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渔业  海洋渔业  2020  故事  丰收  海蜇  福建省  水产  渔业发展  渔业经济 

水产养殖对水环境的污染

   2023-05-02 互联网艺莲园2960
核心提示: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水产养殖据了非常重要的比重,不仅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还提升了人们的收入,但不合理的水产养殖将导致整个养殖环境遭到破坏,给水产养殖的生产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新时期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步加强,水产养殖行业必须要树立环保理念,才能促进水产养殖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水产养殖对环境污染的原因,提出了的具体防治措施。1 水产养殖导致环境污染的原因11 内部因素目前,在水产养殖时,不能忽略水产养殖内部因素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水产养殖的内部因素主要体

螃蟹养殖污染水质吗?

螃蟹养殖污染水质,引起水质污染的物质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有机物 养殖水体中的有机物主要由残饵、浮游生物的代谢产物及养殖动物的排泄物分解产生,水体中有机物含量过高时常造成水质恶化,导致鱼类生长缓慢,甚至死亡或泛池。马建新等认为水体中COD太高是引起对虾病病毒爆发及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当COD长时间超过13 mg/L时,对虾容易感染病毒。

2氨氮 各种水产养殖系统中,以饲料或营养元素的形式投入到养殖水体中的氮和磷分别只有25%和17 4%左右被鱼同化,这表明养殖水体中氮的负荷是由鱼吸收氮以后的排泄物和没有被消耗的饲料降解造成的。水体中的氨主要以NH4+和非离子化NH3两种形式存在, pH越高,则以NH3形式存在,其毒性更强。养殖水体中NH4+-N为主要形式存在时,水偏酸性,其毒性表现在鱼的亚致死量和免疫活性受迫,具体症状是鱼极度活跃或抽搐,失去平衡,无生气或昏迷。总氨是密集型水产养殖系统中最为关键的控制参数,当总氨的含量超过0 5 mg/L时,对鱼有毒害作用,而且鱼类不能长时间生活在总氨含量超过0 5 mg/L的水体中。总氨通常通过硝化菌的硝化作用被转化为NO3-N形式存在,硝化作用一般可通过各种生物滤器来完成。

3 NO2-N及其它 在最佳状态下,硝化细菌对亚硝酸盐的氧化速率是亚硝化细菌对氨的氧化速率的10倍,因而硝化菌和亚硝化菌在低DO质量分数下所受抑制的不同会引起亚硝酸盐的积累。NO2-N对鱼类有很强的毒性,NO2-N的存在导致鱼、虾血液中的亚铁血红蛋白被氧化成高铁亚铁血红蛋白,而后者不能运载氧气,从而抑制血液的载氧能力,造成组织缺氧,鱼类摄食能力降低甚至死亡。一般鱼类对NO2-N的耐受质量分数远低于1 mg/L,因此应避免它在养殖水体中的积累。通常NO2-N通过兼性厌氧反硝化菌在缺氧且有碳源存在的条件下转化为氮气得到去除。相对来说鱼类对NO3-的耐受力较大,但是当NO3-的质量分数大于其它营养元素时,富营养化以及与此相关的藻类水华将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关于磷是否对养殖生物直接产生毒性,至今还没有明确的报道,但高质量分数的磷会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密集型水产养殖系统的水质控制问题通常是它们运行的薄弱环节。随着工农业及城市生活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用生物技术处理集约化水产养殖产生的废水,可大量节水,因而被认为是经济可行的办法。

鱼饲料对水质污染的危害性多大

海洋渔业是中国海洋经济中发展较早的传统产业之一,也是最传统的基础产业,居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政策上的支持,科技上的进步,加之人们对海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我国海洋渔业得到迅猛发展,我国渔业产量已连续十多年位居世界首位。然而,在海洋渔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日益突出。大量物种濒临灭绝,赤潮、水母灾害不断,破坏海洋渔业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类从事的渔业活动所引发的环境问题。

1过度捕捞对环境的影响

11海洋生态系统退化

2017年9月的一则新闻曾引发人们的评论——148万!50多厘米长49公斤的大黄鱼卖出一辆轿车价格。然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石首鱼出水能鸣”“每岁四月,来自海洋,绵亘数里,其声如雷,害人以竹筒探水底,闻其声乃下网截之”。据统计资料显示,1974年我国大黄鱼捕捞产量为1972万吨,为历史上的最高产量,其后产量逐年降低。1986年仅有172万吨,仅为12年前的87%。短短二三十年,东海大黄鱼就被捕杀殆尽,令人惊愕。当初在我国产量极高的大黄鱼,曾经作为我国近海的“四大海产”之一——大黄鱼,如今,沧海桑田,销声匿迹了。大黄鱼的消失,可能让整个海洋生态系统面临崩溃的压力。美国《科学》杂志在2003年曾公布:过度捕捞导致大西洋海域鲨鱼的数量锐减。最近几年,从黄海海域到日本海水域的水母数量大幅提升,海洋鱼类被过度捕捞就是原因之一。水母的暴发式增长,会影响到浮游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而且还影响到植食性桡足类数量减少,导致以硅藻为主的二次水华的发生,这无疑给生态系统造成重大威胁。世华财讯中国海洋发展报告称,长期过度捕捞已经导致了海洋渔业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并且难以逆转。目前87%的世界鱼类被认为处于过度或完全开发状态。据联合国环境署2010年报告,如全世界继续以目前的速度捕捞,所有鱼类都可能在2050年前灭绝海洋近岸水母暴发的原因和影响。据文献统计,在全球中有1/5左右的海洋哺乳动物正濒临灭绝。由于食物链、食物网之间环环相扣,一种生物数量的锐减甚至生物的灭绝,必将导致该物种所在食物链上的某一环节断裂,又必然会导致与之相关的生物面临生存威胁,进而导致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锐减,最终将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稳定性。2018年3月1日起,广西将施行史上最严珠江禁渔制度;贺州最严“禁渔令”,非法捕捞重可入刑;6月31日前,韶关三江水面禁止所有捕捞作业……等等一系列新闻报道,都充分说明了政府加大对捕捞的控制力度,旨在保护海洋生态系统。英国海洋生物学家保罗说:“大鱼,包括剑鱼和鲶鱼,正在消失。如果不加制止,我们将会看到一个充满了没有人想吃,可怕的小东西的海洋。我们最终得到的可能是一个充满浮游生物的垃圾场。”

12“海洋垃圾带”的形成

在捕捞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很多垃圾,而大多数垃圾都被排放到海洋中。从事海洋渔业活动所产生的海洋塑料垃圾成为破坏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自然》杂志子刊《自然-通讯》发表的一项统计显示,全球每年通过河流排入海洋的塑料垃圾有115-241万吨,亚洲占全球总污染量的67%。污染最严重的20条河流大部分位于亚洲,超过90%的海洋塑料垃圾来自污染最严重的122条河流,其中有103条也位于亚洲。受东亚季风影响,每年74%的垃圾在5月到10月间经由河流入海。据英国《镜报》3月6日报道,英国45岁的前机械设计工程师理查德•霍纳在美丽的印尼蓝梦岛海岸附近游泳时发现,水里全是瓶子、包装纸和袋子。昔日风景如画的巴厘岛如今海洋污染如此严重。

2近海养殖对环境的影响

21水体资源富营养化以及海洋灾害频发

近海养殖产生的残饵和排泄物进入水体,残饵、粪便中所含的N、P营养物质以及悬浮颗粒物和有机物会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源。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开始加速生长,形成了适宜的环境,为赤潮、水华等灾害提供了便宜条件。以赤潮为例,自2008年到2012年间,平均每年发生赤潮灾害666次,赤潮灾害面积约10556km2。

22破坏生物多样性及沿岸生态系统

在近海养殖对生态系统有很大的影响,养虾业对红树林有明显的影响。然而,红树林在大陆-沿岸水体交换过程中充当十分重要的缓冲剂。如深圳福田的红树林被破坏后,栖息和觅食鸟类的种类,数量都会减少,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受到破坏。害虫特别是鳞翅目的昆虫缺少天敌,虫害大量发生,甚至降低了水体的pH值,对多数水生生物都有着毒害作用,由此产生了很多环境的变化。可见,不合理的海洋渔业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不仅仅导致海洋中生物多样性的下降,栖息地收到破坏,而且正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科学的证据是无法驳斥的:地球的气候正在变化,整个地球上一直发生着奇奇怪怪的事情——珊瑚礁死亡、大型泥石流、不寻常的倾天大雨、一些地区的持续干旱……可以说,海洋生态系统参与了整个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全球的气候、水体、环境等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海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海洋渔业也得到迅猛的发展,称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忽视了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致使海洋渔业对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系统退化、海洋垃圾泛滥、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海洋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下降、沿岸生态系统被破坏……等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果在收获经济效益的同时顾及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信我国的海洋经济将会产生一个质的飞跃。

请问水产养殖对水源,水质有什么要求?

高密度投放鱼种和大量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是集约化水产养殖的两个显着特点,人工配合饲料是集约化水产养殖的主要营养来源,而人工配合饲料的大量使用又是造成养殖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要解决好饲料的污染问题,必须从营养学的角度控制污染源,从而实现绿色养殖的目标。

1、合理控制饲料成份的比例

目前一些厂家在配制水产配合饲料时,往往只是片面考虑水产动物对蛋白质的需求量,而忽视了水产动物对能量的需求量,添加大量鱼粉是导致高磷和高氮污染的主要原因。在设计配方的时候,可以适当提高饲料的能量含量并减少蛋白质含量,从而减轻由高蛋白质营养水平导致的氨氮污染程度。

2、提高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

水产动物排泄的大量含氮物质是造成水体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这些含氮物质主要来自饲料中那些未被消化利用的粗蛋白质和氨基酸。采用理想的蛋白质模式,改善蛋白质中各种氨基酸的平衡状况,可提高蛋白质的生物学利用价值,有效降低饲料粗蛋白质水平,提高饲料中氮的利用率,减少粪便中氮的排泄量。这样既可节省大量的天然蛋白质饲料资源,又可减轻集约化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氮污染程度。

3、合理使用添加剂

部分添加剂的合理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饲料的品质和风味,促进水产动物摄食,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从而可以减轻对水体环

1、 温度;18—35℃为正常温度,25—32℃为最适宜生长温度。

2、 PH值;65—85,低于65肥效不能正常发挥优势,氨氮、硫化氢等毒性增大,易缺氧浮头。 3、 盐度;0—1%,盐分过高会影响淡水中生物的正常生长繁殖。

4、 氨氮;0—002mg/L,过高会损坏鱼、蚌的鳃,高于05时会引起无法进食和呼吸,直至死亡。 5、 硫化氢;0—01mg/L,过高会损坏鱼、蚌的中枢神经,高于05时会引起患病或死亡。

6、 亚硝酸盐;0—002mg/L,过高会引发出血病,是诱发暴发性疾病的重要因子,高于05时会引

起患病或死亡。

7、 有效磷;02—1mg/L,低于02水体中的优质藻类生长受到影响,甚至出现水华,不利于鳙、

鲢、蚌的生长。

8、 透明度;20—30cm,过高肥度不够,过低影响光合作用。

9、 溶解氧;≥3mg/L,小于3mg/L会影响鱼类的摄食,小于2mg/L时会出现浮头,小于1mg/L会出

现泛塘,直到大量死亡。

养殖用水的诸多化学性质中,对鱼类关系最密切的是溶解气体与溶解于水中的无机盐和有机物质。 一、溶解气体

水中溶解有多种气体,它们的主要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由空气中直接溶解入水体,二是由水中生物的生命活动以及底质或水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而在水体中产生,水中气体的溶解是因水体环境而出现差异,其差异如下。

与水体温度成反比,水温升高,气体的溶解降低。 与大气压成正比,气压增大,气体溶解度相应也增大。 与水中杂质浓度成反比,杂质多的水会降低气体的溶解度。

1、溶解氧;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少而多变,淡水水体中溶解氧的饱和度仅为8—10mg/L,不到空气中氧含量的1/20,海水溶解氧的含量更少。这表明水中鱼类的呼吸条件较差,不时都有面临缺氧窒息的威胁。由此可见,掌握水中溶解氧的动态规律对水产养殖的重要。

水中溶解氧的来源有两个;一是大气中的氧与水面接触溶解入水中,二是水生植物在光合作时所释放的氧气,大气中溶入水中的氧不到植物光合作用所产氧量的1/10。

2、硫化氢;硫化氢是在缺氧条件下,由含硫有机物分解而形成的,或者是在富有硫酸盐的水中,由硫酸盐还原变成硫化物,然后再生成硫化氢。

硫化物和硫化氢对鱼类都是有毒的,硫化氢的毒性最强。一般硫化物在酸性条件下,大部分以硫化氢形式存在,当水中溶解氧增加时,硫化氢即被氧化而消失。硫化氢对鱼类的毒害作用就是与血红蛋白中的铁化合,使血红蛋白失去携氧的能力,造成鱼组织缺氧。因此,在养殖中要特别注意硫化氢的存在。

3、氨氮;氨氮在氧气不足时由有机物分解而产生,或者由于氧化合物被反消化细菌还原而生成。水生动物代谢的最终产物都是以氨的状态排出。氨氮对鱼类及其它水生生物是有毒的,即使浓度很低也会抑制鱼类的生长,必须密切注意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业信息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信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