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烷处理时环保的吗?
硅烷/陶化剂系列
金属表面硅烷处理技术是涂装前处理环保节能新技术,具有常温、无磷无渣无毒、工艺简单流程短、成本低等传统磷化无可相比的特点,是由有机硅烷为主体,高分子防锈材料等助剂复合而成的,工件经处理后,在金属表面吸附超薄(50-500nm)的类似于磷化晶体的三维网状结构的有机硅烷膜层,同时在界面形成结合力很强的Si-0-Me共价键,可将金属表面和有机涂层偶合,具有很好的附着力,可用于各种钢铁、合金、不锈钢等材质涂装前处理,取代传统磷化,六价铬钝化处理。
产品特点
无磷无渣、无重金属离子、无ROHs禁用物质,能达到污水零排放的要求
金属使用硅烷处理剂后表面形成纳米级有机硅烷膜50-500nm, 完全替换传统磷化膜,磷化液重量通常为2-3g/㎡,而有机硅烷膜01g/㎡,相差20多倍
使用操作方法较简单,仅需控制PH值和电导率,避免了磷化处理中的游离酸、总酸、促进剂、锌、镍的含量及温度等繁琐的技术控制参数
Si-0-Me共价键结合力强,表面防护膜稳定,产品防护性能好
循环使用,节约成本,常温操作,降低能耗
适用范围:
适用于在钢铁、镀锌板、锌及铝合金材料表面纳米硅烷处理
理化性质:
1、外观:无色透明液体; 2、开槽温度:2-3%
3、处理温度:常温; 4、处理时间:05-2min
5、PH值:85-9; 6、处理方式:喷淋/浸泡
7、电导率:250-400μS/cm 8、保质期:12个月
工艺流程:
脱脂剂→主脱脂→水洗→水洗→纳米硅烷→烘干
使用维护:
1 槽液配制:向槽内加4/5水(可选择纯水(电导率≤10μS/cm)),然后按20-30KG/m³的用量配比,充分搅拌后加水至工作液浮面,检测并调节电导率及PH至值要求值即可;
2 槽液管理:工作过程中PH值偏高于要求值时可用PH调节剂调整,浓度降低时(处理量300-400㎡/L),用比色计测定工作液浓度,调整浓度3-5%;
3 其它:当槽液出现悬浮混浊时可采用聚丙烯精密过滤机<25μm循环过滤,清理槽液,严重混浊时,建议更换槽液。
注意事项:
1 严格控制PH值在工艺范围内(特别是锌铝合金件)
2 若槽液PH值小于40时,其工件与涂层附着力会降低
测试方法:
1 硅烷膜防护性能可以借用磷化膜的防护性能测试方法(游碱滴定法,比色计法);
2 工件硅烷膜可采用百格/重击等方法测试及采用读数显微镜观察表面膜装框
3 金属表面硅烷处理膜成膜连续性可用X-射线萤光法测试,或硅烷处理成膜检测剂
含有硅羟基的硅烷化试剂与二氧化硅表面羟基反应需要调节pH值吗
会影响脱硫效率,PH在7时为中性,脱硫系统的pH一般控制在52~58,也就是说在弱酸性环境下反应。我猜你说的应该是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吧,PH过高会降低碳酸钙的活性,会对其与亚硫酸反应产生反面影响。
PH值得大小对生化处理有何影响
据我所知,硅烷化反应要进行预水解,不进行水解会影响反应效果,而水解过度,硅烷化试剂会聚合失效,而控制水解程度的有效办法就是配置缓冲溶液来调节PH所以要调PH的,建议找个专业的工程师咨询一下。学分析化学的,献丑了。
求采纳
为什么不能在酸性介质中进行ph过高对结果有何影响
活性污泥系统能承受的PH波动范围大约是6~9之间,过高或过低的PH值都会影响活性污泥中细菌代谢过程中酶的活性,从而使处理效果下降。PH值低于6的时候,系统中的池面有酸味,处理效果下降,原生动物活动减弱。PH值大于9时,出水浑浊,活性污泥有解体现象,原生动物出现死亡解体。在PH低于6时,将不利于细菌和原生动物的繁殖,却对霉菌及其有利,这样就会导致霉菌的大量繁殖,从而降低了活性污泥的吸附和混凝能力,使活性污泥结构松散,难以沉降,甚至会导致污泥丝状菌膨胀。
硅烷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题主是否想询问“测定氯离子时,为什么不能在酸性溶液中进行pH过高又有什么影响”?莫尔法是在中型或稍偏碱性条件下进行的,pH过高会产生沉淀干扰。测定氯离子采用的是莫尔法(加铬酸钾后用硝酸银滴定),这种方法是在中型或稍偏碱性条件下进行的,因为铬酸根在酸性溶液中会变为重铬酸根,而重铬酸银比铬酸银溶解度大多了,所以不能在酸性溶液中进行。pH过高,Ni2+会形成Ni(OH)2绿色沉淀,会产生干扰。
材料利用率高,污染小。硅烷法:就是最终用硅烷热解制多晶硅的方法,硅烷法的影响因素有材料利用率高,污染小,将硅烷通入以多晶硅晶种作为流化颗粒的流化床中,使硅烷裂解并在晶种上沉积,从而得到颗粒状多晶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