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渔业  海洋渔业  2020  故事  丰收  海蜇  福建省  水产  渔业发展  渔业经济 

目前对虾的主要养殖方式有哪些?

   2023-05-02 互联网艺莲园1730
核心提示: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1)港温养殖国原始、传统的粗放养殖方式,是依靠天然生产力提供产品的生产模式。北方称港养,南方称“鱼_”,即利用沿海港湾、海汊、荒滩、洼地,加以人工筑堤,建闸、开沟、劈滩,以贮存海水,利用潮汐涨落,引潮纳苗、鱼虾蟹混养。管理十分简单,不清池,不投饵,产量低。从十几千克到数十千克,以广种薄收获得利润。近年来,这种养虾方式已逐渐为池塘养殖所代替。(2)人工生态系养殖在港_养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依靠天然生产力养成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人工干预,如通过消除有害生物、施肥、移植饵

对虾养殖

1�清污整池:收虾之后,应将养成池及蓄水池、沟渠等积水排净,封闸晒池,维修堤坝、闸门,并清除池底的污物杂物,特别要清除杂藻。沉积物较厚的地方,应翻耕曝晒或反复冲洗,促进有机物分解排出。不得直接将池中污泥搅起,直接冲入海中。

2�消毒除害:清污整池之后,应清除对虾的敌害生物、致病生物及携带病源的中间宿主。常用生石灰进行清池除害,将池水排至30~40厘米后,全池泼洒生石灰,用量为1000公斤/公顷左右。

3�纳水繁殖基础饵料:清污整池消毒结束1~2天后,可开始纳水,培养基础生物饵料。

4�肥料使用:肥料使用应遵循下列原则:①应平衡施肥,提倡使用优质有机肥。施用肥料结构中,有机肥所占比例不得低于50%;②应控制肥料使用总量,水中硝酸盐含量在40毫克/升以下;③不得使用未经国家或省级农业部门登记的化学或生物肥料,有机肥应经过充分发酵方可使用。

四、放苗要点

1�放苗环境:放苗时,池水深为60~80厘米,池水透明度达40厘米左右。大风、暴雨天不宜放苗。

2�苗种规格:南美白对虾苗0�7厘米以上,中国对虾苗1厘米以上,斑节对虾苗1�3~1�5厘米以上。

3�放苗密度:滩涂大面积养虾池,放苗密度以(6~10)×104尾/公顷为宜;高密度精养方式的养殖池,放苗密度以(25~50)×104尾/公顷为宜。

4�水温:放养中国对虾苗水温应达14℃以上,放养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苗水温应在22℃以上。

5�盐度:池水盐度应在1~32。虾苗培养池、中间培育池和养成池水盐度差应小于5,池水盐度相差大于5时,可通过驯化虾苗使之适应盐度的变化,通常24小时内逐渐过渡的盐度差小于10。

五、养成管理

1�水环境控制:①进水水质管理。放苗前,向养成池注入清洁或经消毒清野处理的养成用水。在放苗后,养成用水要经过蓄水池沉淀、净化处理。②水量及水交换。养成前期,每日添加水3~5厘米,直到水位达1米以上,保持水位。养成中后期,根据水质情况,如透明度过低(低于20厘米),或透明度较大(大于80厘米),有害的单细胞藻过量繁殖时,酌情换水,采取缓慢换水的方式,调节水质。

2�饲料管理:①饲料品质。配合饲料质量和安全卫生应符合SC2002和NY5072的规定。②饲料投喂量。常规配合饲料日投喂率为3%~5%,鲜杂鱼日投喂率为7%~10%。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对虾尾数、平均体重、体长及日摄食率,计算出每日理论投饲量,再根据摄食情况、天气状况,确定当日投喂量。投饲后,继续观察对虾摄食情况,对投饲量进行调整。③配合饲料的投喂方法。放苗后的初期,通常日投喂4次,以后随着对虾增长,投饲料量加大,调整每日投喂次数,下午以后的投喂量约占全天投喂量的60%左右。养成初期,对虾活动范围小,应全池均匀投喂。随着对虾的生长,可选择对虾经常聚集处投喂。

3�测定:每日测量水温、溶解氧、pH值、透明度、池水盐度等水质要素。经常检测池内浮游生物种类及数量变化,有条件者可检测氨、氮等其他水质要素的变化。每5~10天测量一次对虾生长情况。可测量对虾体长,也可测量体重,每次测量尾数应大于50尾。定期估测池内对虾尾数,室外大型养虾池,可用旋网在池内多点打网取样测定。

六、病害防治

1�巡池:养虾人员应每日凌晨及傍晚各巡池一次,注意清除养虾池周围的蟹类、鼠类,注意发现病虾及死虾,检查病因、死因,及时捞出病虾、死虾进行处理。观察对虾活动及分布,观察对虾摄食及饲料利用情况。

2�切断病原:不得纳入其他死虾池及发病虾池排出的水,不得投喂带有病原的饵料。

3�病原生物检测:定期对虾池中的病原生物进行检测。

4�药物使用:药物使用应符合NY5071的要求,掌握以下原则:①使用的渔药应“三证”(渔药登记证、渔药生产批准证、执行标准号)齐全;②应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物,建议使用生态制剂。不得使用含有有机磷等剧毒农药清池消毒。

七、养成收获

采取排水收虾的方法,也可使用定置的陷网或专用的电网捕捞。

对虾养殖技术方法

测水每天早上6点半到7点钟测量PH值,早上PH值如果低于70,要施石灰来提高,并要考虑加肥。氨氮、亚硝酸盐隔3天测一次。观察虾观察食台,看食台内的虾是否健康(体色、触须、游足、鳃、肝胰脏、胃、肠、粪便等),有无虾壳,如果有虾壳,晚上虾可能褪壳较多,要加强补充钙。拌料投料早上第一餐一般不要太早投,因为太早了水体里面的溶氧比较低,会影响吃料。7点半到8点钟投料比较合适。投料时可停开增氧机1-2小时。巡塘观察。

对虾(学名东方对虾,又称中国对虾,中国明对虾和斑节虾)是节肢动物门,软甲纲,十足目,对虾科,对虾属的虾类。对虾属个体大,通称大虾。对虾经大量进行商品养殖,产量正在迅速增加。整只对虾的烹调方法有红烧、油炸、甜烤。

对虾属于节肢动物门、有鳃亚门、甲壳纲、软甲亚纲、十足目、游泳亚目、对虾科、对虾属。中国对虾是对虾属的主要种类之一,俗称“对虾”。对虾身体长而略侧扁,雌雄异体,成体雌虾大于雄虾,体色也有所不同;中国对虾雌虾体色灰青,雄虾体色发黄。对虾体外包被着一层几丁质的外骨骼甲壳,它由其下方的表皮细胞分泌而成。

啥叫虾池综合养殖?综合养殖有何意义?主要的综合养殖方式有哪些?

对虾养殖技术方法如下:

1、虾池的规格要求:虾池水质要干净,水源要充足,水体需富含充足的营养成分来供南美对虾生长。虾池的排水系统需完善,以保证虾池的水质,虾池深度必须在15米至2米左右。为保证虾池中的溶氧量在一定时间内供给充足,增氧设施是必须的。

2、放养前的准备工作:为营造一个适宜的南美对虾生活环境,要提前1个月对虾池灭菌,通常方法是使用适量的生石灰消毒,然后提前7天加入比例的漂白粉。最后在虾池中放入一定量的水质肥料,使虾池在放养之后养料供给充足。

3、苗种的选择:虾苗选种需要根据当地养殖环境、市场需求和季节情况,选择对应虾苗。南美对虾原产于南美咸水域,在中国淡水养殖要选择经过淡化处理的虾苗。以免虾苗与水质环境不符导致死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4、对虾的饲养管理方法:池水的调节控制。最适合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水色是黄褐色、黄绿色的,是由硅藻或者绿藻所形成的。人工的调节即是在水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磷肥以及氮肥。

在养殖的中后期因为虾体的排泄物或者剩饵逐渐增多,导致水的颜色变深,因此需要更换一部分水体,或者加入新水,再或者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生石灰粉或沸石粉来调控水色。

对虾怎养殖

1、虾池综合养殖,就是虾池多元化立体养殖,包括对虾多茬养殖、多品种轮养、多品种混养等。这种养殖模式,可利用鱼、虾、蟹、贝、藻不同的栖息水层、食性等生物学、生态学特征,科学地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和养殖周期,以充分利用水体、饵料的潜能,达到取长补短,互为利用,促进水体中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构建生态防病的科学机制,更好地发挥水体生产力,提高虾池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2、尤其在当前虾病肆虐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地开展综合养殖,更具实际意义。虾池的综合养殖中,以混养最具代表性,

3、主要有虾鱼混养、虾贝混养、虾蟹混养、虾参混养、虾藻混养,乃至虾、鱼、蟹混养等。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动植物百科》

无公害对虾养殖技术规范

对虾农业部发布的NY/T5059—2001无公害食品对虾养殖技术规范规定了对虾苗种培育、养成和病害防治技术,适用于我国主要的养殖对虾。

一、苗种培育

1�培育用水:水源水质应符合GB11607的要求,培育水质应符合NY5052的要求。用水应经沉淀、过滤等处理后使用。

2�培育池:以水泥池为宜,面积10~50平方米,排灌、控温、增氧、控光设施齐备。春末夏初季节,还可在养虾池中采用网箱培育。

3�培育密度:仔虾培育密度以(10~20)×104尾/立方米为宜。

4�培育管理:①水质,视水质情况更换池水,使溶解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保持冲气增氧,及时吸除残饵、污物。②投饲,所用饲料应符合NY5072的要求。饲料大小适口,以微颗粒配合饲料为宜,配合饲料日投喂率为5%~15%,生物饵料日投喂率为30%~70%,每日投喂4~8次。③病害防治,对培养用水进行过滤、消毒处理,药物使用应符合NY5071要求。

5�苗种出池:水泥池培育采取虹吸排水,然后开启排水孔排水,集苗出池。中国对虾苗种应符合GB/T15101�2的要求,其他对虾参照GB/T15101�2执行。苗种出池进行检疫,应是无特异性病原(SPF)的健康虾苗。

二、养成设施

1�选址:无污染的泥质或砂质荒滩、盐碱地及适于养殖的沿海地区均可。

2�水环境:海水水源应符合GB11607的要求,养成水质应符合NY5052的要求。养殖取水区潮流应通畅。

3�设施:①养成池。滩涂大面积养虾池,长方形,面积1~7公顷,池底平整,向排水口略倾斜,比降0�2%左右,做到池底积水可排干。养成池底不漏水,必要时加防渗漏材料。养成池相对两端设进、排水设施。高密度精养方式的养殖池分为泥砂质池塘和水泥池,面积0�1~1公顷,方形或圆形,池水深1�5~2�5米,池中央设排污孔。②养成池配套设施。在潮间带建虾池,需修建防浪主堤。主堤应有较强的抗风浪能力,一般情况下堤高应在当地历年最高潮位1米以上,堤顶宽度应在6米以上,迎海面坡度宜为1∶3~5,内坡度宜为1∶2~3。蓄水池应能完全排干,水容量为总养成水体的1/3以上。采用循环用水方式,养成池的水排出后,应先进入处理池,经过净化处理后,再进入蓄水池。不采用循环用水,养成后的废水,也应经处理池后,方可排放。在集中的对虾养成区,需要建设进、排水渠道,协调各养成场、养成池的进、排水,进水口与排水口尽量远离。排水渠的宽度应大于进水渠,排水渠底一定要低于各相应虾池排水闸底30厘米以上。对高密度精养和蓄水养殖的养虾方式,应配备增氧设备,土池可用增氧机,水泥池可用冲气泵和鼓风机。在滩涂蟹类比较多的地区,应在养成池堤围置30~40厘米高而光滑的塑料膜或薄板防蟹隔离墙。

三、准备工作

1�清污整池:收虾之后,应将养成池及蓄水池、沟渠等积水排净,封闸晒池,维修堤坝、闸门,并清除池底的污物杂物,特别要清除杂藻。沉积物较厚的地方,应翻耕曝晒或反复冲洗,促进有机物分解排出。不得直接将池中污泥搅起,直接冲入海中。

2�消毒除害:清污整池之后,应清除对虾的敌害生物、致病生物及携带病源的中间宿主。常用生石灰进行清池除害,将池水排至30~40厘米后,全池泼洒生石灰,用量为1000公斤/公顷左右。

3�纳水繁殖基础饵料:清污整池消毒结束1~2天后,可开始纳水,培养基础生物饵料。

4�肥料使用:肥料使用应遵循下列原则:①应平衡施肥,提倡使用优质有机肥。施用肥料结构中,有机肥所占比例不得低于50%;②应控制肥料使用总量,水中硝酸盐含量在40毫克/升以下;③不得使用未经国家或省级农业部门登记的化学或生物肥料,有机肥应经过充分发酵方可使用。

四、放苗要点

1�放苗环境:放苗时,池水深为60~80厘米,池水透明度达40厘米左右。大风、暴雨天不宜放苗。

2�苗种规格:南美白对虾苗0�7厘米以上,中国对虾苗1厘米以上,斑节对虾苗1�3~1�5厘米以上。

3�放苗密度:滩涂大面积养虾池,放苗密度以(6~10)×104尾/公顷为宜;高密度精养方式的养殖池,放苗密度以(25~50)×104尾/公顷为宜。

4�水温:放养中国对虾苗水温应达14℃以上,放养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苗水温应在22℃以上。

5�盐度:池水盐度应在1~32。虾苗培养池、中间培育池和养成池水盐度差应小于5,池水盐度相差大于5时,可通过驯化虾苗使之适应盐度的变化,通常24小时内逐渐过渡的盐度差小于10。

五、养成管理

1�水环境控制:①进水水质管理。放苗前,向养成池注入清洁或经消毒清野处理的养成用水。在放苗后,养成用水要经过蓄水池沉淀、净化处理。②水量及水交换。养成前期,每日添加水3~5厘米,直到水位达1米以上,保持水位。养成中后期,根据水质情况,如透明度过低(低于20厘米),或透明度较大(大于80厘米),有害的单细胞藻过量繁殖时,酌情换水,采取缓慢换水的方式,调节水质。

2�饲料管理:①饲料品质。配合饲料质量和安全卫生应符合SC2002和NY5072的规定。②饲料投喂量。常规配合饲料日投喂率为3%~5%,鲜杂鱼日投喂率为7%~10%。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对虾尾数、平均体重、体长及日摄食率,计算出每日理论投饲量,再根据摄食情况、天气状况,确定当日投喂量。投饲后,继续观察对虾摄食情况,对投饲量进行调整。③配合饲料的投喂方法。放苗后的初期,通常日投喂4次,以后随着对虾增长,投饲料量加大,调整每日投喂次数,下午以后的投喂量约占全天投喂量的60%左右。养成初期,对虾活动范围小,应全池均匀投喂。随着对虾的生长,可选择对虾经常聚集处投喂。

3�测定:每日测量水温、溶解氧、pH值、透明度、池水盐度等水质要素。经常检测池内浮游生物种类及数量变化,有条件者可检测氨、氮等其他水质要素的变化。每5~10天测量一次对虾生长情况。可测量对虾体长,也可测量体重,每次测量尾数应大于50尾。定期估测池内对虾尾数,室外大型养虾池,可用旋网在池内多点打网取样测定。

六、病害防治

1�巡池:养虾人员应每日凌晨及傍晚各巡池一次,注意清除养虾池周围的蟹类、鼠类,注意发现病虾及死虾,检查病因、死因,及时捞出病虾、死虾进行处理。观察对虾活动及分布,观察对虾摄食及饲料利用情况。

2�切断病原:不得纳入其他死虾池及发病虾池排出的水,不得投喂带有病原的饵料。

3�病原生物检测:定期对虾池中的病原生物进行检测。

4�药物使用:药物使用应符合NY5071的要求,掌握以下原则:①使用的渔药应“三证”(渔药登记证、渔药生产批准证、执行标准号)齐全;②应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物,建议使用生态制剂。不得使用含有有机磷等剧毒农药清池消毒。

七、养成收获

采取排水收虾的方法,也可使用定置的陷网或专用的电网捕捞。

参考:>

 
标签: 对虾 方式 有哪些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业信息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信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