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渔业  海洋渔业  2020  故事  丰收  海蜇  福建省  水产  渔业发展  渔业经济 

贝类是怎么饲养的

   2023-05-01 互联网艺莲园2150
核心提示: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这个题目也太大了吧?都要写一本小册子了~~!只好择要说一下:养殖方法贝类养殖的全过程主要包括养殖场地选择、采苗育苗、养成、育肥和收获加工等环节。场地选择为满足贝类不同发育阶段的不同生理生态要求,选择场地时必须对海区的理化、生物因子如波浪、潮汐、水流、水深、底质、盐度、温度、水质、饵料生物、敌害生物、贝类资源等进行系统调查,据此确定海区生产的安全程度。一般常将养殖海区分为采苗、养成、育苗、避洪等不同作业区。此外,养殖海区还应选在方便生产和生活以及交通便利的地方。采苗和育苗即

怎么养好扇贝?

扇贝,是我国沿海主要养殖贝类之一,世界上出产的扇贝共有60多个品种,我国约占一半。常见的扇贝养殖种类有栉孔扇贝、海湾扇贝和虾夷扇贝。

( Chlamys farreri )品种来源:黄海

特征特性:属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瓣鳃亚纲,异拄目,扇贝科,扇贝属;生活在3m~ 30m岩礁及砂砾质海底;滤食,饵料以浮游植物为主;耐温范围一15℃~25℃;适盐范围16‰~43‰;产卵期在5月至6月;用途广,肉细嫩,味鲜,经济价值高。属我国海区自然生种类。适宜于我国广大海域特别是北方沿海养殖。

栉孔扇贝营附着生活,足丝料发达。成贝壳高可达8厘米以上。因右壳前耳有明显的足丝孔和数枚细栉齿而得名。壳面生长纹细密,具粗细不等放射肋;左壳约10条,右壳约20条,肋上有不整齐的小棘。

( Ar-gopecten irradians )品种来源:1982年从美国引进。

海湾扇贝不宜在我国养殖,主要原因是海湾扇贝个体滤水量24小时会达到12方至15方,随着我国海湾扇贝养殖面积的增大,导致大面积海域水质出现氨氮过高,溶解氧过低,使海湾扇贝产量一年不及一年,其他养殖生物大量减少,导致海底淤泥增厚,这样一来我国的海洋环境会受到严重破坏,个人意见迅速产出渔政及环保部门迅速采取措施,抑制海湾扇贝在我国海域上养殖,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蓝色海洋。

特征特性: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异柱目,扇贝科,扇贝属。贝壳扇形,两壳几乎相等,后耳大于前耳,前耳下方生有足丝孔。壳面有放射肋18条,壳面呈黑褐色或褐色。生长适温范围5-30℃,最适生长温度18-28℃。

栉孔扇贝( Chlamys farreri )

生态习性

栉孔扇贝生活在低潮线以下,水流较急、盐度较高、透明度较大、水深10-30m的岩礁或有贝壳沙砾的硬质海底,以足丝附着侧卧于附着基上,右壳在下。动物可开闭双壳排水,以反作用力作短距离的游泳。闭壳运动能发出清脆的声响,能脱落足丝到水中游动。正常生活时,通常张开两壳,滤食海水中的单细胞藻类和有机碎屑以及其他小型微生物。若环境不适合,可自动切断足丝,急剧地伸缩比壳肌,借贝壳张闭排水的力量和海流的力量作短距离的移动。栉孔扇贝对低温的抵抗力较强,在水温0℃以下也能够成活。15-20℃是最适生长温度,水温超过25℃生长受到抑制,4℃以下贝壳几乎不能生长。高盐种类,最适盐度范围为23-34。栉孔扇贝耗氧率高,抗干露的能力较差。产地、产季产于我国北部沿海,山东长岛、威海、蓬莱、石岛、文登和辽宁大连、长山岛等地是主产地。

繁殖特性

栉孔扇贝为雌雄异体,存在雌雄同体的现象。在繁殖季节,雌性生殖腺呈橘红色,雄性生殖腺呈乳白色,区分明显。繁殖季节过后,生殖腺退化,雌、雄外观上完全相同,呈无色半透明状。栉孔扇贝每年有两个繁殖期,第一次在5-7月,水温14-20℃,第二次约在9-10月,水温22-20℃。繁殖季节主要与水温有关,在不同的海区有较大的差异,山东南部沿海,5月上中旬进入繁殖盛期;而在长岛北部岛屿海区,6-7月份才进入繁殖盛期。除水温以外,生殖腺植树的变化也是确定繁殖季节的一个重要依据,生殖腺指数平均达到15%时进入繁殖期。在繁殖季节有多次排放的习性,第一次排放后,经过一周左右又可排放,壳如此反复多次。产卵量随个体的增大而增加,壳高6-7cm的两龄倍,怀卵量800万-1000万粒,一次产卵量200万粒左右,壳高8-9cm的3龄贝,怀卵量为1500万粒,一次产卵量400万粒左右。成熟卵子直径70微米左右,精子全长50微米左右。苗种培育幼虫培育适宜密度为8-12个/mL,培育水温为18-20℃,受精卵孵化至D形幼虫期,即可进行投喂三角褐指藻、等鞭金藻、叉鞭金藻、小球藻、塔胞藻和扁藻等。以等鞭金藻为例,D形幼虫初期日投喂量为1万-15万个/mL;壳顶期日投喂量为15万-5万个/mL;分3-6次投喂。多种饵料种类混合投喂的效果比单一种类要好。每天换水两次。光照一般控制在500lx一下。每5-7天倒池一次。在重金属含量较高的海水中,每立方米水提价入2-3g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附着基一般是棕绳编成的小帘(绳径8mm左右),或聚乙烯网片,附着继需用05%的氢氧化钠处理,清洗油污等,在经过反复锤打、浸泡,清除碎屑、杂质及可溶性有害物质等。附着基投放过早,不但影响育苗池的正常管理,而且容易被残饵、杂质污染,水质变差,幼虫难以附着;附着基投放过晚,则错过大批幼虫最佳附着机会而下沉死亡。最佳投放时间应在池内幼虫有50%以上出现眼点时,一般配合倒池。养殖要点筏式养殖:在海区设置筏架,然后在筏架上 吊挂养殖笼,1CM左右雅贝一层防治200个左右,放养量为400笼1/15公顷;穿耳吊养:利用壳高3CM以上稚贝,在其前耳钻一小孔,然后吊挂在养殖绳上进行养殖;底播养殖:把贝苗直接播放到海底或滩涂潮间带养殖,可与对虾混养。养成时间栉孔扇贝为多年生,1-2龄贝生长速度较快,在人工筏式养殖的条件下,当年常温培育的苗种,入冬前壳高可达2cm以上,第二年壳底高可达7cm左右。

海湾扇贝 ( Ar-gopecten irradians )

生活习性

海湾扇贝多数分布在海面下3-10米处,性格比较泼辣,耐温范围-1-31℃,5℃以下停止生长,10℃以下生长缓慢,18-28℃生长较快;其耐盐范围16‰-43‰,适盐范围21‰-35‰。在环境不适时,能自切足丝用两壳开闭击水进行快速移动。海湾扇贝一次击水可跃进1-2米左右。海湾扇贝从受精卵起计算,在流大水肥的海区经过8个月,平均壳高能达5-6厘米以上,最大个体达7厘米左右;在内湾流缓海区平均壳高只达5厘米左右。在全人工养殖条件下,低密度放养较高密度放养生长快,分苗早较分苗晚生长快。

生殖习性

海湾扇贝为雌雄同体。其生长发育较快,春季培育的苗种,养殖到秋季(壳高达5厘米左右)性腺就成熟,并可以此为亲贝采卵培育苗种。生物学最小型为22厘米。性腺局限于腹部,精巢位于腹部外周缘,成熟时为乳白色;卵巢位于精巢内侧,成熟时褐红色,通常性腺部位表面具一层黑膜,在性腺逐渐成熟过程中,黑膜逐渐消失,精巢与卵巢便历历分明。当性腺开始发育后,在控温条件下给予一定数量的饵料,能促进性腺提前成熟,排放精卵,这就是提前苗与多茬育苗的生物学根据。在我国北方海域,海湾扇贝一年有春秋两个繁殖盛期,春季为5月下旬至6月,秋季为9至10月。秋季生殖期后,腹部透明,无精卵存在。

虾夷扇贝

虾夷扇贝在我国北方繁殖季节为3—4月份,产卵水温为3—10℃。自然种群雌:雄为6:4左右。虾夷扇贝受精卵在海水中受精后不断发育,初期D型幼虫壳长110—120μm;经过浮游幼虫阶段,当幼虫平均壳长达到220—240μm时出现眼点,随即附着变态,稚贝壳长达3—4cm,足丝腺退化。栽培要点1、育苗亲贝的选择与蓄养:壳长8—13cm的3—4令贝均可做亲贝,一般按每立方米水体购置5个左右亲贝就可以了(其中雄贝占3—5%)。亲贝运输要在低温季节进行,在气温5℃以下。将亲贝装入麻袋中,麻袋用海水湿透,扎紧,海上运输15小时,成活率可达100%。暂养密度30—40个/立方米,暂养水温5—7℃。以小硅藻为主要饵料,畏投少量金藻和扁藻,日投饵量30万-40万个/ml,每6小时投饵一次,日换水4次,每次1/3。亲贝暂养期间,一般不倒池,不充气。

产卵、孵化:成熟的虾夷扇贝性腺十分饱满雌贝性腺呈桔红色或桃红色,雄性呈乳白色当性腺指数达13%以上,正常换水发现有少量亲贝排放时,采用同温下倒池的方法产卵,不进行其他刺激。亲贝第一次平均产卵量低于300000/只,可留下亲贝再继续暂养3—5天,则又可大量排放。孵化水温8—11℃,孵化期间每隔1小时人工搅动一次;经90—70小时,当60—70%幼虫达到D形幼虫时,用200目拖网及时选优。幼体培育:密度:D形幼虫培育密度前期控制在8—10个/ml,后期6-7个/ml。

饵料:金藻3011,8701均是虾夷扇贝优质的开口饵料,采用金藻与硅藻混合投喂,日投饵量10000-60000/个ml投放附着基后饵料可改为以扁藻为主,并适当增加投饵量。

水温:幼虫培育阶段最适宜水温为15℃左右,D形幼虫选出后每天以05℃的速度将水温升至15℃,达到稚贝后可降温培育,以利向海上过渡。

换水:培育期间换水2—3次/日,前期每次1/3,后期每次向海上过渡,培育期间换水2—3次/日,前期每次1/3,后期每次1/2,并适当充气,每天吸底一次。

2、养殖底播增殖(放流增殖):选择砂泥底质渔场,清除敌害生物;播苗密度为8枚/平方米,亩播苗5500枚;播苗时间为当年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或翌年3-4月;增殖时间为17个月壳高可达8cm以上。浮筏养殖:尽管放流增殖是一种技术简单、不需什么物资设备、成本低的一种生产方式,但由于海底敌害生物较多,侵害严重,存活率低,采捕也比较困难,尤其有些海区又没有具备放流增殖的底质条件,因此对于具备适于虾夷扇贝生长发育水温条件而又没有适于放流增殖底质条件的海区,进行浮筏式垂下养殖是虾夷扇贝生产的另一种方式。所谓浮筏式垂下养殖,就是将贝苗按一定密度装在适宜的容器中,按一定距离和适宜水层吊挂于设置在海上的浮筏(绠)上进行养成。[2]

3、收获收获时间:分苗时如果贝种个体较大(体高3厘米以上),经过1年半的养殖,体可达10厘米左右的商品规格标准,收获时间主要根据出丁率和出肉率最高的季节进行。出丁率高的时间为5-7月份,其中以7月份最高,而出肉率最高,也就是最肥满的时间为3-5月份,如果加工贝丁,以5-7月份收获为宜,而销鲜则最适收获时间为3-5月份。收获方法:浮筏养殖的虾夷扇贝,胃酸收方法比较简单,即当虾夷扇贝长到商品规格标准时,在其适宜季节,将网笼从筏上解下,运回销售或加工,如果有一部分尚未达到商品规格,则重新装笼继续养殖。经济价值大。

各种海鲜的养殖盐度是多少?

问题一:淡水贝壳怎么养 河蚬又称黄蚬,是一种淡水贝类,其贝壳中等大小,略呈正三角形,壳质稍厚且坚硬,成体壳长40毫米左右,壳面颜色变化较大,常与栖息环境有关,呈棕、黄绿色或黑褐色,壳面有粗糙的环肋。河蚬平

问题二:普通河里的贝壳如何养殖? 找个鱼缸或盆子,在里面放些沙子,在放点水,水高过沙子2-3厘米,喂一些干鱼虫,一点点就够,不喂也可以放在温暖的地方冬天别冻死

问题三:活贝壳用淡水能养吗 第一个问题:这要看该贝壳是海水贝还是淡水贝类,海水贝用咸水养,淡水贝用淡水养。

第二个问题:浮游生物、藻类等。贝类有千千万万种,食性也不一样。但一般摄食一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无脊椎动物幼虫以及有机碎屑等。食石头、沙子、动物尸体等。

第三个问题:这要看贝壳的种类、环境、砂砾的多少以及各种偶然因素,这个是不能确定的。

第四个问题:如果是淡水贝壳相对容易,用一个鱼缸装上淡水就可以了,如果是蚌类,缸底要铺沙子,因为它们喜欢吧自己埋起来。同时要提供相应的食物,螺类一般以藻类为食,蚌类靠滤食水中的微生物。。。。

如果是海里贝壳最起码要用海水去养,如果用淡水就会很快死去。最好有专业的海水缸和配套器材。具体怎么养要看你说的贝壳是什么品种了,海里的贝壳种类太多了。

问题四:海水中生活的贝壳可以在淡水中存活吗?不行的话,怎样养? 除非用海水养殖,可以延长存活时间,在10斤的水中加3两海盐,配成类似的海水。没有海盐的盯用食盐,效果差点。

问题五:贝壳怎么养 如果是淡水贝壳相对容易,用一个鱼缸装上淡水就可以了,如果是蚌类,缸底要铺沙子,因为它们喜欢吧自己埋起来。同时要提供相应的食物,螺类一般以藻类为食,蚌类靠滤食水中的微生物。。。。

如果是海里贝壳最起码要用海水去养,如果用淡水就会很快死去。最好有专业的海水缸和配套器材。具体怎么养要看你说的贝壳是什么品种了,海里的贝壳种类太多了。

问题六:海贝壳怎么养 除非用海水养殖,可以延长存活时间,在10斤的水中加3两海盐,配成类似的海水。没有海盐的话用食盐,效果差点。储

扇贝必须用海水养,靠过滤海水中的微小藻类和其他微生物为食,所以必须经常更换新鲜的海水以保证海水的含氧量充足,扇贝的食物充足。。。

扇贝养殖技巧 扇贝该怎么养

澳洲龙虾:夏天水温12-15℃,冬季水温18-19℃,盐度24-26%,龙虾一般可存活一周,在不浑水的情况下,可每三个月换一次水,由于澳洲龙虾生猛好动,所以除了小龙虾外,最好不要与其他海鲜混养。

小青龙(小龙虾):水温17-18℃,盐度24-26%,一般可以存活3-4天。可与龙虾混养。

多宝鱼、三刀鱼:水温18-19℃,盐度16-18%,最多可喂养15天,每周换一次水,二者可以混养。

花蟹、珍宝蟹、梭子蟹、膏蟹:水温17-19℃,盐度23-24%,一般可存活7天,所有的蟹类都可混养

蛤蜊、蛏子:水温13-15℃,盐度12-15%,可存活5天左右,一般都用流动水喂养,而且这些贝类一般没有混养禁忌,但是由于个体较小,所以都单独放置。

鲟鱼、昂刺鱼、河虾:水温12-15℃,盐度0,由于鲟鱼较勇猛,故需单独喂养,其他的品种可混养。

明虾、基围虾、螺蛳虾、草虾:水温18-19℃,盐度16-18%,最多可存活1-2天,由于虾类极易使水质变坏,所以每隔1天就要换一次水,如果发现池中有死虾,必须马上捞出。由于酒店大量喂养,故一般单独喂养。

左口鱼:水温约为-2℃,盐度24-25%,最多可喂养15天,每周需换一次水。

扇贝、带子、青口、花螺:水温0℃,盐度18-20%,最多可以放置3天,一般都用流动水喂养。这些贝类一般没有混养禁忌,但是由于个体较小,所以都单独放置。

东星斑、石斑、苏眉斑、老鼠斑、老虎斑等斑类原料:水温20℃左右(冬天要用恒温器),盐度24-26%,一般一星期换一次水,除了石斑外,其余的皆可混养。

象拔蚌:水温约为-2℃,盐度24-25%,一般可存放5天,平均2天换一次水,可以与左口鱼混养。

加州鲈鱼:水温23-28℃,虽然加州鲈鱼原产地为纯淡水;但盐度只要保持在10%以下即可,一般可存活20-30天,一周换一次水,可与其他的鱼类品种混养。

活鲍鱼:水温12-15℃,盐度10-12%,最多可以放置15天,平均5天换一次水,一般单独喂养。

活海参:水温15℃左右,盐度10-22%,最多可以放置3天,平均2天换一次水,一般单独喂养。

花蛤、香螺、文蛤、天鹅蛋:水温10℃,盐度12%左右,最多可以放置5天,一般都用流动水喂养,而且这些贝类一般没有混养禁忌,但是由于个体较小,所以都单独放置。

扩展资料

海水养殖的优点:

集中发展某些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虾类、贝类及棘皮动物(如刺参)等,生产周期较短,单位面积产量较高。按养殖对象分为鱼类、虾类、贝类、藻类和海珍品等海水养殖,其中,以贝、藻类海水养殖发展较快:虾、鱼类、软体类海珍品养殖较薄弱。按空间分布分为海涂、港湾和浅海等海水养殖。按集约程度分为粗养(包括护养、管养)、半精养和精养,以粗养为主。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海水养殖

蛤蜊 如何饲养

1、所有的养殖都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选种育种,想要养好扇贝首先在选苗育苗上下功夫。一般要选择至少壳高大于5cm,壳厚大于2cm并且壳上附着物比较少的,同时多观察,及时将死亡腐坏的捡出去。

2、扇贝在育苗期用的水一定要经过消毒,避免病菌令扇贝生病,一般的处理方法是首先将育苗用水进行过滤,然后利用紫外线或者臭氧等等进行消毒处理,同时还有一些专用的杀菌消毒药物可以选择。

3、万物都离不开食物,既然是要养殖扇贝那么就要给它们挑选比较好的饲料来喂养,第一能保证它们营养充足长势良好,另外可以避免劣质饲料中带有病毒真菌等。

4、水产养殖都必要做好的就是实时监测水质情况,水质一旦变坏就要及时去处理,千万不能大意,否则扇贝大面积生病就会损失惨重。另外一个药店就是要控制好温度,根据自己养殖贝类的喜好来调节温度,不能过高也不要过低,保证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最好。

5、在养殖扇贝的时候一定要提前对扇贝的附着基进行严格的消毒,很多养殖者只是前期给扇贝和水进行的消毒,但是后来发现很多扇贝生病,原因就是其忘了给扇贝附着基进行消毒处理。

6、扇贝在养殖过程中日常要多抽样检查,随时的掌握好每一处扇贝的长势和状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另外扇贝的养殖一般都是大面积的,这就要控制好养殖的密度,如果密度太大不利于扇贝的生长。

蛤蜊如何饲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花蛤苗运输

当幼苗生长到商品规格种苗时(指白苗、中苗、大苗),就可移殖养成或出售,洗苗时间还要结合气候、潮水而定。农历初一、十五的十二时(半夜十二点及中午十二点)是大潮。而每天满潮时差大概是50分钟左右。一般在天气凉爽,非下雨天和非小潮水期间进行,这样洗的苗种健壮,运输成活率和养成成活率高。产苗区与养成区经常不在同一地区,因此移苗就需要一段运输过程。由于杂色蛤适应环境能力强,能经受数小时甚至几天不于涸、不致死。体腔内部含存一定量海水,捕捞后能起调节作用,这对贮存与发运带来一定好处,但对贝类的分选时间、包装、运输等因素仍会直接影响它们的质量。在运苗过程中,还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短途运输:一般用车运,亦可用船运。运输历时24h以内,无需采取降温措施。

2)长途运输:运输历时24h以上,需用冷藏车。苗种与冰袋交错排开,并用竹片分层相隔,控制温度3℃左右,运输80h~100h,成活率95%以上。

3)一般用网袋装苗,每袋30kg左右,网目大小以不漏苗为准。

4)蛤苗应是当日采取的,且苗体应洗干净,不含泥沙等杂物。

5)运输时间最好在北风天,温度比较低,成活率高。南风天气易死亡,最好是当天洗苗,当天运输,当天播苗,从起苗到播苗最迟不超过3个潮水为限,以利提高播苗成活率。

6)在洗苗和搬运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把蛤苗碰伤击破贝壳,引起死亡,互相感染,影响运输成活率。

7)不论车、船运输都得加蓬,避免日晒、雨淋造成死亡,但是不得密盖,以防闷死。

8)运输前必须准确计算放养场的潮水,以确定启运时间,如果放养在低潮区,应在大潮期间运苗,否则苗运到,埕地不干露,无法播种。

潮间带养殖花蛤

(一)养殖场的选择条件

成蛤的养殖场,应选择风浪较为平静,潮流畅通,地势平坦,砂多泥少(含砂量为70%~90%)的中、低潮区;海水比重为1010~l025,最为理想的比重为1012~1020;流速为40~100厘米/秒。

(二)整埕播苗

1播苗季节:播苗季节,依苗种的个体规格大小不同,而有较大差异。白苗,一般在4~5月播苗;中苗大多在12月播苗,有的地方因天气寒冷等原因,推迟到翌年春天播苗;大苗一般在产卵之前播苗。

2整埕:整埕工作,主要是先在埕地靠近港道处和潮下带的边缘,用芒草筑堤,以防蛤苗流失。堤宽30~40厘米、高约25厘米。大片的滩涂也要用芒草围堤,隔成数块,便于管理。而后捡去埕面上的石块、杂物,用砂填好洼地,整平埕面。若埕地较软,则须开挖排水沟,以防埕面积水。最后,在播苗之前一星期,用漂白粉(15千克/亩)或茶籽饼(8千克/亩)泼洒埕地,杀除敌害生物。

3播苗方法:播苗方法有干播和湿播两种。

(1)干播:退潮后埕地干露时,从停泊在埕地上的运苗船中卸下蛤苗。播苗时,要求播撒均匀,防止成堆集结。若潮水已上涨无法继续播苗或播苗未完成时,则应将蛤苗卸下,浸没于水中,待下一潮水再播。

白苗因个小体轻,易被潮水带走而流失,故多选用此法播苗。

(2)湿播:湿播是在潮水未退出埕面时,用船把蛤苗运至插好标志的埕地上,在标志范围内按量播撒均匀。播苗,应在平潮或潮流缓慢时进行,以免蛤苗流失。

用湿播方法,增加了播苗时间,提高了工效和蛤苗的成活率,但播撒较不均匀。这种方法,只适用于中苗和大苗播撒。

4播苗密度:播苗密度,直接影响到蛤仔的生长速度和产量。如播苗密度太大,蛤仔生长较慢;如播苗密度太疏,不能充分利用养成面积,单产较低。因此,要掌握适宜的播苗密度。其播苗量,要根据蛤苗个体的大小、潮区的高低和底质条件等因素来决定(表19-6):蛤苗个体大的,成活率高,可少播;潮区低的,蛤苗摄食时间长,生长快,同时敌害也较多,蛤苗受害率高,应适当多播;底质较硬的埕地,稳定性好,亦可多播。

此外,还要根据海区饵料生物的多寡及流速的大小而酌情增减。

表19-6蛤苗播苗密度与苗种规格、场地条件的关系。

三)养成管理

俗话说“三分苗,七分管”。做好养成期间的管理工作,是保证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

1移殖:移殖的主要目的是,转移养殖潮区,疏散养殖密度,促进生长。

(1)苗种增大,稀疏移殖:小苗播种的潮区较高,经过6~7个月的养殖后,个体显著增大,摄食量增加,养殖密度相对显得太密;同时,蛤仔的体质逐渐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因此,应移到较低潮区放养,并适当降低养殖密度,以加速蛤仔的生长。

(2)随着不同季节移植,以提高蛤苗成活率:根据泥层保温性好,冬天不易冻死蛤苗和砂埕贮水量大,温度低,夏季不易晒死蛤苗的特点。随着季节的不同,可移植到不同的场地,以提高成活率。可采用边收获、边移植的方法进行。

(3)加快产后亲蛤恢复体质,移植促进生长:亲贝在产卵排精后,因体质虚弱,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差,易造成死亡。所以,应在繁殖季节之前,把亲贝移植到潮区低、饵料丰富、风平浪静的场地养殖,以恢复体质,加快生长速度。

2防止灾、敌害:严重威胁蛤仔的自然灾害,主要是洪水和台风。在易受台风袭击的埕地,应争取在台风季节来临之前,收获或移植到安全地带;受洪水威胁的埕地,也应采取类似的措施;对未来得及收成和移殖而受害者,必须及时抢救,清除覆盖埕面的泥砂,集拢散失的蛤仔,以减少损失。

蛤仔的敌害生物及其防治措施如前所述。在养成期间应经常下埕除害,减少损失。

3加强日常管理:蛤苗播放后,要经常到埕间巡管,检查蛤苗有否流失、蛤仔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敌害的危害情况等,以便及时补苗或采取相应措施。同时,要疏通水沟、填补埕面、修补堤坝等。特别是刚繁殖后的亲蛤,体质虚弱,多数上浮在埕地表面,若被人为踩踏,死亡率更大。所以,在繁殖季节之后,更应加强管理或进行移殖。

参考资料:

>
 
标签: 贝类 是怎么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业信息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信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