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在古代的作用
现在很多人认为太和殿平时是用于上朝的,其实不是。太和殿其实是用来举行各种典礼的场所,实际使用次数很少,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主要在太和门、乾清门(为御门听政)、乾清宫(有大事或重要的事情时皇帝召见大臣所在地)、还有养心殿(清朝后期垂帘听政)的,并不是平时所说的太和殿。
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举行,“传胪”仍在太和殿举行。
关于皇帝上朝的地点,其实不在太和殿,纵观明清,皇帝一般都是在太和门、乾清门上朝,称御门听政,而当有比较紧急或重要的事情时,皇帝则在乾清宫召见大臣,晚清时期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上朝的地点也因此变为养心殿。
扩展资料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之精华,东方三大殿之一。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位于北京紫禁城(故宫)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后屡遭焚毁,多次重建,今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太和殿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屡遭焚毁,多次重建。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3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
为中国现存最大木构架建筑之一,太和殿匾额“建极绥猷”匾,为乾隆皇帝的御笔,现存的牌匾为复制品。原件在袁世凯称帝时被换下,已佚。
参考资料:
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各是什么顶
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由来:
太和殿:“太和”二字是说宇宙间的一切关系都得到协调的意思。太,太极,指宇宙万物;和,和谐,协调。
中和殿:“中和”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中和殿匾额“允执厥中”匾,为乾隆御笔。典出《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保和殿:“志不外驰恬神守志”。典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意为神志专一,保持宇内和谐,才能福寿安乐,天下太平。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作用:
太和殿:明清时举行大朝礼的地方如登基、大婚。
中和殿:皇帝祭天祭地前休息的地方。
保和殿:宴请外藩王宫贵族、科举考试的地方。
1、太和殿:为重檐庑殿顶,太和殿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其建筑规制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
2、保和殿:为重檐歇山顶,屋顶上覆**琉璃瓦,上下檐角均安放9个小兽。上檐为单翘重昂七踩斗拱,下檐为重昂五踩斗栱。
3、中和殿:为单檐四角攒尖顶,屋面覆**琉璃瓦,中为铜胎鎏金宝顶。它的面积是三大殿中最小的。太和、中和与保和三大殿所在的台基上,设置有龙的头部形状的排水口。
扩展资料:
太和殿的建筑介绍:
康熙三十六年,太和殿再次完工,康熙帝举行了盛大的落成仪式,这不仅仅是一个宫殿的落成,更昭示一个盛世的开端。上篇文章说过的八米多高的整块汉白玉石,就坐落在太和殿的中央,渲染着太和殿的核心地位,也把皇家的统治烘托大极致。
太和殿也是紫禁城中最大的建筑,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长宽比例正好是九比五,就是我们传说中的九五之尊的意思。在单个数字中,九为最大,体现尊贵,我们可以看到大门上是九排九路门钉,房檐上都是九个走兽。但是对于太和殿来说,九已经不足以表达他的尊贵,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太和殿屋顶上的神兽是十个,多出来的一个叫做行什,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仅此一例。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中和殿
百度百科-保和殿
百度百科-太和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