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疾病预防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由于疏于预防造成的疾病经常会给养殖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水产养殖疾病预防1
摘要: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由于疏于预防造成的疾病经常会给养殖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
所谓“预防为主”,就是要把预防水产养殖疾病提到主要日程,从而不断加强水产养殖疾病的预防。
那么,如何预防笔者认为。
要采取生态与药物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法,即采取彻底清塘消毒、创优水体环境、加强水质调控和注重药物预防等多项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治水产养殖过程中的疾病。
关键词:水产养殖 水体 疾病预防 优化
一、对鱼塘彻底消毒
清塘消毒包括清除池底污泥和池塘消毒两个内容。
一般老池塘每年都要清除池底淤泥,只保留底泥10~15cm即可。
老鱼塘致病因子较多,应注重清塘杀菌防病,这是控制养鱼少生病的关键。
应选择晴好天气进行清塘消毒工作。
一种方法是干法清塘,即按每亩鱼塘用生石灰75~100kg或漂白的粉3~4kg加水溶解,在全池均匀泼洒。
泼洒后应让池塘曝晒几日,并用耙子全池耙动,以达到充分消毒防病的作用,还可以中和淤泥中的有机酸、硫化氢等,改变酸性环境,使淤泥呈弱碱性,有利于鱼类的生长繁殖。
另一种方法是带水清塘,按每米水深每亩用生石灰130~150kg或漂白的粉10~12kg溶化后全池泼洒。
泼洒时要到边到位,尤其池塘四周不要忽视。
二、创建优质水体环境
池塘消毒后就要进水,进水必须进行水体消毒,既可以在池水进入池塘后用生石灰带水消毒,也可设单独的消毒池,养殖用水经过消毒后再使用。
同时,池塘要保持适宜的水深和优良的水质及水色。
在养殖的前期,因为鱼类个体较小,水温较低,池水以浅些为好,有利于水温回升和饵料生物的生长繁殖。
以后随着个体长大和水温上升,应逐渐加深池水,到夏秋高温季节水深最好达15m以上。
水色以淡、淡褐色、黄绿色为好,透明度25~35cm。
三、科学放养
养殖中应放养健壮的种苗,并采取适宜的密度。
放养的种苗应体色正常,健壮活泼。
利用某些养殖品种或群体对某种疾病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力的原理,选择和培育抗病力强的苗种作为放养对象,可以达到防止该种疾病的目的。
最简单的办法是从生病池塘中选择始终未受感染的或已被感染但很快又痊愈了的个体,进行培养并作为繁殖用的亲体,因为这些鱼类的本身及其后代一般都具有了免疫力。
所有鱼种下池前均用高锰酸钾或食盐水溶液进行浸体消毒。
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水质和饵料状况、饲养管理技术水平等,决定适当密度,切勿过密。
四、控制饵料肥料的投放
投饵工作在保持池塘水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投饵过多就会造成水体污染,水质富营养化,有毒物质积累,水环境恶化,病原微生物繁殖,使鱼生病。
可以在计算鱼种体重测算投饵量的前提下,通过设置饵料台,观察鱼类摄食情况,根据剩料多少来调整投喂量。
饵料要求质量高。
饵料及其原料绝对不能发霉变质,饵料的营养成分要全,特别不能缺乏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应是对环境污染少的环保饲料。
同时,要注意合理施肥。
通过适度培肥,使浮游生物处于良好的生长状态,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和营养物质,从而培育出良好的水质,辅助鱼类生长。
一般5~6月份以施有机肥为主,每7~10天一次;7~9月份以施化肥为主,每4~6天施肥一次。
对于养殖鲢、鳙等为主的池塘,应根据水质情况及天气情况施肥,一般要求水质透明度在25cm左右,水色应以茶褐色为佳。
同时应注意一次施肥量不宜过多,注重少施勤施。
人畜粪等有机肥,每次每亩可施100~150kg;化肥每次每亩用尿素1kg或硫铵15kg,加过磷酸钙1~15kg。
驯化养鱼池塘一般不施肥。
五、加强对水质的调控
一是改善生态环境。
为了净化水质,增强鱼类的抗病能力,可人为的改善池塘中的生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
在养殖过程中,可定期的用生石灰泼洒消毒,改善环境,抑制病菌的生长和繁殖。
二是定期换水。
换水是保持优良水色的最好办法,但要适时适量才有利于鱼类的健康和生长。
当水色优良、透明度适宜时,可暂不换水或少量换水;在水色不良或透明度很低时,或鱼类患病时,则应多换水、勤换水。
三是及时增氧。
通过增氧机的搅水作用,使池塘上下水层形成对流,增加整个池塘的溶氧量,使养殖鱼类后半夜不至于缺氧。
底层溶氧增加,还可以加速物质循环,减少有毒物质的积累,使鱼类健康成长,增加抗病能力。
六、加强对养殖的管理
在对鱼类捕捞、搬运及日常饲养管理过程中应细心操作,不使鱼类受伤。
每天至少到池塘上去检查1~2次,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引起疾病的各种不良环境,尽量采取改进措施,防患于未然。
同时要加强管理,日夜巡塘,调节水质,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塘内的死鱼、病鱼要及早捞起,远离深埋,以免病情蔓延或影响水质。
在生病的池塘中用过的工具应当用浓度较大的漂白的粉、硫酸铜或高锰酸钾等溶液消毒,或在强烈的阳光下晒干,然后才能用于其他池塘。
还要防止水质变坏,在鱼类浮头或发病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救治。
七、使用药物防治
在鱼类进池前要用适当的药物对鱼类进行消毒,防止鱼类体表携带病原。
鱼类进池后的药物防治最好改用内服药,将药物做成人工疫苗,用口服、浸洗或注射等方法送入鱼类体内。
在多病季节到来时,针对某种常发疾病定期投喂药饵或谨慎向全池泼洒药物也是有效预防疾病的方法。
八、改善养殖环境
要在池塘周围设立防护设施,防止人畜接近养殖区,保持养殖区周围环境。
在冬季要注意在池塘的北面、东北面、西北面的塘岸上搭建高度为4m左右的防风棚,棚中夹上挡风物料来挡风。
除此之外还要经常清除池塘周围的杂草,禁止向池塘排放污水,避免在池塘周围栽种较高的树木或建设高大的建筑物,给鱼类创造优质的生存条件。
水产养殖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技术2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高,水产业的发展也逐渐由原来的出海打鱼转变为现在的围海圈湖养殖,但人工养殖的主要问题是由于个体密度较大,加之水资源环境的影响,往往产生多种鱼类的'病害,这严重威胁着渔业的发展,甚至可造成毁灭性打击,所以及时了解鱼病,找到病因及防治对策,有利于养殖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水产;放养密度;挂袋法
1 如何预防水产养殖疾病
水产养殖业和畜禽病一样,既要治疗,但必须预防,两者缺一不可。
多年实践证明,水产疾病工作只有认真贯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正确方针,采取“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积极方法,才能减少或避免水产疾病或死亡,确保养殖户面积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11冬春清淤,修整池塘,彻底清塘。
12药物消毒
生石灰:老塘300~500斤/亩,新塘200~300斤/亩,全塘泼洒5~7天蓄水放鱼、虾、蟹等(放前应先试水)。
建议用:二氧化氯清塘消毒。
干塘200~400g/亩,带水清塘按水量算,每立方水体用08~1g对水泼洒,5~7天放种。
放鱼虾前试水。
用聚维酮碘300~500ml/亩;底改颗颗净,500g~1000g/亩泼洒消毒。
13合理放养密度
鱼苗20~30万尾/亩虾苗40~50万尾/亩;成鱼池塘按比例搭配,虾、蟹苗50~80万尾;网箱养殖应根据网箱大小,苗种规格而定。
14合理投喂饵料 应根据水温、气温决定。
一般每百公斤鱼每天应喂5~8Kg饲料(水温在24~26℃左右,虾、蟹每100公斤喂饵料4~5Kg饲料。
15抓好饲养管理 做到早晚巡塘,观察养殖品种活动情况,如出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预防。
16养殖品种下塘前必须严格消毒 消毒可用治霉灵、鱼广灵、聚维酮碘、病康灵等进行浸泡消毒(时间依据药物浓度和苗种忍耐能力)。
17苗种下塘后7天就可以杀虫杀菌 4~9月最好做到每半月一次)按说明用,杀菌用聚维酮碘、二氧化氯。
18投药 每半月投喂药饵3~5天,每天一次,(可用恩诺沙星)按说明用。
2 鱼病防治中有那些施药方法
21遍洒法 将使用的药品用胶盆或水桶稀释2000~3000倍以上,在池塘的上风口往下风口均匀泼洒,即遍洒法。
这种方法的主要作用是能对水体消毒、杀虫、杀菌、清塘、调水、肥水等,用这种方法要对水体体积进行标准测量,根据实际情况控制用药浓度,才能达到治疗目的。
22内服法 此法是将药品混入饵料后,在投放饲料时并能保证鱼摄入体内才能产生效果,是投喂饲料养殖鱼类的主要用药方法。
可以对鱼类进行消炎、杀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生长、驱虫等。
23浸洗法(又叫浸泡法) 此法是鱼种放养、转运、转池时采用的主要方法。
浸洗时间及浓度是此法的关键,浸洗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但应随鱼体的大小、多少、体质强弱、用药的浓度、水温高低、鱼体忍耐力等情况而灵活掌握。
24食物挂袋法 在食物(或网箱对角)三角区内挂上杀菌,杀虫的两种药物袋,使其食物形成药物区,在鱼类进入食物区摄食时,通过药物区进行鱼体体表消毒,驱(杀)虫,达到防疫的目的,该法简单,省时,省药,但对病原体杀灭不彻底。
此法在池塘精养及网箱养殖的疾病预防中常用。
3 常见鱼病治疗
31草鱼出血病
主要是由草鱼呼肠弧病毒引起,主要表现出三种症状:红鳍红腮盖型,红肌肉型,肠内发炎出血型。
此病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主要养鱼区流行。
主要危害草鱼。
水温在20℃~33℃时发生流行,最适流行水温为20℃~23℃
用药方法:标碘每亩米水体100~150ml全池均匀泼洒,如病情严重可隔一天再泼洒一次。
同时内服恩诺沙星3~4g、止血灵2~3g、VC 1g,三黄配方颗粒4~5g(每公斤料)拌料喂5~7天;用聚维酮碘溶液300~500ml/亩·米全池泼洒,连用2天;用戊二醛200ml,二氧化氯200g合用每亩·米全池泼洒,
32细菌性肠炎病
由为肠型点状气单孢菌引起,病鱼行动缓慢,离群独游,浮于水面,不吃食,不久死亡。
腹部有红斑、肛门外突红肿。
剖开鱼腹,有很多腹腔液,肠粘膜细胞往往溃烂脱落,肠内无食物,内有许多黄粘液。
本品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鱼和鳙鱼等养殖品种。
发病季节为4~9月,尤以春末夏初和夏末秋初为甚。
用药方法:二氧化氯200g全池均匀泼洒,严重时连用2次;用聚维酮碘300~500ml亩·米全池泼洒,严重时用2次。
33皮肤溃烂病
由尾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病鱼体表出血发炎有红斑,随着病情的发展,皮肤溃烂,鳞片脱落,肌肉腐烂,严重时可烂及肌肉至骨骼。
病灶无特定部位,全身各处都可发生,严重时遍及全身。
解剖鱼体可见肝脏呈褐色,胆囊肿大呈墨绿色,有时肠道发红。
该病主要发生于罗非鱼、加州鲈、鲶鱼、无鳞鱼等;主要是由于鱼体受伤,放养密度太大,水温变化大和水质污浊,鱼体免疫力差,引起细菌感染所致,严重时感染率可达50%以上。
用药方法:聚维酮碘300-500ml/亩·米全池均匀泼洒;用二氧化氯200g全池泼洒,连用2次;用聚维酮碘300~500ml全池泼洒1~2次。
我国水产养殖病害发生的主要特点及趋势是什么?
水产动物的疾病主要有以下六类:
①病原性疾病。
包括病毒性疾病、支原体病,真菌病,细菌性疾病,寄生虫病等。
②环境性疾病。
非正常的环境因素使养殖水体的温度、盐度、溶氧量、酸碱度、光照等理化因素的变动或污染物质超越了养殖动物所能忍受的临界限度使其致病,如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毒,重金属等引起的崎形等。
③营养性疾病。
投喂饲料的数量或饲料中所含的营养成分不能满足养殖动物维持生活的最低需要时,饲养动物往往生长缓慢或停止,身体瘦弱,抗病力降低,严重时就会出现明显的症状甚至死亡。营养成分中容易发生问题的是缺乏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其中最容易缺乏的是维生素和必需氨基酸。腐败变质的饲料也是致病的重要因素。
④药源性疾病。
因不良用药导致的肝肾等内脏器官的损坏、抗药性的产生等。
⑤生理性疾病。
动物本身先天的或遗传的缺陷所导致的某种畸形等,如种质的褪化。
⑥非生物因素与造成的损伤。
如在捕捞、运输和饲养管理过程中,往往由于工具不适宜或操作不小心,使饲养动物身体受到摩擦或碰撞而受伤。受伤处组织破损,机能丧失,或体液流失,渗透压紊乱,引起各种生理障碍以至死亡;也可因此为病原微生物提供侵入途径。

三、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条件
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是环境、病原体以及水产动物本身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1、引起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环境条件
引起养殖动物疾病发生的环境条件可分为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生物因素三方面。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光照条件、水源水质条件。各种养殖动物的正常摄食生长,均有其对自然因素的特定要求,如对光照、水温、PH值、溶解氧、酸碱度及矿物质等,如果自然因素能处于养殖动物所需最适条件,养殖动物能保持正常摄食、生长,其疾病发生率下降;如果自然因素超越养殖动物所需最适条件,养殖动物产生应激反应,则影响其正常活动及生长,从而导致体质下降,对病原入侵抵抗能力下降,对环境变迁的抵抗力下降,易导致疾病的暴发;当自然因素超越养殖动物耐受界限时,养殖动物死亡。
同样,自然因素对病原体的生长、繁殖亦起决定作用,当自然因素适宜病原体时,病原体迅速大量繁殖,对养殖动物的侵袭机率及能力加强,易导致养殖动物疾病发生,而当自然因素不适宜于病原体时,病原体生长、繁殖甚至生命受到阻碍,对养殖动物的侵袭机率及能力下降,养殖动物疾病发生率亦下降。
人为因素主要包括放养密度、池塘设施条件、管理措施等。
养殖水体对养殖动物容量具一定范围,在适宜范围内养殖动物能正常活动,超越水体容量,则限制了其活动,从而减弱其对环境适应能力,抑制了养殖动物生长、发育,养殖动物的体质下降,为疾病发生创造了条件。
设施条件亦直接影响水体条件,如果池塘排灌方便,则能保持良好养殖水环境,减少疾病发生;在池内加设增氧机,不但能保持池水溶解氧,同时对一些有害物质的氧化具决定作用。
养殖中的管理措施为人为因素中最重要内容,如养殖中投饵方式、水质控制、疾病防治措施等直接影响养殖动物疾病的发生。
生物因素主要包括了养殖环境中的病原生物、微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及其它养殖品种,这些生物有些能消除残饵、粪便,有些能改良水质,有些为养殖动物饵料,而有些为养殖动物的致病生物。养殖中应保持有益生物占绝对优势抑制有害生物生长,从而保持优良环境,减少疾病发生率。
2、引起水产动物疾病的病原体条件
引起养殖动物疾病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蠕虫、甲壳动物等。
病原体的来源有:水环境、土壤、养殖动物或鸟类等,其中细菌性病原、病毒性病原、真菌性病原,大多为条件病原,仅当环境条件适宜其生长、繁殖、养殖动物体质减弱时才感染养殖动物,而原生动物、蠕虫等为寄生性,只要环境条件适宜其繁殖便易引起养殖动物疾病的暴发。病原体的致病能力不同,致病力强的病原易使养殖动物暴发疾病,相反,则不易引起疾病的暴发,控制病原进入养殖水体,对传染力与致病力强的病原控制是减少疾病发生的主要手段。此外病原在宿主的身体上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时,才能使宿主致病。
(1)发病品种多病害测报资料显示,每年国主要水产养殖品种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害发生,几乎所有观察到的水产养殖和野生鱼、虾、蟹、贝、鳖类均有病害发生。
(2)疾病种类较多病害种类包括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寄生虫性疾病、真菌性疾病、营养性疾病及病因不明疾病。其中,以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性疾病为主,病毒性疾病大约17种,细菌性疾病61种,真菌性疾病4种,寄生虫疾病28种,藻类性疾病6种,其他病害3种,不明病因的疾病有9种,较前几年的发病种类有所增加。
(3)主要养殖品种发病率及死亡率有所降低近年来,国加强了监测预报和防疫检疫工作,及时开展病害综合防治,积极推行无公害水产养殖技术,渔业生产管理水平得到提高,水产养殖生产总体平稳,未发生大面积暴发性病害,主要养殖品种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有所下降。
(4)综合发病呈普遍趋势受目前养殖方式、养殖环境变化、病害防治技术水平等因素影响,水生动物病害已由单一病原转变为多病原综合发病。如近年7~10月国出现草鱼“三病”流行的时候,通常与车轮虫、指环虫病并发,给鱼类病情诊治带来一定困难。
(5)发病周期长,涉及范围广,病害控制及根治难度加大水生动物疾病发病时间由传统的春夏或夏秋两季发病高峰逐步向全年发病过渡,发病区域几乎涵盖所有养殖水域。同时,目前水产养殖滥用药物现象普遍,养殖生产者长期超剂量、超范围使用药物,病原产生耐药性,且耐药性不断增加,从而造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大病害的控制及根治难度。
(6)其他病害及不明病因病害多通过连续7年的全国水产养殖病害监测数据表明,肝胆综合征、亚硝酸盐中毒、缺氧及不明病因等病害,在全国水产养殖区域特别是在一些养殖发达地区发病率明显提高。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病虫害诊断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