有产出,所以计算总产值的话,存在一定的劣势。

那我们抛开这两项,单看淡水养殖,新疆的排名又如何呢?

2020年,新疆的淡水养殖产值是245亿元,在全国32个省市中,排名第24名,比北京、山西、内蒙古、上海、西藏、甘肃、青海、宁夏高。

新疆的淡水养殖产值,占到全国的038%。从这个角度来看,说新疆是“渔业大省”,依然让人难以信服。

3、从西部地区看,优势明显

渔业产业,受地理条件约束较大。

南方地区,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发展渔业产业,东部省份具有天然的优势。所以,把新疆和这些省份相比,可比性并不强。

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俗称“西部五省”,他们地理条件比较相近。那么,如果与西部省份比较,情况又如何呢?

2020年,在这五省当中,新疆的渔业产值排名第一,淡水养殖产值同样排名第一,并且都是大幅度领先。

所以,说新疆是我国的渔业大省,这个提法并不妥当。恰当的说法是,新疆是西部地区的渔业大省。

三、新疆发展渔业,水是从哪里来的?

沙漠,是干旱、缺水的代名词。而渔业发展,离不开水的支持。那么,新疆发展渔业,并且成为西南老大,是靠什么支撑的呢?

1、湖泊众多

新疆有两面,一面是沙漠,另一面就是湖泊。

根据统计,新疆有大大小小的湖泊130多个,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的有30多个,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有10多个。新疆湖泊总面积达一万多平方公里,位居全国第四。

比较有名的湖泊有天山天池、喀纳斯湖、博斯腾湖、赛里木湖等等。这些湖泊,有的是淡水湖,有的是咸水湖,但还是以前者为主。

产鱼量比较大的湖泊有博斯腾湖、乌伦古湖等等。

2、水源优质

新疆的水源,主要是高山的冰雪融水。

新疆地处西部,平均海拔高度是4383米,最高海拔是乔戈里峰的8611米。在这里,雪山几乎是抬头可见。

冰雪的融化,造就了大小河流570多条,地表水年经流量达到了884亿立方米。比较出名的河流有伊犁河、塔里木河等等。

高山上的雪水,水质较好,没有污染。这也是新疆渔业的优势之一。

3、双面成因

一面是431万平方公里的沙漠,一面是众多的雪山、大大小小的河流、130多个湖泊。这样强烈的反差,到底是因为什么?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的腹地,气候干旱,同时海拔较高,地表水蒸发量很大。又因为水资源分布不均,能够凝聚水蒸气的地方,一直有水,无法凝聚水蒸气的地方,水越来越少,就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局面。

这就是一曲沙漠与湖泊之歌。

四、新疆海拔高,鱼从哪里来?

2020年,新疆渔业捕捞量为163万吨,其中以淡水鱼为主。这么大的捕捞量,鱼都是从哪里来的?尤其是,新疆如此高的海拔,在渔业发展之初,鱼是从哪里来的呢?

1、鱼苗引进

长江流域,鱼类丰富。很多的地方,都是在这里引进鱼苗的。

从1959年起,新疆开始陆续从区域外引进鱼苗,壮大渔业。引进的鱼苗中,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鳊鱼等,都是长江水系的鱼类,它们都没有高原反应,适应得很好。

上述引进,为人工引进。还有的,是动物引进的。因为南来北往迁徙的鸟类,也可能给湖泊附带送来鱼籽。但确定性较高的,还是人工引进的。

鱼苗引进,大大丰富了新疆本土的鱼类组成。

2、人工繁殖

实现人工繁殖,是发展渔业的有力推手。因为,自然繁殖,养殖户无法掌控的,产生多少鱼苗,都是听天由命。而人工繁殖,实现了鱼苗数量的自主掌控。

经过技术的发展,新疆先后实现了主要鱼类的人工繁殖。1961年,新疆取得鲤鱼人工繁育技术的成功。1965年,取得鲢、鳙、草鱼的人工繁殖技术的成功。

同时,新疆在1968年实施了“南鱼北调”工程,将主要产鱼湖泊的鱼类分配到其他湖泊,实现了鱼类的湖泊之间的交流。

3、自然进化

水乃生命之源。在水源充足的地方,经过万年的进化,很可能会诞生生命。鱼,应该也会是其中之一。

“千年的草籽,万年的鱼籽”。独特的气候、独特的水源,这些在新疆进化而成的鱼类,应该就会成为新疆的特有鱼类。其他的地方,是不会生长这种鱼类的。

比如,塔里木河大头鱼,起源于3亿年前,有着古鱼类活化石之称,只存在于新疆塔里木河水系。又比如,赤鲈,在我国仅产于新疆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流域。等等。

总结:

新疆的沙漠面积达到431万平方公里,占到全区面积的四分之一,这的确可以说是遍地沙漠。

说新疆是我国的渔业大省,这种提法有待商榷。因为新疆的渔业产值排名,在全国来看还是比较靠后的。但是,如果划定范围,同类别比较,在西南地区,新疆的渔业优势明显。

新疆的渔业,离不开水的支持。全区大大小小130多个湖泊,570多条河流,以及优质的水源,都成为它发展渔业的优势。

新疆海拔那么高,鱼都是从哪里来的呢?有三条来源途径。一是自然进化的,二是鱼苗引进的,三是人工繁殖的。

美丽新疆,是个让人向往的好地方。在这里,炽热的沙漠、碧蓝的湖泊,谱写着让人心旷神怡的动人之歌。

那么,去了新疆后,你感触最深的地方是什么呢?

提到新疆,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画面大都是沙漠、戈壁滩、枯黄的胡杨林,干旱缺水是新疆留给我们的普遍印象。可有人就不同意了,新疆根本就不缺水,不但水资源丰富,渔业资源更是在国内名列前茅!是出了名的渔业大省!这就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了,新疆作为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怎么可能成为渔业大省?这些鱼又都从何而来?

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份,大约占了我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而如此庞大的面积中约有一半都是沙漠。放眼望去,漫漫黄沙,人们对新疆的印象也就固定在了这里。可是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新疆虽然沙漠面积大,可渔业资源也极其丰富。 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新疆的年产鱼量可以达到数十万吨左右!本土的经济鱼类多达50余种,其中不乏像高白鲑、虹鳟鱼、河鲈等极具特色的地方名贵鱼类。

不少产自新疆的鱼都用来出口其他国家,像高白鲑、池沼公鱼都用来出口日本、芬兰都国,而且这些鱼的出口量在我国同类产品中位居前列,是不折不扣的鱼类出口大省。

看完前面的介绍,这下不得不相信新疆确实存在很丰富的渔业资源,“渔业大省”的殊荣并非浪得虚名。新疆人民也得益于这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发“鱼”财。但新的问题就来了,养鱼需要水,沿海城市渔业发达是因为水资源丰富,这个普通人很容易理解。可新疆作为一个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距离海洋还远着呢,它的水是从哪里来的?水里的鱼又是来自哪里?下面将一一为大家揭秘。

先来说说新疆的水是从何而来。

新疆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不光远离海洋还受到高山的阻挡,湿润气流根本无法到达这里。所以,即便年平均降水量能达到150毫米左右,但因为分布很不均匀,很多地区常年处于干旱少雨的情况,全省有一半的面积都是沙漠也不足为奇。

虽然降水量少,但是新疆却有一个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优势:冰川! 每年到了夏天,气温开始上升,高山的冰川积雪就开始融化,这些积雪融水为新疆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融化后的积雪,会随着地下暗河流向地势低洼的盆地或平原,然后在此聚集,形成河流、湖泊或者湿地。丰富的冰川融水,使新疆形成了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美景。比如准格尔盆地中的沙湾千泉湖,就是由于地下3000多个泉眼不停往外喷涌冰川融水,所以才有了如此具有诗意的名字。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应该都清楚了新疆渔业的水源到底来自哪里了。原来,即便是深居内陆,也可以享受到大自然的馈赠:丰富的冰川融水为新疆渔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这种积雪融水,不仅体量巨大,而且没有污染,是真正的有机养殖。

弄清楚了水源问题,接下来咱们再来了解一下新疆的鱼又是来自哪里。不像沿海地区,因为水域都是相通的,所以在水不断流动的过程中幼小的鱼仔就被顺势带到了其他水域,然后慢慢长大、继续繁衍后代。

新疆的水域几乎是封闭的,所以鱼群跟着水流从其他地方游过来不现实。而且很久以前交通运输并不发达,水里的鱼也不可能靠人工运输来到这里。那新疆这些湖泊中的鱼最开始来自于哪里呢?请继续往下看。

一、来此栖息、繁衍的水鸟从其他地方携带过来的鱼籽。 动物都有迁徙生活的规律,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动物也会因为过度劳累需要停下来休息调整。正是这种短暂的休息,让物种之间出现了地点的变化。

比如一些鸟类在迁徙时,会不时停下来喝水、清洗羽毛。当它们在水中清洗羽毛时,水中的鱼卵因为体积小,重量轻,很容易就沾在这些鸟类的身上,然后随着自己的迁徙带到其他的地方。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发现一些小河沟里明明没有人放养鱼苗,可是过不了多久,就能在里面看到有鱼的身影。

二、“千年的草籽,万年的鱼籽。” 这是老一辈的人流传下来的话,其中的道理还是值得我们去仔细琢磨的。大家都知道,在地球诞生之初,就是个大“水球”,到处都是一片汪洋。只是后来因为地壳运动,有些地方上升成为高山,有些地方夷为平地,还有些地方依旧被海水包围。

虽然地形发生了变化,但原本生活在水中的鱼卵因为外表被一层膜包裹着,当环境发生改变时会让自己主动进入“休眠期”。在这段时期,它们依旧存在生命体征,一旦环境适合生存或者繁衍,它们就会从膜里出来,长成一条真正的鱼。

因为地球在很多年前的样子我们已经无法再一一还原,但是通过科学技术我们能够推测出以前这里是什么地貌,所以对于一些沙漠地区出现鱼籽就很容易理解了。这些鱼籽在经历了漫长的休眠期后,终于等来了生命之水,繁衍生息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三、某些特殊的自然现象发生时,也会改变鱼类的生存地点。 “天上会下鱼”这可并不是一句玩笑话,这在 历史 上是真实发生的事情。人们走在大街上,头顶被从天而降的鱼砸得生疼,鱼也会飞吗?怎么会从天上降落下来?

原来,当遇到龙卷风的时候,恰巧这股龙卷风又刚好经过一片有鱼的水域时,巨大的吸力会将鱼从水中吸出来,然后跟着龙卷风一起“离开”。当这股龙卷风遇到阻挡物或者风力减弱时,就会停止,而那些被从水中吸起的鱼就会像下雨一样从天空中降落下来。

也许在很久以前,在新疆也发生过这样独特的自然现象,鱼从其他地方被带到了这里,然后就在这里一直繁衍生息了下来。

四、从国外人工引进鱼 。当然,这种方式已经是现代的事情了。各种养殖技术已经十分成熟的条件下,选择从国外引进鱼苗回来人工养殖,这样不仅能增加当地鱼类品种的丰富性,也为老百姓增加收入又拓宽了一个渠道。

综合以上四点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些鱼并不是凭空而来。有可能是由于其他动物在迁徙的过程中,无意间将鱼籽沾在了自己身上,然后跟随自己到了这里。也有可能是因为某种特殊的自然现象将鱼带到了这里,或者很久以前这里就存在水源,只不过后来随着地壳运动又改变了地形,但深埋在地下的鱼籽并没有因此消失,而是当环境适宜的时候再繁育新的生命。

由此我们也能见证到生命的伟大和顽强,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环境,都能让自己具备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就像新疆,虽然深居内陆,但靠着冰川融水,依旧发展出了繁荣的渔业经济。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因为人们的过度捕捞和肆意破坏,原本和谐宁静的环境已经出现了伤痕累累的局面。值得欣慰的是,人们已经意识到这样无限索取对大自然、对自身发展所带来的危害,也开始在寻求更有效、更环保的经济发展模式。 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相处的,双方应该是互相依赖的关系,只有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我们的 社会 才能持续发展。

答:说起“新疆特产”,你会想到什么?是鲜美的羊肉还是雪白的新疆棉,亦或甜甜的葡萄干? 其实,在最近的二十年里,新疆的鱼早已异军突击,成为“新疆特产”里公认的“硬品牌”。

新疆的166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沙漠面积达到43万平方公里,另外还有七点七亿亩的牧草地,这些景象,也让很多人想象中的新疆,全是茫茫戈壁与草原。这么一个“天苍苍野茫茫”的地方,真的有地方养鱼?

但这些年许多出国 旅游 的朋友,都开始感受到新疆渔业的强大: 在号称“欧洲水产大国”的芬兰、荷兰等国,新疆产的鲈鱼早已占有一席之地,甚至新疆的鱼子酱也在欧洲抢滩登陆。 新疆博斯腾湖产的池沼公鱼,占到了如今日本池沼公鱼市场的七成以上。不夸张的说,今天哪怕一个中国人离国千万里,他依然很有机会在异国他乡,吃到中国新疆的鱼。

同样是最近二十年里,看似低调的新疆渔业,发展速度也十分惊人。2006年时,新华社一篇《新疆告别“吃鱼难”》的新闻稿,还在互联网上引起小小热议。那年新疆的水产产量不到八万吨。十年后的2016年,新疆水产产量就突破了16万吨。2008年时,新疆水产产值突破9亿的事儿,还成了大新闻。2 020年时,新疆的水产产值,早已突破了27亿。 虽然放在全国范围内,排名还是靠后,但放在西北五省,却是响当当的第一。

以这个意义说,本世纪初还“吃鱼难”的新疆,现在已是名副其实的“渔业大省”。那么在印象里满是“沙漠戈壁草原”的新疆,这活奔乱跳的新疆鱼,又是从哪钻出来的?这事儿,首先就得说说很多人对新疆的最大误解: 新疆可不止有草原戈壁。

新疆的地形,确切说是“三山夹两盆”,即自北向南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三座山,夹着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无论沙漠还是草原,都只是这“三山夹两盆”地貌里的一部分而以。 这个地形的另一大特点,则是充足的水资源。 单是新疆境内一座座高耸的雪山,就足以提供优质的水源。而且新疆境内最高点戈里峰与最低点艾丁湖,落差也高达8766米,极易形成湖泊。虽然新疆境内大多数地区降水不多,但伊犁河谷地带,年降雨量却在300到500毫米,这一系列的因素,造就了新疆辽阔的水域。

所以,在看似“缺水”的新疆,却有着中国最大的内陆河塔里木河,还有中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额尔齐斯河,以及新疆流量最大的伊犁河。 另外在新疆境内,还有着9700平方公里的湖泊,比如博斯腾湖、赛里木湖、艾比湖等景点,今天已是网红打卡的首选地。 另外在新疆的水域里,还有着500多种饵料生物,足以给鱼类提供足够的食材。 在整个新疆,水域面积高达1145万亩,位居全国第四位。倘若“鱼儿游进新疆的水里”,那不止住得开,更是吃得好。

所以,看上去“没鱼”的新疆,渔业资源自古就十分丰富。 《汉书》里就形容当时新疆(西域)一些地区“水多鱼”。而在今天的新疆,土著鱼类有五十种,而且分为“河流型”“湖泊型”“冷水性”“暖水性”等多种类型,简直是发展渔业生产的天然宝地

可话虽如此,当年新华社对新疆“吃鱼难”的评价,却也是事实。新中国之前,新疆的渔业一直极为落后。1949年时新疆的水产产量只有172吨,养殖业更几乎为零。 对于老一辈新疆人来说,吃鱼难确实是事实,以新华社在2006新闻稿里的原话:“许多农牧民几乎一辈子没有吃过鱼”。

所以,虽然新疆的渔业资源好,可这“渔业大省”的身份,确实是从新中国开始。

为什么会这样呢?除了战乱等 历史 原因外,交通、建设、技术等因素也都很重要。就以交通来说, 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形,本身就造成交通不便。新疆长期以来落后的交通建设,也桎梏着包括渔业在内的各个产业。 在经过了数十年艰苦建设后,今天的新疆已经是中国拥有民营机场最多的省份, 2019年新疆各地市全部连通高速公路。2022年1月10日,随着阿阿铁路通车,新疆的铁路运营也进入了新阶段。 交通的进步,才给各产业“解绑”。

比如在今天的新疆,交通的进步也让水产的运送速度加快, 新疆特产的阿勒泰冷水鱼从乌鲁木齐发货,只要十二个小时就能送到全国部分省会城市。 新疆的渔业,也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高速起飞的。

更重要的,是新疆渔业自己的变革。 确切说,哪怕在建国早期时,新疆的渔业也只有捕捞业。直到改革开放后,养殖业才高速发展起来,特别是在鱼种引进、繁殖、培育各方面,新疆不断取得着突破。 刚才说过,新疆本土的鱼种有五十种,但其实新疆境内现在养殖着一百多种鱼,一多半都是外来引进品种。就以新疆渔业基地博斯腾湖来说,湖中的鱼种只有两三种土著鱼,其他十几种,多是省外引进繁殖。

甚至在今天,不止是黄河长江水系的青鱼、草鱼、鲢鱼、螃蟹、对虾等各品种,都已经在新疆繁殖,新疆的水域,几乎成了全国各鱼种的水族馆。 美国的三文鱼、俄罗斯的冰川鱼等品种,也早已落户新疆。 新疆特产的各类名贵鱼种也因此杀出国门,形成了多种响亮品牌。曾经的“吃鱼难”?自然已是 历史 。

从当年惨淡的捕捞,到今天异军突起的渔业,“新疆人养鱼吃鱼”的 历史 ,就是新疆高速发展的见证。以这个意义说, 那些“侮辱新疆棉花”的“海外精英”“文体明星”们,真是不配吃新疆的鱼。

参考资料:

《新疆水产的逆袭》《辉煌60年,新疆水产的发展概况》

作者:张嵚

福建霞浦水产的资料

北方地区农业发展情况:

1农业生产条件:

有利条件:①夏季气温高,降水多,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较好。东北地区冬季积雪厚,夏季日照长;黄河中下游地区秋季晴天多,华北平原地下水丰富。②平原广阔,土层深厚。东北地区,黑土肥沃,人均耕地多,宜农荒地多,森林资源丰富。③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不利条件:①东北地区生长期短,热量不足,受寒潮影响大;西部风沙威胁大。②黄河中下游地区春旱、夏涝突出;水土流失和土壤盐碱化严重。

2农业活动特点:重要的农耕区,以旱作为主。长城以北一年一熟长城以南两年三熟。农耕区畜牧业为主。东北林区面积广大。

3农业在全国的地位:①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和林业基地,农业机械化程度高;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棉麦产区;黄泛区为全国最大水果带。②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黄淮海平原;棉花基地:冀中南、鲁西北、豫北。

4主要农产品:种植业-小麦(东北春小麦)、玉米、高粱(东北、黄土高原)、谷子(黄土高原)大豆、甜菜、亚麻(东北);棉花、花生、烤烟(华北)林业-用材林:红松、落叶松(东北);经济林:苹果、梨、柿、桃、枣、板栗(黄河中下游)畜牧业-黄牛、马、驴、骡、绵羊、鸡。水产业-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海带、对虾、贝类。

霞浦是闽东最具潜力的沿海大县,海岸线绵延曲折,大港口水深面阔,在闽东环三都大开发中,霞浦具

霞浦县

有其他沿岸无法替代、一方独有的核心地位与地理优势。海域面积295926平方公里,浅海滩涂面积 104万亩,大小岛屿194个,海岸线长480公里,其中深水岸线606公里,可建造1-50万吨码头泊位183个。[1]

霞浦,位居台湾海峡西北岸,地处福建省东北部,陆地面积1489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95926平

18

霞浦方公里。现有12个乡镇、2个街道,全县总人口53万。物产丰富。霞浦是“中国海带之乡”、“中国紫菜之乡”。海洋鱼类700多种,滩涂生物200余种,主产大黄鱼、石斑鱼、弹涂鱼和海带、紫菜、牡蛎及蟹、蛏、蛤、蚶等,沙江剑蛏、牙城七都、盐田花蛤饮誉省内外。年水产品总量均在30万吨以上,居福建省各沿海县(市)的第二位。东吾洋沿岸晚熟荔枝、龙眼和沙江榨菜、崇儒李干及元宵茶、富锌茶等特产闻名遐迩,花岗岩、硅石、海砂、高岭土等均占有一定的优势。台缘深厚。三沙港距台湾基隆港仅126海里,西洋岛离台湾西引岛仅10海里,两岸语言相通、习俗相近、感情相融,渔民长期同海区作业,人员、货物来往十分频繁。1979年,省政府在三沙镇设立全省首个台胞接待站,率先开展对台小额贸易和渔工劳务输出业务;2004年,三沙口岸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六个台货海上快运试点口岸之一;2005年,三沙口岸又被省政府确定为台轮停泊、维修点;2006年,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批准在三沙镇建设“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霞浦山海资源丰富。海域占全省海域面积的2176%,海洋渔场28897平方公里,浅海、滩涂696平方公

霞浦县风景

里,分别占全省的3017%和2376%,捕捞、养殖、航运等海洋经济在闽东地区属首屈一指。耕地27万亩,占陆地面积的12%。林业用地149万亩,森林覆盖率36%,杉、松等优势树种蓄积量83万立方米,还有三尖杉、四季千年桐、千年银杏、桫椤等珍贵树木。东吾洋沿岸晚熟荔枝为历史名贵水果,官井瓜(大黄鱼)、三沙 (石斑鱼)、七都蟳、沙洽蛎、盐田蛤、牙城蛏、霞浦文蛤、沙江对虾、沙塘剑蛏、崇儒李干、福宁清水绿茶等名优土特产饮誉海内外。非金属矿产品种众多,硅石、石岗岩、沸石、蛭石、高岭土、紫砂土和石英砂、矿泉水等均占有一定优势。河流水能理论蕴藏量742万千瓦,可开发量45万千瓦,地下水年蕴藏量近亿万立方米,潮汐能量巨大,开发条件优势。旅游景点富有地方特色,赤岸以人文荟萃名噪古今,又是唐代日本高僧空海大师入唐求法“漂着地受难的圣地”;杨家溪人称“海国桃源”,以青山碧水之幽美、潭、濑、滩与花、草、林镶嵌之秀雅,瀑布、峡谷、奇峰、悬崖、异石、怪洞等神工与人文汇聚之胜境,名胜古迹、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之神妙而扬名,因而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区——太姥山名胜区的“山、海、川”三大主景之一;大京古城保是省级文物保持单位,塔岗虎镇塔名列《中国名胜词典》,东关建善寺以“八间古刹”闻名,三沙留云洞有“闽东小普陀”之称,下浒外滩获“闽东北戴河”之誉。海洋大县霞浦是远近闻名的海洋大县,海水养殖和捕捞量名列闽东各县市之首,副热带海洋物种齐全,具有

渔民在海边工作

“八闽海鲜出霞浦”的美誉度。全县海洋捕捞年产量159万吨,海水养殖年产量243万吨,主要由鱼类、虾蟹类、贝类、藻类四大类构成。鱼类年产量21万吨,有大黄鱼、白鳓鱼、鳗鱼、乌贼、目鱼、鲳鱼、石斑鱼、鲈鱼、龙头鱼、弹涂鱼、真鲷鱼、鲈鱼、鮸鱼、美国红鱼等;虾蟹类产量4259吨,有对虾、南美白对虾、日本对虾、红虾、梭子蟹、青蟹、毛蟹等;藻类年产量79083吨,有海带、紫菜、龙须菜、麒麟菜等;贝类年产量108867吨,有鲍鱼、牡蛎、花蛤、泥蚶、贻贝、缢蛏、腾壶等。并拥有其他海域所稀有的海参、龟足、剑蛏等海上珍品。

 
标签: 水产 特色 地区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业信息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信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