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渔业  海洋渔业  2020  故事  丰收  海蜇  福建省  水产  渔业发展  渔业经济 

淡水鱼 饲养的问题..大虾给于帮助...

   2023-04-30 互联网艺莲园2670
核心提示: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小龙虾养殖技术 一是营造良好的龙虾生长环境。龙虾属虫壳类动物,与蟹相似,有一对特别发达的螯,有掘洞穴居的习惯,一般在水边近岸掘穴。龙虾喜阴怕光,光线微弱或黑暗时爬出洞穴,光线强烈时,则沉入水底或躲藏在洞穴中。根据龙虾的习性,可在河塘边加设50厘米高的防逃网,防止龙虾外逃。同时河塘模拟自然条件下龙虾的生态环境,池边浅种植10-15%的水草、隐蔽物,营造龙虾栖息和脱壳的环境,减少相互残杀。 水质对龙虾产量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龙虾的健康生长和发育,养殖过程

金鱼和虾可以一起养吗 一起了解一下吧

1、观赏鱼跟观赏虾是可以混养的,只是我们在将它们混养之前,最主要考虑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两点,第一点就是观赏虾与观赏鱼的生活习性是否一致,是否可以在一个环境下共存,例如观赏鱼跟观赏虾是否都适应淡水环境。第二点就是观赏虾与观赏鱼是否会形成食物链,即它们两者可以和谐相处。只要生活习性一致,又不会形成生物链,那么就可以将这两者混养在一个鱼缸里。 观赏鱼只是指那些具有观赏价值的有鲜艳色彩或奇特形状的鱼类。

2、无论如何,观赏鱼与观赏虾是可以混养的,只是考虑到饲养难度和相互搭配的问题,最好的话是观赏虾和小型观赏鱼混养(巧克力娃娃较凶猛的等除外),其中樱桃虾是不错的选择。其他的有,鼠鱼、黄金大胡子、红绿灯、宝莲灯、孔雀鱼等小型鳉科鱼、小精灵、青苔鼠等是可以和观赏虾混养的。

3、世界的鱼类,据说有3万-5万种,其中可供观赏的包括海水鱼,淡水鱼有2-3千种,而实际普遍饲养和常见的只有500种左右。在世界观赏鱼市场中,它们通常由三大品系组成,即温带淡水观赏鱼、热带淡水观赏鱼和热带海水观赏鱼。

4、观赏虾并不是一个物种,而是一类虾的总称。它因身上的美丽外表而受到水族爱好者的欢迎,在国内已经成为流行的宠物品种,观赏虾晶莹剔透、色彩斑斓,是一种新奇、漂亮的新兴宠物。观赏虾分海水和淡水,一般意义上的观赏虾指的是淡水观赏虾。淡水观赏虾以其精致的花纹、绚丽的色彩和独特的风姿,同时还能控制水族环境中藻类泛滥及与水草和谐互利而受到人们的喜欢。

想在水塘用纯淡水养殖南美白对虾,水温应该怎样控制最合适?

红龙是淡水鱼,可以喂鱼粮也可以喂市场上卖的小河虾,但是喂活的大虾是不行的,无法吸收,肠道接受不了

红龙鱼的喂养:

1、红龙鱼在吃食时用力过猛会撞到缸里的某一个角度以导致受伤,喂食时最好在鱼缸的中间来投食。

2、红龙鱼属于肉型性动物,大部分龙鱼的食谱为,青蛙、泥鳅、板球、金鱼、蚂蚱、小虾等等。但虾肉喂食红龙对红龙体色有一定帮助,虽然龙鱼对昆虫比较偏爱,但最好少喂食,因为一旦吃上口,很容易引起偏食,只吃昆虫,而对其他食物置之不理,面包虫,大麦虫,切记别喂。

3、在喂食有一个加色的问题,红龙鱼,喂食红箭或小虾就对红龙的增色起到一定的作用,因为红箭和小虾体中含有红色素,喂食小虾时,一定要拔掉虾头那个很尖锐的虾剑,避免刺伤鱼内脏。

4、要少吃多餐一天投喂四次。

淡水池塘可养什么虾

近年来,淡水鱼养殖效果持续下降,为了探索广大渔农增加进口的有效途径,我们两年来在精养鱼池进行了养殖南美白虾的生态养殖业,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养殖模式。该技术和一些新方法总结如下。对南美白虾养殖户来说,养水非常重要,很多人养虾失败是因为水环境不稳定。因为养殖户不知道什么时候调节水,什么时候打水。有时养殖户会在过去几年里以养虾的经验或工厂的技术人员处理水域。往往这种水洞的效果不明显,有时会产生反效果,甚至引起虾体的响应,诱发虾病。

那么,我们如何调节水和养水呢?要选择水源充足、进去、排水方便的池塘。水质良好,水源无污染。面积适中,一般为5 ~ 10亩,主要生产季节水深保持在15 ~ 25米,池塘向最佳方向发展,底部比较平坦,泥浆厚度10 ~ 20厘米为宜。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在水体环境最好的时候开始养水。这时水更容易调节。我们只需要补充一点细菌或培养一点藻类就可以了。这时水体的变化不太明显,不会造成虾体的压力。等到水质变化明显加重,养护就会推迟。

因为这时水环境已经变得不稳定,已经给虾带来了压力。其次,进行微调,即最少的水域环境变化,即达到带菌辅助营养的目的,不影响虾的正常生长环境。我们为了补充水,提倡少量的各种原则,在相对平缓的调节中取得最佳效果,努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压力。保护水环境的关键是要掌握好平衡点,掌握好程度,努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水环境的变化,最好的方法是尽早调整,掌握这个方法,保存水环境,这是明确的,主动的,踏实的。

淡水鱼养殖的防范措施

可养南美对虾

 养殖场的选择与放苗前的准备

养殖场的选择

成虾养殖池塘没有特殊要求,凡能够养鱼的水体均可以养虾,但虾产量与池塘条件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应选择沙泥或硬泥底质、保水性好、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毒、无污染源、排灌方便、旱涝无忧、交通便利的池塘。池塘面积一般在1300~6700平方米左右为宜,,水深15~2米。虾池的注水应设贮水池,经筛网过滤后的水首先进入贮水池消毒、沉淀、充分曝气、再进入放养池。每口池塘配备075kw~15kw的增氧机2台~3台。

放苗前的准备

清塘消毒

清塘消毒是消灭池内敌害生物,改善池塘环境,保证养虾成功的关键措施之一。对新建池塘,可先放水浸泡,再进行消毒;对老塘和鱼塘改造的虾塘,要先彻底清除池塘淤泥和杂草,保证淤泥不超过10厘米,虾塘最好曝晒一周以上,再进行消毒。

池塘消毒可以在放虾苗前20天左右进行,消毒药物最好采用生石灰。具体方法是:池塘灌水20厘米,用生石灰100千克~150千克/每667平方米,全池均匀泼洒,浸泡2~3天后排干池水。

适时肥水

放苗前10天左右可以进行肥水,以保证池水中有足够数量的浮游生物,这是提高虾苗成活率的技术关键之一。进水口用孔径80目的筛绢网袋过滤,把水位注到40~60厘米左右,施发酵腐熟的粪肥200~300千克/667平米培育水质,并根据水色和透明度追加肥料或加注新水,使水色逐渐呈黄绿色或茶褐色、透明度保持在35~40厘米之间最好。有条件的养殖户以有机肥与微生物制剂混合使用,效果更佳。

建立暂养设施及盐度调节

育苗厂出售的虾苗属于尚未发育完全的幼体阶段,淡化程度不够,对环境适应差,为缓冲养殖条件差异最好把购进的虾苗经过中间培育池又称暂养池。

有条件的用户可建立专门的暂养池,无暂养条件的养殖户,可在虾池设置塑料箱作为进一步淡化和缓冲水质条件差异的暂养箱,也可用农用膜拦截虾池的一部分,在局部进行调水,逐渐使虾苗适应全池水质。

放苗前1~2天用无毒工业盐500~600千克/667平米,以调节暂养池水盐度,控制在125‰-3‰之间。养殖中后期通过提高池塘水位,逐步降低盐度,整个养殖期保持池水盐度05‰以上,有利于南美白对虾的生长和成活率的提高。

虾苗的选购及运输

选购的虾苗体长在06—2厘米的均可,附肢完整、体表光滑、规格整齐、双眼对称、尾扇张开、体壮活跃、透明无脏物、无病灶无病毒。鉴别虾苗健康程度的有效方法有抗离水法:即从育苗池内随机取一些虾苗,包在拧干的湿布里,10分钟后,取出放回原水中,如果虾苗仍然存活,则是优质虾苗。

虾苗运输可采用聚乙烯薄膜袋,一个袋内加1/4体积的水,放苗密度为500—1000尾/升,充满氧气(3/4体积的氧气)扎紧袋口。

放苗

南美白对虾在自然条件下养殖,须当水温达18℃,稳定在16℃以上方可放苗。放苗时应选择晴天10:00点前,或18:00后,不能在中午放苗,也不能选择下雨天放苗;放苗时应在上风处,要分散放苗,不能太过集中;用少量虾试水确认安全后,即可放养虾苗。

盐度差与温差:暂养池水盐度与所购虾苗袋内盐度相当,盐度差不能超过3‰;放养温差不能大于5℃,一般2℃左右;

缓苗:虾苗运回后,先将虾苗袋放进暂养池里,轻轻地翻动袋子,同时用瓢子取水“浇淋”袋子,稍后,将一大塑料盆置于暂养池水面上,并装进少许池水,将虾苗慢慢地随水倒进盆子里,这时还要用瓢子陆续加入池水、排除盆水。片刻,将盆子的一边慢慢地提起让虾苗缓缓流入池水中。虾苗下池完毕,应及时适度加大增氧量。

放养密度:一般粗养每667平米放苗15—25万尾,精养每667平米放苗5—6万尾,条件好的精养池每667平米可放8—10万尾,工厂化养殖每亩可放苗20—50万尾,经中间培养后的可适当减少放苗量。

养殖管理

饲料投喂

南美白对虾对饵料的要求虽不高,但仍需注意营养搭配和科学喂养,整个养殖期以南美白对虾专用配合饲料为主,以促进虾苗的快速生长。

投饵场所选择:

投饵场所应该根据对虾的活动习性而定,饲料要沿池塘四周均匀投喂,力求做到对虾既能吃饱吃好,又不浪费饲料。小虾时期多在池塘边浅水域活动,池周03—05m深处是理想的投饵区。随着对虾的成长对虾逐渐向深水区移动,中期可在05—10m处投饵,养殖后期应在10—15m深处投饵。切忌在中心沟等深处投饵,因为2m以上的深水区氧气不足,对虾很少在那觅食和栖息。长条形池塘,可在进水端处一段不投饵,作为对虾栖息和缺氧时的避难所。

投饵次数、时间及投饵量的确定

虾苗放养15天内,水中饵料生物丰富,只需辅以少量配合饲料,日投幼虾料2次(7:00,19:00);以后随着虾体的逐渐长大,应相应增加投饵量及投喂相应粒径的虾料,日投饵增至4次(7:00,11:00,15:00,19:00,21:00)。因南美白对虾有昼伏夜出的习性,故白天少投,投饵量占20%-30%,晚上多投,投饵量占70%-80%。 一般情况下,日投饵量为:体重10克以前,投饵量占体重的5%-6%;体重10-15克,投饵量占体重的40%-45%;体重20克以上,投饵量占体重的25%-30%。

为加快虾苗的生长速度,每周喂1-2次鲜淡水鱼打成的肉浆,并适当拌入维生素C、E及鱼肝油,以增强虾体的抗病能力。鲜活饵料于晚间投喂为佳。

饲料投喂的具体数量还应依前一次投喂量、水质、天气情况及对虾生理状态等各种因素综合考虑。

南美白对虾投饵原则:

A、投饵不能过于集中。

B、勤投少喂。

C、投的饲料最好在2小时内吃完。

D、投饵时不要开增氧机。

E、尽量以一种饲料养成,中间不要参投其他的饲料。

F、黎明和傍晚投饵多(60%),中午和午夜少投。

G、沿着池边投饵。

H、在水质不好,溶解氧下降,氨氮和硫化氢含量增高,水温超过32℃时应减少投饵。

I、对虾蜕皮时少投喂或不投喂,蜕皮1天后多投。

水质调节

在养殖前期(放苗30天内),在养殖池逐步添加新水,一直达到最高水位15~20m。中后期采取少量的换水,一般每10-15天加换水20厘米左右,同时调节池水盐度。有蓄水池的,可先调节蓄水池盐度与池塘一致,再直接补水入塘。养殖全期保恃较清爽的水质,有利于虾的生长成活。若水质过肥,可增放数尾白鲢调节。水环境是对虾赖以生存的第一要素,它直接影响着对虾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水质恶化时对虾易发生疾病,出现死亡,甚至全军覆灭。因此,放苗后,要根据水色适时使用生石灰、漂白粉及增氧机等方法进行水质调节,保持水质“肥”、“活”、“嫩”、“爽”。

增氧机的使用

增氧机的合理使用,对改善水质有很大作用。在正常情况下,前期每天在黎明和中午前后开机2~3 小时,中期可根据需要延长开机时间,后期由于水体自身污染加大,对虾总质量增加,耗氧量增加,需要全天开机。是否开启增氧机要根据天气、时间、密度和水质等综合情况而定。一般原则是:前期少开,后期多开;晴天中午开,晚上浮头开;晴天少开,阴雨天多开。

日常管理

巡视监测。为了确定掌握虾情动态,必须坚持巡池,每天应不少于四次,至少每天早、晚、午夜必须巡塘,做好水质、饵料消耗、虾体状况、池水颜色、池内敌害情况等观察和记录,发现情况及时妥善处理。

观察虾生长情况可在夜间,可用手电筒定位观察、定置网观察。灯光可观察数量,定置网可观察摄食生长情况。具体的做法是定置网,下在投饵区,网上投料的密度与周围的密度相同,过2小时提起,观察所剩料及排泄粪便的情况,以便观察投饵量的大小,消化吸收情况。

病害防治

南美白对虾的抗病能力很强,在正常养殖情况下,虾池只要能经常维持溶氧3mg/L以上、PH值75~85、并保持合适的透明度和良好的水色,一般就不会发生疾病。为确保养殖安全,在饲养过程中,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自养殖中期开始,每隔15天用生石灰5~10千克/667平米或漂白粉1ppm消毒水体,改善池水水质;养殖中后期, 在饲料中(每隔15天)添加大蒜素、免疫蛋白、免疫多糖、蜕壳素等免疫增强剂和营养强化剂等进行投喂,以增强对虾的体质和抗病能力,激活免疫系统和促进生长。

水产养殖业要向优质、高效、安全的方向发展,高效与安全已经普遍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实现水产品的优质应该是今后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方向。虽然对于优质水产品目前还没有明确统一的标准,但是在无公害前提下,味道纯正、无异味,保持水产品原有的自然风味应该是优质水产品的一个必备条件。

从主要水产品营养成分的研究看,水产品是优于畜禽产品的优质食物。可目前市场上某些鱼类出现了卖鱼难的问题,市场价格偏低,效益递减现象明显。这一方面是由于水产养殖业蓬勃发展,市场供应充沛,同时也有养殖鱼味道、品质不如从前的原因。

1、鱼昧与鱼类品种

鱼类的品种不同,肌肉中蛋白质氨基酸组成不同,脂肪中脂肪酸种类比例不同,味道就不一样。水产动物与呈味有关的氨基酸如赖氨酸、精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甘氨酸,鱼味道鲜美,即这些氨基酸的含量较高;脂肪酸含量尤其是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的差异是导致海淡水鱼味道不同的重要原因。人们注意到,即使是某些名特优品种,其养成品与传统的天然品种味道也是不同的,有些甚至相去甚远。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在养殖过程中影响鱼味道的各种因素。无论是各种名优品种,还是传统的养殖品种如“四大家鱼”等,只有安全、无公害、味道纯正才能称得上优质水产品。从食物链的金字塔结构上看,各种植物食性、杂食性的鱼类必将是我国水产养殖的主要品种,而且在繁殖、生长速度、饲养、适应环境等方面这些品种都具有优势,一些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生活过程中已经形成了食用其中某种鱼类的习惯,甚至文化。如同各种蔬菜品种再多,最后还是离不开那几样家常菜,所以如何实现普通养殖品种的优质化,在养殖过程中保持它们的天然美味,不因人为的养殖行为而增添不良异味儿,则显得更有意义。

2、鱼昧与饲料

养殖过程中饲料是影响鱼类味道的主要因素之一。饲料是养殖鱼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影响鱼类味道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人们在设计鱼类饲料配方时,主要考虑鱼类的营养需求,养殖过程中也是采取各种方法、手段保证和促进鱼类的摄食,以达到使鱼体快速增重的目的。养殖户都对饵料系数特别关心,追求低饵料系数,一些饲料厂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适当地在饲料中添加促生长剂、激素、药物,实现鱼的快速生长,造成鱼体脂肪、水分含量增加,内脏比、肝重比增大,鱼体虽未出现死亡,但已不是健康的鱼了。鱼的可食部分,可食优质部分减少,形成了“虚假”的低饵料系数,降低了鱼的使用价值、商品价值,使某些水产品形成了“相对过剩”,而且还给食品安全带来隐患。

此外,饲料组成对鱼品质的影响也非常显著而且因素很多,不过最基本的还是三大有机营养物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与能量以及同各种微量元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证明,许多营养不平衡的饲料都会使喂养鱼出现内脏反常积累脂肪的现象,改变了鱼体蛋白质、脂肪组成和比例,同时也改变了鱼的口感、味道,严重的还会产生各种疾病。例如,投喂超出鱼体正常生理需要的蛋白质饲料或饲料中脂肪含量过高都会产生腹部膨大,体型变态,抵抗力差,体脂肪含量高的“肥胖鱼”,使鱼肉本身的品质下降。饲料中蛋白质的氨基酸平衡也至关重要,其中一些不平衡的氨基酸经脱氨基作用,不含氮的部分有些就会在体内形成多余的脂肪积蓄起来,而含氮的部分会以氨、尿素、三甲胺等形式排出体外,其中三甲胺是造成海水鱼臭气的重要原因。淡水鱼体内氮的排泄主要是以氨的形式,氨本身也具有难闻的气味儿,同时是鱼类的致病因子,所以无论从防病角度,还是从养殖鱼品质的角度,淡水养殖用水中氨的含量都是应该严格控制的。

对脂肪的利用首先应注意量的标准,其次要注意不同脂肪源对鱼类的影响。在草鱼饲料中分别添加约4%的豆油和猪油,饲喂35天,结果显示添加豆油远优于猪油,原因可能是豆油基本上可满足草鱼对必需脂肪酸的需求,而猪油中不含草鱼所必需的脂肪酸,因此猪油被鱼体吸收后除用于能量消耗外,多余脂肪只能储存于体内,体脂含量就高,甚至引起组织病变。

不同种类的鱼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不同,草、鲤都能适应较高的碳水化合物饲料,虹鳟对碳水化合物的处理能力较差,对鳗鲡投喂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饲料,会发生生长减慢、肝重比增大、体脂肪增多的现象。这些都会降低鱼肉的经济价值。

鱼类摄食过多的能量同样会积累大量的体脂肪,这对食用鱼来讲也是不希望发生的。一些微量元素也是维持鱼体代谢平衡的重要因素,如维生素C、胆碱、肌醇都与脂肪代谢有关,尤其是草鱼、罗非鱼单喂颗粒饲料时往往会发生内脏脂肪浸润,适当增加上述物质在饲料中的含量,有利于促进脂肪的代谢。

除了饲料的组成配比外,饲料原料的种类也直接影响鱼的味道。据严维辉(2001)报道,淡水白鲳采用单喂东北大豆(黄豆)养成的鱼味道好。在实际生产中饲养斑点叉尾鮰、革胡子鲶,如果饲料以鸡肠子为主,则养出来的鱼食用中有股腥臭味。也有反映投喂膨化饲料养成的鱼味道好的,一般认为食用天然饵料的鱼味道好于投喂人工饲料的,比如普遍认为野生鱼味儿好,有时感觉精养池中套养的鲢鱼味儿甚至好于精养鲤,原因可能就是鲢鱼吃食的是“天然饵料”;草鱼喂配合饲料,长得好,但有时肉质较差,喂草长大的质量好,很受欢迎,合理开发优质牧草、种草养鱼是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思路。人的味觉、嗅觉千差万别,各人喜好不同,很难定量地测量,但以众多人的感觉来衡量还是可靠的。同时笔者也认为目前野生鱼也并非是鱼味道的最佳标准,由于环境污染等因素,其安全性有时也是令人质疑的,另外野生鱼吃食状态不稳定,经常受寄生虫的侵染,很难说是最佳的鱼肉品质。总之饲料工业还将大有发展,只是人们需要注意它的发展趋势,饲料配制不仅要考虑少用料多长鱼,还要考虑饲料对鱼体肉质的影响;除了注意鱼体对饲料的吸收、利用外,还要注意鱼体排泄物对水环境的影响,这也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鱼昧与水环境

水环境是影响鱼味的另一主要因素。鱼类的生存环境主要包括水环境和底泥。鱼类生活在水中与周围水体有物质交换,如鱼体通过渗透压的作用主动或被动地由皮肤、鳃、鳍来吸收水中的一些矿物质,因此凡是水中挥发性的、有不良气味的物质都会直接影响养殖鱼的体味。不科学地滥用各种泼洒药物都会给鱼体带来异味,如大量使用漂白粉不当造成死鱼,捞上来的鱼体都散发一股强烈的药味,所以在食用鱼起捕前制定休药期,限制某些药物的使用,不光是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考虑,从鱼的品质方面也应如此。

底泥过厚,沉积大量鱼体排泄物、残饵,产生沼气,各种硫化物使池底发黑、变臭,直接影响鱼体本身,同时滋生的大量原虫、细菌,也易使池水富营养化,藻类繁殖旺盛,而藻类如颤藻、鱼腥藻及细菌中的放线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有异味的化学物质,释放于水中渗入鱼体肌肉,产生特异的泥土味、臭土味。因此生产高品质的鱼要有良好的水质和底质。

实践证明将养成鱼用水泥池在清水中困养一段时间,可减除鱼的异味,改善鱼的味道。据樊海平(2002)养殖鳗鲡试验,一般水温于16 ℃以下需经流水10-15天,22℃左右需经流水6-10天,水温再提高,去除异味时间不会再缩短。另外将池水加盐至盐度为8-10,pH调低至60-65有助于缩短泥土味的去除时间。其它鱼也有相似情况,静水困养时要注意增氧,如果困养鱼量大、密度高,还要防止氨氮、亚硝酸盐过高,需经常换水。去除异味儿的原因,一方面由于鱼体中的一些异味物质溶于水,另一方面困养期间不投喂,鱼体内储存的营养物质,尤其是脂肪、肝糖的转化、消耗也对鱼体肉质产生影响。相类似的情况就是人们普遍感觉经越冬开春捕上来的鱼,即“开河鱼”好吃。越冬期间池水温度较低,池水清瘦,一些有异味的物质在低温状态下挥发较弱。 望采纳,谢谢!

 
标签: 淡水鱼 大虾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业信息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信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