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湖泊的鱼最多?
其实每个湖泊的鱼都是差不多的,都非常的多,比如说洞庭湖,鄱阳湖。
像国外的话就不太了解了,只知道国内的。
鱼类(学名:Piscium),是体被骨鳞、以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和凭上下颌摄食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的统称,
属于脊索动物门中的脊椎动物亚门,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1]鱼肉富含动物蛋白质和磷质等,对人类体力和智力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在脊椎动物5大类中,鱼类是最低等的,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也最早。我们对现生鱼类都较熟悉,但对地质史上的早期鱼类,以及它们如何进化为现生鱼类,就比较生疏了。让我们顺着时间的长河,向前追溯。
16张
鱼
现知最早的鱼类化石,发现于距今约5亿年前的寒武纪晚期地层中,但只是一些零散的鳞片,未能给我们一个有关鱼类身态的轮廓。
到距今4亿年至3亿5千万年前的志留纪晚期和泥盆纪时,才有大量鱼化石被发现。这些鱼化石,有的在构造特征上彼此已很不一样,说明当时已有多类鱼类存在。很可能,在有化石记录之前,它们业已分道扬镳,在各自进化途径上走过了一段相当长的路程。
最早出现的鱼类是无颌鱼类。顾名思义,它们还没有上、下颌,只有一个漏斗式的口位于身体前端。这种口,不能主动摄食,只有靠水流把微小生物带进口内。再者是它们没有腹鳍,但有膜质的外骨骼,
包裹在身体外边。所以无颌鱼类又有甲胄鱼类之称。由于这外骨骼的存在,曾引起有关学者的一番争论:到底是软骨在先或硬骨在先?在脊椎动物胚胎发生过程中,总是先出现软骨,然后由软骨形成硬骨。一般认为,个体发生反映系统发生。
据此,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应该是软骨在先,硬骨在后,可最早的脊椎动物先出现的却是硬骨,这怎么解释?有人说,还是软骨在先,只是软骨不能保存为化石而已。到底怎样,未有定论。
无颌鱼类包括迥然不同两大类:头甲类和鳍甲类,每类又各有分支,有不同类型的形形色色代表,也曾繁盛一时。但好景不长,到泥盆纪中期(距今约3亿5千万年前),它们绝大多数绝灭了。只因现生的七鳃鳗和盲鳗的某些特征与头甲类的一致,学者揣测,前者有可能是后者的现生代表。按此,头甲类应还没最后绝灭。
可是,从头甲类到七鳃鳗和盲鳗之间,从泥盆纪到现代3亿多年里,都没发现它们的中间环节(图14)。究竟这些营寄生生活的现代无颌鱼类是如何从身披甲胄的祖先进化来的,还不确定。
鳍甲类无现生代表,被认为是一绝灭的类别。但是,由于鳍甲类中的异甲类的某些特征与后期有颌鱼类的近似,有人说,异甲类可能是有颌鱼类的远祖。是否这样,尚需更多的论证。
最早的有颌鱼类是盾皮鱼类,它不仅已有上、下颌,并还有了偶鳍。这样,它便有可能主动摄食了。盾皮鱼类通常分节甲类和胴甲类,它们都披有甲,在泥盆纪晚期最为繁盛。前者可以尾骨鱼为代表,后者可以沟鳞鱼为代表。
有人认为,盾皮鱼类可能与现代鲨类有亲缘关系,但另一些人认为可能与硬骨鱼类的关系更密切。
目前,我国海洋捕捞总产量所占比重最大的海区是哪一个
请输入你的答案海洋是鱼类的主要栖息地,从两极到赤道海域,从海岸到大洋,从表层到上千米深渊均有海洋鱼类的踪迹。生活环境的多样性,导致了海洋鱼类的多样性,但由于组织、结构、机能上相似,产生了一系列共同特点。人们根据鱼类的共同特点,给鱼下了如下的定义:鱼是以鳃呼吸、用鳍运动、大多数体表被有鳞片、体内一般具有鳔和能变温的海洋脊椎动物。从这个定义来看,海洋生物中凡是具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并终生生活在水中的脊椎运动,不管它像不像鱼,也肯定是鱼。例如海马,浑身上下没有哪一处让人觉得它像鱼,可事实上海马具备上述鱼的特征,是属于不折不扣的鱼类:而另外一些被冠以鱼的称呼的海洋生物,妇墨鱼、鲍鱼等,要么属于软体动物,要么属于哺乳动物,虽然被约定俗成地叫做鱼,其实蹑鱼类一点关系也没有。
人类对海洋鱼类的研究历史可溯源久远。公元前4世纪,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动物志》一书中记录了生存于爱琴海的115种鱼类,并对鱼类的结构、繁殖、洄游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叙述。我国是世界上开发、利用、研究海洋鱼类最早的国家之一。1975年在山东胶州湾畔发掘的古墓,就证实了中国远在新石器时代,就能捕捞鳓鱼、梭鱼、黑鲷、蓝点马鲛等多种海洋鱼类。在古代的著述中,不仅有鱼类习性、渔期的详细记述,而且有海鱼的生长、繁殖和生态等方面的知识。
近代海洋鱼类的研究,据说是由法国学者GB居维叶和A瓦朗西纳发表的《鱼类自然史》开始,以后各国学者对海洋鱼类的洄游、繁殖、生长及其资源的分布和开发进行了大量调查和研究,其中以“挑战者”号、“信天翁”号、“丹纳”号等海洋调查船的工作成就最为显著。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广泛应用电子显微镜、卫星遥感等高新技术,对海洋鱼类的组织、生理和生态进行了大量研究,50年代我国对中国海洋鱼类进行了大规模的普查,先看出版了一系列鱼类专著,对鱼类的生理、生态和遗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开发。
据调查。目前鱼类共有21 723种,其中海洋鱼类约有12万种。中国的海洋鱼类总数有3187种。对这些鱼类的分类,比较通行的是分为三个纲。
一是圆口纲(Cyclostomata)是最为原始的鱼类,无上下颌,故又称为无颌类。体表裸露无鳞,体形细长呈鳗形,骨骼完全为软骨。无偶鳍,无肩带和腰带,脊索终生存在,元椎体。具有单独不成对的鼻孔,由内胚层形成的腮处于肌肉囊中,并开口于体外。
二是软骨鱼纲(Chondrichihyes)。内骨骼全力致骨,但常以钙化加固,元任何真骨组织:体表被有盾鳞、棘刺或裸露无鳞。脑颅无接缝。头部每侧具有鳃裂,开口于体外。肠短,内具螺旋瓣。无膘。雄住具有腹鳍内侧特化而成的交配器,称为鳍脚。行体内受精。卵生,卵胎生或胎生,为歪形尾,软骨鱼纲鱼在海洋里分布很广,但以低纬度海域为主。
三是硬骨鱼纲(Osteichthyes)。是鱼类中呈高级的,也是现在最繁盛的一纲。内骨骼出现骨化,头浮常碴有膜骨,骨骼具有骨缝。体表被有硬鳞或骨鳞,或裸露无鳞。外鳃孔1对,鳃间隔退化,鳃丝为双行的鳃条所支持,通常有膘,鳍条多分节,肠内无螺旋瓣。有些鱼有背肋和腹肋,耳石坚实。一般为体外受精,无泄殖腔。现知全世界硬骨鱼类大约有18 000种。
海洋鱼类的体型一般可分为:①鱼雷型,这类体型的鱼栖息于中层水域中,最善于游泳,如鲐、鲻梭、金枪鱼等。②箭型。与鱼雷型相似,但身体更为延长,奇鳍后移,栖息于表层水中,善于游泳,如狗鱼、颌针鱼等,③侧扁型。这种体型的鱼,背腹轴高度增加,左右两侧极扁,又可分为斑鰶鱼型、翻车鱼型和鲆鲽鱼型,分别栖息于近底层和底层。④蛇型。这种体型的鱼身体细长,横断面几为圆形,一般栖息于海底植物丛中,如鳗鲡、海龙等。⑤带型。身体高度延长为侧扁型,不善于游泳,如带鱼、皇带鱼等。⑥球型。这种体型的鱼身体几呈球形,尾鳍一般不发达,如箱魨、某些圆鳍鱼等,⑦纵扁型。这种体形的鱼背腹轴高度缩小,体型扁平,如各种鳐、鮟鱇等。
鱼类的鳍是鱼的主要运动和平衡器官。成对的叫偶鳍,包括胸鳍、腹鳍;不成对的叫奇鳍,包括背鳍、臀鳍和尾鳍。尾鳍生于鱼的尾部未,有转向和推动等作用,一般分为圆形尾(上下叶大小相等,如鲐、金枪鱼等)、歪形尾(上叶比下叶发达,有助于向上活动,如鲨鱼)、正形尾(下叶比上叶发达,有助于向下运动,如飞鱼)。
鱼类的繁殖方式有3种,即卵生、卵胎生和胎生。绝大多数的鱼属于卵生。卵生的鱼类一般将成熟的卵直接排放于水中,进行体外受精,并完成全部发育过程,但也有少数鱼类(如一些鲨鱼)是体内受精,受精卵依然在体外发育。卵胎生的鱼类一般是卵子在体内受精,受精卵在体内发育,但胚体的营养是依靠自身的卵黄供给,与母体无关系,如白斑星鲨、白斑角鲨、日本偏鲨、许压犁头鳐、海鲫和黑(鱼君)等。胎生的鱼类一般是卵在母体内受精发育,受精卵形成的胚体与母体发生血液循环上的联系,其营养不仅来自本体的卵黄,也需母体供给,如灰星鲨等。鱼类的产卵量比陆生脊椎动物高得多,其产卵数因种类不同相差十分悬殊,如从产数粒大型卵(如多种鲨鱼)到产3亿粒浮性卵(如翻车鱼)。一般是产卵后不护卵的鱼,产卵量较大,如真鲷产100万粒左右,鳗鲡产700~1500万粒;产卵后进行护卵的鱼,产卵量较少,如海马产卵数十粒到数百粒。
鱼类在各个阶段的生长速度和个体的大小都极不相同。研究表明,个体最小的鱼是微虾虎鱼,体长只有75-115毫米;最大的可达20米,如鲸鲨。鱼类生长最迅速时期,通常是在性成熟以前,此后,鱼类摄食的大部分饵料用于性产物的成熟和储备脂肪,只有小部分用于长度的增长,因而生长缓慢下来,到了衰老期,长度生长几乎完全停止。各个鱼种的生长速度也很不相同,有的鱼孵出后一年即可长到与亲体一样大小,有的鱼却要经过多年才能长到与亲体一样大小。鱼的寿命也依种类而异。鰕虎鱼科和灯笼鱼科的一些种类寿命不到1年,而某些鲟科的鱼可活到l00多岁。产于我国浙江沿海的大黄鱼已发现最高年龄为29岁,大西洋衅鱼最长寿命为23岁。有一些鱼类在第一次性成熟产完卵以后,便全部死去,如大麻哈鱼和欧洲鳗鲡。
由于种类的不同,鱼类在摄食方面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如果按所摄食物的性质来划分,鱼类又可分为植食性鱼、肉食性鱼和杂食性鱼3种。植食性鱼,饵料以浮游植物为主,如遮目鱼、梭鱼、蓝子鱼等;肉食性鱼,一般以动物为摄食对象,海洋中大多数鱼类属于肉食性鱼,如带鱼、石斑鱼、大黄鱼、鲸鲨、姥鲨等。杂食性鱼是指摄食两种以上性质不同的食物,有动物,也有植物,并兼食水底腐殖质,如斑鰶、叶鲹等。鱼类不同的食性,直接影响它们的运动强度。一般肉食性鱼类的运动强度大,生性猛烈,而植食性鱼类的运动强度较弱,性情温和,食性的差异和运动强度的强弱也直接影响鱼的肉质。
海洋鱼类是人类的朋友,也是人们喜受的食品。人类要为鱼类提供休养生息的机会,保护好海洋的生态环境,为鱼类生存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
大西洋什么鱼多?
目前,我国海洋捕捞总产量所占比重最大的海区是哪一个
目前,我国海洋捕捞总产量所占比重最大的海区是东海海区
因为东海沿海捕鱼人数最多
且气候温度比南海、黄海、渤海更好
鱼类种类也丰富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着实有难度,我们人类目前对海洋的认知还很不全面,海洋中和海底世界的生物种类只能靠商业捕捞、探测器和潜水等方式进行了解,那么海洋鱼类有多少种、每种的数量有多少更是无从得知。
长期以来,对于一个海域中的鱼类资源,主要依靠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进行统计。第一种是通过商业捕鱼、水产销售和休闲捕鱼等方面的记录数据,能够很直观看到某个区域每年的各种鱼类捕捞数量,然后可以估算当地这种鱼的种类和数量。但是,这个方法有明显的缺点,就是渔民的捕捞带有很强的倾向性,就是哪里容易捕到鱼,就喜欢到哪里去,在一定程度上会拉高这些鱼类所占的比例。
第二种方法就是科研机构通过采样测算出的数据。科学家们在一个海域内,选取许多典型点位,模拟渔民的方式即拖网法进行捕鱼,尽量追求平均化、全覆盖、多时段,减少渔民的那种商业倾向,这样结果会比较精确一些。但是这种方法也有缺陷,比如对深海鱼类采样效率不高,对经常迁徙的鱼类易重复计算等。后来,借助水下机器人、水下声呐等高新技术的应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海洋鱼类资源的研究水平。
拿大西洋来说,要说那种鱼最多,可以综合滨海各个国家每年的渔业资源报告,结合科学家们在该海域的众多科研成果,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这么一个结果,那就是金枪鱼的数量估计最多。
一方面,沿海各个国家再渔业资源报告中,金枪鱼都榜上有名。另一方面,根据科学家的研究,金枪鱼的6个种类,在大西洋里都有分布。第三,在金枪鱼属中,鲣鱼身形最小、数量也最多,一下子拉高了金枪鱼类的总体数量。在所有捕获到的金枪鱼中,黄鳍金枪鱼产量最大,以它为代表的金枪鱼,由于营养价值非常高,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大西洋作为第二大洋覆盖了地球的五分之一,包含111866公里海岸线。 北大西洋是所有大洋中最咸的。全球鱼类捕获量的20%来自大西洋。 科学家和地理学家从南北两个方面将大西洋大致分开。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各有不同的洋流,影响世界各地的天气。 海洋不会像池塘里的水一样静止不动。它移动起来更像输送带,这是由大范围的温度和盐度变化所驱动的。快速移动的表层流和缓慢移动的深海流都使水在全球循环。
海水不断试图找到平衡。温水比冷水密度小,所以当水冷却时,它会下沉,温水会代替它。含盐量高的水也会流入含盐量低的水中。这些因素驱动洋流,这一过程也称为温盐循环。 墨西哥湾暖流加热海水,然后温水向北移动,迫使冷水下沉并向南移动。随着洋流向南极洲移动,上升流将冷水推回表面,推动洋流向世界各地流动。科学家估计洋流一次旅行大约需要500年。
大西洋是多种多样的海洋生物的家园,既有可以在海面上观察到的,也有人类几乎看不到的。 大西洋充满了生物多样性。在海底1000多米处发现了各种各样的珊瑚、鱼类和软体动物。 许多其他动物生活在大西洋,从海豚到海龟。 大西洋中最多的鱼类是天使鱼。 有大约100种不同种类的天使鱼生活在大西洋,天使鱼有两种主要类型,一种生活在南美洲的淡水河流中,另一种生活在咸水中,通常被称为海洋天使鱼。
这两种鱼之间也有一些区别,比如从它们的身体描述来看:天使鱼淡水呈三角形,长度只有几厘米,海洋天使鱼可以长到几十厘米,颜色鲜艳。 这两种类型都很难在室内水族箱中饲养,因为它们生活在非常特殊的水域条件下,并且它们非常容易受到水域变化的影响,所以当变化太大时,它们很容易死亡。淡水天使鱼可以生活在干净的水中,温度在25到30度之间。当繁殖季节到来时,雌性淡水天使鱼可以一次产卵100-1000枚,几天后就会孵化。它们通常在平坦的叶子上或水下产卵。
海洋天使鱼可以很容易地在浅暗礁中找到它们,深度只有50米左右。海洋天使鱼通常独自游泳,由一只雄性和一些雌性组成。海洋天使鱼直接在水中产卵,并与浮游生物混合直至孵化。它们的图案和鲜艳的颜色标志着如何容易和快速地找到它们,除此之外,它们的颜色会在成熟时改变。 像淡水天使鱼一样,海洋天使鱼也吃一些比它们小的物种,如:小鱼、虾、对虾和珊瑚中的藻类。海洋天使鱼有时也会成为一些较大动物的猎物,如鲨鱼、海洋哺乳动物或人类。它通常也被一些在陆地上的鸟吃捕食。
看到这个问题脑海里瞬间跳出来两种鱼,这两种鱼算是北大西洋的标志性海产,也是欧洲近代史的参与者。
第一种鱼制成的罐头堪比生化武器,令人闻之色变,它也是“海上马车夫”发家的法宝;为了第二种鱼,某个北欧小国不惜挑战无常之一的英国。它俩就是大西洋鲱鱼和大西洋鳕鱼 。
大西洋鲱是鲱属的模式种,大西洋鳕鱼是鳕属的代表性物种,这两种鱼算是北大西洋各国渔业的招牌 。 大西洋鲱最长可达45厘米,最重105千克。大西洋鲱被瑞典人做成“臭名远播”的鲱鱼罐头,是一种让人谈之色变的黑暗料理 。 而荷兰人吃鲱鱼虽然不会像瑞典人做的那么刺激,但也非常豪放,就是用一把小刀将鲱鱼去头去骨去内脏之后,加上一些调料直接生吃。在近代,荷兰也依靠鲱鱼积累财富,为日后成为“海上马车夫”打下基础。
荷兰位于北海沿岸,而北海之后被列为世界四大渔场之一, 荷兰人在14世纪就掌握了最先进的鲱鱼加工、储存和运输方式,依靠贩卖鲱鱼进行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日后实现了由鲱鱼贩子向“海上马车夫”的华丽转变 。
鲱属的三种鲱鱼占了鲱科鱼类总捕捞量的90%,而大西洋鲱鱼又占了其中的50%以上。
大西洋鳕鱼是一种高价值的食用鱼,可以长到2米,为了捕捞这种鱼,北欧小国冰岛不惜三次挑战英国,这三次大规模渔业冲突被称为“鳕鱼战争”。
为了能捕捞更多的鳕鱼,冰岛在1958年、1971年、1974年三次与英国爆发冲突,最终迫使英国让步,也让大多数国家开始宣布本国的200海里海界,改变了世界海洋规则。
北大西洋的特产鱼类还有大西洋庸鲽,是鲽形目(俗称比目鱼)中的最大者,可以长到3米300公斤,极限体型大约32米500公斤 。大西洋庸鲽可以潜到2000米深处,在这种鱼的胃容物里发现过海豹的残骸,而庸鲽没有食腐的习性,所以这种鱼有能力捕食海豹。
曾经的全球四大渔场中,有两个位于北大西洋,那就是北海渔场和纽芬兰渔场,这两大渔场的成因都与寒暖流交汇有关 。非洲西南海岸、墨西哥湾、巴西和阿根廷沿岸也有大规模的渔场。
但自上世纪下半叶开始,久负盛名的纽芬兰渔场就开始衰落,进入无鱼可捞的局面。 1992年加国就下达了纽芬兰近海渔场的禁渔令,消减了鳕鱼的捕捞配额,但几十年过去了,鳕鱼的数量并没有恢复,纽芬兰渔场难以重现昔日的繁荣。这也给全世界敲响了警钟 。
金枪鱼
金枪鱼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上层里的鱼类,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广阔水域,是一种大洋性鱼类。金枪鱼的形状很奇特,整个身体呈流线型,顺着头部延伸的胸甲,仿佛是一块独特的能够调整水流的平衡板,可以减少它在游动过程中产生的阻力。金枪鱼的尾部呈半月形,使得它能够迅速向前冲刺。
金枪鱼对环境有独特的适应能力,它的生长潜力也很大。为了所处的环境,它腹部和背部的颜色是不一样的,这是金枪鱼自我保护的一种方法。金枪鱼腹部的颜色比背部浅,从海里面向上看它的时候,它浅淡的体色跟海面的颜色差不多;而从天空往下看的时候,它又跟海洋深处水的颜色差不多。金枪鱼靠上下体色的差异既能够躲避空中和大海里的天敌,又能够巧妙地迷惑其他生物,以便于捕食。金枪鱼是一种肉食性的海洋鱼类,它们的主要食物是一些鱼类和甲壳类动物。
金枪鱼种群意识很强。如果从飞机上贴着海面往下看,会发现成群的金枪鱼排着整齐的队列向前游动。体小的在前面,体大的在后边,最前边的是一条“领头鱼”。因此,在捕捞金枪鱼的时候,吸引住这条“领头鱼”是个关键。
金枪鱼不喜欢强光,如果夜间想利用聚光灯来诱捕就很不容易。另外,金枪鱼的嗅觉虽不灵敏,但视力却相当好,如果往海里扔些小鱼,它会很快地发现并且赶来捕食。根据金枪鱼的这些生活习性,人们创造了捕捉金枪鱼的三种主要方法:竿钓法、围网法和延绳钓捕法。
金枪鱼是一种非常有趣的鱼类,它游泳速度快、旅行范围远达数千里,能作跨洋环游。近几十年来,很多科学家对金枪鱼进行“标志流放”试验,他们把捕到的金枪鱼标上记号后,再放回大海,观察它们的洄游路线,结果渔业工作者从回捕的金枪鱼中发现,有一种金枪鱼能够从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沿岸游到日本近海,全程长达8500千米,平均每天游26千米;另一种金枪鱼横跨7770千米宽的大西洋只用了119天,每天游的路程都超过65千米;还有一种金枪鱼竟然能够从澳大利亚湾穿越印度洋,最终抵达大西洋彼岸,它的长途洄游的耐力实在令人钦佩!《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64条“高度洄游鱼种”所指的鱼种,大都属金枪鱼类。所以,金枪鱼不愧是鱼类中的游泳能手。金枪鱼在整个世界海洋东闯西窜,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所以,有人把它称为“没有国界的鱼类”。
金枪鱼有50多个品种,其中多数品种“个儿”比较大,最大的体长达35米,体重六七百千克;而最小的品种只有3千克重,大小相差很悬殊。金枪鱼的繁殖能力比较强,一条50千克重的雌鱼,每年大约产卵500万粒,如果这些鱼卵都能授精孵出幼鱼,并且长成500千克重的大鱼,那么,一条雌鱼和一条雄鱼就能够生产出250万吨金枪鱼,这相当于全世界金枪鱼的总捕获量。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绝大部分的鱼卵活不到成熟期,能够孵化出幼鱼的只是少数。即使孵化出了幼鱼,其中的多数又成了其他成年鱼、海鸟和其他海洋动物的牺牲品,而且金枪鱼还有同类鱼相残杀的恶劣习惯。所以,幼鱼的存活率极低,估计只有百万分之一二的小生命能长成大鱼。不过除了天敌之外,金枪鱼在大海里也有保护者,鲸和鲨鲸就是它的好朋友,它们经常游在一起。金枪鱼如果碰上了天敌,就会赶赶紧靠近鲸或鲨鲸,借助朋友的庞大躯体来掩护自己,大有背靠大树好乘凉之态。
目前,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从事捕捞金枪鱼的渔业生产。近年来,世界金枪鱼的年产量保持在300万吨上下,除印度洋以外,一些海洋的金枪鱼资源已经充分利用。因此,保护金枪鱼资源,也是摆在世界海洋渔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大西洋靠近南极洲的海域是磷虾和鲸的重要捕获区。大西洋海域捕获的主要鱼类有鲱鱼、北鳕鱼、毛鳞鱼、长尾鳕鱼、比目鱼、金枪鱼、鲑鱼、马古鲽鱼、海鲈鱼等。这些鱼主要分布在大陆架和岛屿附近陆架区。开阔水域特别是热带
加勒比海、比斯开湾、安哥拉、纳米比亚的沿海地区也是重要的捕渔区。大西洋靠近南极洲的海域是磷虾和鲸的重要捕获区。大西洋海域捕获的主要鱼类有鲱鱼、北鳕鱼、毛鳞鱼、长尾鳕鱼、比目鱼、金枪鱼、鲑鱼、马古鲽鱼、海鲈鱼等。这些鱼主要分布在大陆架和岛屿附近陆架区。开阔水域特别是热带海域尚有帆鱼和飞鱼。西欧和北美沿岸区盛产牡蛎、贻贝、海扇、螯虾和蟹类。目前,大西洋沿海一些国家正在积极发展人工养殖贻贝、沙噀等软体动物。
个人认为大马哈鱼多!我喜欢吃大马哈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