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池塘有哪些特点?如何进行水质维护?
一 气候对水质的影响:
1、藻类的活跃度没有吹南风的夏季好。在这个季节中,作为水体自净系统的主体——藻类的生理和优势藻种类确实和春、夏有不一,水色暗淡一点,很难有浮金跃光的景色。水生化代谢、氮循环等可能会相对变慢,导致在秋季,即使阳光灿烂水色非常好也会出现亚硝酸盐容易升高的现象等。
2、在大多数对虾养殖的区域秋季光照和气温,不一定会有秋凉反而可能白天还是很热。秋季在江南许多区域依旧有秋老虎,白天气温高、日照强,水温可能依然会高,所以在淤泥厚、外水源富营养化的养殖区域、养殖密度大的养殖区域,依然需要重视池塘耗氧量的问题。
3、秋季早晚温差相对大,但是晚上秋风一般却比较大,相对容易出现水温日差大或水温逆差。
二 秋季池塘水质的管理要点:尽可能保持池塘内微藻的活跃度,以保持养殖水体的氮循环。秋季的藻类不活跃,因此氮循环变弱,加上投料量比较大,故而相对于夏季,秋季比较容易出现氨氮、亚硝酸盐升高。在这种情况下预防的亚硝酸盐高是以刺激藻生理活跃度为主,方法主要是:
1、只要水源条件允许,可以适当多换水,保持塘中的藻相多样化,让各种藻类平衡的生长。
2、感到池塘水体的藻偏老时(即不够活跃如偏黑绿)时,可以泼洒解毒水先锋等微藻生长激素刺激藻的繁殖能力,促进藻的活跃度,让藻尽可能保持活力。不主张因为藻偏暗淡而反复施肥。
3、适当使用一下底康降低对虾吃底部腐败物的几率,同时控制底泥释放太多无机氮,达到降低水体氨氮、亚硝酸盐超标几率的目的。
三、采取正确的措施,控制底部的有机氮含量降南方的养殖区域,许多地方的秋季还是比较热的,搞不好秋老虎比夏季还热,但是往往晚上确实风大,使池塘表面的水温降低速度明显快于夏季。这种气候条件就容易出现底部温度高于水面水温,底部非常容易出现厌氧代谢,从而引起水质整体恶化。表现在早上看到水面许多气泡。
四、水质太肥管理养殖水体太肥时,采取调水正确的措施,把水体的有机氮含量降下来,尽可能不要采取絮凝的方法把水体的有机物沉淀下来到底部这样子可能会引起底部恶化。 具体方法是:
1、有条件的情况下就适当多换水,降低池塘的肥度。
2、合理投料,尽可能不要为了抢时间拼命加料,拼命加料这一条确实有客观的要求,只能够说:且行且珍惜吧,加料勿忘水质和底部的改良就相对会好一点。
3、采取化学方法把有机含氮物惰性化,减缓其参加氮循环的时间和效率。
南美白对虾淡水养殖技术
一、虾苗放养
把虾苗放养在母塘中,经过标粗后,再过塘到其他子塘中去,以下为母塘放养虾苗的关键技术要点:
1、准备工作
之前养殖生鱼的鱼塘转养南美白对虾时,首先抽干塘水,接着加入另一鱼塘水,不用消毒;购买盐度20度以上的海水,300立方,用塑料薄膜隔开塘水,用塘水调好盐度,盐度同虾苗场淡化的盐度一致。
2、虾苗试苗
将虾苗放入100目的网袋中,至少100尾/袋,放在调好的塘水中观察24小时,检查虾苗的成活率,成活率需在95%以上。
3、虾苗淡化
将选购回来的虾苗放在淡化虾塘中,过渡好水和温度,每晚观察虾苗的游动行为表现,淡化4天左右,将塑料薄膜穿几个小洞,让虾塘的淡水进入淡化池,随着虾苗往外游走,说明虾苗已经适应虾塘的水质环境,淡化7天后可将塑料薄膜取掉,继续观察虾苗的扩散情况及健康情况。
二、投喂管理1、虾苗放养后,根据虾塘的水质肥瘦程度确定投喂时间,如果鱼塘水较肥,可以在虾苗经淡化10天后开始投喂,如果虾塘水较瘦,可以进行肥水,淡化5-7天后开始投喂。原理:虾苗在育苗场条件下,主要采食丰年虫或虾片等,虾苗放养后,在不投料的条件下,虾苗排空肠内食物,从而让虾苗很快适应于鱼塘的水体环境,采食水体中的微生物及有机物等饵料,提高虾苗的适应水体环境的能力及抗应激能力,提高虾苗的成活率。
2、开始进行饲料投喂后,先投喂完后再放料台,料台中的饲料占投喂量的1%,料台采用随机移动式的放置。原理:料台固定放置在一个地方时,会驯化对虾围绕于料台周边,不能客观确定料台上的饲料采食时间,而随机移动料台,可以避免此种现象。
3、投喂后查看剩料情况,冬棚虾在投喂后2小时查料,白水虾塘(3-11月份)15小时后查料。
4、饲料的投喂需要根据天气、对虾生长阶段等条件的变化来确定投喂,特别是增加投喂量,需观察对虾的采食情况来确定。
三、水质调控1、排换水:当虾塘底部恶化时,抽掉一部分底层水,再补充部分新水,而新水来源于鱼塘。
2、养殖中后期,需特别关注虾塘水质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的变化,及时调控水质。
《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是2002年由金盾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籍。
本书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闵信爱高级工程师主编。
内容包括南美白对虾在我国的养殖概况,南美白对虾的生物学特性和虾苗的人工繁殖,南美白对虾的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南美白对虾的疾病防治等。
全书深入浅出,所介绍技术先进实用,适于沿海和内陆地区南美白对虾养殖专业户、养殖场技术人员、相关院校师生、水产研究单位科技术人员及农业行政工作人员阅读参考。