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两条是什么鱼啊?买回来不知道叫什么鱼。
带鱼跟鞍带石斑鱼,俗称龙趸、龙胆石斑、花尾龙趸、猪羔斑、枪头石斑鱼、倒吞鲎、鸳鸯鲙、紫石斑鱼等,是石斑鱼中体型最大的种类,故也称为“石斑之王”。龙趸大多生活于热带、亚热带的珊瑚礁海区。除了在我国西沙、南沙群岛及海南岛南部外,国外在红海、印度洋非洲东岸至太平洋中部,南至澳大利亚,北达日本南部等海域也有分布,被东南亚地区推为四大名鱼之首。
龙趸是海洋中的一种名贵珍馐,野生品种体重一般在三四十斤以上,而人工养殖的石斑鱼一般只有1-5斤的为多。野生龙趸鱼多藏于珊瑚礁中不轻易露面,生长较为缓慢,体型超过60厘米的龙趸鱼更是已经在海里生活了超过20年,灵性十足,非常难以捕捉。它的药理功能不俗,能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争心血管疾病。
龙趸的肉质上乘,营养丰富,味道好于一般石斑鱼,能做多种海鲜佳肴,货源稀少、售价昂贵,在广州市场,每公斤批发价高达190元左右,酒家食肆更卖到200多元,但仍受人们青睐
石斑鱼的双向性逆转是什么?
湛江红树林保护区建于1997年,保护面积20278公顷,是中国最大的红树林湿地保护区。这个保护区并不是一个单独的保护区域,而是由散布在广东省西南部雷州半岛1556千米海岸线上72个保护小区组成,这些保护小区由红树林群落、滩涂以及相关的潮间带栖息地组成。保护区于2002年加入《拉姆萨公约》,成为国际重要湿地。自2001年起,中、荷两国政府通过中、荷合作红树林综合管理和沿海保护项目(以下简称IMMCP项目),对该保护区及其海岸带自然资源实施保护和管理。IMMCP项目协助保护区恢复和保护红树林湿地以及相关沿海自然资源,项目涉及许多内容,重点是红树林的恢复、保护、教育和共管等方面。
大洲岛国家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大洲岛国家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岛东部沿海,在万宁县境内,面积70平方千米。是国务院于1990年9月批准建立的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金丝燕和海岛海洋生态系统。大洲岛是珍贵的燕窝生产鸟类——金丝燕的长年栖息地。燕窝是十分名贵的补品和药品,被历代皇帝列为贡品,素享“东方珍品”和“稀世名药”的盛誉。
三亚珊瑚礁三亚珊瑚礁自然保护区于1989年建立,1990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8500公顷。三亚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属于三亚市沿海区,以鹿回头、大东海海域为主,包括亚龙湾、野猪岛海域,以及三亚湾东西玳瑁岛海域,总面积40平方千米,保护对象为珊瑚礁及其生态系统。保护区属珊瑚礁海岸,位于天然海湾内,海水盐度年变化范围为334‰~338‰,水温年变化范围为236℃~293℃。海浪破坏作用小,海水交换充分,浅水区大,污染小,有机质含量丰富,基质坚硬,是珊瑚生长的良好场所。
中国的海洋特别保护区,是指对具有特殊地理条件、生态系统、生物与非生物资源及海洋开发利用特殊需要的区域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和科学的开发方式进行特殊管理的区域。海洋特别保护区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级,其中具有重大区域海洋生态保护和重要资源开发价值、涉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及其他需要申报国家级的海洋特别保护区,列为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报国家海洋局批准。迄今全国共有15处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
蛎蚜山地处南黄海沿岸,位于海门东灶港东南约4千米,面积35平方千米,因盛产牡蛎而闻名。蛎蚜山东西长143海里,南北宽09海里,处在南黄海潮间带,由牡蛎活体和各种海洋生物构成。其神秘之处在于入水为礁出水为山,被当地人称为“沉浮山”。经中科院南京地理所、南京师范大学及浙江大学等有关专家实地考察论证,一致认为蛎蚜山是中国唯一、世界罕见的海洋奇观,具有极高的科考和旅游开发价值,距今已有1690年历史。
连云港海州湾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是国际鸟类迁徙通道的重要接点,是我国海洋生物南北分布的界限。国家批准建立的海州湾海湾生态与自然遗迹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规划总面积49037平方千米,具有繁多的海洋生物资源、独特的海蚀地貌以及特殊的基岩岛礁与海洋自然遗迹资源等,海洋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价值显著。
马鞍列岛为舟山群岛最北端的岛群,处于舟山渔场中心位置,总面积549平方千米,其中岛礁面积19平方千米。这里海域辽阔,海洋资源种类繁多,构成了以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独特的岛礁自然地貌和潮间带湿地为主体的岛群海洋生态系统,具有极大的开发研究和保护价值。
根据保护区建区总体规划,项目总投资42亿元,分近、中、远3期进行,时间为2005~2020年。保护对象为海洋生态系、珍稀濒危生物(中华白鳍豚、中华鲟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水獭、穿山甲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长须鲸、宽吻海豚、江豚、斑海豹、儒艮、海獭等)、水产资源(石斑鱼、厚壳贻贝、羊栖菜等)、旅游景观(花鸟灯塔、东海第一桥、山海奇观摩崖石刻、礁岩与石景保护点及沙滩等)。
山东昌邑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位于昌邑市北部堤河以东、海岸线以下的滩涂上,总面积292928公顷,于2007年10月底获得国家海洋局批准建立,主要保护以柽柳为主的多种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和各种海洋生物。保护区内生物种类繁多,有天然柽柳林面积达2070公顷,植被茂盛,其规模和密度在全国滨海盐碱地区罕见,具有极高的科学考察和旅游开发价值。
柽柳是可以生长在荒漠、河滩或盐碱地等恶劣环境中的顽强植物,是最能适应干旱沙漠和滨海盐土生存、防风固沙、改造盐碱地、绿化环境的优良树种之一。每到春天,保护区内柽柳郁郁葱葱,草坪如茵,繁花似锦,十分美丽。每年5月柽柳开始抽生新的花序,直到9月的几个月内,区内一片花海,老花谢了,新花又开,三起三落,绵延不绝,与其他海岸风光比较自有一种截然不同的别致风情。
该保护区内还有芦苇、盐地碱蓬、荻和其他多种草类;有野兔、獾、狐狸、黄鼬、狸猫等野生动物。
该保护区位于垦利县境内,规划面积926平方千米,分为生态保护区、资源恢复区、环境整治区和预留开发区4部分,重点监控黄河口水域生态环境和河口海区海洋生物资源。
保护区将分3期建设。一期工程计划投资300万元,主要用于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与配套,对黄河口负3米等深线以外海域进行生态环境的整治和修复,建设926平方千米黄河口生态海洋特别保护区;二期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2011~2015),进一步改善保护区的管护条件,完善各项管护和开发措施,基本实现保护区的良性运行;三期工程为2015年以后的长期规划,通过优化管理和开发措施,提高保护区的利用价值,建成环境优良、资源丰富的保护区,为当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东营河口浅海贝类国家级生态海洋特别保护区位于山东东营市河口区的滩涂及浅海海域,总面积3962平方千米,以黄河口文蛤、浅海贝类及其物种多样性为主要保护对象。
黄河口文蛤是我国的重要经济贝类,具有很高的经济和食疗药用价值,成品主要出口日本、韩国。但近年来随着海洋开发的加快及近海捕捞强度的增大,黄河口文蛤资源日渐减少,捕捞产量递减。该保护区通过一系列保护和管理措施,对文蛤实行繁殖季节保护,严格限制采捕规格,消除和减少该区域点面源污染和干扰,加强环境质量监测,严格查处违法违规排污、倾倒废弃物等行为,使贝类的栖息环境得到恢复和改善,产量得到增加,水质和底质质量均达到国家一类标准。
特别保护区位于东营区莱州湾西岸广利河以北、青坨沟以南海域,为多种贝类的栖息和繁衍地,其中蛏类资源尤为丰富。随着渔业海岸工程、油田开发、海洋工程建设以及近海捕捞强度增大,蛏类等资源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严重受损,生态失衡,致使该地区传统的小刀蛏、大竹蛏和缢蛏等蛏类资源生物量衰减,分布海区日趋缩小,而且个体呈小型化。特别保护区建设后,区内蛏类等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减少了人类活动的干扰。特别保护区总面积21024公顷,包括生态保护区、资源恢复区和适度开发利用区,主要保护对象为蛏类及其栖息地生态环境。
刘公岛及其周边海域属于典型的海岛生态系统,岛上旅游资源丰富,不仅自然风光优美,素有“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的美誉,还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纪念地、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海岛风光历史文化遗迹于一身。刘公岛森林覆盖率达87%,1992年被国家林业局公布为“国家森林公园”,远望松涛翠柏,近观鹿群结队,是避暑、度假、疗养的理想之地。刘公岛周边海域则盛产海参、三疣梭子蟹、鲳鱼、比目鱼、海带等,是一方不可多得的海洋“沃土”。国家海洋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同意建立威海刘公岛海洋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在这一海域建立保护区,对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探索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有着积极的作用。
15海是什么意思
在一定条件下,动物的雌雄个体相互转化的现象称为性逆转。在动物中有时会发生雌雄个体的相互转化,生物学上将此称为“性逆转”现象。据鱼类学家研究发现,鱼类中这种现象很多。
性逆转的动物黄鳝
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书》中就有母鸡司晨的记载。鱼类的性逆转是比较常见的,如黄鳝的性腺,从胚胎到性成熟是卵巢,只能产生卵子。产卵后的卵巢慢慢转化为精巢,只产生精子。所以,每条黄鳝一生中都要经过雌雄两个阶段。成熟的雌剑尾鱼会出其不意地变成雄鱼,老的雌鳗鱼有时转变成雄鱼。
研究
大量研究表明,外源激素可起到性逆转作用,用甾类激素在性腺性分化的关键时期处理仔、稚鱼,可得到单性或原发单性种群。从动物的种类看,成年的鱼和蛙能在激素或其它因素影响下转变性别,鸡也有“牝鸡司晨”现象,且可用激素使性未分化的鸡胚转变性别。
2004年,国家海洋局组织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我国近岸海域部分生态脆弱区和敏感区建立了15个生态监控区
近岸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生态监控区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提供
双台子河口生态监控区 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水体富营养化;溶解氧含量较低,5月份93%水域溶解氧含量超一类水质标准,8月份80%水域溶解氧含量超二类水质标准;石油平台附近水域存在一定程度的石油类污染;河口近岸海域5月份平均盐度为3332,接近历史最高水平;其它环境指标基本保持良好。生物群落结构有所改变,浮游植物密度和浮游动物生物量增加,8月份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94×105细胞/立方米,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9855毫克/立方米,底栖生物种类组成以多毛类及小型贝类为主,栖息密度增加,生物量降低。河口产卵场退化,近年来鱼卵仔鱼种类少,密度低。芦苇湿地生境丧失与破坏严重,与1987年相比,已减少60%以上。
监控区内油田开发、围塘养殖、稻田开垦和过度捕捞等海洋开发活动以及陆源排污,是威胁双台子河口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因素。
滦河口—北戴河生态监控区 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海水水质和沉积物质量状况良好。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均呈降低趋势,8月份平均栖息密度为212个/平方米,平均生物量为17克/平方米。海岸侵蚀严重,监控区内严重侵蚀岸段达64公里,占总岸段的50%。河口输沙量减少导致底栖沉积环境改变,沉积物中沙的含量由2000年的82%降至2004年的74%。由于滦河口适于文昌鱼生存的中细砂及细中砂底质环境退化,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文昌鱼种群数量与1999年相比,减少了63%。
入海淡水输沙量减少、海水养殖密度过大、港口航运以及陆源排污是影响滦河口—北戴河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因素。
渤海湾生态监控区 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海域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污染严重,四类及超四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面积分别为40%和20%,水体呈富营养化状态,营养盐比例失衡。浮游植物密度增加,6月份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13×106细胞/立方米;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发生改变,海洋鱼类的重要饵料生物哲水蚤在浮游动物中的比例下降,6月份和8月份浮游动物的优势种类为强壮箭虫、磁蟹的蚤状幼虫、长尾类幼虫和短尾类蚤状幼虫等,哲水蚤已形不成优势种类。产卵场退化,鱼卵、仔鱼种类少,密度低,平均每立方米有2个鱼卵和仔鱼。海洋渔业资源明显衰退,如塘沽区年渔业捕捞量由80年代末的4到5万吨,下降到近两三年来的13万吨。滨海湿地减少幅度超过50%。
陆源污染、过度捕捞和围填海工程等是影响渤海湾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因素。
莱州湾生态监控区 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80%以上海域无机氮达到或超过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约15%的海域活性磷酸盐超过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营养盐比例严重失衡,氮磷比8月份为485:1,范围为21:1~2804:1;约30%的海域受到石油类的污染,超一类水质标准;8月份在50%的海域,化学耗氧量超过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浮游植物密度和浮游动物生物量增加,8月份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13×107细胞/立方米,5月份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433毫克/立方米;莱州湾底部小清河口附近底栖生物多样性差,多样性指数小于1,耐有机污染的囊叶齿吻沙蚕在此栖息密度较高,达98个/平方米。产卵场严重退化,鱼卵、仔鱼种类少,密度低,平均每百立方米仅有数个鱼卵和仔鱼。近20年来的大规模围填海使莱州湾湿地严重萎缩,滨海湿地一半以上已被改造为人工湿地,莱州湾南岸80%的滩涂湿地成为盐田和养殖池;同时,环海公路、围填海等工程使曲折的自然岸线,变为简单的平直岸线,莱州湾四分之三的岸段成为平直的人工岸线。
陆源排污、黄河水入海量减少、不合理养殖活动及过度捕捞是导致莱州湾生态系统不健康的主要因素。
黄河口生态监控区 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60%以上海域无机氮达到或超过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营养盐比例严重失衡,8月份氮磷比平均为482:1。浮游植物密度和浮游动物生物量增加,8月份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66×106细胞/立方米,5月份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1 298毫克/立方米;底栖动物生物量减少,5月份平均栖息密度为902个/平方米,平均生物量为63克/平方米。产卵场严重退化,鱼卵、仔鱼种类少,密度低,平均每百立方米仅有数个鱼卵和仔鱼。岸线存在淤积和侵蚀现象,近三年间,小沙嘴向海域方向淤进约3公里,造陆面积约12平方公里;原大沙嘴顶端继续蚀退约15公里。
陆源排污、黄河水入海量减少和过度捕捞等是导致黄河口生态系统不健康的主要因素。
苏北浅滩生态监控区 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夏季全部海域无机氮超过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约40%海域的活性磷酸盐达到或超过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营养盐比例失衡;滩涂生物受到石油烃和重金属镉的污染。底栖生物量明显减少,8月份平均栖息密度为0009个/平方米,平均生物量为0021克/平方米,与1983年相比,分别下降了89%和78%,底栖生物资源衰退明显。鱼卵和仔鱼平均密度增加,平均每立方米约有17个鱼卵和11个仔鱼,但重要经济种类的比例下降,鱼卵优势种由鳓鱼更替为鱚鱼,仔鱼优势种由鯷鱼更替为多鳞鱚。滨海湿地面积减少,2004年滩涂围垦近万公顷。最近两年,文蛤连年发生大面积死亡,今年8月份以来,南通及盐城海域贝类养殖出现了大面积死亡和紫菜的烂菜现象,受灾面积占养殖面积20%以上。
陆源排污、滩涂围垦、过度捕捞和滩涂养殖等是威胁苏北浅滩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因素。
长江口生态监控区 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营养盐比例严重失衡,5月份和8月份表、底层海水氮磷比分别为102:1、57:1和51:1、36:1;在长江口东部海域底层溶解氧含量非常低,5月份为四类水质,溶解氧含量最低值为31毫克/升,8月份底层溶解氧含量更低,为劣四类水质,溶解氧含量的最低值仅为13毫克/升。长江口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种类组成显著变化,长江河口区的浮游植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有97种,90年代末期降低至63种左右,2004年浮游植物的种类数进一步下降,5、8月份分别为21和42种,与90年代初相比减少了一倍多;从种类组成上看主要是硅藻种类数减少,而微型甲藻种类比例相对上升。长江河口区浮游动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105种,90年代初仅有76种左右,减少28%,90年代末期进一步下降为20种左右,2004年5、8月份分别为25和31种,与90年代初相比减少60%左右。底栖动物生物量减少,海洋生物群落结构趋于简单,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2004年5月份长江河口区底栖动物种类数仅为20世纪80年代初的20%左右,密度和生物量都很低,平均栖息密度为25个/平方米,平均生物量为008克/平方米,75%的水域采不到底栖动物。产卵场退化,鱼卵、仔鱼种类少,密度低,平均每立方米有05个鱼卵和10个仔鱼。长江流域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导致长江口淡水和泥沙入海量减少,其中,淡水入海量减少20%以上。海水入侵加剧,长江口北支0米以下的河槽容积减少了近60%。滩涂围垦面积不断增加,潮滩湿地资源损失严重,近3年间围垦总面积1万多公顷,从1989年至今,一共围垦近4万公顷。
陆源排污、河口航道整治、滩涂围垦等开发活动是威胁长江口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因素。
杭州湾生态监控区 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春季全部海域无机氮超过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50%以上的海域活性磷酸盐达到或超过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水体严重富营养化,营养盐比例失衡。浮游植物密度增加,7月份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23×105细胞/立方米,海洋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多年调查资料表明,杭州湾底栖生物仅一个主要群落——白虾群落,代表种为安氏白虾和脊尾白虾,2004年主要底栖生物演变为不倒翁、西格织纹螺和纽虫等种类。产卵场退化,鱼卵、仔鱼种类少,密度低,平均每立方米有07个鱼卵和30个仔鱼。滩涂围垦和海岸工程导致湿地面积减少,底栖生物栖息地丧失,2004年杭州湾围填海面积约1万余公顷;近十年杭州湾南岸滩涂共围填海约20万公顷。
陆源排污、围填海、过度捕捞以及长江水入海量减少等是导致杭州湾生态系统不健康的主要因素。
乐清湾生态监控区 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春季全部海域无机氮超过四类海水水质标准,90%以上的海域活性磷酸盐达到或超过四类海水水质标准,营养盐比例失衡,水体严重富营养化。浮游植物密度增加,8月份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30×106细胞/立方米,海洋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20世纪80年代初,乐清湾底栖生物优势种类有双鳃齿吻沙蚕、不倒翁虫、红带织纹螺、纵带织纹螺、小荚蛏、脊尾白虾、细螯虾、中国管鞭虾、三疣梭子蟹、棘头梅童鱼和龙头鱼等,2004年主要底栖生物改变为薄云母蛤、红带织纹螺、西格织纹螺和不倒翁等种类。围填海使海岸逐渐趋于平直,曲折率变小,流场改变,水动力减弱,海水交换能力下降,环境容量减少;水流携沙能力降低,海湾沉积速率加剧,海湾淤积状况严重,底质环境发生变化。
围填海、陆源排污、海水养殖是威胁乐清湾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因素。
闽东沿岸生态监控区 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春季30%以上的海域无机氮超过三类海水水质标准,50%以上的海域活性磷酸盐超过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营养盐比例失衡,水体富营养化。沉积物受到一定程度的有机污染。2003年3月~2004年4月在东湖湿地及其周边地区发现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遗鸥、国家二级保护鸟类黄嘴白鹭、鹗、黑翅鸢、苍鹰、红隼、长耳鴞、短耳鴞、草鴞、褐翅鸦鹃及其它鸟类共20119只。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与1990~1991年相比,赤潮生物具齿原甲藻在浮游植物群落中上升为第二优势种。大规模围填海导致三都湾滩涂湿地面积不断缩小,自建国以来已围填海100多处,总面积11万多公顷。围填海导致生态环境退化,重要的经济鱼、虾、蟹、贝类栖息地面积锐减,珍稀物种生存和候鸟迁徙受到威胁。监控区内因捕捞过度导致渔业资源衰退,大黄鱼已经形不成渔汛,官井洋大黄鱼产卵场基本消失。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已侵占1万公顷滩涂,严重威胁其它海洋生物的生存。
围填海、陆源排污、海水养殖、过度捕捞和外来物种入侵是威胁闽东沿岸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因素。
大亚湾生态监控区 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大亚湾水质状况良好,海洋生物及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红树林生境丧失严重,1986年至1994年红树林生境由84公顷降至4公顷,1999年以后才基本稳定,生境面积维持在36公顷左右。港口建设、海水养殖等海洋开发活动导致潮间带生境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滩涂湿地生境丧失严重,海岸线发生明显变化。渔业资源量下降,产卵场功能出现衰退现象,局部海域受到热污染影响。
围填海,海水养殖,港口建设及不合理的开发活动是威胁大亚湾海洋生态健康的主要因素。随着沿岸石油化工业的大规模快速发展,油类等化学污染对大亚湾生态系统健康将形成潜在威胁。
珠江口生态监控区 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春季95%以上的海域无机氮超过四类海水水质标准,50%以上的海域活性磷酸盐达到或超过四类海水水质标准,营养盐比例严重失衡,水体呈严重富营养化状态。滩涂生物受到重金属铜、铅、镉、锌和石油烃的污染。底栖生物生物量低,7月份平均生物量为172克/平方米,种类组成趋于小型化。鱼卵种类数量较少,7月仅有5种。整个珠江口的潮间带生境受到毁灭性破坏,1988年以来,仅伶仃洋水域面积减少200多平方公里,湿地功能严重丧失,1995年以来,深圳保安沿海海域填海面积不断扩大,至2004年原有海岸带地质地貌发生了显著变化。非法采砂还导致部分海域水动力条件改变,海岸侵蚀加重。海平面上升威胁到珠江口滩涂湿地的生态健康。
围填海、陆源排污、不合理的海水养殖是引起珠江口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下降的主要因素。
雷州半岛西南沿岸生态监控区 生态系统处于健康状态。监控区总体环境质量良好;饵料生物种类丰富、生物量较高;游泳生物资源量保持较高水平,资源量为707公斤/平方公里,密度为104942尾/平方公里,主要渔业资源依次为虾类、鱼类和头足类,资源量分别为329公斤/平方公里、308公斤/平方公里和28公斤/平方公里,资源结构趋于正常;珊瑚礁种类丰富,近年内未出现死亡现象,且监测区域内已有零星的珊瑚补充。但局部区域水体悬浮物含量高,最高达453 毫克/升,同时观察到部分珊瑚礁覆盖大量沉积物,个别珊瑚出现白化现象。
随着监控区内渔业开发活动由以捕捞为主向养殖为主的转变,雷州半岛西南沿岸生态系统的健康受到潜在威胁。
广西北海生态监控区 生态系统处于健康状态。监控区总体环境质量良好,红树林成体植株密度为69棵/十平方米,平均胸径为77厘米,幼苗平均密度为81株/十平方米,红树林生长与繁殖正常。林区底栖生物种类多样性丰富;红树林生境恢复迅速,近年来有树面积增加10%。涠洲岛活珊瑚的平均盖度为204%,珊瑚礁鱼类蝴蝶鱼、老鼠斑、石斑鱼等目标观测种类密度较高,总平均密度为34尾/百平方米,近年未出现珊瑚病害及死亡现象。目前已发现海草草场6个,总面积约400公顷,主要分布在英罗港和沙田一代;淀洲沙下量尾和英罗港两个监测区域海草平均密度为25株/平方米,平均生物量为84克/平方米,主要分布种类为二药藻和喜盐草,海草床分布区域及种类组成趋于稳定,未出现严重退化和破坏现象。涠洲岛港口建设等人为开发活动影响到周边海域珊瑚礁生态系统;互花米草的大量繁殖与扩散已危及红树林的生长与生存;红树植物白骨壤出现了大面积的虫害。
陆源污染、不合理的工程开发及养殖活动以及外来物种引入威胁到广西北海生态系统健康。
海南东海岸生态监控区 生态系统处于健康状态。监控区绝大部分海域水质状况良好。海草床生态系统相对稳定,黎安、新村港及高龙湾等水域海草盖度及植株密度均保持较高水平,其中,黎安海域二药藻平均盖度达97%,新村港及高龙湾海域泰来草平均盖度分别为73%和57%。近年来海南东海岸珊瑚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珊瑚生长基本正常,未出现严重的病害及破坏现象。蜈支洲、榆林湾及鹿回头海域活珊瑚的平均盖度分别为51%、26%和20%。多数区域珊瑚恢复显著,硬珊瑚补充量最高达1个/平方米。过度捕捞导致珊瑚礁鱼类及经济虾、蟹、贝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海水养殖导致长玘港等局部海域水体富营养化、底栖藻类大量繁殖;水体悬浮物含量高、透光率下降,对珊瑚礁的正常生长与繁殖产生了严重威胁。河口及排污口附近污染呈加重趋势,榆林湾、三亚河附近珊瑚礁受到一定程度损害。
陆源排污、过度捕捞、不合理的海水养殖活动等威胁到海南东海岸海洋生态系统健康。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