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掌握蛏子养殖技术,蛏子的养殖技术主要在哪几方面?
在养殖过程中,缢蛏播种后可以养殖成符合市场标准的商品缢蛏,这种生产工艺叫养殖。我国缢蛏的养殖方式主要有滩涂养殖和蓄水养殖。下面冯哥根据我区缢蛏的养殖技术,从滩涂养殖、蓄水养殖、增值养殖三个方面开始和大家谈谈缢蛏的养殖知识,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地形蟋蟀的养殖地点应选择在内湾和河口附近的海域,那里风平浪静,有淡水注入,滩面平坦。由于蛏苗喜欢钻土,生活在洞穴里,所以养殖区底料表层最好有3厘米左右的软泥,中层为20~30厘米厚的泥沙混合层,底层为沙质。为了便于生产管理和观察,以及播种和收获,缢蛏养殖区应选择在中潮带的中下部和低潮带的上部,因为该区域暴露时间较短,摄食时间较长,栖息地相对稳定,有利于缢蛏的生长。
潮汐海域潮汐要平缓,饵料丰富,以促进缢蛏的快速生长。所以只要潮流不影响滩面稳定,养殖区最好有较大的流速,最小流速一般要求在40cm/s以上。盐度缢蛏在相对密度为1010~1020的海水中生长良好,一般要求在1005~1022之间。工农业污染源海域不能选择养殖海域。耕作生产区一般采用翻耕的方式布置,翻耕包括翻、耙、平三个步骤。混凝土翻耕需要在播种前2天内完成。为了防止洪水或风浪的影响,应在河口周围修建堤防进行保护。筑堤时,风哥在海域的做法是先筑起芒堤,深约03m,宽约05m,然后将芒(羊齿知藤草)成束摆放竖立(直芒),再用一束芒横过土(横芒),横芒与直芒形成45°交角,再推上沙,芒上端露出垄面03m左右。芒堤的施工要求平直、高度均匀、厚度均匀,以尽量减小洪水和风浪造成的冲击阻力和压力差。同时,为防止山洪从养殖区上方倾泻,需在上端筑堤,挖沟引淡水入海,保护地表不受破坏。
根据涂层表面的地形和潮流方向可以确定场的规模。一般每隔1m开挖一条长50m、宽3m的排水沟,场区四周开排水沟,宽20cm-25cm,深15cm-20cm。在田地上方30-40米处建造一个短水坝。可以防止涨潮时潮流破坏蛏田或者夏天流入蛏田的水烫伤蛏。海滨打顶是改善土壤质量、消除敌人和危害、增加蛏苗潜穴率、分散土层中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重要措施。要求在冬、春或播种蛏苗前1-2个月内,将蛏田翻一两遍,翻耕深度在40cm-50cm左右;并耙涂表面,构建标准化模型场。
根据繁殖季节,蛏苗可分为“冬子”、“春子”和“夏紫”。冬子体质最好,成活率高;春子次之;夏紫是最糟糕的。要选择壳完整、籽粒饱满、大小均匀、新鲜活泼的幼苗。检验蛏苗质量的方法:用手轻轻摇动或拍打篮子,蛏苗双壳发出“吱吱”声者为好苗,成活率一般可达90%以上。装运蛏苗应做到急、快、轻、快,尽可能缩短途中时间,力争24小时内完成。尽量安排在晴天,温度10℃-15℃。
蛏子喜在风浪平静、潮流畅通、底质松软、有淡水注入的内湾中、低潮区,营穴居生活。随潮水的涨落在洞穴中有升降运动。海水淹没时,上升到洞穴口,伸出进出水管,进行呼吸、摄食、排泄等活动。滩地干露时,则降到洞穴的中部或穴底。蛏子潜居的深度,随蛏体大小、体质强弱以及底质和季节的变化而不同。通常蛏体大、体质强壮、底质松软、水温低时,潜居较深;反之,蛏体小、体质弱、底质硬、水温暖时,潜居较浅。一般潜居深度为体长的5—6倍。根据滩涂上进出水孔的大小和两孔的间距,可以判断蛏体的大小和肥瘦,若滩面上进出水孔明显,并且在出水孔周围有泥土隆起,说明蛏体健壮。
蛏子在洞穴中倒立生活,一个洞穴内不会同时出现两只蛏子。通常稚贝的移动能力较强。在正常情况下,成龄蛏不会离开自己的洞穴而转移到别处生活。蛏子这种生活习性,给养殖管理提供了极大方便。
蛏子为广温性贝类,生活在北方的蛏子能忍受—3一OC的低温;生活在南方的蛏子在39C温度条件下仍能生活一段时间。蛏子生长的适宜水温为15—30C,在此范围内,温度愈高,生长愈快。蛏子对相对密度的适应范围为1005—1020,在这个范围内相对密度偏低对蛏子生长有利。蛏子的摄食为被动性的滤食活动,对食物的种类没有严格的要求,但对食物的大小和形状却有一定的机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