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稻田里面养鱼,那对水稻有没有什么好处?
在稻田水面养鱼不仅能获得鱼产品,还能利用鱼吃稻田的害虫和杂草,排出肥料,翻土促进肥料分解,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是高效的养殖模式。那稻田养鱼有补贴吗?每亩产量是多少?一百亩能养多少?
稻田养鱼有补贴吗?
小规模养殖显然没有政策。目前政策支持大型农场合作社等开发团体。
如果养鱼规模超过50亩,政府将每亩补贴一千元。某市财政局发布消息称,今年1月1日以后达到标准的养鱼农户可以向当地农业部申请渔业资金补贴,每户农户可以补贴1000韩元。
稻田每亩1亩稻田湿曲产量1200斤,水稻植物之间间隔大,可以加强稻田通风,为鱼创造更多的活动空间,水稻不减产,也不需要施肥或捉虫。“如果管理得好,每亩田100斤鱼一千斤的粮食不是问题。”
放养种类包括鲤鱼、草鱼、非鲫鱼、鲫鱼、胡子、可行性研究等。冬天闲田水比较深,但也可以养鲢、鳀鱼。可以单独饲养或混养。一般稻田水浅,所以混养时种类不能太多,以鲤鱼或草鱼为主,搭配鲫鱼或胡子鲶鱼等。鱼种放养量取决于水稻的结合方式、鱼的种类、是否投入饵料等。
例如,用夏花种植鱼种时,每公顷放入15,000到30,000条鱼。饲养食用鱼时,每公顷放入2250至6000条鱼。诱饵取较高的限度,粗粮取较低的限度。用大沟在稻田养鱼可以适当提高放养密度。要利用冬季闲置的田地种植“夏花”,每公顷放置30 ~ 60万条尾巴,在放养前10 ~ 15天用生石灰消毒稻田。
稻田养鱼可以促进水稻增产。稻田养鱼是扩大内涵、再生产,是对国土资源的回收利用,无需额外占用耕地即可生产水产品。各地经验表明,稻田养鱼不仅不会影响水稻产量,还可以促进水稻增产。养鱼稻田一般能使水稻产量增加5% ~ 10%,较高产量增加14% ~ 24%。
在稻田养鱼可以增加社会水产品供应,丰富人们的“菜篮子”。近年来,江苏、四川、贵州等地稻田养鱼已成为当地可行性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稻田养鱼可以平衡上市,对稳定水产品供应、降低市场价格、满足“菜篮子”需求、改善人们膳食结构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一些水资源不足、交通封闭的地区,稻田养鱼、当地生产、当地销售,有效地解决了这些地区长期存在的“吃鱼困难”问题。
稻田养鱼可以明显增加农民收入。稻田养鱼既增加粮食,又增加鱼,可以少给稻田化肥,少撒农药,节省劳动力,增加收入,增加支出,一般来说,养殖稻田可以增加每个农户220元的收入。实施高水平的水稻工程,稻田养鱼,每亩可增加350元。利用稻田养殖名称特优可行性研究及稻-鱼-蘑菇三元复合养殖,每亩田地可超过一千元。
稻田养鱼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优化,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因为在稻田养鱼,所以相应地加强了田埂,挖沟,大大增加了蓄水能力,有助于防洪抗旱。部分丘陵地区实施水稻工程,武当田蓄水量增加200立方米,极大地提高了抗寒能力。在干旱多的缺水地区,养鱼的稻田数量低,可以有效地减缓干旱。表明稻田养鱼对环境改善作用主要有良好的灭虫效果。养鱼的稻田在可行性研究前比蚊子幼虫密度低80%。据调查,主要是稻田养的鱼摄取大量蚊子幼虫和螺类,可以降低疟疾、丝虫病、血吸虫病等严重疾病的发病率。
一亩池塘能养几条鱼
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在全国大力发展“稻田养鱼”综合性养殖方式,构成了比较完善的技术体系和体系管理。在其中,“喂鱼”是一个广义的定义,包含鱼种、贝类(目的是为了小龙虾)、蟹类等水产品养殖小动物,是饲养与综合性生产经营方式相结合的物质。
生态设计说白了,稻田养鱼运用排水沟为鱼、虾、蟹给予栖居自然环境,养殖鱼类等动物能够消除水稻田里的有害昆虫,还能够一部分消除绿色植物碎渣和有机物残余物。与此同时,养殖的小动物也将转化为排泄物和代谢产物,进一步富饶水体,有利于水稻产量的提高。此外,因为水稻田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这种有机化合物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水质的清晰度,从而使水里浮游动物提升。除此之外,水稻田自身又具有净化水质的功能。因而,稻田养鱼灵活运用生态学原理,降低化肥的使用,增强产品质量和健康营养水准,完成饲养生态体系的稳步发展,是一种翠绿色、无污染、当然、纯天然可持续的养殖方式。
水稻田鲫鱼更为适合本地自然环境生长发育,每一年金秋时节时节,大家本地还设立了一年一度的金秋时节石锅鱼节,在节日期内来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人前去,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水稻田中喂鱼的模式在我们广西乡村获得了普遍的发展趋势。在其中根据稻田养鱼可以利用鱼来吞掉稻田里的虫害和野草。与此同时水稻田里的鱼排出的排泄物又可以返回来做为化肥提供给水稻,互相促进,一同生长发育。而且到秋天水稻收种之时也是稻田鱼收获之日。
稻田养鱼在大部分地区赢得了不错的成绩,可是稻田养鱼针对环境条件比较合适。特别是对于水资源很严格,如果是在一些备受环境污染非常大的地方进行稻田养殖,一般稻田鱼存活率非常低,难以营销推广。
技术性难度较大水总面积较大的鱼塘养鱼,对繁殖技术的要求就高些,何况是水质不大“稻田养鱼”。“稻田养鱼”因为水质总面积比较小,因而,对水体、环境温度、自然环境等规定更加严苛。并且,对其农田灌溉、锄草、晒田,对幼苗、水稻开展上肥、杀虫和收获时,稍不注意都会对水质较浅不广里的鱼种造成危害,甚至造成毁灭性打击。
此外,“稻田养鱼”操作的多元性和繁锁性,让很多农民不肯进军或从这当中撤出,她们如想喂鱼,乡村有些是河、塘等水质等待她们前往饲养,并且,养殖的经营规模会比稻田养鱼大很多,更合适它的投入和发展趋势,而且技术水平和操作难度也需要小得多。
在稻田里养鱼,对水稻生长有好处吗,为什么?
池塘养鱼主要饲养技术包括混养和密养、轮捕轮放、日常管理和综合经营。
混养和密养 在同一池塘里混养和合理密养习性不同、食性各异或同一种类而规格不同的鱼种,是中国池塘养鱼技术的核心。鲢、鳙生活在水体上层,草鱼、团头鲂生活在水体中、下层,青鱼、鲮鱼、鲤、鲫、非鲫等生活在水体底层。将这些不同种类的鱼混养在同一池塘中时,不但可增加池塘单位面积的放养量,而且由于各种鱼类所需的饵料不同,能充分利用池塘中的各种饵料资源,产生互利关系,又防止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和改善池塘生产条件。将同一种类不同规格的鱼进行混养,可在生产食用鱼的同时生产大规格鱼种,从而减少培育鱼种的池塘,扩大了食用鱼的饲养面积。在合理的密度范围内,只要水温适宜、水质良好、混养鱼类的比例和放养鱼种的规格适当、饵料质优充足、饲养管理细致,就会提高产量。
轮捕轮放 即一次放足鱼种,饲养一个时期后,分批捕出其中部分达到商品规格的成鱼,再适当补充鱼种。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池塘单位水体始终保持适宜的密度,从而提高单位面积的鱼产量。
日常管理 控制池水颜色是日常管理的主要技术措施。豆绿、茶褐等良好水色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它标明池水中的浮游植物是以隐藻、硅藻及其他藻类为优质种群,如这些藻类形成水华,表明各种营养盐类充足,代谢中间产物分解快,溶氧状况良好。为使水色良好需适时适量施肥和注入新水,排出池水。饵料主要是水草、旱草和藻类,另补充配合饵料、油饼类、谷类和糠麸或田螺、贝类等。投饵要适时、适量、定点,以便检查鱼类摄食情况。施肥的目的在于培养池中的浮游生物,以禽、畜肥和绿肥为主。高产精养池内由于鱼类放养密度大,投饵施肥量多,易导致溶氧量下降,威胁鱼类生存,必须及时注入新水或氧气,以避免鱼类泛池、浮头现象发生。
综合经营 中国常以池塘养鱼为主,与家畜、家禽饲养、养蚕、种菜等综合经营,以充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废弃物,节约能源,维持生态平衡,提高经济效益。如广东的桑基,蔗基、果基,鱼塘,就是在鱼池堤埂植桑、桑叶喂蚕、蚕沙和蚕蛹等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桑,使鱼、桑、蚕都能很好生长,形成水陆相互促进的多种经营的良性循环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池塘养鱼技术要点 1淡水鱼类养殖的基本概念
淡水鱼类养殖是将鱼种投放到水体并加以一定的饲养管理,或对水体中的鱼类资源进行繁殖和保护,从而获得高产量鱼的生产方式。目前中国的淡水鱼类养殖品种有30余种,根据养殖鱼类的特点,水体条件,以及养殖措施等,淡水鱼类养殖分为如下方式:
根据养殖鱼类对水温的要求分类:温水性鱼类养殖,一般水温为15_30℃,如鲤鱼、草鱼、鲢、鳙、鲫和团头鲂等;冷水性淡水鱼类养殖:一般适温为10_20℃,如虹鳟、细鳞鱼等;热水性鱼类养殖:一般适温为18_30℃,如罗非鱼、淡水白鲳等。
2 根据养殖水体条件,养鱼种类和规格、水域类型及养殖措施,淡水鱼类养殖又分为如下方式:
a 静水养鱼和流水养鱼
b 单养、混养和套养
c 池塘养鱼、稻田养鱼、河道养鱼、湖泊养鱼、水库养鱼、网箱养鱼、围网与围栏养鱼及工厂化养鱼等。
d 精养、半精养、粗养等。
3以下就池塘鱼类养殖技术的重要环节,做一要述。
池塘养鱼
池塘养鱼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使用的养鱼方式,目前产量约占淡水养鱼的60%以上,具有投资小、收益大、见效快、生产稳定等特点。
鱼池条件:
面积:一般成鱼池面积为5_10亩,这样易于管理。亲鱼池、鱼苗池、鱼种池以3-5亩为宜。
水深:一般成鱼池水深2_3米。北方的越冬池以严寒最厚冰层以下15-2米为宜。鱼苗池、孵化池水深为10_15米为宜。鱼种池一般要求水深15-20米。
水质:水源充沛、水质良好是养鱼的根本条件。
底质的要求:池塘底质最好是壤土,砂壤土,其次是黏土。
4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休整池塘,清除池底杂草、杂质、平整池塘。
a清塘消毒
土法清塘:即冬季排干水,通过池底冻结、干燥和爆晒来清除敌害,改良底质。
药物清塘:可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
b注水和培育水质
池塘消毒后,待药物毒性消失,即可住新水,在鱼种放养前7_10天,既投基肥,培育水质。
5 鱼种放养
放养大规格鱼种是池塘养鱼的一项高产措施。大规格鱼种具有抗病力强,成活率高,生长迅速的特点。在池塘饲养条件下,草鱼一般放养体重025公斤的鱼种,经过4个月饲养到秋季可达规格05_075公斤,如放养05_075公斤的可长到10_15公斤。鲢鳙鱼一般放一龄鱼种,12_18厘米规格,到出塘可达05_075公斤。其他鱼如鲤鱼、鲫和团头鲂都放养一龄鱼种,密度偏稀一些,规格为12_14厘米左右,经过几个月的饲养,鲤鱼可达规格0 5公斤,团头鲂150_350克,鲫鱼100克以上。
6高产放养模式:
各地根据多年养殖经验,经过科学总结,制订了许多放养模式,在此不一一列举。在此仅介绍80:20放养技术:
1) 用上述标准方法准备池塘。
2) 将规格均匀一致的能摄食颗粒饲料的鱼类(如鲫鱼)的鱼种和规格比较均匀的滤食性鱼种(如鲢鱼)放入已准备好的池塘中,大致分别占总产量的80%和20%。
3) 以一种营养完全、物理性状好的颗粒饲料,按规定的计划和方法饲喂80%的鱼类。
4) 在整个养殖周期中,始终将池塘水质维持在一个不会引起鱼类应激反应的水平。
5) 在收获时,主养鱼(80%)的个体应大小均匀、达到上市规格。
7鱼种放养密度
各地使用的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因地制宜。对于首次采用80:20池塘养鱼技术的养殖者,每亩水面收获时主养鱼的重量不超过以下的限量:
a 在增氧受限制、不能冲水的池塘,其鱼重量定为167公斤;
b在增氧不受限制、冲水受限制的池塘,其鱼重量定为267公斤;
c在增氧和冲水均不受限制的池塘,其鱼重量定为400公斤;
d 连同配养鱼20%的重量,a、b、c三类池塘的总产鱼重量分别为209公斤、333公斤和400公斤。
e 若希望出塘平均规格为500克,则a、b、c三类池塘放养鱼总数量分别为418尾、666尾和800尾。其中主养鱼占80%,配养鱼养鱼占20%。
8池塘养鱼的饲养管理
好的管理是养殖成功的重要因素。养殖的最终目的是获得最大的利润。最大的利润是通过维持生产成本与鱼种的质量和数量、饲料的质量和投喂量、环境质量之间的平衡来取得的。科学的饲养管理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八个方面:
a经常巡塘,观察池塘中鱼群动态 每天早、中、晚巡塘,黎明前观察鱼类有无浮头现象,浮头的程度如何;日间可结合投饵和测水温等工作,检查鱼活动和吃食情况。在高温季节,天气突变时,鱼类易发生严重浮头,还应在半夜前后巡塘,以及时制止严重浮头,防止泛池。
b除草去污,保持水质清新和池塘环境卫生,及时防除病害。
c掌握池塘注排水,保持适当水量,防涝抗旱,防止逃鱼 根据情况,10_15天注水一次,以补充蒸发消耗,使鱼类有充裕舒适的活动空间和良好的生活环境。
d根据天、水温、季节、水质、鱼类生长和吃食情况,确定投饵量,及时做好防病工作。
e做好全年饲料、肥料需求量预算和分配。
f合理使用增氧机,投饵机等渔业机械,搞好维修保养和用电。
g注意市场行情,及时安排出塘,有条件的地方可搞好轮捕轮放。
做好池塘日记记录和统计分析 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鱼种放养和计划收获、实际收获记录、投饵施肥记录、水质管理和鱼病记录、经济效益分析。
以上是池塘养鱼技术的主要要点。用八个字可系统地加以概括:
a水要有充足的水源,良好的水质,适宜的水温,宽敞的水面;
b种要有优质的品种和体格健壮的大规格鱼种;
c饵要有营养全面的人工配合颗粒饲料;
d密以较高的密度获得较高的产量;
f混适当混养肥水性鱼类;
g轮搞好轮捕轮放,也可搞轮作即上茬养成鱼,下茬养鱼苗;
防认真做好防病治病的工作,贯彻“有病早防,无病先防,防重于治”的原则。
有关于稻田养鱼你了解多少?如何在稻田养好鱼呢?
“稻田养鱼”在过去多年里一直被欢迎,尤其是在南方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夏季的主要作物就是水稻,刚好符合“稻鱼共养”的条件。而稻花鱼的食用口感也非常好,农民往往都会在栽种稻秧子的同时,将鱼苗放在其中,等4个月后水稻采收,将水放干净,此时就可边收割水稻边捕捉稻花鱼。
稻花鱼在市场中的价格更高一些,一斤可卖出30元甚至更高,毕竟它的肉质更细腻,吃起来香味独特,纯天然的生长环境,养殖中不需要喂养饲料,可通过吃水田里的害虫、稻叶等为食,还能排泄粪便,为稻田提供肥料,也能让稻谷更好生长,全过程农民不需要购买农资化肥,减轻了一大笔成本,在绿色自然的养殖环境下,稻谷更为优质,吃起来口感会更好。
在这种模式下共养,稻花鱼能卖出高价,稻米也能卖出5元一斤以上,从而实现双丰收,那些注重养生的人,总会去购买品尝,毕竟谁不想吃更绿色的有机食品呢?
对农民来说,这种模式还是十分利好的,可让亩产迎来增收。如果只是单纯种植水稻,一亩地也不过赚1000元左右,但稻鱼共养收益更高一些,一亩地可赚上5000元以上。但这几年稻田养鱼不被流行,很多人放弃共养,这是咋回事,稻不行还是鱼不行呢?农民为何越养越觉得不对劲了呢?
1、水质差、看天吃饭在过去,水质还没有被污染,农村水塘、山泉里的水质好,在这种条件下,稻谷、鱼儿可更好的生长,食用口感也会更好。但如今很多地方受污染,水质不再清澈,多多少少都会影响稻鱼生长,就算养出来其口感也会变差。
再者说,稻田喂养时,全过程都要有水才行,且水不能多不能少,多了水稻生长受影响,少了鱼儿没法自由活动,且容易缺氧。因此稻田养鱼,需要在水源处养殖,这样才不易干旱。不过在这些地方养殖,夏天就麻烦了,这几年极端气候增加,一到夏季雨量就加大,一旦水涝灾害严重,那鱼儿就会顺着水流跑开,农民效益受损。
2、没养殖经验稻鱼养殖并不容易,不是说直接将鱼儿放稻田里就行了,稻秧之间的间距、水沟大小都有一定的标准,且官方也规定了稻鱼种养比例,如果稻谷种植量太少也不行。而在水源上,稻谷生长后期就不需要太多水了,但鱼儿却需水,这就要注意沟深多少了。
很多人都有水稻种植和养鱼经验,但稻鱼共养技术就不知道了,如果盲目共养那必然会失败。可能等到秋季收获时发现,稻谷产量太低,一亩地一二百斤,鱼也没有养活多少,个头不大,也不肥美,这样也卖不出高价钱,算到最后可能还要亏本。
3、农药问题90年代前,农田里很少打农药,水田里的有机肥比较多,鱼儿靠吃水草、昆虫等即可生长,但如今农田里肥料、除草剂等过度使用,结果鱼儿还怎么生长,如果水田没养上5年以上,还是有农药残留问题,鱼儿生长必然会受影响。而想要找没施用肥料农药的土壤,那就太少了。
并不是水稻品种不行,也不是鱼儿不行,随着土壤环境的改变,稻田养鱼很难开展,简直是一个很鸡肋的事情,除非大家前期舍得投入本钱才能养起来
稻田养鱼在新化农村很普遍。
一、稻田养鱼的好处
1可消灭水田中的越冬害虫、飞蛾等。
2鱼类可消除水田中的野草,疏松土壤,可以实现免耕。
3可充分利用水资源,节省土地、能源、肥料和农药。
4可提高稻谷品质,促进稻谷高产,可实现“鱼-稻”双丰收。
二、稻田养鱼应具备的条件
1水源充足,稻田进水、排水方便,田埂不漏水。
2水质良好,符合渔业用水标准。
3光照充足、地势平坦、温暖通风处更适合鱼、稻的生长。
三、稻田养鱼基本设施建设
1田埂改造 田埂必须加高到08米左右,顶面宽60~70厘米,以利于割稻淹茬时灌入深水养殖成鱼。田埂改造的方法很多,可用三合板、水泥板、砖块护埂,但最重要的一点是改造后田埂要不怕山洪冲击,并可以防渗漏,实现养鱼安全。
2鱼坑建设 鱼坑是鱼类栖息场所,鱼坑的大小应以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容纳全稻田内的鱼类为宜,并能够将全稻田内的鱼类养活,不致因水体缺氧而造成养殖鱼类死亡。
3鱼沟建设 鱼沟是鱼类进退鱼坑的重要通道。鱼沟宽30~40厘米、深50~60厘米,一般分布成“井”“田”“目”字型。
4拦鱼设施 包括进水口、排水口拦鱼设施,且在拦鱼设施前必须有面积足够大的拦污设施,以防杂草、浮漂等堵塞拦鱼设施,造成水流不畅而溢水逃鱼的情况。拦鱼设施的面积以洪水期最大过水面积为准,拦鱼设施必须设计牢靠、安装稳固。
四、放养鱼苗
一般放养3~6厘米长的鲤鱼苗为主,在插完早稻5天后,放养鱼苗。在收割早稻时,要把鱼苗寄养到池子里,等插完晚稻后,再放养进去。到收割晚稻时,大个鲤鱼捞出,小个鱼留下,作下年稻田鱼苗。
五、稻田养鱼中施肥与施药技术
1施肥技术 多施有机肥、少施化肥。一般每667平方米稻田施人畜粪1500公斤为宜,这样可使稻禾、鱼均肥壮。如施用化肥,一般以尿素和钾肥为主,在施用时,不能撒在鱼类集中的地方,如鱼坑、鱼沟内,以免鱼类误食肥料。同时,应将养鱼田块分2次或3次进行施肥,即:将大田先施肥一部分,过2天再施肥一部分,使留下的一部分田块内的鱼类有空间活动与摄食。晴天施肥应采取少量多次的办法,一次施肥不要过多,阴雨天气不能施肥,闷热天气鱼类浮头时也不能施肥。
2施用农药技术 养鱼稻田施用农药应坚持生物农药为主、剧毒农药禁用的原则。在稻田里施用农药,一定注意将药物喷洒在水稻上。施药注意事项:天气突变、闷热天气时不能施用农药,这是因为气候突变时鱼类会出现一时不适,如果在此时施用农药多会中毒。下雨天气不能施用农药,因为下雨时施用的农药会顺着被雨打湿的禾秆流入田中,等于在田水中施用农药,鱼类较难承受。施用液体农药时应选择晴天下午禾苗晒干时进行,并要求对准禾叶喷洒,而不能朝着田面喷洒,以免药液入水伤鱼。撒施粉剂药物时应选择晴天清晨有露水时进行,可利用露水的湿润粘住农药,从而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