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骨鱼越冬养殖方法 黄骨鱼如何越冬养殖
1、增加池塘水位
越冬期间,水温不断降低。此时,要及时选择晴好天气增加池塘水位,有利于池塘水温的保持。水温越低,黄颡鱼的集群性越强,过浅的水位、过低的水温,会使得越冬期间黄颡鱼更加紧凑的聚集在一个个小坑里,黄颡鱼是无鳞鱼,身上有3个硬棘,紧凑的聚集在一起时容易彼此刺伤皮肤,形成伤口,感染水霉。冬季池塘水位一般保持在2m左右为宜,水位过浅不容易保持水温的稳定,水位过深容易造成池塘底部水体缺氧。
2、肥水越冬
养殖经验发现,水体的肥度直接影响黄颡鱼越冬期间的健康程度。越冬期间水体保持较好肥度的池塘,黄颡鱼不容易发生病害,而越冬期间水体清廋、滋生青苔的池塘,黄颡鱼往往容易发生水霉、腐皮等严重病害,甚至全军覆没。黄颡鱼越冬期间要保持水体较好的肥度、较好的藻色,透明度25~30cm,根据水体肥度情况,选择晴好天气不定期泼洒生物肥、有机肥等肥水产品。
3、定期消毒、改底
黄颡鱼越冬期间很少投饵,也很少开启增氧机,更加不会换水,容易造成水体老化,在池塘底部滋生有害细菌,恶化池塘底部黄颡鱼的栖息环境,容易引起黄颡鱼发生腐皮病等病害。要求在黄颡鱼越冬期间每隔1个月左右,消毒或改底1次,消毒与改底轮流进行。
4、适时开启增氧机
越冬期间,水温很低,上下水体分层,底层水体里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有毒有害物质不容易扩散,池塘底部水质环境恶化。而在传统的水产养殖越冬管理中,是很少开启增氧机的,这是越冬管理的误区之一。需要在天气晴好的时候,适时开启增氧机,增加上下水层交换,通过增氧机的曝气作用把一些有毒有害物质挥发进入空气,活化池塘水质,营造一个更好的池塘底部水质环境。
5、坚持巡塘
冬季水体水温上低下高,出现逆分层现象,黄颡鱼集群滞留底层,正常情况下观察不到鱼类活动,容易使人产生麻痹思想。事实上,冬季溶氧下降速度比较慢,不象夏季变化突然,而是逐渐来临的。因此,坚持每天中午巡塘,仔细观察水层下鱼类活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巡塘时要特别注意观察,定期测量池水溶氧含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一般地补救措施有安装潜水泵循环池水,开动增氧机等。
6、尽早投饵
在刚开始进行黄颡鱼养殖的时候,因为缺乏经验,养殖户往往要到每年的3月底,甚至4月中下旬才开始投喂饲料。在实际养殖生产过程中发现,黄颡鱼在水温5-8℃的时候还能有少量的摄食。所以,每年的2月下旬到3月初,就要开始少量投饵,逐渐把黄颡鱼诱食到饲料台集中摄食。及早开食,尽量减少停食时间,有利于黄颡鱼体质的尽快恢复,减少开春后死亡的可能性。
要怎么养黄骨鱼
看到黄颡鱼我又来了,因为我们这个地方就是以这种鱼命名的,我们镇的名字是--黄颡鱼口镇,因盛产黄颡鱼而得名。它位于湖北省黄石市下属的一个县。水资源丰富,湖泊众多,所以我县又被称为千湖之县。黄颡鱼属于热带鱼,主要在我国南方养殖和生长,其鱼肉鲜嫩,味道鲜美,鱼骨少,营养价值高,深受大家喜爱。市场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养殖的人也越来越多,那么如何利用鱼塘进行养殖呢?黄颡鱼吃什么?我们来简单分享一下:首先要选择鱼塘的位置,尽量选择水体充足的鱼塘,单个鱼塘的面积在2亩左右比较合适,鱼塘水的深度在15米左右。
和其他水产养殖一样,一开始要对全塘进行消毒除杂处理,(常规消毒有生石灰、漂白粉等)等池塘水质好后才能投放鱼苗。鱼苗的选择也很关键,在选择鱼苗时一定要选择活力足、游泳能力强、食欲旺盛的苗种。尽量不要选择体型差异过大、鱼苗体色不全、有变异色彩的鱼苗! 在运输过程中,要保持足够的溶氧,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出现死亡和受伤。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是一种肉食性的杂食性鱼类。其食物包括各种水生昆虫、小鱼、虾和各种小型软体动物。
另外,我们人工养殖的鱼苗,可以用新鲜的动物性饵料和人工饲料喂养,也可以将小虾苗、小杂鱼等磨碎后和面粉混合在一起喂养。那么,如何养好自己的鱼塘呢?这要从它的生活习性说起,鱼是一种温水鱼。生活温度为0~38℃。最佳生长温度为25~28℃。黄颡鱼体长20厘米,腹部平直,体后部侧平,尾柄纤细。头大而平,吻短而圆钝,上、下颌略等长,口大,位置较低,两颊及腭骨上有长柔毛齿带。眼睛小而侧向。4-5月产卵,亲鱼有挖坑筑巢和保护后代的习惯。
在繁殖期,雄鱼有筑巢的习惯。生活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黄颡鱼的摄食习惯主要是肉食性和杂食性。觅食通常在夜间进行,包括小鱼、虾、各种陆生和水生昆虫(特别是摇蚊幼虫)、小软体动物和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有时它们会捕食小鱼。它的食物随环境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在春季和夏季经常吞食其他鱼类的卵。
黄颡鱼池塘养殖技术
黄骨鱼多在静水或江河缓流中活动,喜底栖生活,白天栖息于湖水底层,夜间则游到水上层觅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因之在不良环境条件下也能生活。
黄骨鱼一般指黄颡鱼,属淡水底层鱼类,白天喜欢栖息于水底层,不常活动,夜间游至水体的中、上层觅食。养殖黄骨鱼,要求水质清淡,溶氧较高,适宜温度为0~38℃。黄骨鱼为温和肉食性鱼类,喜食小鱼、小虾、螺蚌肉和人工配合饲料。
黄颡鱼作为药用常取其全鱼。其肉性味甘、平,有祛风养殖技术 养殖池塘以每口3-5亩、水深15-20米为宜,换水条件良好,并配套增氧机。放养前干塘每亩施放150公斤生石灰消毒,3天后注入新水,培肥后才能放苗。
主养每亩投放5-8厘米规格的鱼苗1000尾,合理搭配一些鲢、鳙、鲩、鲫。饲料可投喂冰鲜小杂鱼,鱼苗期把小杂鱼绞成鱼糜,随着长大可剁成肉块投喂,每天2-3餐,日喂量是鱼体重的5-10%,投饵的方法在池塘的下风处设投饵点,用20目左右的网片围出5-10平方米左右的面积,网片高出水面、离塘底50厘米,饲料投放在其中,饲料浮起在网内时不致散开,黄颡鱼会从水下上来摄食。高温季节注意水质变坏,适当更换新水,控制水色透明度20-30厘米;每10-15天施放一次生石灰,每亩15公斤兑水全塘全塘泼洒;同时注意开动增氧机,保持水中溶氧。养殖一周年产量200-300公斤。
黄颡鱼怎么养殖
池塘养殖黄颡鱼的技术要注意处理池塘、放样鱼苗、合理喂食、保持水质、预防疾病等。
1、处理池塘
养殖黄颡鱼的池塘深度控制在15-25m之间(适深2m),清除池塘底部过多的淤泥(淤泥厚度一般不超过10cm),在阳光下暴晒数日,进行消毒。
在放养前10-15天,每亩池塘使用50-75kg的生石灰或者7-10kg的漂白粉泼撒池塘,几天过后,每亩池塘施加50-200kg的腐熟有机粪肥,培育水体浮游生物,另外池塘需配备增氧机等机械设备。
2、放养鱼苗
3-4月份,水的温度稳定在10℃时放养黄颡鱼苗,鱼苗的规格一般为20g/尾以上,放养密度一般为2000-3000尾/亩。
放养前,挑选体质强壮、无伤无病、身体完整的鱼苗,然后用3-5%食盐水浸洗10-15分钟,放养前,将装有鱼苗的容器浮于池塘水体中,待两者的水温接近再放养。
3、合理喂食
每天投喂两次,第一次在下午6点,喂日投量的3/5,剩下的在夜晚10点投喂;5月之前,喂食饲料量为鱼重量的2-25%;6-8月,喂食饲料量为鱼重量的4-5%;9-10月后,喂食饲料量为鱼重量的1-2%,饲料中要求蛋白质含量在35-45%,粗脂肪5-8%。
4、保持水质
保持水的透明度为35-45cm,PH值为65-8;5-6月期间,每月换水一次,每次注入新水30cm左右;7-9月期间,每半月换水一次,每次注入新水15cm左右,保持水深在2m左右,晴天中午时分使用增氧机将池水曝气2小时,使水体溶氧浓度保持在3mg/L以上。
5、预防疾病
定期用木棍搅动池底淤泥,将池底的毒气排出,保持良好水质。
1、黄颡鱼在普通的泥巴池塘里都可以生长,因此,就不用特意挑选什么场地。
2、池塘的面积按照养殖的数量和密度来定了,养殖池的水深最好在1米-15米左右,池子底部的淤泥不能太厚,最好池底是泥和沙混合在一起的。
3、养殖池最好有灌水口和排水口,如果条件不好,没有灌水口也可以。池子里水量要足,在放养之前,需要把养殖池彻底清理一下,在池子里撒一些生石灰,这样可以把池子里有害的微生物消灭掉,对鱼苗生长是很有利的。
4、放养的时间最好是在5月末-6月中期。鱼苗需要选那些鱼体没有损伤,放在水里游动很快的。放鱼苗的时候,需要慢慢放入池子里,不要伤到它们。1亩池水大概能养14万尾-16万尾鱼苗。
5、养殖初期鱼苗的主要食物是池子里的一些浮游动植物,等到过7天,池子里面的自然饵料不够的时候,就要养殖户们自己投喂了。
6、每天早晨和晚上需要对鱼池巡视一遍,观察一下鱼苗的摄食的情况和了解一下水的质量。如果发现池塘里有多余的饵料,就要及时的清除掉。如果发现水的透明度太低或者有污染的时候,就要及时的换水。池塘每隔15天左右,就要使用生石灰进行消毒,这样可以减少黄颡鱼得病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